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传奇小说 >> 【梧桐小说】一句话的影响

编辑推荐 【梧桐小说】一句话的影响


作者:醉剑琴心 秀才,2547.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01发表时间:2014-10-02 19:35:59
摘要:【作者按】“只看到箩筐挑谷,没看到箩筐挑字”这句话曾经成为家乡人的“经典名言”。这个经典,不仅影响着家乡不少人的文化视角,而且影响到人们教育引导孩子的观念、道德标准和生存状态,更影响着协嗲一生的沉重。在今天社会里,仍然是个值得反思的。

【作者按】“只看到箩筐挑谷,没看到箩筐挑字”这句话曾经成为家乡人的“经典名言”。这个经典,不仅影响着家乡不少人的文化视角,而且影响到人们教育引导孩子的观念、道德标准和生存状态,更影响着协嗲一生的沉重。在今天社会里,仍然是个值得反思的。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桃花乱人眼,燕子穿飞忙,蛙声闹春欢,布谷催播急。江南水乡的稻秧有半筷子深了,在春风里用温柔的绿波催动着农田春耕。家乡到处是耕牛犁田的画面,到处是农夫驱使耕牛的韵唱。新翻的泥土发出扑鼻的香味,紫花密密满田的苜宿,被泥丸翻过来后,发酵在暖水泥里,散发着腐殖质的气味,这气味就像酒香一样,熏陶着农民新一年的丰收梦。
   春雨东霁的一个早晨,鲜红的朝阳把西天的水云变幻成七彩长虹,那气派宏阔的彩虹,从天南架到地北,天地绚丽多彩,空气透着春意的芬芳,人们精神振奋地牵着耕牛、背犁耙农具,向稻田里走去。我爸也背着犁向屋后的五斗坵走去,走前叫小妹到大堤上把正吃早草的水牯牛牵回来。
   父亲已经到了田边,可是水牯牛还没有牵到。
   那水牯牛在大堤上贪馋青草,根本不听小妹的使唤。
   小妹今年七岁不到,正在学校读一年纪。这学期满后,下半年就该升二年级了。可是由于我们一家六口人,就父母两个劳动力,年年超支。所以在去年过冬分牛时,父亲决定要牵一头牛。因为喂养一头耕牛,一天有4分工分,可以抵上三分之一个劳动力,减轻部分超支负担。为这事父母在家里反复商量过,当初的安排是一家人拉扯着放牛,因为我上完小了,学校远,傍晚收工后的牛就由我放。小妹初小的学校近,早牛就由她负责。谁知在队里抓阄分牛时,生产队里最忤逆的缺鼻子水牯牛就被父亲分到了。
   这缺鼻子牯牛怎么个忤逆法?和其它牛相比就是不一样。其它牛脾气好,不仅耕田肯出力,而且吃草也专心,不到处乱跑。更主要的是听人使唤,不认艄公——大人小孩的话都听。可是这缺鼻子牯牛就不同。平时犁田时,稍一累就缩牛轭头(推下轭头不干活),稍一热就卧泥,稍一饿就往有青的地方跑,可是它的进食习惯特别不好,收工后吃草不专心,昂着头到处转,见有其它牛就去打架。打起架来,红着眼睛没完没了,谁也没法拉开,只有用竹扫帚点燃火去烧才能吓退。自从我家把这条牛牵回来后,父亲上街特意买了一捆竹扫帚,这一捆就是10把,为了给这头忤逆牛解跤先后烧了三把。后来这条牛虽然骟了但也没改秉性。由此,它的鼻子被拉缺了,后来在鼻干上穿了孔上的铁环。放这头牛虽然队里酌情多加了一分但谁也不想领,可是抓阄抓来的就没法推。
   父亲把牛牵回后,原来的计划被打破了。因为除了早晚要放牧它,白天还得给它割草,把草挑到田边,让它在小歇时吃。不然就搞不成事。何况养牛用牛同步,达不到生产指标要扣工分呢。这样,家里就不得不要小妹缺课了。
   小妹一年级成绩很好。期中期末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得了两张奖状,而且也很乖,班主任李老师非常喜欢她。可是这下学期开学上了一个月的课后就不见来了,连续缺了三天。
   这天早饭后,李老师来家访,看到小妹正费力地把牛往田边牵,父亲放下犁后也正来接牛。这牛知道要搞事了,很不情愿,在小妹往前拉它时,它把头往上一扬,就像钓鱼一样把小妹的身体整个儿高高地钓了起来就回头跑,小妹被吊在缰绳上在空中来回摆动,吓得哇哇大哭。恰好被刚到跟前的李老师一把抓住,这家伙才驯服下来。
   李老师把缰绳交给父亲说:
   “我今天是特意来接学生的!”
   “老师,多谢您了。我家里的情况您是知道的,儿多母苦,缺人啦。”
   “孩子这么小,耽误她读书了,能帮你搞多少事啊。困难我知道,日子慢慢过嘛,孩子熬大了就会好的。”
   “可是……可是就眼下紧啦……肚子天天要吃饭,一餐也等不得呢。”
   “那这样说的话,你耽误孩子的是她一辈子。我的眼里这孩子聪明,以后是有看头的,现在就取决于你了。”
   “……”
   “我只看到箩筐挑谷,没看到箩筐挑字……”
   听了李老师的话,父亲正在犹豫、尴尬。可是突然听到后面传过来话声,原来是协嗲来了,他也是背着犁牵着牛去犁田的。他的一句话,反而让李老师陷入尴尬之中。
   结果,李老师带着遗憾走了。父亲红着脸牵着牛犁田去了。小妹呆呆地站着,望着李老师离开的身影,直到李老师的身影消失后,才含着眼泪回家,准备吃饭,吃饭了还得去割草呢!
  
   协嗲是我的亲戚本家。他的女儿菊儿我喊姑姑。比我大3岁。我们同在一所小学,她长得漂亮,懂事早,会体谅人,读书聪明。我们队一起读书上下学同路的孩子有六个,她是路队长,她对学校规定的路队工作非常负责,每天都邀我们一同上学,放学了又把我们一个个送到家。在这些孩子中,数我年龄小。但在学校里能够带上红领巾的就我和菊姑。有一次,一个同学欺负我,她严厉训斥:
   “你逞什么强!你像他那样带得上红领巾就是好的!”
   她在孩子们中很有威信。她说话了,那个欺负我的就没趣地走到一边去了。所以,在我们一路上学的日子里,菊姑是我的保护神。可是,菊姑四年级还没有读完,就辍学了。我想,她的辍学,一定与协嗲的“只看到箩筐挑谷,没看到箩筐挑字”的思想意识有关。因为协嗲在说那句话时,菊姑正在堤上为队里割青草积肥捞工分呢。那时候,菊姑虽然还只有14岁,但在协嗲的劳动训练下,已经会做队里大田的许多事了。她扯秧、插秧、割谷、割草,比20来岁的妇女正劳动力差不了多少。除挑斤压担没有圆力外,手上功夫比一般妇女劳力要强。菊姑一入队劳动,协嗲的家庭收入就比别人高了许多。
   菊姑很勤快,在农闲时捞点副业的能力也很强,比如,她经常在湖区捡野胡萝卜籽、蓖麻子卖,还到农场拾收割漏掉的蚕豆、麦子、黄豆、稻谷,这在当时生活条件下,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菊姑的勤劳和能力,在村里的孩子中,和她上学当路队长一样,仍然是个榜样。所以,生产队里的妇女们农忙时出工朝她看齐,农闲时捞副业收入她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
   这样一来,协嗲在队里说话就有了分量。这不,他今天一句话,就很快解决了李老师劝学引起的父亲的尴尬和犹豫。父亲终究下定了决心:让小妹辍学了。
   后来,“只看到箩筐挑谷,没看到箩筐挑字”这句话很快在整个村传开。人们越想越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在这个生产水平和生活条件还比较低下,人们以生存为基本目标的民生状态下,这句话简直成了经典!
   这不,我们生产队里的孩子除我而外,都没有读完小学。
   我们村里真正的高中生80年代末才有个例,九十年代末才有多例。直到二零零零年以后,高中才走上普及之路。我的高中生活是在文化革命中终止的,从部队回来后才上的大学。这都是后话。
   这句经典名言所影响的我们村里的生态不仅仅在文化认识上(当然主要在文化),还在难以说清的其它各个方面上。
   比如我们村居于湿地腹地,湿地特有的多元化物产的利诱和吹风就见米的即时效应,充分散发着“只看到箩筐挑谷,没看到箩筐挑字”名言的内涵。
   我们那里人家,家家都竞赛似的搞小养殖,一般的养殖3~4头猪、20~30只鸡、30~40鸭、20多只鹅。这猪往堤上一放,自由自在地吃草,到晚上收回来就行了。鸡鸭鹅也是,白天让它们在堤外的草地、湖滩上自己找食,到了晚上才收回来。白天人们在稻田里劳动,这照看牲口和收回牲口的任务,小孩子就可以完成,完全无需大人操心。
   有人手的还养牛、羊,包租稻田、鱼塘。
   每年里,我们村额外的风景线就是牛羊早出晚归,早晚鸡鸣鸭叫鹅唱。孩童们吆喝牲口的声音,像澧水河岸拉树排的纤夫唱的古老纤歌和大湖捕鱼的船号子那样,韵律优雅悠长。
   除此而外,一年里,菱角、莲子、睡莲、藕、茭白等,这些物产基本上都是我们村里的额外收入。
   而当春雨发、清明水涨、荷花水漫的时候,嫩草青青的草滩湖洲,鱼儿游动的沟港小渠,到处是鱼。这个时候的孩子们非常花心,不愿意坐在枯燥的教室里。他们拿个撮箕出门,都可以弄一网袋鱼回来。又有利益又好玩,还讨大人欢心。
   寒冬腊月就不用说了,沿堤的大大小小一百多个鱼塘抽水干鱼了,村里的孩子就基本上不上学了,像鱼鸥一样守候在鱼塘四周。鱼塘水抽干后,干鱼的老板把大鱼拾走了,剩下的小鱼和藏在泥里的大鱼就是他们的。但好多时候,这些孩子不像大人那样顾脸面,如同六月的蚊子,赶也赶不走,常常和老板比手脚两快,夹到给老板捡鱼的人群中,赶他们的人一坨泥巴砸到他们头上还哈哈大笑,真拿他们没有办法。所以几口鱼塘下来,他们一天少的要捡十几斤,多的可达几十斤。这鱼塘一干就是两个多月,你想,有孩子的家庭该要捞多少收入呢!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基本上受到大人们各种方式的鼓励支持。大人嘛,现实得很,如果自家的孩子是个“箩筐”,就得装谷;是个“抓钱手”,就要捞到钱。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谁谁谁就是行,今天的收入,要当我们家一月的收入”、“谁谁谁懂事,晓得为大人轻负担”……这些话语直接刺激着孩子的自尊,他们知道怎么去讨大人的欢心。
   在20世纪的60~70年代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村里只要家庭有人手的特别是有半大小孩的,基本上都是比较富裕的。
   那个时候,我们公社年年搞人平收入和贡献评比,我们村都是名列前茅。大队干部年年受奖,其它大队连基本的上交提留款都完不成呢,他们都很羡慕我们大队。
   至于在小孩上学的问题上,大队基本上没有重视过,虽然每次群众会上,应学校要求提过,但也仅仅是提提而已。因为大队看重的是生产指标和人平收入,孩子的上学率好像不是他们的事。
   可是这样一来,学校必然受到很大影响,孩子的入学率、升学率上不去,公社联校当然把我们村当负面典型。老师们得不到大队干部的有效支持,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也就猫儿蹲灶孔,任承鼻子黑了。所以老师们不安心在这里教学,这里的办学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以后就干脆被合并到外村了。村里人倒还觉得少了个向家长动员入学的负担。
  
   当然,村里人也因为过分张扬了那句话的内涵而付出了沉重甚至是惨重的代价。这代价也像是命运注定的那样由创造者沉重领受。
   1964年5月的一天,星期六,我上完半天课回家,已是中午时分,端着碗正吃饭,突然外面传来阵阵撕天裂地的哭叫声,我们一家人几乎同时端着碗出门一看,原来这哭声是从协嗲家那个方向传出来的,玉嗲家和邻居队里也有哭声。这是怎么啦!我们都懵了,赶快放下碗向他们家里跑去。队里的人都在去他们家的路上。
   这时,这三户突然响起了鞭炮,只见有三个门板抬着三具尸体回来了,尸体就放在他们家的稻场上。
   我走到协嗲的稻场上一看,心情立即沉重而悲痛起来:这不是菊姑吗!这平时很关心我的菊姑,惨白的脸上紧闭着眼睛和嘴唇,浑身的衣服湿透了。另外两户的人我不必猜了,是秀儿和凤儿。这三个丫头年龄差不多。都是一同上学、一同辍学的。因为眼下早稻田里的草扯完了,是农闲时候,但也正是收蚕豆的季节,她们三人相邀,到湖区农场捡未收尽的蚕豆去了。中午回来的时候,要经过一个废弃了的堤坝缺口,这缺口很深,过缺口的船很小,她们坐在同一条船上,船行中间时,一个浪头打来,船翻了,她们都掉进了水里。本来,水乡的人没有不会水的,她们因为都舍不得丢弃手里提的很重的蚕豆袋子,又几口水呛昏了头,慌了神,就你抓住我我抓住你地不放,沉溺湖水而亡。
   事出如此偶然!如此残酷!协嗲悲痛欲绝。
   可怜他们夫妇俩,一边哭一边数着词儿:
   “我苦命的儿啊!这都是爸妈害死的啊……”
   “要是依你的话读书,你还在学校啊……哪会出这事啊……”
   “我悔断肠啊……”
   他悔恨自己过于重利的家教害了孩子,过于的眼光短浅毁了一条人命。
   他们边哭边在地上抓着,手指都抓出了血。人们怎么劝也劝不住。
   后来听说另外两家大人的悲痛心理,也是和协嗲一样的,非常后悔。
   这样的事在不少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特别是下湖捞鱼溺水而死的孩子多。
  
   协嗲的悲痛丝毫并没有让他所创造的名言在人们的心头消失。
   现实的利益意识,影响了家乡几十年。
   这种影响越来越被发展的时代显示出它的弊端。但等到人们真正反省过来时,沉重的滞后性已经使得几代人付出了无法估计的代价。
   母亲病笃将危时,我在老家守候护理的日子里,特别去看望协嗲,同去的还有一年级没有读完就辍学放牛的如今已是50多岁的小妹。这时,协嗲已经90高龄了。虽眼光很差,但耳聪如故,大脑清晰如往。我喊他,他听出了我的声音,说道:

共 64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写了“我”家因人手不够,劳动力少而使小妹辍学帮家里做事,老师前来接小妹入学却被协嗲的一句话撵走,小妹也没能再进入学校。协嗲的“只看到箩筐挑谷,没见过箩筐挑字”也成了村里的经典话语。在这句话的影响下,村里的村民不重视孩子读书识字而文盲了几代人。在小说中,作者组章老辣,运笔娴熟,始终抓住协爹的话作为文章主线使小说突出了它的时代性,让人看到了这句话沉重的滞后性和村里几代人付出的无法估计的代价,令人叹息,令人反省。好文章! 感谢赐稿 推荐品读 【编辑:冰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醉剑琴心        2014-10-02 20:04:54
  谢谢编辑雅评。你辛苦了。祝节日快乐。
醉剑琴心
2 楼        文友:冰凌        2014-10-02 20:16:15
  这篇小说,作者组章老辣,运笔娴熟,始终抓住协爹的话作为文章主线使小说突出了它的时代性,让人看到了这句话沉重的滞后性和村里几代人付出的无法估计的代价,令人叹息,令人反省。好文章!
回复2 楼        文友:醉剑琴心        2014-10-02 20:30:28
  谢谢冰凌老师雅评支持。琴心远握问好!
3 楼        文友:诗词        2014-10-03 11:50:31
  农村人不注重文化,就知道种地干活。用勤劳双手创造生活。不懂得用文化来接替劳动,来创造未来。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很有教育意义,现在社会没文化是生活不了的。感谢老师佳作呈现。遥祝快乐。期待精彩。
回复3 楼        文友:醉剑琴心        2014-10-06 10:19:57
  谢谢诗词好友赏评。国庆出游刚回。迟复为歉。遥握问好!
4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10-11 22:40:28
  本篇小说以俗语“只看到箩筐挑谷,没看到箩筐挑字”引出乡村人受落后观念的影响而轻视文化教育的偏见,话语虽俗,意蕴颇深,引人深思。
回复4 楼        文友:醉剑琴心        2014-10-12 00:52:15
  谢谢社长精评。遥握问好。祝周末快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