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随笔】话剧之缘

精品 【梧桐随笔】话剧之缘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44发表时间:2014-10-06 15:39:58

自幼喜欢话剧,不知道为什么?在所有戏剧类中最喜欢的是话剧和越剧。喜欢越剧可能因为家传吧?我的母亲是诗歌越剧迷,从小耳濡目染的,也就听惯了越剧那种悠扬、委婉、清丽的调子。喜欢话剧就不知道为什么了,起码家里没有什么人喜欢。
   要说喜欢,其实并没有看过很多,现在回忆起来恐怕连十部也没有超过,记得起来名字的只有五部:《桃花扇》、《龙须沟》、《雷雨》、《日出》、《于无声处》。前面四部都是少年时代,父母亲领着去看的。看最后一部是读大学的时候了,不仅看过,而且在大学的晚会上演过。我的父母虽然曾经带我看过话剧,他们自己却并不喜欢,母亲喜欢的是越剧,而父亲偏爱京剧。
   我会喜欢话剧,也许和自己从小喜欢朗诵和演讲有关吧?我的声音很有几分天赋,当然不是唱歌那种天赋。我是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唱歌一定会跑调,即便没有跑调,也必定会唱得五音不全。故而从小就不喜欢唱歌,小学的音乐课经常不及格。班主任老师为了保证我得三好生,不得不每个学期去找音乐老师开后门。可我却极爱朗诵,不仅发音准确,感情充沛,而且音色、音质也极好。直到现在有人和我开玩笑说,只听声音不看人,我只有40岁。也许这就是我会喜欢话剧的理由吧?
   只是很可惜,话剧始终没有很大的市场。由于各种原因,我的喜欢也差不多就仅是一种相对而言。真正走进剧场去看话剧,在今天就有些奢侈了吧?如今一张话剧票,只怕要好几百。对话剧的喜欢也能停留在说说而已。
  
   话剧走进中国时间很晚,我们认识的话剧应该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吧。它是随着白话文一起,出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睛里。曾经被人称作文明戏、或者白话剧,定名话剧是以后的事情了。在电影没有诞生之前,还有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话剧还是有过一段辉煌。因为它比起其他的戏种,更加通俗易懂也没有地方语言的局限性;另外就是对舞台灯光、布景、道具、服装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要简单许多。差不多就是只要有演员、有剧本,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表演。解放前和解放初,都可以看到的街头活报剧就是一种话剧。就严格意义而言,现在流行的小品,也是话剧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区别的是街头活报剧和小品,都不是正剧,而是一种突出了夸张意义的讽刺剧。严肃的话剧,不论喜剧,还是悲剧,都一定会是正剧。它的表演尽管也含有一定的舞台夸张,却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性。那种夸张是一种舞台化的需要,是有一个度的限制的。
   我国有不少著名的剧作家,也有不少话剧表演家。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几部话剧,就是著名作家,老舍、曹禺、欧阳予倩和宗福先的作品。演员就不用提了,几乎现在大多数科班出身的著名影视明星,都曾经是优秀的话剧名角,比如赵丹、于是之、郑榕、濮存昕、梁冠华、宋丹丹、冯远征、梁冠华、徐帆、吴刚、王姬、雷恪生、韩童生、冯宪珍、秦海璐、朱媛媛、舒秀文、李婉芬、刘远……
  
   在所有话剧作家中,我更喜欢曹禺的作品,尽管戏只看了两部,剧本差不多都拜读过:《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喜欢曹禺剧本的表现风格,更加喜欢其中折射出来的那种人性的光辉。当然,最重要还是那种带有诗化的对白,让我深深被打动。
   尽管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真正尝试过,用剧本的形式来创作,却一直很喜欢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我不敢去尝试的原因,就是无法做到像莎士比亚、像曹禺,用一种诗化般对白来表现人物。那种功夫,远不是我们今天这种剧本里,可以看到的东西。那是一种语言大师,对生活语言高度的凝聚于提炼。
   比如《雷雨》中的那些台词,不仅准确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而且具有极为诗化的特征。剧中的繁漪是一个“五四”运动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她不仅聪明、美丽,有着对新生活强烈的渴望;但是又十分任性与孤独,在一个封建礼教的家庭里,饱受着精神的摧残。繁漪矛盾地生活在这样的处境里,用作品中的语言来表述,就是陷进了“一口残酷的井”。
   在第二幕中,繁漪有这样一段独白: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
   这样的语言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展示出她特有的性格。我以为一个剧本中的人物对白,就应该有这样诗化的特点,才能在舞台这样的封闭式特定环境里,完美地表现人物,以及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我没有这样的语言能力,故而只能对创作剧本望而生畏了。
  
   在话剧中还有一个让我影响极深的作品,那就是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宗福先是和我同时代的人,一个1947年出生的人。
   “于无声处”这个词,出自鲁迅先生1934年5月30日创作的一首七绝:“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话剧《于无声处》是宗福先于1978年创作的。这个剧中表现出来的主题,是1976年文革结束前夜,社会气氛还没有完全恢复,人们的思想虽仍高度压抑,但却积压了强烈的对正义的呼声,处于即将爆发的边缘。
   剧中,青年欧阳平为悼念周总理,并支持参加自发悼念周总理的人民,编写了一本名为《扬眉剑出鞘》的诗集,到处散发。他因此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全国通缉。这天,他与被陷害摧残的母亲——坚强不屈的老共产党员梅林一起,来到了母亲曾搭救过的老部下何是非家中落脚。不料,何是非为了自保,已经投靠了“四人帮”。正是当年出卖了梅林的他,再次将梅林的儿子,热血青年欧阳平交到了唐有才手中。最终,在梅林的鼓励下,欧阳平昂起头颅与“四人帮”顽强斗争。被父亲安排为公安干部的何芸,也终于认清了父亲的面目,与她的哥哥何为一起,愤然离去。而两年前便发现了丈夫丑恶行径,被看作精神病的何是非之妻刘秀英,也终于儿女离开了这个气派但却闷热的家。
   这个主题其实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在这个文坛上的伤痕文学中的一种不同表现形式。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有较大影响力的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的《伤痕》,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及其他的知青作品:《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
   关于伤痕文学,不是我本文的主题,就不再讨论了。我要说的是话剧。
  
   就话剧《于无声处》的艺术成就而言,远不及曹禺的《雷雨》《日出》,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田汉的《关汉卿》,欧阳予倩的《桃花扇》。但是,作为诞生于特定年代,又是一部与自己生活极为贴近的作品,我对它于是有些分外青睐了。不仅因为作者宗福先,仅比我大两岁,而且也因为剧情表现,有许多地方和自己曾经的经历相似。我最近写过一篇小说《高墙背后》,就是表现和这个剧本相同的题材。
   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也曾创作过大量小说,因为无法在正规渠道发表,而在我厂的青年工人中,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传。以后也创作过大量属于伤痕文学范畴的作品。我前面一段时间发表的大量小说,都是根据那些作品重新定位后修改的。
   《于无声处》发表,并且搬上舞台时,我正在读大学,因为是中文系,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对这部作品给予了极大关注和好评。这一点我是记忆犹新的,比如网名在第一次看到发表的作品后,文学理论课的先生,就组织我们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大家对剧中几个典型人物的定位曾经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欧阳平、何云、何为、梅林、何是非、刘秀英,一台四幕大戏,一共五个人物,却让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大学生,感到了那种荡气回肠的触动。
   我那时候是学生会的宣传委员,主管学校的广播站,还专门和广播站的几位播音员一起,在广播里搞过配音录音播出。为了写这篇作品,我想尽办法,总算找到了这个剧本第一幕的内容,下面摘录了一部分,也让今天的文学朋友们看一看。
  
   [片刻,何芸走到钢琴面前,下意识地弹了一个简单的乐曲,空中响起了九年前欧阳平轻柔的声音:“小芸,来,唱个咱们俩喜欢的《红梅赞》,我唱,你伴奏,好吗?”突然她坐下来弹起了《红梅赞》,在乐曲里,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欧阳平风尘仆仆地从中门提着两个旅行袋上。他黑黑瘦瘦的,两眼炯炯有神。这是一个饱经风雨的人,已经完全洗脱了身上的学生气。表面上他是一个很沉静的人,感情不大外露,但内心却永远燃烧着革命激情的烈火。他像石头一样的坚硬、顽强、实在。
   [听到那熟悉的、扣人心弦的、略微带了一点哀伤的乐曲声,他呆住了。望着小芸的背影,激动地听着。
   [何芸弹完了,精疲力尽地扑倒在钢琴上,钢琴痛苦地发出了一声轰鸣。
   [欧阳平张了张嘴,但又紧紧地咬住了。他悄悄地,慌乱地朝门外退去……
   [何芸站了起来,“啪”地盖上了钢琴盖。
   何芸:结束了,永远结束了!(回过身来突然看见了欧阳平)啊?!
   [时间,空气,一切全都凝固了。
   何芸:是你?欧阳?
   欧阳平:是我。
   [何芸忘情地扑上去,欧阳平急忙伸出一只手来,两人紧紧地握手,默默地相视。
   欧阳平:我妈妈还在外头。
   何芸:梅伯母?
   [欧阳平转身出了中门。
   ……
   [何芸、欧阳平搀着梅林从中门上。梅林还只有五十多岁,但已经是风烛残年了,一头银丝,一脸皱纹,枯瘦的身子,连迈步都极困难了。但她却几乎永远在笑!她好动,爱说话,永远对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充足的信心。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打击,她都是那样安详、沉着、面不改色。人们常常会感到惊奇,这个瘦弱的身躯里,怎么容纳得了那么巨大的生命力?
   [何为听见脚步声赶紧往沙发上一横,把那本书捧起来看。
   ……
   [梅林仔细观察着房间,片刻露出了精疲力尽的样子,使劲儿按住肝区,斜靠在沙发上。
   [何是非从中门上,看见梅林。
   何是非:你找谁?
   [梅林不语,看着他。
   何是非:(凑近梅林的耳朵,大声地)老太太,你找谁?
   梅林:我不聋。
   [何是非吓了一跳,但他渐渐认出来了,倒退两步。
   梅林:是啊,一个叫花子似的脏老太婆,跑到你这个干干净净的屋子里一坐……
   何是非:梅……梅大姐?!
   梅林:是我,梅林。
   何是非:我真认不出来了!梅大姐!
   [刘秀英跌跌撞撞从厨房里出来,欧阳平、何为、何芸跟出。刘秀英无声地走到梅林身旁,死死地抱住了她。
   ……
   何是非:啊,啊。梅大姐,你现在……
   梅林:遣散回乡了,在镇上每天扫地。
   何为:又是一大“新生事物”,十一级干部回家扫地。
   何芸:可是为什么?
   梅林:他们说我是叛徒。
   何芸:叛徒?!
   何为:证据呢?
   梅林:据说是“旁证材料确凿,铁案如山”!
   ……
   何为:哼,我真想给那几个专管儒法斗争的中央领导写封信,要求为秦桧落实政策。
   梅林:为谁落实政策?
   何为:秦桧,就是对岳飞实行“专政”的那个。应当承认他是历史上最革命、最伟大的法家。
   梅林:有意思。为什么?
   何为:因为他发明的“莫须有”定案法,对目前巩固某些人的专政起了神奇的作用!
   梅林:(哈哈大笑)可是他们现在比秦桧高明多了,假材料能给你搞一卡车!
   何是非:梅大姐,咱们要相信群众,相信党,要经得起——啊,我也糊涂了,您是老革命了,这些比我懂得多。
   ……
   欧阳平:全国通缉的反革命?是些什么罪行?
   [欧阳平与何芸交换了一下目光。
   何芸:(勉强地)他到处散发了一些悼念周总理的诗。
   梅林:我可不理解,悼念周总理居然是反革命?
   何是非:哎,小芸,不那么简单吧!据说他们悼念周总理是幌子,实际上矛头对准党中央!
   欧阳平:悼念周总理和反对党中央,这两件事怎么联系得起来,我倒希望能有人给我讲个明白!
   、……
   何为:嗨,那都是城市老爷卫生路线的流毒,没事净搞尖端。上边希望我们能够研究一种普及的手术。
   梅林:什么手术?
   何为:“钳口术”。(比划着)把每人的上下嘴唇打两个眼,铅丝一穿、一拧……
   [梅林、欧阳平哈哈大笑,何芸也忍俊不禁。
   ……
   欧阳平:(沉重地摇摇头)妈妈在运动中被整整关了六年,吃、喝、拉、睡都在一间三平方米的黑屋子里。那里头连窗户都没有。最长一次,她十四个月没见太阳。他们打她,拴住头发吊起来,用大皮靴踢她的肝部,叫妈妈弯着腰,在她脖子上用细麻绳吊了二十斤的砖头……他们采取所谓“疲劳战术”,竟然连续十三天不许妈妈睡觉,眼睛一闭就用皮鞭抽……一闭就抽……
   何芸:(恐怖地)别说了!别说了!
   欧阳平:就这样,妈妈得了肝病;可他们不但不给治疗,反而加倍地折磨她!
   [一阵沉默。
   ……
   何为:腹水已经很严重了。至少,是肝硬化。……欧阳,你糊涂!为什么早不替她看?
   欧阳平:我……这些年我不在妈妈身边啊!她在乡下,当地卫生院没人敢给她看病,她的病历卡头一页就盖了个大戳子“黑八类”!
   何为:你带她出来嘛!来找我!
   欧阳平:妈妈没有一分钱生活费,我也因为妈妈的问题被迫离开了部队,在北京郊区一个小吃店里当服务员,每个月工资三十二块。
   [一阵沉默。
   ……
   何芸:真的,我要去参加紧急侦破会议!全国通缉的那个重大现行反革命犯今天逃到了上海。
   欧阳平:噢?
   何芸:看完病你千万别走,我们好好谈一谈,好吗?
   ……
   [外面传来小汽车的喇叭声和刹车声。
   何是非:(惊恐地)唐有才?!(毕恭毕敬地走到门口迎候)
  
   当年我们还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演出了《于无声处》的片段。到现在我还记得是哪几个同学参加了演出,我的挚友陈建农扮演的何是非,陈千佰扮演的何为,谢桂英扮演的何云,我们的现代汉语老师余华扮演的刘秀英。我担任了导演兼演员,扮演的就是欧阳平。我们尽管只演出了第一幕和第四幕,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好。演出结束后,真是掌声雷动。很多同学和老师都上来流着泪和我们拥抱、握手。为了排好这出戏,几个同学几乎是夜以继日排练。尤其是普通话的训练,对于我这些同学而言,实在有点困难。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川娃子和川妹子,讲好流利的普通话已经很难,现在还要用普通话来表演话剧,岂不是比登天还要困难?当然对我而言,恰恰是才艺表现的的好时机,否则怎么会让我出演男一号?
   这种对话剧的热情,一直保持到我40岁之前。大学毕业后,我调回了江南。不仅在自己任教的学校组织过学生们排演话剧,自己还参加了苏州市的业余话剧团。不止一次参与排练和演出,甚至带着妻子和女儿,一起参加过电视剧《西施》的拍摄,当然是跑龙套的群众演员。
   以后,因为各种生活的理由,话剧才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线。

共 585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话剧,一个久远而又现代的文艺表达形式。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并由亲身经历阐释了话剧的一段发展及与自身拥抱的不解之缘,非常形象和生动的表达了作者对话剧一种情感。其实,话剧,本身就是时代或叫历史发展的一种产物,它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带动文艺向前的一个过渡形式,和皮影戏、舞台剧、杂技等民间表演形式一样,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只能保持当下的条件才能演出和表达来满足当时人们所需要的精神需求而应时产生,当社会生产力高于这个表达形式后,就要求过去的技法更新变革,从而就出现了更为现代化气息艺术门类,比如现今的电影及动漫(是源于过去的皮影戏、话剧及现代技术如光学、声学、计算机技术等多门艺术形式的集合体)。时代在变,艺术本身也会随之而变,现代所谓3D、更多方维的电影出现,不言而喻,在社会进步的不远未来,人们感受艺术就不再是坐在凳子上看,而是可以直接走进剧中或者叫走进银幕,作为一个局外人,直接游走在“电影”中和剧中人擦肩而过的近距离多角度欣赏和亲昵,那时还真不知谁是剧中人,谁是观众?一篇极好的杂文随笔,展现了话剧的一个剖面,让当代青年人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话剧的魅力和曾经的演绎。倾情推荐大家阅读欣赏!【编辑:星月梦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007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星月梦阳        2014-10-06 15:44:44
  一篇极富时代意义的杂文随笔,让人一下子跨入了莎翁时代的那个鼎沸,或者是中国近代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那是我们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艺术鼎盛。回首过去是更好的把握现在与未来,只有不断的汲取才可以更好的进步。推荐共赏!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07 11:58:55
  谢了,你的编者按非常出色。
2 楼        文友:荷城富哥        2014-10-06 16:04:34
  对于江南铁鹰前辈,我等只有仰慕的份了,高山仰止!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07 11:59:30
  荷城说笑话了。
3 楼        文友:诗词        2014-10-06 21:01:30
  就怕看师父的文章,嘿嘿,不过也是学习,精彩的艺术表达,构思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陶冶情操,加强人生观,学会审美,用语言来理解艺术风格或效果。文章是语言 艺术。期待精彩呈现。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07 11:59:59
  你比谁都淘气。
4 楼        文友:黑木崖        2014-10-06 23:08:21
  我是来偷艺的,来了就留个脚印,免得主人说我不厚道。
我只想做泰山巅峰的一块石头!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07 12:00:37
  哈哈,谢谢,你不用偷,可以拜师啊。
5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10-07 10:42:22
  祝贺江南老师喜摘一精,恭喜、恭喜。问好,祝创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07 12:00:55
  谢谢晚霞社长
6 楼        文友:荷城富哥        2014-10-07 12:11:38
  江南摘星如探囊取物!佩服得五体投地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