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僧歌】半钢全钢油脊梁(小说)

精品 【僧歌】半钢全钢油脊梁(小说)


作者:川河老僧 探花,1302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39发表时间:2014-10-07 19:35:09

【僧歌】半钢全钢油脊梁(小说) 全钢一出事,半钢就觉得把魂丢掉了。
   昨天,半钢和全钢提前一小时起床,草草一番收拾,就和另两个理发员一起上了车。“格斯69”驶出机关驻地,在茫无人烟的荒野地上七扭八拐地撞。西北的十月,天空湛蓝旷远,井架随着卡车剧烈地颠簸,从高高低低的土丘旮旯里钻出来陷下去,一只灰麻麻的兔子从一坨枯黄的蒿丛里弹出来,蹦跳着窜出去,转瞬间消失在一道沙土梁后面不见了。车轮卷起的尘土尾追在后面,刹车时总要扑进车厢。半钢用一件单工衣包了头,缩在车厢前面打抖,蹲了一会儿,她又跌撞着站起来躲在全钢身后。全钢转过身,解开棉衣扣子,裹住半钢。
   侬晓得冷啦?
   半钢不回答,脸栖在全钢的胸脯上,随又伸手抱住全钢的腰。
   没一会儿,全钢也打开抖了。全钢敲敲驾驶室。车停了,她对司机说太冷了,下面能不能再挤个人?司机说,这都超一个了还挤!驾驶室里坐着一个怀抱孩子的年轻女人,说是到井队探亲的家属,来几天了还住在招待所。本来车是派给理发班的,怎么用理发班说了算,不听指挥可以不给签路单,但司机说得理直气壮,调度室安排的!车又启动了。走了几分钟,车又停下了。司机打开车门,站在踏板上脱下身上的棉衣,大声说,谁冷?穿上!逑的,到这耍翠来了,不冻,不长记性!
   服务下基层,这是油田历来的规矩。大夫要巡回医疗,商店要流动售货,文工团要慰问演出,电影队要一线放映……理发班十几个人,每月分小组、雷打不动上井队,她们知道这是上面的安排,但她们每次都把怨气往班长身上撒。
   司机把车停在一个山洼里,打打喇叭,喊一声“到了”,就去帮那个抱孩子的女人提包袱。半钢几个揭掉头上的衣服和头巾,拍打身上的土,然后再相互拍打。
   九点半。半钢说,手指把“欧米格”从袖筒里抠出来看了看,复又推进去。七点钟走的,走了两个半小时,怕是不止一百里路吧。
   还好,一路顺利。全钢说。
   车是停在帐篷四合院后面的,一群钻工吼吼喊喊地跑过来,咋呼着接拿东西,看姑娘们笨拙地下车。队上一次来这么多女人,男人们不能不兴奋,他们围前追后,说是帮忙,其实是来过眼瘾。
   洗洗吧?
   不了。
   喝口水吧?
   不了。
   抓紧,麻利点儿!全钢是组长,低低的声音告诫组员们。
   几个人穿好白大褂,戴上口罩,只露个眼睛在外面活灵活现地忽闪。队部的帐篷一时热闹起来,你推我搡,抢凳子扳脑袋,说不荤不素的话:妹妹的手手偭软吧?看狗尔(日)的舒服的,眼睛都不睁了;葫芦挨刀,蓝(卵)蛋刮毛……
   吵死了!半钢突然一声喊,眼睛向左右一瞪,烦不烦你们?!
   半钢的话又引来一片笑声:这还叫烦,晚上那才叫烦呢;男女搭配,干活有味,受活(舒服)着呢;说说笑笑,老婆忘掉;妹妹使个小性子,做梦不露沟门子……
   理到中午十二点半,一人理了十几个。原本能够理得更多一些的,但小伙子们有胡子没胡子都要刮脸,还说头发可以不理,不刮胡子,一漫的(完全)就是损失,一前晌(一上午)可不表(白)等了!
   炊事班给姑娘们做了炸酱面,半钢悄悄说,这还差不多,算没白来。钢丝面、发糕已经彻底倒了她的胃口,胃痛、吐酸水,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按她的说法,“要不是为了恋个命命子,我是一口都咽不下去了”。
   师傅你坐下面(驾驶室)!半钢推一把全钢。
   她们要到下一个井队去。一天至少两个井队,这是任务。
   你们谁坐,我到上面。全钢一笑,手抓车厢板蹬着车轮往车厢里翻。
   半钢没再说啥,快速从另一侧上车,就在一条腿跷过车厢板的时候,她听见全钢“啊”一声惊叫,接着是送行围观的钻工们哈哈的笑声,再接着是有人喊,快,快叫大夫!她又踩着车轮跳下车,跑过来一看,全钢躺在地上,头后面有血流在地上,有人指着固定帐篷的钢钎说,碰这儿了。驻队医生跑来,掐人中、拍脸、包扎、把脉、翻眼皮,忙了一阵,站起来催司机,快快快,快上医院!
   半钢哇地大哭起来,师傅——肖曼华——
  
   全钢不叫全钢,叫肖曼华。肖曼华从小在上海和姥姥一起生活,母亲六零年赴宁支边时,她上小学四年级,“文革”第二年,学校“停课闹革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姥姥不让她去东北,要她去宁夏,说你继父是个雇农,不比贫下中农革命?肖曼华到了宁夏。
   肖曼华走进油田,是她母亲当年从上海带来的缝纫机派上了用场。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宁夏平原虽然吃饱肚子不成问题了,但一个人一天的劳动收入也就一毛来钱,买得起一只手电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缝纫机。一个村庄、一个生产大队,即使是整个公社怕也难有一台。油田招工,大队支书一口应承:这娃有文化爱劳动,下乡没少出力,我举双手推荐!
   肖曼华走进油田,正值油田勘探大会战,她被分配到了采油二大队。三个月后,油田文艺汇演,她凭借一支“唱支山歌给党听”,扔了油工衣,穿上了白大褂。同时抽调的还有其它生产一线的职工,有的会器乐,有的能演样板戏,有的篮球、兵乓球技艺出众……他们以文艺或体育“特长”去了水电厂、运输处、通讯队……工种变了,帐篷不住了,夜班不上了,露天工作的日子结束了,周末还能在广场看看电影——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的拥拥抱抱,中国新闻简报。一夜之间,捷足入驻机关后勤,梦幻成真,成为让人羡慕的油田名人了。
   肖曼华能歌善舞,穿戴洋气,女工们以她为楷模,学穿衣,学打扮。“小资产阶级”在口头上受到批判,但行动上又在暗中被效仿。上海很遥远,肖曼华在眼前。
   张丹红被叫做半钢,是在她当了理发员之后,和肖曼华一起被命名的。
   一次理发员下队服务,眼看时间要到了,还有很多人等着要理发。采油队女工多,个个都要剪短发,这是安全需要,也是“不爱红装爱武装”、“飒爽英姿五尺枪”的一种精神向往。男工争着理,女工就起哄,说你们真是头发短见识浅,这一会儿工夫能偷多少懒!二秃着急,来回转磨磨溜嘴:我这两根毛,点灯不值个香油钱,咋着一糊弄得了,不比你们鬃长毛厚的,理了还得洗,比烫个猪还费事!谁让让我,我推子上去凑凑两下,妥逑当了!旁边有人大笑,可不咋的,比尿尿还快,完事了一拨拉,身子一摇,走唠!二秃吼叫着扑过去,几个人就扭打在了一起。哎,还真是啊!娃娃的牛牛,越拨拉越胀了——二秃抱住一个脑袋,手在上面搓,咋咋呼呼地喊。
   师傅,有工具没有,有了我给他们理。张丹红走近肖曼华,怯怯地问了一声。
   张丹红剪过头了,但她没离开,她转着圈地盯着肖曼华看,总觉得肖曼华眼熟,在哪见过。肖曼华穿一身细帆布蓝工服,上衣不宽,裤子不长,白大褂一罩,更显得合体俏道了,脚上还是一双浅腰黑皮鞋,入夏的阳光亮在身上,举手投足,给人就是春天小白杨伸枝展叶的青翠景象。不像她们,浑身油麻糊涂一嘟噜,腰里系(ji)个布带子(还有系麻绳的),大头鞋一走一踢突,胖子瘦子一个模(mu)势,远了看,跟男工一样堆缧,谁是谁谁也分不清楚,就像二秃秦腔里唱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肖曼华见问,打个愣神,旁边一个年龄大点的说话了,好啊,会理吗?张丹红点点头,向男工那面一瞅,二秃抓过一个板凳,往屁股上一贴,跳着蹦子蹿了过来。
   哎我说红妹子,行不行你,咱这咋着也是个头,你可别当洋芋蛋给切唠!二秃用手捏住领口,故作紧张地拿眼睛挑逗张丹红。
   呀——二秃一声尖叫。
   叫你嘴长!张丹红故意拿推子夹扯二秃的头发,笑说,嘴闭住就不疼了!
   张丹红从小就喜欢看父亲给别人理发,并跃跃欲试。理发在乡下叫剃头,理发的人叫待诏。理发看着简单,实际是个体力活、苦差事,一站几个小时,还多半是在室外进行,赶上刮风,头发渣子到处飞,钻到身上比跳蚤叮得还难受。父亲说,你个女娃,学啥不好,学这个?张丹红不听,她就认为剃头好。父亲三六九赶集,她一准跟着剃头挑子进城,帮父亲端盆子舀水、拿镜子递毛巾,空闲的当口,父亲会给她买块粘糕糖、糯米条或是鸡蛋老糟吃。上学后只要周天逢着集日,她也一准不会放过。母亲说,吃惯的嘴,跑惯的腿,红红那哪是学剃头,是嘴馋。
   张丹红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任性也倔强,父亲头上脸上的刀痕,全都出自她的手艺,村里人说,你这头可真是个头,见天让丫头当毛线疙瘩日弄呢。再以后,父亲也乐得省事,加上又新买了理发的推子,上门剃头的娃们都就由她对付去了。一次赶集,一个女人带个七八岁的男孩子,说娃过六一,卖了兔子给买了双胶鞋,娃还想要个圆珠笔,看能少点钱推个头不能?
   父亲没说话,张丹红抢上了:能,坐这儿!她指指身边一个两尺高的石墩子。
   三下五除二,男孩子的头几乎就是个秃瓢了。
   女人说:要分头,你给推成个这?还不抵一顿刀子刮了算了!
   张丹红说:你让我“推短些子、推短些子”,推了(完)了又嫌短?!
   女人说得“推”,是要用推子推个小“分头”,分头时尚,比剃刀剃的“锅盖头”好看。
   张丹红一听,来气了:你说短短短,这回又怨我?!说着把推子往箱盖上一扔,不想推子飞出去,折回头又弹在石墩上,崩断了一条腿。父亲惋惜地捡起来,看看,俏妙东西要俏妙使唤,你这驮柴舍个驴骡子,赔大发了!女人一看,放下五分钱,拉孩子走了。
   张丹红会理发,大出大家意外,队上买了一套理发用具交给她,女工剪头,男工刮胡子,她一个人整饬得井井有条。理发员再次下队服务,竟逍遥得有些不自在了,班长说,来了不能白来,就给大家演个节目吧。肖曼华首先唱了“咱们工人有力量”,接着又和同伴们跳了个“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表演间隙,张丹红被人推上去唱了一段《红灯记》选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看她有模有样、腔口清亮,班长高兴得不得了,非要拉住和她合作“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不可……
   庆十一前夕,张丹红被借调到了宣传队,被安排在理发班。白天,该她排练时她就去电影院,不该她时,她就去理发室上班,师傅是肖曼华,两人同住一个宿舍。晚上都不上班,但都得去排练。十一过后,单位给她办了正式调动手续。她知道,她的表现是“合格”的,她庆幸自己学了理发,更庆幸父母当时允许她走南闯北去“串联”、到处演讲、演节目,不然,那么多女工,还有不少是城里人,咋就单单挑了她这个农村丫头。记得那天,她站在生活车上,强劲的秋风吹乱了她的头发,落叶的蒿草灰蒙蒙铺向天际,红色的磕头机(抽油机)上,“人定胜天”、“革命到底”几个字,一俯一扬晃出视野,相处了半年多的同伴们哭着向她挥手,二秃远远地望着她,可着嗓子吼起了秦腔:“河东城困住了赵王匡胤,把一个真天子昼夜巡营。黄金铠每日里将王捆定,可怜把黄骠马未解鞍笼……”她的眼睛刹时模糊了。她不知道她是否还会走进采油队。但她知道,这是真真实实地要离开采油队。
   肖曼华得知张丹红与自己的母亲同一个公社,就说她是她的“宁夏老乡”。
   你在我们公社演过阿庆嫂?张丹红问,兴奋得直跳。
   是啊,大队也演过。肖曼华也兴奋,眉飞色舞地讲述“过去”。她在宁夏呆了不到一年,唱歌唱戏、跳“忠”字舞,乡里人就当她是上海来的“大人物”。
   两个人越说越亲近,张丹红说自己的父亲是剃头匠,肖曼华说自己的母亲支宁时是城市的无业游民,说到最后,两个人一致认定,她们都是无产阶级的后代,根正苗红。
   星期天,张丹红喜欢睡懒觉,不吃早饭。肖曼华吃早饭,但是不去食堂,吃几口剩食完事,或者烧点儿大米粥等张丹红起来一起吃。大米是张丹红探家带回来的,还有用罐头瓶装着的腌萝卜和油汪汪的羊肉臊子。两个人吃东西不分你我,可是张丹红偏向于面条,说一天不吃面条浑身就软塌塌的;肖曼华说,宁夏大米好,不配菜也香得邪乎,母亲回上海就带大米,姥姥宝贝得就差下锅数米粒了。
   有时肖曼华要起床,张丹红就扑过去把她按倒。肖曼华细腰丰乳,雪白的牙齿,皮肤是麦子色,没有张丹红那么白。这么好,小兔兔一样乖。张丹红一把抓住肖曼华的一个乳房,轻轻地摸,慢慢地捏,真的就像是逗弄一只小兔子。她还会用嘴含住乳头吮吸,这时,肖曼华不再嘻笑了,说“痒痒死了,鬼刺佬”,继之呻吟着闭上眼睛,两条腿紧紧地并住,蜷起来,身子扭曲着涌动……肖曼华的乳头是棕色的,从嘴里脱出来便就红了。吃我的。张丹红用手聚住自己的一只乳房,送到肖曼华嘴跟前,肖曼华一“吃”,她就大叫,大笑,“呀——”急迫地喘息,然后跌躺在床上,合住眼皮,湿漉漉的乳头像两颗熟透的樱桃落在雪地上,随着呼吸上下起伏。过一会儿,她再用两手在上面揉,很有几次,她把肖曼华的手拉到上面,说“我动没感觉”,说着话,又摸肖曼华,人都说男人摸了才长,这让男人摸过没有?你-——臭嘴!肖曼华假意生气,转过身……张丹红想起有一回演出结束要开会,肖曼华和唢呐闫不见了,她到台上去找,肖曼华扒开幕布走了出来,她看她不好意思的样子,于是唱道:“沙奶奶,同志们都对你有意见了……”(这次演出《沙家浜》,肖曼华饰演沙奶奶,唢呐闫饰演郭建光)。

共 96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上个世纪,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主义时期,石油女工生活的小说。读完,感觉不是小说,好像是听作者在讲诉他经历过的真实经历。在感觉到文学高手的高超技艺的同时,感觉更深刻的是真实、典型,具有那个时代特点的东西,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小说没有赶时髦,追流行,跟着别人的套路走。如今描写那个时代的作品,往往是主人公不是很受伤害的人,就是害人的极左人物,好像那个时候,除了整人,讲阶级斗争,就是大批判,人们不用搞生产,没有个性没有特点。过去不是地狱,现在也不是天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既有遗憾和历史局限,也有令后来人怀念和追思的东西。本文忠实于现实生活,没有拔高也没有贬低,无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思想还是带有时代和地域特点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都鲜明而真实,让人读后不能忘记。此文是一篇文学性及思想性俱佳的文章,但最大的特点不止是这些,最具特点和生命力的是全面真实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不以个人和时代的喜好去影响和曲解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和光芒会越来越大。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1008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潮仙        2014-10-08 06:56:03
  他说他和我——豁嘴吃猪肉,肥(谁)也别说肥(谁),不管我咋地了他都不变心,他还说,他和我成了,我就是他老家第一个城市户口的媳妇,他住在他通讯队老乡那儿,就等我回话呢……欣赏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川河老僧        2014-10-09 12:13:04
  谢谢潮仙
   祝好撰安
2 楼        文友:川河老僧        2014-10-09 12:11:05
  北极辛苦了
   您的认可我很高兴
   时光荏苒,记忆犹新
   往事对于今天,是一面镜子
   珍惜生活
   感激一切大大小小的收获
   祝好,撰安
读写文字 见贤思齐
3 楼        文友:川河老僧        2014-10-09 12:12:25
  谢谢江山系统的小说编辑们一贯以来给予老僧的鼓励
   问好,致安
读写文字 见贤思齐
4 楼        文友:三微花        2014-12-07 20:15:52
  半钢、全钢、油脊梁,三个人的故事,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三微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