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传奇小说 >> 【酒家】“西巡”轶事

精品 【酒家】“西巡”轶事


作者:贝之纯 举人,345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82发表时间:2014-10-11 23:55:29

【酒家】“西巡”轶事
   听闻八国联军动了真格,就要攻进京城。再不走被这帮洋毛子抓住,还不给生吃活吞了啊。慈禧太后紧急召见大臣商定后,匆匆带着光绪帝等西逃避难。这一路历尽磨难,屡遭险情……
  
   1. 仓皇“西巡”
   话说清朝末年,大清气数将尽,内忧外患,天灾人祸,
   接踵而至,纷至沓来。那戊戌变法的风波刚被平息,这洋人的坚船利炮又已兵临城下“凑热闹”。列强们你拿刀我拿叉,各怀鬼胎,摩拳擦掌,虎视眈眈,像饿狼一样觊觎这奄奄一息的东方巨龙,血口大张,准备来一顿饕餮大餐。而朝廷这些养尊处优的王公贵族们,面对“天朝之梦”马上就要被洋枪洋炮打破,但个个却束手无策,或如惊弓之鸟——乱飞乱撞,或甘做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专权的老佛爷慈禧太后更是闹心,后悔不迭。要不是我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修建颐和园,我那水师可不是吃素的,你们的舰船哪能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靠近我的码头?唉!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这些洋毛子实在可恨,见我大清这两年运交华盖、“龙体不佳”,便纷纷持强凌弱、恶意滋事,这个在我家里头舞拳弄脚,那个在我门口布兵摆阵。而朝里的文武大臣们却仍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我本来看好主和派。人不是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嘛。可谈来谈去,不是今天要赔款,就是明天要割地。再这样继续谈下去的话,连大清的祖坟都可能要被割了去呢。
   这主战派倒都是些有血性的男子汉。就是嘛,堂堂大清帝国,岂容他人骑在脖子上拉屎撒尿?可他们怎知如今国库空虚,兵甲不强,要扩充军队,要增加军费,谈何容易?要从民间征吧,恐怕又会引起民怨沸腾;要减少朝廷日常开销和官员的俸禄吧,这些王公贵族和大小官员那还不炸了锅?恐怕要把这紫禁城吵翻呢。再说,真的打起仗来,那枪子可不认人,炮火实在可怕,它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枪林弹雨、血雨腥风所到之处,片甲不留、寸草不生。
   唉!人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好死不如赖活着嘛。还是保命要紧!大清江山地大物博,割地就割点,赔款就赔点吧。有道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银子得不到安宁。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车到山前必有路嘛。有朝一日大清强盛了,我们还可以再夺回来嘛。再说,想那么远干啥,今年哀家已年近古稀,还能活几年?儿孙自有儿孙福,以后怎样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8月的一天,一骑快报将直隶总督李鸿章从梦中惊醒。八国联军即将攻占紫禁城!事关重大,李大人顾不上洗脸,匆忙穿衣戴帽闯进宫中禀报老佛爷。太后闻言大惊,急忙召集心腹大臣商量对策。
   大祸即将临头,形势危若累卵。群臣个个一脸惊慌,手足无措。最后议定,尽快护送老佛爷和光绪帝离京西行避难,以保老佛爷、光绪帝安全和大清无虞。紫禁城诸般事务皆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大人全权负责打理。
   第二天黎明,在大内总管李莲英的指挥下,跟随太后“西巡”的皇宫人员乘轿骑马各自就位,只等老佛爷一上轿就开拔。太后亲自盯着几个亲信将自己多年所敛的数百万金银珠宝在后花园内藏好,恋恋不舍地环顾了紫禁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才在李大总管的催促下上了轿子。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般难。京城逃难的人如潮水,个个争着逃命,谁管你是贵族还是贫民?更何况皇帝、老佛爷也不想叫人知道他们是因为害怕洋毛子攻打而丢下京城落荒而逃呢。于是太后便装扮成山村老妇,光绪帝自然也装成有钱人家的阔少,随行的宫内外人员更不敢像往日那样耀武扬威、喝五吆六的。一行人混入逃难的人流中若沧海一粟,拥拥挤挤、跌跌撞撞地出了紫禁城。
   由于老佛爷一行出行仓皇,行动“低调”,再加上当时通信不便。一开始地方官员并不知情,没有人理会他们。有几回他们实在是嗓子干得冒烟,饿的前胸贴后胸,就着人找到地方官员要吃要喝、要穿要住。穷山僻壤的芝麻官哪见过什么天皇老子、皇亲国戚、宫人京官?还以为他们是趁火打劫、冒充行骗的,统统给轰了出去。
   这伙人平时吃香的喝辣的惯了,此时却连粗茶淡饭都不能保障,一个个如丧家之犬,唉声叹气,无精打采,失魂落魄。可算是体验了一番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苦。
  
   2.奔波甘苦
   这天,两宫一行又艰难跋涉了一天。由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家还是早上喝了点清汤寡水,一直到傍晚都水米未进,太后在轿内饿得头昏眼花。轿夫车夫以及骡马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早就饥饿难忍。但自己生就被人奴役的命,能有什么办法?只好咬着牙、流着泪、忍着饿,强打精神硬撑着赶路。
   两宫队伍好不容易到达居庸关。怀来知县吴永接到知府安排接驾的公文,让给太后和光绪帝准备满汉全席一桌。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此地荒山僻壤,怎能办此大餐?不过吴永还是费尽心思准备了一桌家常便饭。但在他去榆林堡接应之时,却被溃败的士兵哄抢一空。他得知后赶紧找人熬了三锅绿豆小米粥,又被乱兵饥民抢食。等太后与光绪帝到来时,只剩下半锅绿豆小米粥让他们充饥。吴永忙又找来五个熟鸡蛋供奉皇帝和太后。
   俗话说,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也不甜。连日的奔波、饥饿,太后、光绪帝以及宫中的随从们哪管什么高贵、什么架子,先填饱肚子再说。于是就蹲着站着,饥不择食地喝了起来。太后喝完,望着已空了的锅,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唇说道:绿豆小米粥,甚好,甚好!
   饭后,夜幕降临,太后又觉衣薄身冷。吴永找来几件已故母亲遗留的衣裳,太后竟也不嫌弃,说能暖体即可。有诗曰:榆林豆粥胜佳品,肚饥不择粗茶饭,身冷哪嫌旧布衿。
   离开京城前几天,两宫一行受尽了落荒之苦、奔波之难。可以说,他们一辈子受的苦和累加在一起,也没有这几天多。
   不怕慢,就怕站。两宫人马终于翻过了太行山,来到山西境内。随着太后“西巡”的消息传播和“前路粮台会办”吴永的走马上任,各地接待准备便较为充分,还有不少官员殷勤地前来行在所请安。于是,太后和光绪帝的生活起居大有好转。
   渐渐地,太后不知不觉地又恢复了往日目空一切、颐指气使的派头,过起了奢侈排场的生活。在大同府,官员精心准备了山西地方特色的削面、拨面、抻面,太后只尝了一小口,便不以为然地说:“一股子面味。”完全没有在怀来喝绿豆小米粥那样香甜可口了。
   精明能干的晋商们比官员更懂得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这天,太后一行到了代州广武镇。来盛客栈的秀才掌柜杨应魁通过大同府与李莲英搭上关系,将太后一行迎进自家的来盛客栈驻跸。他好吃好喝招待自不必说,又舍得血本拿出不少黄金白银为太后“西巡”做盘缠。太后被这个边寨小城的商人感动了,当时就御赐黄马褂一件,封官五品。回京后还不忘旧情,特意叫人送来两面大匾,一面是“大夫第”,一面是“德福增耀”。这杨秀才在当地可谓风光一时,荣耀一世。
   还有比杨秀才更开眼、更幸运的人呢。这日,太后一行住进代州阳明堡贾家大院。这贾家大院又名“和府”。对了,就是和珅和大人的府第。这“和府”的来历,可是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
   传说当年贾姓掌柜在京城开有一家“二斋铺”的商号,与朝廷内务府总管和珅私宅相邻,故与和大人相识。后嘉庆帝即位,决意查办和珅。和珅为减轻罪责,便隔墙将许多金银珠宝扔到贾府,并许诺贾掌柜“日后当割半相赠”。
   贾掌柜将和珅所托钱财运到老家代州阳明堡,为和大人购置一块风水宝地,建豪宅一处名曰“和府”。贾掌柜又将剩余钱物一半留给和府,等和家后人来取;另一半购置田产于和府周边,一边生产经营,一边看护大院。几代人过去了,和家并无后人来找。靠这些钱财和家产,贾家家族日益繁盛。
   光绪帝目睹和府世事沧桑、屋主更替,联想到自己身为皇帝却像囚徒一般,有心变革无力回天,便将贾宅“五世同堂”、“一心念佛”门匾,补成“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太后也见贾家人信佛崇善,人情练达,便赐书“大义斡用”四字以示旌表。
   两宫行到太原府后,一些随驾廷官及疆吏皆以“暂住晋省,静待和议”进言,两宫便有驻跸太原,以观望形势之意。而江苏巡抚鹿传霖却不以为然,上奏:“西安险固,僻在西陲,洋兵不易至。”接着石家庄方面又传来洋兵拟攻晋东要隘固关之讯,于是两宫急忙又起驾西行。
   经过祁县时,“黄河滚滚贯三晋,腹地祁县余一乔”的乔家岂肯放弃巴结朝廷的良机?先是他们开的大德恒票号拿出二十万两银子帮助老佛爷解决“手头紧”的问题。之后他们在大德通票号用红绸做地毯,将总店作为太后和光绪帝的临时行宫,而且也为行囊羞涩的太后筹措了二十万两白银作“差旅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后来太后将一路搜刮来的钱财都存入乔家票号,让乔家从中获取大利。后又让山西巡抚将“福种琅环”牌匾赐乔家,乔氏商业也得以借此大壮声威。
  
   3.滞留古渡
   之后,两宫人马一路辗转来到晋南的一座古渡——风陵渡。
   这风陵渡位于素有鸡叫一声鸣三声的芮城县,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通往河东、河南、关中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金人赵子贞“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的诗句,即赞叹风陵渡的地理地貌。
   两宫一行来到风陵渡,就听见轰轰隆隆之声不绝于耳,好似千军万马滚滚杀来。莫非是洋兵追到了这里,抑或又是拳匪作乱?太后慌乱地问道。地方官员赶忙回禀道:“太后、皇上休惊,此乃黄河咆哮之声。黄河流到这里,已汇入泾河、渭河之水,流急浪大,故发出这滚滚涛声。”
   老佛爷长吁了一口气,便着人带路到渡口一睹黄河风采。只见黄河浪涌,浊浪滔天,涛声阵阵,气吞山河。众人都被这磅礴水势惊呆,此时怎敢乘船渡河?便安排在风陵渡驻跸,等待黄河风平浪静时再坐船西渡入秦。当地大小官员哪敢怠慢,争相报效,紧急安排两宫起居膳食。
   “这风陵渡名称可有来历?”太后真有雅兴,仓皇避难途中还这么关注风土民情。地方官员回道:“传说有二。一说因附近有风后陵而名。相传轩辕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东西不辨、南北不分。黄帝臣子风后用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终于战胜了蚩尤。可风后却在这场战役中阵亡,便埋葬在这里,后人就修建了风后陵。二说渡口附近赵村有一座女娲墓,由于女娲为风姓,故人称风陵。”
   老佛爷一听来了精神:“可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人类始祖——女娲娘娘之墓?”风陵渡巡检答道:“正是。此渡附近的确有一座女娲庙,庙里的古墓相传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人皇女娲的陵寝。”
   太后心想,古来男尊女卑,有几位女子能执掌朝纲、号令天下?这女娲不仅是人类始祖,也是华夏首位“女皇”。人们敬仰女娲娘娘由来已久,信徒广众。除了武周则天女皇外,能在朝中一言九鼎、母仪天下也就数哀家了。今日到此,我何不顺便拜谒女娲庙,一则让这些男人们也拜拜女儿身,以后不要对哀家专政说三道四。二则也算是哀家关注苍生疾苦,祈求女娲娘娘保佑天下太平,以此来减轻百姓怨言,落个好名声,岂不美哉?太后当即便叫李大总管安排,午时正式拜谒女娲庙。
   随行廷官和地方官员赶紧忙碌起来,一边找人黄缎围墙,松柏装点,黄土铺道,清水洒街。一边找人到庙里打前站,清理殿宇,驱走香客,严加防守,准备接驾。当地有位侠士叫宁钺,为人豪爽开朗、文武皆能。随虞大臣闻其名声,保荐于太后。正当用人之际,宁钺随即被委以重任,带领御林军清道先行,尽心为两宫“西巡”护驾。
   随身太监和宫女们已备好法器、牲礼与香纸,在御林军的护卫下,拥簇着太后和光绪帝,浩浩荡荡向女娲庙进军。
  
   4.朝拜圣母
   此时艳阳高照,秋高气爽。不出一个时辰,一行队伍便到了女娲庙。太后下轿后环视四周,只见庙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庙门前有一古柏,高约八丈,粗约八九围,躯干如龙虬飞舞,枝叶似宝盖遮阳,俗言鸟雀不粪,虫蚁不食。
   “真乃风水宝地也!”太后心情甚是愉悦,连连称奇。众人整好衣冠,在庙祝的引领下次第而入。
   女娲庙正殿在三台自然地貌上建为三层。殿前台阶为九十九级,建造者取“一朝得见九重天,乾坤玄黄天地变”之意。抬眼望去,殿台高耸入云,还真有登上九重天的感觉。第一层为天井,内有一棵五、六人方能合抱的千年桂花树,人称“中皇古桂”。此时古树围黄绫,丹桂飘花香。在这祥和的气氛中,太后神清气爽,这多时割地赔款的闹心和一个多月鞍马劳顿的疲惫顿时消去大半。
   太后精神大增,随即来到二层拜殿。只见殿外盘龙抱柱,殿内雕梁画栋,气势不凡;殿内有一块补天石,色分五彩,瑰丽斑斓,自是神奇。三层为正殿,墙上彩绘流丹飞霞,殿宇内外金碧辉煌。殿堂中央的女娲娘娘披着红绸,立于神台之上,双目垂视,面含慈祥,神态端庄,好似在福佑芸芸众生。

共 1009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小说写出了传奇小说的情节感,又保留说书的色彩,让人在浏览历史的过程中,体会一种野史的感觉。小说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为开始,详实地描述了慈禧太后带领一群人逃难的过程。结合历史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些野史的证据,充分带动想象的空间,让人仿佛置身在那个年代里,感受当时中国的苦难和官场的昏庸腐败。小说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情节曲折动人,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得体,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并且通过自然的语言,展示着那个朝代的真实历史,让人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佩服作者的写作水平。小说给人一种真实感,让人感悟历史,感悟人生,推荐。【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012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4-10-11 23:57:34
  有意思的小说,不错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 楼        文友:贝之纯        2014-10-12 18:13:44
  谢谢故事社长过来看我。
2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4-10-24 22:35:03
  这篇适合投稿小小说,呵呵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3 楼        文友:宏声        2016-09-21 05:57:14
  不论什么文学体裁,也不论作者把文发在报刊上及网页上,好作品读者爱不释手。今天欣赏了远方老师的佳作,我口中的赞一个又一个。我们有缘相聚大型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我还会继续欣赏您的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贝之纯        2016-10-02 16:37:51
  国庆快乐,感谢文友认可,我由于工作忙,无时间打理网上东西,望见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