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演绎在钢筋水泥中的交响

编辑推荐 【梧桐散文】演绎在钢筋水泥中的交响


作者:铺路石 白丁,6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5发表时间:2014-10-12 09:33:51
摘要:每个城市的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也许那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许那是一首凄艳浪漫的爱情故事, 也许亦可能那是一曲使人痛心疾首的悲情故事......

(一)卷首语:
   每个城市的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也许那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许那是一首凄艳浪漫的爱情故事,也许亦可能那是一曲使人痛心疾首的悲情故事……
   总有一个故事让你感动不已,总有一份回忆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声音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精神让你奋然前行。
   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五彩斑斓的霓虹中,正在上演的是令你令我心动的都市故事。
   作为曾经的上海城市建设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了无数的上海城市建设者和上海的市民百姓为了城市的繁荣发展所作出的艰辛努力和牺牲奉献,今日,我想用我的笔触,用我的心灵写下这沉甸甸的《城市日历》,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间,在喧嚣繁华的都市景致中,我也把我的心路延伸到了我的《城市日历》里——
   (二)创造都市的辉煌
   80年代的末期,历史的焦点凝聚在滔滔黄浦江的上空。
   在国人的眼里,上海总是和一些词语紧密相连;繁荣、先进、文明以及富有。无疑,悠悠700年,尤其是上海开埠以来,它的辉煌足以让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炎黄子孙自豪。这座工业化的东方大都市,在共和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的。
   然而一个严酷的事实是:上海老了!
   人口密集、道路老化、住房紧张、道路拥挤以及环境每况愈下,城市几乎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上海城市建设步履蹒跚,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
   历史的画卷翻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是一个到处洋溢着喜庆和收获的年代。
   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出了"上海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世纪呼唤,在一千五百万上海人民的不懈奋斗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都市辉煌!
   在空中,上海有了被誉为"空中走廊"的"申"字型城市高架道路。内环线、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还有沪闵高架和逸仙路高架,犹如五条空中彩练,连接着上海城的东西南北中。当人们驱车飞驶在这总长65公里的通衢大道时,一路风驰电掣,忽而盘旋而上,忽而飞泻直下,上海人终于把"乘车难"、"行路难"的历史沉疴远远抛下,展开双臂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曙光。
   在水上,黄浦江,这条孕育了上海的母亲河,它滋润了这方土地,也滋养了上海人的生命。多少年来,也正是这条默默流淌的河流,把上海切成了两半。如今,上海人一下子富的地拥有了五座世界一流的黄浦江跨江大江。南浦大桥潇洒,扬浦大桥雄伟,徐浦大桥豪放,奉浦大桥秀美,卢浦大江壮观……这凝聚着中国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和城市建设者智慧的大桥,犹如横空出世,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
   在地下,上海城市建设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继打浦路,延安路两条越江隧道和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相继建成,外环线隧道和复兴路隧道等也相继开通。曾经被外国人断言为"在豆腐里打洞"的上海软土地基施工技术,也在上海城市建设者的智慧和激情中成为了现实。浦东,这块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宝地,在地铁,隧道和大桥的连接下,已经与浦西连成一体,越来越焕发着勃勃生机。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为了让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为了创造上海都市的辉煌,有多少城市建设者为此而艰苦拼搏,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激情,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造桥英雄张耿耿,三十多年来为上海人民建造了七十多座桥;隧道勇士梅利强,冒着生命危险冲向塌方的最前沿;中科院院士刘建航为地铁、隧道殚思竭虑;共产党员巢林宝、季培林两位烈士为建设隧道英勇献身……
   今天,当我们在为都市的辉煌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那一大批为了这辉煌而忘我拼搏的建设功臣们,不会忘记为了这辉煌而参与上海建设的全国各地的民工兄弟们,不会忘记为了这辉煌而"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百万动迁市民们,更不会忘记所有曾经为这辉煌而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正是他们,用汗水和激情,用智慧和奉献,撑起了上海都市的脊梁,铸造了不朽的辉煌,他们的功勋将永远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三)黄浦江的祭诗
   这是一个令人窒息而又震撼的日子。
   在上海延安路越江隧道的建设工地上,大型掘进设备盾构在黄浦江底顽强地推进着,盾构舱内,满脸汗水加泥水的水枪工在用高压水枪将泥土冲碎。突然,一股江底暗流喷涌而入,大水猛地从前舱外喷进舱内,又将前舱与机械台面之间的小门砰然关上,舱内水位剧增,六名操作工人被困舱内。
   "别管我,快跑"!正在舱内作业的两名共产党员巢林宝、季培林把同伴推向高处后毅然冲向小门,奋力想拉开小门让同伴脱险,然而大水无情,江水很快漫过了他们的头顶……
   经舱外同志的奋力抢救,四位工人脱脸了,然而巢林宝、季培林两名共产党员却在密封舱内永远闭上了眼睛。他们的灵魂消融在了黄浦江的隧道里。
   事故,将死亡的大特写镜头推到了人们的面前。目睹这一切的工人们大声痛哭,发誓再也不进隧道了;幸存者的家属们赶到工地,妻子拉着丈夫回家,坚决不让丈夫再去上班,整个工地笼罩着一层阴影,盾构在沉默着……
   这里不是战场,战场上枪声一响,就没有时间去考虑生死问题。这里是工地,有时间来考虑生与死。谁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谁不珍惜自己唯一的一次生的权利?
   然而,工程不能停!如果继续停工,自重达650吨的盾构就会在原地下沉,整个工程报废,国家将蒙受巨大损失。那么,隧道工程就成了一个画饼,一个付出巨大代价的大画饼,扔给了全市人民!
   不能让隧道成为画饼。和平的建设环境不需要死亡。但要奋斗,总要付出代价。隧道必须重新开工。
   施工队的领导没有去做职工的思想工作。队长、书记、共产党员们默默地戴上安全帽,穿上工作服,一声不吭地下井了,坚定地拿起了烈士曾经用过的水枪……
   这年头,人们讨厌空话,党员带头,领导先行,就是最好的榜样。
   一队人马,跟着党员和领导,默默地走进了隧道,这是施工队的全体队员们,一个也没拉下!包括那些被妻子拖回家的和发誓再也不进隧道的。
   没有激昂的表决心,没有任何的语言,一切都由行动来决定。这就是他们的脾气,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脾气。
   这里,也是战场,一个埋藏在繁华大都市底下的特殊战场。当这个战场高奏凯歌的时候,我们是否忘记了长眠于地下的英雄?是否忘记了那些逼迫死神的战士?
   (四)永远的等待
   在创造都市辉煌的伟业中,上海有百万市民从繁华的市区动迁到了城市的边缘。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上海百万动迁市民。这里记述的是他们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
   淮海路上的地铁车站就要开工,动迁户们都已经搬走,虽然每一户都搬得很不容易。
   他们默默地搬走了席梦思的大床和桌椅,搬走了沉甸甸的书橱和钢琴,也搬走了孩子们的纸鸢和电动汽车,可是每一户都把最珍贵的回忆和希望留在了这里......
   79岁的哈老伯住在淮海路918弄,老夫妇俩膝下只有一个30多岁的弱智儿子。平时生活全靠老两口料理。在地铁动迁之前,他们的儿子突然走失了。两位老人急得成天相互搀扶着倚门眺望,盼望儿子能回家来。人老眼花,多次认错了旁人,凭空高兴一回,真是"最恨细雨摇幕,误人几回迎门。"
   动迁的时限到了,哈老伯夫妇没有多提什么要求,和大家一样,默默地搬到了浦东的耀华路上。
   哈老伯曾经的家如今已成为一片瓦砾.
   然而每天每天,哈老伯一大早就从浦东赶到浦西,站在那片曾经是家的土地上,久久地\\\\\\\\\\\\\\\\久久地等待着,一直等到万家灯火时......
   ————傻儿子只认识这个家,哈老伯在这里等儿子回家!
   如果有一天哈老伯不能到淮海路老家的旧址上去看一看,他便若有所失,魂不守舍。
   因为,他怕这一天,儿子回过"家"了......
  
  

共 31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写了上海演绎在钢筋混凝土中的交响。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上海的曾经,辉煌的历史和老旧的现状,写了决策者们为了上海的未来设计蓝图。从文中反映,作者是个热爱上海,渴望上海繁荣进步的人,他为过去城建的步履蹒跚而焦虑,为“空中走廊”的建成而兴奋,为地下通道的建设开通激动,为了无名英雄的牺牲和人民的理解而感激在胸,期望人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第二部分上海延安路越江隧道工地上发生的事故。工人们正在隧道施工,突然一股江底暗流喷涌而入很快将小门关上,六名操作人员被困。巢林宝和季培林把同伴推向高处,自己想为同伴打开一条生路却牺牲了生命。读了这篇文章一股敬佩之情在胸中升腾,为英雄的离去而遗憾,为英雄同伴得救而庆幸,为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为这样的高尚品质而振奋。第三部分很短,只写了淮海路地铁站那一块儿居民的动迁,特别是79岁的哈老伯儿子走失,但他为了顾大家而舍弃了傻儿子能找到的小家让读者看到了平凡人的不平事儿,表现出了平凡人的高尚,伟大。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特别是哈老伯天天站在曾经是家的土地上等傻儿子回家让人心翻浪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赞美了上海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思想也跟着时代变化。文章语言简练,层次分明。欣赏! 感谢赐稿 推荐品读 【编辑:冰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凌        2014-10-12 09:45:53
  这篇散文写了上海演绎在钢筋混凝土中的交响,全文分三个部分叙述叙述了上海的曾经,辉煌的历史和老旧的现状,写了决策者们为了上海的未来设计蓝图。从文中反映,作者是个热爱上海,渴望上海繁荣进步的人。文章语言简练,层次分明。欣赏!
2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12 14:50:41
  铺路石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