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老实人的公平梦>《横屋下》第十章:儿时的春节

《横屋下》第十章:儿时的春节

作品名称:老实人的公平梦      作者:蜈蚣山人      发布时间:2014-10-13 19:10:20      字数:3311


  如果有人问我,童年时期你最想的是什么,最快乐的是什么时候,我肯定会脱口而出,哪就是过年,过春节。
  是的,过春节是农村孩子一年中最盼望的一件事,过春节能有好吃的,哪时候最想吃的就是大蒜兜炒鸡,在一年之中,大蒜兜炒鸡这道菜,可能只有大年三十才能让你吃个够,甚至大年三十也不可能让你吃个够,平时就根本吃不到。过年,除了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好菜外,还有就是穿上新衣裳。那时乡下人,每年能做上一件或一套新衣裳,那肯定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一般情况下两三年才能做一次新衣裳,我小时候,就常常是穿旧衣裳过年。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农村还没通上电,平时,每家每户点的都是煤油灯。那个时候,除了每家每户用的煤油灯之外,队里还有气灯。但气灯不是什么时候都会点的,一般只有春节过年期间才会点上气灯。
  气灯首先是一种掉灯,而不是放在桌子上的座灯,相当于现在家里的顶灯。气灯的模样有点象现在的花瓶,只是花瓶的底部有一个套灯泡的套口,套口与现在的汽水饮料瓶口差不多大。花瓶内装的是煤油,边上有一个打汽的把。最上端是一个挂气灯的铁环。灯泡是什么材料我不清楚,很软,非常象现在的蚕丝编织结成的。大小与现在的小灯泡差不多大。气灯里装上煤油,将蚕丝灯泡套在气灯底部的口子上,然后不停的打气。最后在气灯下划着一跟火柴。蚕丝灯泡就会被烧着,但是不会被烧成灰,而是变成一个真真的灰灯泡。不一会,气灯就照亮了整个祠堂内外。因为,气灯平时就放在我们家,有一年的气灯就是大哥带着我去祠堂安装和点燃的,因此,我对点气灯的影响特别深。点亮了气灯后,春节的各种仪式开始了。
  一、热闹的除夕夜
  点好了气灯,各家各户也基本上吃完了年夜饭。大人、小孩都往祠堂聚。第一件事,就是将年夜的守岁火烧起来,此火一直要烧到正月十五过了元霄节才算完。现在可能过了初一就没人再去祠堂烤火了。
  祠堂的守岁火是烧在祠堂进门下厅天进边的右边。天井两边上面是直通屋顶的,烟也可以从天井中走出去。
  在祠堂里烧守岁火就种风俗,我们村现在还保留着,也许这是我们村唯一保留下的两个旧时过年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个就是初一或初二吃同门酒。在生产队时期,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份,全村都要倒掉一两棵大的老枯树,然后锯成一段段,最后搬到祠堂堆放在天井的左边。这些被倒掉的树,有的并不是老死的枯树。
  小时候,我们村口,也就是我家的横屋前面有三棵古樟树,可是我参加工作后没几年的功夫,这几棵古樟树一棵也不见了,这几棵古樟是不可能在几年之内全部枯死的,主要还是村民没有古树的保护意识,现在走进老家,看不到一棵古树,除了房子外,什么也没有。
  房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改革开放后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就些新建的房子,没有任何规划,乱得很。第二类是六七十年代的乱石房,也叫山沙房,整齐划一,每排之间都可过拖拉机,这些房子有三排,现在只有几栋这样的老屋住着向个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其他的房子要不空着,要不用于关牛或放柴。还有就是祠堂两边全部倒塌的解放前的旧房。祠堂是我父亲退休回家后主持重建的,格式与原先差不多,但也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结构。
  在没有电灯以前,祠堂里大年三十的火烧得很旺很大,全村的老老少少,吃了晚饭后都往祠堂聚,老年人烤火,女孩子们就在下厅踢踺子。中厅和上厅,则被男孩子们占据着,用来打蹾蹾踺子。蹾蹾踺子与女孩子踢踺子制作方法不同。蹾蹾踺子鸡毛羽毛是向上,女孩子踢的踺子羽毛根部向上,下部用的都是外圆内方的古铜币下面再垫汽车轮胎皮,这样打起来弹性十足。制作踺子羽毛也是非常有讲究的,用的是阉鸡尾部两边最漂亮的羽毛,鸡颈部的羽毛是不能用的,据说用颈部的羽毛做的蹾蹾踺子打得会乱跑。也许这只是一种传说。因为都如此说,所以大家都这样做。
  打蹾蹾踺子很有些象现代板球,分左右两方,进攻方将蹾蹾踺子丢到对面的木墙板上,然后守方将蹾蹾踺子用手或木板打到对方,最后蹾蹾踺子落后哪一方,那一方就输了。
  小孩子们打踺子和踢踺子,大人们看的看,烤火的烤火,到了十一点多钟,小孩子们一般玩累了都去睡觉,但大人们要安排值班人员守岁到天亮。守岁的人要打响全村的第一响炮竹声。一般村里的鞭炮过了一点就会响起。而各家各户一般都在天亮前才放。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一般不会出现村民比队里先放鞭炮的现象发生。
  二、快乐的正月初一
  小孩了们大年三十晚在祠堂玩了一晚,一般初一都会睡觉很晚才起床,当然也有例外,有的小孩喜欢放鞭炮,就会等在人家的家门口,等别人家放鞭炮时去检人家没爆炸的鞭炮。有的甚至见主人时门后,就去踩掉别人家正在燃放的鞭炮,然后初一时拿出来到炫耀一翻。我一般都是睡到大人叫吃元宝了才起床。
  初一早起我们是不吃饭的,各家各户都吃元宝。其实所谓的元宝就是用水煮熟乒乓救大小糯米团子,然后沾上炒熟的黄豆粉和白糖料吃,也就是电视里看的成都三大炮。
  吃完早饭,大家又都往祠堂里聚,到了七十年代增加了一项仪式,那就是民兵排队给军列属家拜年和送年画,全村有一户烈属三户军属。大哥会文这时是民兵连长,由他带队一户户的拜年和送年画,每户军烈属家都要准备一到两包大前门香烟。因为民兵不到十个,但民兵后面的小兵可是一大群,只要到了八九岁都会跟在民兵后面去讨拜年一根烟。因为是过年图个喜庆,每户军烈属都会给每位去拜年的小民兵们发一根大前门的烟。
  拜年得的烟,有的自己吸得玩,有的就给自己喜欢的哥哥叔叔等大人们吸。然后,村里的吃了工分的大男孩们也开始和小男孩们一起玩打嗦棍的游戏。打嗦棍象现代体育比赛的棒球。规则也有些相似之处。打嗦棍的器具包括嗦棍和嗦笔两样东西。嗦棍一尺二寸左右长,大小与锄头把差不多大,嗦笔正好和我们现在用的水笔一样的长短。做嗦棍和嗦笔的柴一般用记柴。这种柴弹性好,打出的嗦笔有劲,并且嗡嗡作响。规则大致是,先划一个大大的路,守方用嗦棍敲打嗦笔,打得越远远好,然后改方去捉嗦笔,抓住了,就互换攻守。没抓住,攻方就要从地上检起嗦笔往圈内丢,守方则只能站在圈内用嗦棍敲打嗦笔,敲得越远,得分就越多。得分的多少就是用棍敲量。如查打得太远,丢回嗦笔的人丢不井圈内,也用棍敲量得分。如果嗦笔掉圈内,则又攻守又互换。最后以棍敲量的多少决定胜负。
  春节期间,打嗦棍和打蹾蹾踺子是早期农村天冷时男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后来随着自行车的增多和流行,春节期间,学自己就代替了原来的打嗦棍和打蹾蹾踺子传统游戏。我们小时候的正月初一大致就是这样度过的。
  
  三、正月初二吃同门酒。
  
  到了初二,小孩们一般都会去外公外婆家拜年。但在家里,我们村还有一种传统习俗,那就是吃同门酒。这种习俗现在还保留着,只是形式有所形变。原来是,上一年添了男丁的,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在外参加了工作的,还有就是第一年女婿上门,当年有这两件好事的人家,每户都要出五斤猪肉,二斤优牛肉,然后,每户村民出“两根大蒜、两片豆腐、一壶水酒”。然后,将这些材料拿到祠堂中去,大家一起做饭吃,中午,每家一个人,进门的女婿坐上席,接受大家的敬酒。晚上,如果愿意,每家还可以出一个人去吃一餐剩菜。现在很多东西都改了,很多东西都用钱折算了,因为现在不是每家都会搞酒和作豆腐了,现在很多东西都是买来的。
  除了村里的习俗活动外,春节中最热闹的应该是每家的接生客。所谓的接生客,就是本家中,同一个祖父或祖祖父的后人,如果那一家当年有女儿出嫁,每一年过年回娘家时,这个女儿和女婿叫当生客。接待他们的每户人家叫接生客。原来都是每户吃一天,现在改为吃一餐,因为要外出打工,现在很多人选择不当生客了,这样双方都省事。
  原来在农村,接生客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当到那户接生客,当天早上,在大家吃饭之前,要让生客先吃一碗米粉煮蛋,然后再是本家中每户一个配生客的一起吃饭,最多时我们这个本家两桌多,要吃到十五之后才能完事。吃饭时,生客一定要坐上席,每个人一生也只有这一次最隆重和荣耀感,这也是原来喜欢当生客的原因。吃饭的时候就是斗酒,有的村一定要斗到生客至于要吐一次才算完事。每餐吃完饭后,还要喝开水,喝开水就是吃过年的水果点心。配生客,原生一般都是这家的主人才有资格,现在完全也变味了,每家派一个表代就行,没有了原来的哪种当生客的隆重和荣耀感。所以,现在也没什么人愿意当生客。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