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笔尖】由“豆腐块”拍成“豆腐渣”想到的(随笔)

编辑推荐 【笔尖】由“豆腐块”拍成“豆腐渣”想到的(随笔)


作者:严金波 布衣,17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42发表时间:2014-10-19 10:57:04

【笔尖】由“豆腐块”拍成“豆腐渣”想到的(随笔) 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树不得不给了它。
   掐头去尾拦腰斩。现在这些高明的编辑,其行事凭的不是一个外科医生的态度,乃是一个樵夫的水准,再坚强的文字也受不了这致命伤。
   看荒芜纸上,我只有悲凉。
   ——《一棵树的悲哀》
   如鲠在喉,实在不吐不快。
   10月16日中午,在家休息。一位教语文的同事从学校打来电话,说在网上查询时,发现上饶日报网事版刊发了我一篇豆腐块(即发表在饶博的《一个人的秋天》),但是“浏览了下,感觉怪怪的,应该是删改了,整体很有点唐突的样子”。他让我自己去看看。
   我立马从床上起来,摁开电脑,印证了同事所说的事实,不仅文中具有点题性质的开头和结尾段落被彻底刨去,中间的一些自然段落,有些被删除,更难以接受的是很多具有过渡性或跳跃性较强的自然段落,被牵强挤压成一段话,好像是用强力胶强行固定在一起了。大概该怎样形容才贴切些呢?见过鼻子和眼睛平齐长着的吗?见过下巴颏直接搁肚脐眼上仰向天空的吗?对,就是那感觉。
   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放出去,眨眼被剔成了鳞甲不齐的生鱼片送回来。在这地儿,这是我的博客小鱼塘里第二次闹同样的事故。
   我无语,刹那间只有一腔的悲凉。人家还就这么糟践你的劳动你的文字,你想怎么着?你能怎么着?
   左看右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终于火了,终于在键盘上嗒嗒敲出了以上几十个字,发在饶博,并转发到其他网络社区。
   编辑自作聪明,将我文章开头结尾删去,或许是为了要更积极地宣传他们所谓的满腔“正能量”(其实我那几行字也不是“负能量”啊!),但这已经不能表达我的所想所感,完全脱离了我写作所欲抒发的初衷。更加过为已甚的是,强行在中间段落开膛破肚,取胆剜心,用拙劣的针脚缝合后,为了顾及版面,又再次采用“高压作业”,将原本独立性很强的自然段落强扭凑合在一起。到此,一篇历经“鬼斧神工”血肉横飞后的文字,算是得以新鲜出炉,阳光见报。
   这样一次次毫无原则刨压而成的文字,充其量仅仅只是一次排版印刷的作业。报纸上署的是我笔名,但实际已不是我的文章,文责与我无关。
   一方本可稍稍入眼的豆腐块,一脚下去,便踩压成了惨不忍睹的豆腐渣。
   编辑同志,您很有快感吗?
   谈到文责,在我们国家,每每各处有征文征稿活动,宣传者在通知里传达具体事项要求后,必定会特别郑重其事地向参加活动的作者们提醒一句:“不许抄袭,否则文责自负”。这倒也不妨看做为举办方对作者本身的一种关心爱护,毕竟人都应该自尊,有自己不可弯曲的脊梁和人格。但一篇好好的文字,被编辑信手涂抹成这样,连文章基本的思想脉络和情感温度都没有了,这个文责,谁来负?
   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作者权益保护立法。做得太过,不仅是蔑视作者写作中独立的思想,伤害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
   昨晚,一文友在腾讯“说说”里看到我就这事发表的感言,留言叹道:你还好,我发在饶博里的两篇散文诗,也是无声无息就被他们拿去发表的,中间乱删乱改不用说,连标题都给改了。没有稿费也就算了,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却被搞成了一堆废品。现在还没办法向别处投稿了。
   仅仅是出于版面不够的原因吗?仅仅是由于双方认知上的差异吗?我不能苟同,至少我认为不完全是。工作态度决定一切。何况这篇文章,我是没有主动向他们投过稿的,只是发在博客里被他们拿走了。上面谈到给我留言的那位文友,其事情经过也是如出一辙。用我们铅山话说:被冤坑了。
   作为一个地级市的文化窗口,用小学生把作文选胡抄一气的方式来编辑稿子,这样的文章,能见读者吗?最大的效率恐怕在于——毁一个作者肯定是立竿见影的。
   这里没有掐架浑闹的意思,也不是得理不饶人。虽说文人难免敝帚自珍的心理,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以古人下笔时,“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北宋王安石,看到苏东坡在自己的诗后续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为了让苏意识到自己的轻狂盲目,便特意把他贬到黄州去开开眼界,反躬自省。而苏后来也终于意识到了王荆公的良苦用心。正由于他们双方的襟怀坦荡和对待创作严谨认真的态度,为诗坛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这些,其实都表明了我们的古人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慎之又慎的。
   金圣叹“腰斩”《水浒》,倒还能自圆其说,因为他在评点这部书时是有一个自己完整独立的思想体系的,并获得了不少读者的欣赏认可;高鹗续写《红楼梦》,被后人谓之“狗尾续貂”,这不仅是他续写的结局扭曲了作者的思路,篡改了人物结局的命运以及作者的写作初衷,更因为他有意删改了前八十回的原文,让我们再也看不到这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原著本来之珍贵面目。
   完全没有狂妄到拿我们这些草根写手的文字与先贤巨匠去相匹论的地步。才学有深浅,能力有高低,虽生不同时,认知各异,但对于文学的认真态度,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是一致的,也是可以一脉相承的。
   抽空搜罗了一些报纸编辑学方面的资料,择其有关两点呈现于此:
   1.改稿为什么要尊重作者的风格?
   风格是每一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特色,这是文章中最宝贵的东西。任意改动文章的风格不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而且会造成报纸的单调。
   2.压缩的原则:
   消除累赘但不损伤原意。删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思想内容,简练精悍。因此,在删削赘余的同时要注意保存稿件的精华,不要把稿件压缩得支离破碎,更不要把有意义的东西删掉。
   注意,以上两点还主要是针对新闻稿件而言的。那么对于散文创作,写作者其实应该能拥有更多自由发挥空间的。但报社和编辑似乎弄反了,对于可以留点发挥余地、体现作者个性化风格的散文,反而是一斧头一斧头砍得更厉害。
   为什么会这样?
   检察机关一位同学,平时也有写点小文的爱好,他也颇多感喟:我们搜肠刮肚辛辛苦苦地写,他们一次再次孜孜不倦地毁,尽管不一定出于有心。但这些官方报社仗着自己的报纸有稳定的摊派征订任务,不愁发行销售,不存在太多生存压力,工作中也就比较无所顾忌。报社编辑有了“铁饭碗”的保障,对于我们这种草根写手,能给我们发表已经是很给我们抬轿子了,我们似乎都应该忙不及地感恩戴德才是,还谈什么稿费,谈什么自己的心血!
   现实就是这样。这似乎更像不同级别的两方坐在桌子的两端谈判,一方完全居高临下,另一方则手无寸铁。
   曾经的情况不是这样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乃至稍后的一些年月,由于十年浩劫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文化艺术战线是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的局面,各地由于人才紧缺,文学创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这一时期,各级报纸、各类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者,是真正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他们一方面甘为春泥,耐心关怀作者,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更是严肃耐心的老师,在文学创作本身,给初出茅庐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很多雪中送炭的指导和帮助。《白鹿原》的作者,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在他的散文中就很动情地回忆了不少让他瞑目难忘的编辑老师,正是他们的大力扶持和长期不懈的关怀,才促进了他创作上的一步步成长。而每一个奖项的获得,每一次成功的飞跃,编创双方都会收获同样的喜悦,双方也因此结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我还清晰记得少年时代,曾阅读过我市弋阳籍作家涂新华先生的一本小说集子,他在序言里也曾深有感触地谈起过在初学写作时,那些编辑老师对他极为耐心的帮助,令他感佩不已。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不仅仅是因为编辑们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甘当人梯的无私情怀,也不仅仅是因为编创双方鱼水相融令人感动的情谊。我们更相信,人类的文化和思想正是以这样披肝沥胆的相互吐哺,才得以绵绵无尽地传播和延续的。
   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民众的文化素养日益提高,精神需求愈来愈广。新闻出版业、广电传媒的兴盛,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限度地喂养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也给人们展现自我的文化修养、培养高雅的业余爱好提供了诸多平台。在报纸、电视、网络平台,民间文学创作似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无数草根写手迅速崛起,简直有“过江名士多于鲫”的势头。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歌词创作、微剧本……更是望去如春风野草,一时难辨芳芜。这种情形下,给编辑遴选甄别工作带来不少难度,肯定是有的;日复一日,对编辑的工作心理造成一定影响我想也是难免的。不是么,时下多少人,把《日子》、《月子》都纷纷当成宝贝出了,群众嗤之以鼻爱答不理,但难道你能说这是编辑工作的错?
   不过,把话拉回从头,编辑工作,窃以为还是应更多地着眼于发现和培育文学花圃中新的奇花异草,激励、培养更多真正有创作潜力的人才,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有效平台和自由驰骋的天地,而不是一味不加思索地删枝剪叶,乃至于连根拔起。
   记得鲁迅先生曾有一句发人警醒的话:“在嫩草地上跑马,痛快是痛快,倒霉的却是那些小草。”在这里,我想把它作为一份沉甸甸的礼物,郑重赠送给那些有此不良习惯的报刊和编辑。
  

共 36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金波此文,给报刊编辑们敲响了一记沉重的钟声。行文以《一棵树的悲哀》开篇,启动了对文字维权的声声呐喊,如同鲁迅先生不吐不快的杂谈,作者因亲身经历的网文被发表,且面目全非,颠鸾倒凤,思想错乱地呈现在报刊中,聊以发泄心中的怨愤。然而这种发泄,不是感性的,而是细致分析,理性思考,引经据典,层层深入的探讨:介甫对子瞻的良苦用心,金圣叹对《水浒》的腰斩,高鹗对《红楼》的续文,种种人事文事都证明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先贤对文字的谨慎认真态度与今人自以为是的所谓报刊编辑面对作者来稿的胡乱删改形成鲜明对比,有心而忧心的作者特意查阅了编辑学的资料,告诫编辑们一定要尊重作者风格,保存文章的精华,不可自作聪明,弄巧成拙。作者也有所澄清,并不是任何时候的编辑们都有这陋习,八九十年代的编辑工作者一直是尽力尽心地帮助着每一位作者,让无数作者获得飞跃性的进步,收获成功的喜悦。以此反观今日,希望对那些新生代报刊编辑们能有所警醒。当然,审慎的作者也详细分析了导致今日某些报刊编辑存在此类问题的根源所在,也希望进一步给编辑们以警示。文末再借鲁迅先生的名言,希望编辑们至少能够“走马观花”,不要践踏了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此篇杂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值得所有编辑同行们共勉!励志推荐,佳文共赏!谢谢金波先生赐稿笔尖!【编辑:文心居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严金波        2014-10-19 11:18:13
  感谢谢文心兄如此快捷高效的工作,敬茶一盏!按语贴切,条分缕析,击中心坎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