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诸葛亮的琴声

编辑推荐 诸葛亮的琴声


作者:孙梦秋 布衣,18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46发表时间:2014-10-26 10:51:37

办公室里摆着一张古琴。摆一张古琴,不是附庸风雅,也不是爱好,是需要。古琴摆在这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就算我不去抚琴,每天也能听到美妙的琴声。到书院来的人很多,在这个足有两百平米的空间里,一道古色古香的屏风,将办公区和楠书房一分为二。坐在屏风这边的办公区品茗或者写作,屏风那边楠书房的一切借助于感官纤毫必现。谁来了,坐上琴凳轻抚古琴一曲,然后发一会儿呆,悄然离去。谁在画案前凝神绘画或者挥毫书写,谁又在茶台前高谈阔论意气风发……每天,隔着屏风,静静地阅历人情世故,观望红尘浮华,却又神不知鬼不觉不为人知,有时候想想,自己都笑了。
   秋阳斜射进来,屋内一片光明。新泡的普洱是我从云南勐腊的茶场带回来的,货真价实,香得很霸气。我静静地坐着,思考着青铜鉴赏课的一些事情。屏风那边,几个客人在聊天。宣传部长在讲《空城计》的历史渊源,文物商贩和书画投资商随声附和,历史学院的院长在和宣传部长打擂台,院长说,诸葛亮的琴声司马懿在城外根本听不到,由此可以推断罗贯中写这一段完全是想象,不符合生活真实。不要说在城外,就在我们这一室之内,如果不借助音响,前面抚琴后面都听不清楚,更别说室外了。诸葛亮的时代是没有音响的,一个在城头抚琴,一个立马城门之外,怎么可以听到?怎么可以根据琴声沉静、纹丝不乱而判断城内必有伏兵?宣传部长更高明,他说,听,不见得非要用耳朵。用什么?部长没说,让你去想。
   他们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在想,不用耳朵,那到底是用什么在听?用心?抑或是用眼睛?想不明白,我就去翻资料,《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其中写道“司马懿……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会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看完释然,人家罗贯中并没有说司马懿听到了琴声,而是审时度势,看样子做决策,说白了,打的是心理战。可是,既如此,哪来的琴声不乱呢?看来部长说的不是小说情节,他说的是戏曲唱词啊。
   诸葛亮的琴声毕竟很遥远,谁也说不清楚。部长和院长争论的其实也不是琴声,而是琴声之外的什么。我想,人生有多少时光一如孔明的琴声不甚了了啊!又有多少世事重复着空城之计的情节?
   诸葛亮的琴声很远亦很近,就像阳光很远也很近一样。有时候,说出来的东西其实并没有说出来,就像部长和院长的争论一样。

共 10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司马懿退兵不是因为听到了琴声,而是因为看到了诸葛亮抚琴时的情态动作样子,从这些眼见现象中,怀疑诸葛亮有了伏兵。文章开篇写书院之琴,接着写听到的一次谈论,由此引出作者的研究,查阅《三国演义》原文,弄清楚了一个问题。文章表现出的这种质疑和研究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孙梦秋        2014-10-26 18:03:03
  谢谢编辑点评。
   其实文中说了,生活中有多少空城计让人情何以堪?人生中有多少遭遇想诸葛的琴声一样不甚了了。音在弦外,意在话外。空城计揭示的人性的优点还是缺点?部长和院长争论是否也是现实版的空城计?所以文章后来说 诸葛亮的琴声毕竟很遥远,谁也说不清楚。部长和院长争论的其实也不是琴声,而是琴声之外的什么。我想,人生有多少时光一如孔明的琴声不甚了了啊!又有多少世事重复着空城之计的情节?
   诸葛亮的琴声很远亦很近,就像阳光很远也很近一样。有时候,说出来的东西其实并没有说出来,就像部长和院长的争论一样。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2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10-26 21:10:11
  这是一篇有趣的探究文章,文章的价值在于,启迪我们要善于质疑,更要善于探索。同时,文章结尾也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启迪性。
语文教师
3 楼        文友:豪哥        2014-10-27 13:18:42
  有点意思。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历史真相,所以他的较真是没有错的。而宣传部长是做人的工作的,他考虑问题是从人性出发,通过对人性的认识来做说服鼓动工作。
   各有侧重。
雨棠莺啼无非常景,见得懂得便是值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