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思路花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思路】大珠慧海禅师悟道因缘(杂文)

编辑推荐 【思路】大珠慧海禅师悟道因缘(杂文)


作者:红尘乞儿 布衣,47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62发表时间:2014-10-31 11:07:55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大珠慧海禅师悟道因缘
   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大珠慧海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宋高僧传》不见记录。初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后到江西参马祖,发明心要。
   关于他开悟的因缘《景德传灯录》卷六和《五灯会元》卷三均有记载。
   一日,慧海禅师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
   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到这里打算求什么)?”
   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
   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
   马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
   这则接机公案,非常有名,经常被人引用。在这里,马祖真可谓单刀直入,直指心性。马祖的开示,要点有二:一是自性佛为每一个人本自具足,无有欠缺,修道人应从自性入手,不可抛却自家宝藏、向外驰求;二是自性虽然不是见闻觉知,但亦不离见闻觉知,不可在见闻觉知之外去寻找自性。谁在致疑?谁在见闻觉知?谁在穿衣吃饭?这个是用功的所在,关键是能不能当下息却分别心、取舍心,能不能于这里承担。慧海禅师正是从这里悟入的。
   慧海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马祖身边,侍奉马祖六年之久。后因为受业师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顾,于是慧海禅师便赶回越州大云寺,奉养道智老和尚。在这期间,慧海禅师晦迹藏用,外示痴讷。他曾经撰有《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系统地谈到了自己的修行见地和体会。该书后来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来,拿到江外,上呈给马祖。马祖看了以后,当众赞叹道:“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于是,时人遂称慧海禅师为“大珠和尚”。
   大珠慧海禅师在越州传禅的时候,学众云集。他是最早在江浙一带传扬马祖禅法的人。他的语录现见于《景德传灯录》、《祖堂集》及单行本《大珠禅师语录》。
   这里且举他接引学人的三则语录,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大珠慧海禅师的禅风:
   1.有一天,有位讲《金刚经》的法师带着数人前来礼谒慧海禅师。……问道:“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有。”曰:“禅师家浑(全都)如此。”师却问:“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大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邪?”师曰:“《金刚经》中讲,‘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那僧被问得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慧海禅师又追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甚却迷?”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僧礼拜曰:“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去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说完,礼谢而去。
   2.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正确、恰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3.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思虑);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第一则语录,是对知解宗徒的敲打,这些人一心钻在故纸堆里,终日寻文求义,而于自己的本分智慧和解脱,竟毫无作为。修行首先要对治的就是分别心、取舍心。而依文解义正是学道人分别心重的一个主要表现。慧海禅师在这则语录中对“如何是生死业”的开示,可谓力透纸背。若能从此悟入,在修行上必得大用,所谓“得力处省心,省心处得力”是也。
   第二则语录则涉及到佛教当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重要概念--真如。人们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杂入外道知见,也就是从变与不变的二边出发,对真如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在这里,慧海禅师的开示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真如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则语录则明确地表示,禅不在别处,就在日常起居当中。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做到安住当下,心行到位(合一),不分别取舍,道即在其中矣。这段精彩的开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禅宗修行最主要的特色而传颂着。
   从上面所引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珠慧海师反对学人执着于经文、依文解义的做法,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他的讲法看似有教下之平实,但其机锋却似快刀,让知解宗徒招架不得。
   泐潭法会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泐(le)潭(今江西高安县洞山)法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五灯会元》和《景德传灯录》均记载了他参问马祖的悟道经过:
   一日,法会禅师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马祖道:“低声!近前来,向汝道!”
   法会禅师于是走到马祖跟前,以为马祖会秘密地传经他什么心法,突然,马祖照着他的脸上打了一巴掌,说道:“六耳不同谋(有第三人在场,无法保密,不足以谋事)。且去!来日来。”
   过了几天,法会禅师又参马祖。这次他吸收了上次的教训,特意避开其他的人,单独进入法堂请益。
   礼拜完马祖,他迫不及待地说:“请和尚道。”
   马祖却回答说:“且去!待老汉上堂,出来问,与汝证明。”
   马祖的回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然而正是这出乎意料的回答,将他的希求心彻底地给打死了--法会禅师忽然有省。他叩谢马祖道:“谢大众证明。”
   说完,法会禅师使绕法堂一周,欢喜踊跃而去。
   学道之人,参拜善知识的时候,心中往往隐秘地怀着有所得心,希望能从善知识那儿得到一个什么秘诀,却不知道秘诀就在自己的心中。那么如何才能明见自己心中的秘诀呢?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彻底息却驰求心、有所得心,要让自己的心在“绝望”中回归自身。道,就在一念歇处、言语道断处、心行处灭现形。
   石鞏慧藏禅师悟道因缘
   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石鞏(gong)慧藏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生平姓氏不详。原本是个猎户,以射猎为生,讨厌见到出家人。
   有一天,石鞏慧藏禅师追赶着一只鹿从马祖的庵前经过。马祖迎上前。慧藏禅师于是问:“还见鹿过否?”
   马祖问:“汝是何人?”
   慧藏禅师道:“猎者。”
   马祖问:“汝解射否(你懂得射箭吗)?”
   慧藏禅师道:“解射。”
   马祖问:“汝一箭射几个?”
   慧藏禅师道:“一箭射一个。”
   马祖道:“汝不解射。”
   慧藏禅师问:“和尚解射否?”
   马祖道:“解射。”
   慧藏禅师问:“一箭射一群。”
   慧藏禅师道:“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彼此都是生命,为什么要射他一群呢?)?”
   马祖道:“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你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你为什么不射自己而要射它呢)?”
   慧藏禅师道:“若教某甲自射,直是无下手处(若要我射自己,简直是无处下手)。”
   马祖道:“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
   慧藏禅师言下有省,于是扔掉手中的弓箭,投马祖出家。
   有一天,慧藏禅师正在厨房里做事,马祖进来了,问道:“作甚么?”
   慧藏禅师道:“牧牛。”
   马祖问:“作么生牧(如何牧牛)?”
   慧藏禅师道:“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
   马祖赞叹道:“子真牧牛!”
   慧藏禅师于是便放下手中的活儿当即离去。
   慧藏禅师得法后,住抚州石鞏山,常以弓箭接引来机。
   曾有漳州三平义忠禅师,来参慧藏禅师。三平正在礼拜,慧藏禅师遂张弓架箭,说道:“看箭!”三平于是拨开胸口道:“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慧藏禅师遂将弓弦弹了三下。三平豁然有省。于是礼拜。慧藏禅师道:“三十年张弓架箭,只射得半个圣人。”说完佛将弓箭折断扔了。
   石鞏慧藏和西常智藏,都是马祖的入室弟子。慧藏禅师的名气虽不及西堂,但其机锋峻辩,却不让于西堂。有一天,慧藏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空么(你还懂得把捉虚空吗)?”西堂道:“捉得。”慧藏道:“作么生捉(如何把捉)?”西堂伸手,作出撮虚空的样子。慧藏禅师道:“汝不解捉。”西堂于是问道:“师兄作么生捉?”慧藏禅师突然捏着西堂的鼻孔,使劲地拽,西堂疼不可忍,道:“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太粗鲁了!几乎快要把我的鼻孔给拽掉了)。”慧藏禅师道:“直须恁么捉虚空始得(直须这样才能捉得虚空)。”
   这里的虚空喻指当人的自性,自性无形无相,不可捉摸,犹如虚空。但是,它跟虚空不一样的地方是,它具有灵觉之作用,非是死寂之顽空。自性虽然不即是眼耳等见闻觉知,但是欲识自性,却不可脱离见闻觉知。若离开当下之见闻觉知,向外驰求所谓的自性,则永无到家之日。
   汾州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今陕西商洛一带)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神光满室,众人皆异,谓此子必非常人。无业禅师幼年时,即与平常的孩子不一样,“行必直视,坐即跏趺”,从不跟其他的孩子一起嬉戏。九岁时,无业禅师便依开元寺志本禅师学习大乘经典,象《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无业禅师皆一目十行,讽诵无遗。无业禅师十二岁落发,二十岁从襄州幽律师受具足戒,学习《四分律疏》,刚一学完,他就能够敷演宣讲。他经常为僧众宣讲《大般涅槃经》,冬夏无废。
   无业禅师后来听说洪州马大师禅门鼎盛,特地前往瞻礼。无业禅师生得身材高大,站立如山,声如洪钟。马祖一见,便觉得他不同寻常,于是笑而戏之曰:“好一座巍巍佛堂,只可惜其中无佛!”
   无业禅师一听,连忙向马祖顶礼道:“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对于大小三乘的经文义学,我略知其大旨。我曾经听说禅宗宣扬即心即佛的道理,对此,我尚未明了)。”
   马祖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你就去体究这个未了的心即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不明白自己的心就是迷,明白自己的心就是悟。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道并没有远离众生,除了心之外,难道还有别的佛吗?这就象握手成拳,拳的形状虽然与手掌不一样,但拳当体还是手掌)。”
   无业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马祖道:“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大德!你心里正喧闹得很,一点也不安宁。先下去,改日再来)。”
   于是无业禅师开始迈步向外走,这时马祖在背后大声招呼道:“大德!”
   无业禅师一听,连忙回首。
   马祖问道:“是甚么?”
   无业禅师言下豁然开悟,于是不停地礼拜马祖。
   马祖道:“这钝汉礼拜作么?”
   无业禅师涕泪悲泣地说:“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我本以为佛道离我们还很遥远,需要经过旷劫勤苦修行才能成就),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马祖道:“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业,常自寂灭相’。又云,‘毕竟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无业禅师得旨后,便前入曹溪礼拜六祖塔,回来的时候,顺游庐山、天台等地,遍访圣迹。旋即往清凉山金阁寺,重新阅藏,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后住开元精舍,大开弘化,接引学人。学者每问佛法,无业禅师多答之曰:“莫妄想。”
   随着无业禅师的法誉日隆,唐宪宗多次诏请进京讲法,无业禅师均以生病为由,婉言谢绝了。后穆宗皇帝即位,命令两街僧录灵准公带着圣旨,远道前来汾州开元寺,欲强制迎请无业禅师进京。
   灵准公见了无业禅师,作礼道:“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法委国王,请师熟虑。此回恩旨不比常时。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相时而动,无累后人(我知道法师已弃绝红尘,心栖物表,视世事如糠秕。今国王下令,还请法师三思而行。这次皇上下诏,不比以往。惟愿法师这次定要顺从皇上的心意,万不可再以疾病相推,识时达务,不要连累了后人)。”
   无业禅师听了,微笑着说:“贫道何德,累烦世主?且请前行,吾从别道去矣(贫道有何德行,烦劳国主屡次下诏?请你先走,我从另外一条路前往)。”
   于是,无业禅师剃发澡浴,准备上路。到了半夜,他告诉弟子慧愔等人说:“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
   说完,结跏趺而坐,奄然归寂。荼毗的那一天,天空中出现五色祥云,异香四逸,所获舍利,璨若珠玉。手下弟子贮以金棺,葬于石塔。时间是长庆三年(823)。后谥大达国师。
  

共 585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大道无为本自然,功夫不到不方园,三岔路口寻真种,八卦炉中练性天,没底法船能渡海,自身药物可延年,刑中藏德人难测,害里生恩心要专,四象调和归本面,五行赞鏃长金连,有增有减方为妙,知吉知凶始入玄,脱尽牵缠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前,修仙作佛皆有此,余=虚玄俱是偏僧人自有添油法,能续无油海底灯。欢迎赐稿,问好作者,推荐共赏。【责任编辑:西贝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乞儿        2014-10-31 11:36:18
  谢谢,老师辛苦编辑,日月轮换,忘老师安康,敬茶,安好。
岸上碧绿水流缓,人喜下水未脱衫,青衣白臂恋此景,谁没轻狂论少年。
2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4-11-01 15:30:51
  难得一见的佛法文章,读后深受启迪。法在自心,从我做起,广施爱心,多行善事,世界才会更和谐矣!问好老师,多谢支持秋月菊韵。
爱好文学,坚持写作,广交朋友
3 楼        文友:红尘乞儿        2014-11-01 16:18:28
  感谢,逝者如斯老师的点评,您辛苦敬茶,安好。
岸上碧绿水流缓,人喜下水未脱衫,青衣白臂恋此景,谁没轻狂论少年。
4 楼        文友:傀魅诗灵        2014-11-02 08:53:00
  佛法,乃高深之文化,参禅,乃大师之修为。阅读此文后,有一种皈依我佛我感觉。问候文友。
甘为耕耘者,宁做穷书生。
5 楼        文友:红尘乞儿        2014-11-02 09:41:29
  感谢老师点评,傀魅诗灵老师问好,敬茶,安好。
岸上碧绿水流缓,人喜下水未脱衫,青衣白臂恋此景,谁没轻狂论少年。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