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 叶嘉莹的“诗”经人生

精品 【雀巢散文】 叶嘉莹的“诗”经人生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67发表时间:2014-11-03 10:04:21

【雀巢散文】 叶嘉莹的“诗”经人生
  
   “那拉”,可译作纳喇、或纳兰,是满族人的姓氏之一。历史上,以“那拉”为姓氏的有四个部落,分别是辉发那拉、乌拉那拉、哈达那拉、叶赫那拉。蒙古语中,“叶赫”即为庞大。“那拉”释为太阳。“叶赫那拉”这个姓氏在史上可谓很出名,比如慈禧太后,比如纳兰性德。她就是叶赫那拉的后裔,她叫叶嘉莹。
   叶嘉莹,号迦陵,满族人。说大些,其是世界知名的汉学大家,更是古诗词研究的一代宗师。说小些,她是教师,文学家,作家。一九二四年出生北京,一九四一年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学习古典文学。一九四五毕业,开始教学生涯。一九四八年结婚,后随夫迁居台湾。先后于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授。一九六六年,被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曾历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一九六九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现即属加拿大籍。一九七八年,向中国政府提出回国讲学的申请,隔年得到批准,于是开始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进行讲学。一九八九年退休后,抽余暇频频活跃在中国、加拿大、美国的古典诗词讲坛上,直至今日。
  
   二
  
   叶先生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是清光绪年间的翻译学进士,官居工部员外郎。其父于北大英文系毕业,就职于国民政府航空署。母亲自小也读过书,亦曾任教一所女子学校。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那就是她的伯父。叶先生的伯父是个中医大夫,生于光绪十二年,曾留学日本,国学底子十分深厚,尤其喜欢古典诗词,对叶先生的成长与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家是大家族,叶先生从小就与祖父、父母、伯父母、弟弟、堂弟们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其父母,伯父及伯母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遂家庭的文化氛围特别浓。其三、四岁就开始跟随父亲认字,及背诵古诗词了。到了五、六岁上学的年纪,父亲并未将她送到学校里去接受应试教育,而是为其请了家庭老师,专门教授中国的古典文学,什么《论语》,《孟子》,《四书集注》等。叶家家教不仅传统,还很严格。比如有客来吃饭,孩子是一律不准上桌的。比如长辈说你做错了,你就做错了,没有缘由,也不能申辩。或者,就是如此传统而严格的家风,渐而形成了叶先生日后隐忍而保守的个性。
   叶先生的父亲,时任国民政府航空部,后又转调至上海工作,因而常常不在家中。而其伯父膝下又单有一子,无女,遂对叶先生便视同己出疼爱有加。平常无事,伯父总会和她坐在一起谈论、吟诵古典诗词,及讲说一些关乎古典诗词的典故。逢年过节的,叶先生若出门走亲戚给长辈们拜年时,伯父也会启发她多去看别人家门栏上的对联。就连平时写给父亲的信,她都是用文言文书写,写好后,交由伯父观阅,并提出修改的建议。又加之家族是书香门第,实可谓藏书四壁,她得空就会搬出一套类似什么《辛稼轩词集》来翻阅。如此天长日久,方慢慢奠定了叶先生丰厚的古典诗词学的基础。在她十岁左右的时候,其伯父就开始教她并鼓励她作诗作词。她以那样小的年龄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记得年时花满庭,枝稍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及“一庭榴火太披猖,布谷声中艾叶长。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唯爱枣花香。”
   一九四一年,时值日本清华,北京属于沦陷区,叶先生的父亲之前就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几年里,家中只有母亲一个人操持,又加之思夫心切,郁郁成疾,终患子宫瘤,去天津租界动手术时,溘然长逝于火车上。母亲的离逝,带给叶先生极大的打击与悲痛,她当时才刚刚十七岁,花一样的少龄,真是可怜。当时,她曾写下八首《哭母诗》。其中一首曰:“噩耗传来心乍惊,泪枯无语暗吞声。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读来,真是叫人撕撕切切的心疼。还有一首更觉凄惶:“重阳节后欲寒天,送母西行过玉泉(扶灵下葬)。黄叶满山坟草白,秋风万里感啼鹃。”
  
   三
  
   就在母亲逝去那年,叶先生顺利考入了辅仁大学,也就在她饱经战乱亲离的深痛之际,她得遇了一生的良师顾随先生。
   叶先生说,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很会讲课,总是“旁征博引,兴会淋漓,简直一片神行”,不但受她们中文系的同学欢迎,而且外系的同学也常来旁听。虽然叶先生自小在家里就常背诵古诗词,在其伯父的鼓励下,也偶尔兴起写一些小诗绝句,但从未有一个人像顾先生这样系统的、深入的、详细的、精彩的给她讲解过古诗词。如果说,叶先生的伯父是带她走近古诗词殿堂的人,那么顾随先生便是那个帮她打开门,并一步步领着她走进去,走到玄妙之境的人。叶先生自己就曾说,她自从上过顾随先生的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还说,顾随先生的授课,给她带来了极深的感受与启迪。甚至毕了业,做了中学的老师后,她还是会专门乘车去听老师的课。她还把先生所讲授的内容,几乎一字不漏的做了笔记。这些笔记,她几十年里一直带在身边,视若瑰宝。
   中国的四十年代初期,正直烽火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北平作为沦陷区,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叶先生当时又恰逢母亲逝去,她的父亲又不知下落,家中还有两个幼弟需要照顾。此等的离愁苦日,对正直妙龄的叶先生来讲,真是糟透了。其母逝去后,她不仅作过八首哭母诗,还曾做过一首非常悲戚的小词,一度拿给顾随先生看。先生看过后,很是心疼,遂在诗稿上批注:“太凄凉,年轻人不宜如此。”
   顾随先生对叶先生的安慰与鼓励,她心下很感动,也感激。当时,在那战火焦灼物价动荡的时期,顾随先生自己的日子过的也很艰难,别个有条件的老师,都陆续离开了北平,转移到较为安定的地方。然,顾随先生却有六个孩子等待抚养,且小女儿还很小,当时在念小学,所以他不能走,也走不了,只能留在了沦陷区,熬日子。不过,顾先生到底是先生,是能担当且有相当定力的人,对于国事的悲慨及与寄望也常常流露于笔墨之中。有次,顾先生在黑板上写了两句诗:“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这样的诗句,在那时那地那般的处境下,对于其它学生,对于叶先生自己来讲,不仅是一种学业上的教诲,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叶先生因对这两句诗感触颇深,还单为此二句诗和了一阙词:“烛短宵长,月明人悄。梦回何事索怀抱。撇开烦恼即欢娱,世人偏道欢娱少。软语叮咛,阶前细草。落梅花信今年早。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顾先生看过此词后,大赞其有自己当年某首词的韵味。他们师生之间常做这样的诗词唱和。叶先生作五首,老师就回赋五首,叶先生作六首,老师就回赋六首。由于顾随先生这样的教导与鼓励,叶先生对古诗词的认知与痴迷越来越深,对古诗词的创作也就更加积极起来,因而,那个时期叶先生的佳作是频频而出。顾随先生也会将叶先生的一些作品推荐报刊发表。
   叶先生曾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说顾先生所传授给学生的,决不仅是书本的知识,而是诗歌的精魂与生命,以及结合这种精魂与生命,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品格与风骨。叶先生还说,她之所以能够平顺度过那段忧患光阴,一是因少时背诵的《论语》里讲的一些使人自信及自立的话在鼓励着她,再者就是其师顾随先生对其的教导,及用古典诗词里一些正面的、坚强的、有担荷的精神在渐渐影响着她。并觉受顾随先生的影响,她也一改了以前多愁善感的诗风。从表象来看,诗风的转变不过是文学写作形式上的一种变化,然若往深了想,此不仅是种认知上的改变,也是种心态上的转变。在顾随先生教学与为人的斑斑影响下,叶先生心下暗暗植长起了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良好态度。这是最可贵的。
   叶先生沐泽顾随先生教诲六年,记录下了八大本课堂笔记,还有许多的散页笔记。她不但学习到了书本的知识,亦传承了这种古诗词的精魂与生命,传承了顾随先生教学授课的一些心得与方法,这对于她日后从事古诗词的教研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她毕业后不久,顾随先生曾给她去信说:“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老师真是知她,懂她,也信赖她,并寄望于她。
   然,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如此一对情深意厚的师生,也要面对分离。一九四八年春天,叶先生赴南方结婚。后,便随夫迁居台湾。叶先生与其师,至此“永别”。
  
   四
  
   “我这个人是比较古板的,很保守,从旧家庭长大,我确实没有谈过恋爱。”叶先生如是说。
   叶先生年轻时长的很好看,鹅蛋脸,柳眉,杏眼,鼻峰秀立,薄唇盈润。纵是老了以后,亦具一副大家闺秀气,又加诗词之蕴内积外溢,举手投足皆儒雅有礼古韵习习。我一直想不通,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具足诗意的女子,居然没有谈过一场浪漫的恋爱?真可惜!
   叶嘉莹先生的丈夫,是其英文老师的表弟,名叫赵东荪。另外还夹杂些别个不咸不淡的关系,就这样,他们便认识了。两年后,赵东荪失了业,由其姐夫出面,在国民党海军谋了份差。期间,他向她求婚,并说如果不答应,就不走。“我当时心肠就软了,我以为他可能是因为常请假来北平找我才失去了工作,见他又失业生病,好不容易谋了分职业,别耽误了,就答应了他。”
   唉!好柔软的女人心,恰是这份不忍与柔软,带给了她日后的几番艰历与痛楚。
   一九四八三月,叶先生随夫抵达南京,简单吃了顿饭,算作婚礼。后,又租了房子,借了床,买了个红泥小火炉,就那样开始了粥米茶饭的婚姻生活。可见,再是有诗意的人,都得俯身如常的日月,都得排好长好长的队,去拥挤着买米、及炒菜用的油。此一时,她曾赋词曰:“有多少故人书至尚关情。惭愧我生计无佳胜。休猜做口脂眉黛打扮得时妆靓。镇常是把门扃。听隔墙叫卖枇杷杏。赋长闲寂寞营生。新水土阴晴多病。哪里取踏青拾翠的旧心情。”你听!好一句“阴晴多病”,好一副丢了曾踏青拾翠的、而今却被柴米油烟熏染的不成个样子的新心情,读着真叫人惆怅。
   “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他姐姐是我中学老师,她很喜欢我,我老师选择了我。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但是谁让我结了婚呢?”叶先生还这样说。
   四八年年底,国民党军队连连溃败,海军也做了撤退。作为海军家属的叶先生,也随夫迁至了台湾高雄附近的左营海军军区。初到之时,人生地不熟的,境况十分不好。隔年,幸得原北平时的邻居许寿裳在台湾大学就职的儿子相帮,叶先生才在台湾彰化一女子中学教了国文。并姑且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里,生活总算有些着落。此一年暑假,她的第一个孩子降临人间。当时,亦是国共两党对峙白热化的时期,不少赴台人士都被怀疑为共产党,台湾当局在民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此一年年底,其夫就被怀疑为“匪谍”,批捕入狱。隔年夏天,叶先生也受牵连被抓了起来。后虽查无实证,幸被释放,却亦因此失去了教职,身无寄处。彼时彼境,她举目无亲,是喊天不应喊地不灵。万般无奈下,二十六岁的叶先生只得怀抱幼婴,辗转投奔了其夫在高雄的姐姐。夫姐也是刚到台湾,生活窘迫,居所狭窄。遂她只能借住在人家的走廊里。白天,人家吃过午饭要休息,她怕自己的孩子吵到人家,只得怀抱着,于烈日之下,到街上乱转一气。深夜里,估算得人家都休息了,她才敢转回人家檐下,在窄小走道的地板上,小心翼翼,铺毯而息。
   这样寄人篱下的日子,持续了好一段时间。
   后来,有幸经其堂兄介绍,叶先生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谋了职,带着女儿住进了学校简陋的宿舍里。那是一个统舱式的大房子,没有顶棚,水泥地,地面上铺着草席。她和女儿买了个竹床,娘俩个就在地上做饭,竹床上同眠,朝朝夕夕相依为命的活着。虽然听着略显清苦些,还常遭风袭雨淋的,但好歹有个栖身之所落脚之地。叶先生说,有一次刮台风,那风力大的出奇,几乎要把房顶掀翻了,她十分害怕,就怀拥着女儿缩躲在矮矮地竹床底下,瑟瑟地等待着风过。其景,其状,真是叫人不忍想象。
   那段日子,叶先生为生活四处奔波转徙着,现实的生活像钝刀,渐渐磨掉了她创作诗词的心力,又加之身在异乡,没有像其伯父,像顾随先生那样懂得她、且能温暖她的人,给她鼓励、与她唱和,遂哪一时期叶先生的诗词作品很少,创作量微乎其微。她后来回忆说:“我真正是把什么都放弃了,我只能苟延残喘的活着。”尽管那段时期先生的创作一度停止,不过,也还是零星有些作品留下来。有一首五言曰:“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相比读其初婚时那“阴晴多病”之句心下所生的惆怅,读此一时此一诗,人的心便再无惆怅可言了,倒一下子不可自制的酸楚起来,真是觉其艰难觉其不易啊!还有一首词曰:“倚竹谁怜衫袖薄。斗草寻春,芳事都闲却。莫问新来哀与乐。眼前何事容斟酌。雨重风多花易落,有限年华,无据年时约。待屏相思归少作。背人刬地思量着。”好一个“谁怜衫袖薄”!好一个“雨重风多”!那都是她无助内心里的柔软感触,无人可语,只能付诸诗词。

共 1289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读过几篇杨蓉的文章,不由得感叹她文笔的沉稳、淳厚、丰盈、灵透。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无论风景还是物语,都透出一种浓厚而又空灵的韵味。这一篇写叶嘉莹老先生的诗和人,诗“经”与人“生”相融,用诗歌书写人生沧桑变幻,人生阅历又丰盈了诗歌的主题。叶老先生九十多年的患难人生,其艰辛与负重怎可三言两语表述而出,但她的坚韧与乐观使她因古诗词而战胜无尽的艰难与忧患,使她的诗词和她的人生都充满了魅力与活力。正如她自己所言:“假如生活发生不幸,当你将之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就可以借诗消解了。”诗词消解了她的悲愁,诗词也让她的晚年焕发光彩与美丽。我们没有亲耳聆听老先生的诗词讲座,但从文章中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老先生身上无限的人格魅力。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103004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晴翠儿        2014-11-03 15:31:12
  一个热爱古诗词、传播古诗词、一生伴随古诗词的老人,担负教育重责、担负传承重任,肯定有着不同凡人的崇高梦想,肯定执着于传统文化的一往情深,肯定坚定不移于这个信念:“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读罢,沉思,感怀————敬重,唯有敬重!
回复1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12-07 22:22:39
  最近大忙,迟为回复,致歉。
   问候晴翠儿,冬安。
2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4-11-03 18:20:21
  敬重叶老,敬佩杨蓉。
回复2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12-07 22:24:02
  最近大忙,迟为回复,致歉。
   问候先生。
3 楼        文友:李显坤        2014-11-04 16:07:12
  内心极其钦佩叶嘉莹先生,学问早已做到了佳境。
回复3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12-07 22:24:31
  李老师,可忙?
4 楼        文友:李显坤        2014-12-08 15:41:50
  年底杂事多,静不下心来。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