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长篇 >> 人生百态 >> 第一章 病中反刍

  第一章 病中反刍


作者:草芒 秀才,1642.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82发表时间:2014-11-03 19:39:19


   1、
  
   公元1265年,南宋重镇襄阳城郊的一条村道旁,坐落着几户人家。时值深秋傍晚,黄叶纷飞,一抹残阳顿在西山之上,吐着衰弱的夕辉。路旁一户人家走出一个白发矍铄的老人,他踱了几步,用手遮着夕阳的余辉,向通向城里的小道上遥望,似在等待什么。过了一会,只见一个穿暗红衣裙,秀丽苗条的姑娘提着菜篮小跑而来,老远就传来她银铃般的叫声:“爹,我回来了!”老人露出慈爱的笑容。
   “丫头,你回来了?”老人打开栅门,让姑娘进来,“今天面卖得怎么样?爹怕你忙不过来。”原来这老汉姓薛名忠,老伴十年前过世,剩下一女,名薛英,正是这位提篮子的姑娘。父女俩相依为命,在城里租了间店铺卖挂面小吃,清苦度日。
   “还凑合。今天是您的六十寿辰,就该在家歇着,我忙得过来的。”薛英又把篮子拿到老人面前说:“爹,今天卖了80多碗面。您看,我给您买了尾鱼、两斤猪肉和您最喜欢吃的芋头,还有红辣椒??????”
   “哈哈,怎么买这么多?咱父女俩怕是吃不完啊!”老人十分欣慰,抹着花胡子说。
   “没事。我在路上想好了,今晚我们再请许叔叔、王伯伯两位乡邻来陪您过寿,怎么样?”女孩说。
   “好好,一切听丫头安排!”老人高兴地说着就要去帮女孩提篮子,薛英提着篮子走向厨房说:“爹,您先进屋歇着。”
  
   夜幕降临,屋里点起了灯,桌前坐着薛忠和两个乡亲谈笑风生,女孩从厨房里端来一盘盘香喷喷的菜肴摆在桌上,又给他父亲和两位客人斟酒。乡邻赞许地看了看女孩,对薛忠拱手笑道:“薛老哥真是好福气,生得这么个乖巧孝顺、知书达礼的好闺女!”另一乡邻点头称是,又说:“我看小英也有十八了吧?也该招个好小伙成家了——可惜我们附近怕小英看不上呀!”薛老汉笑呵呵地说:“两位老哥过奖小女了!”
   薛英粉脸微红,娇笑道:“我才不嫁人呢!”屋里一片欢声笑语。
   大家正为薛老汉祝寿间,忽听门外道上传来一阵缓慢的马蹄声,接着只听噗的一声,似有人跌下地来。大家一下静了下来,薛忠叫女孩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薛英提着灯笼走到栅栏边望道上一照,只见地上横躺着个昏迷、颤抖的青衣男子,一匹瘦马停在旁边啃着路边的枯草。
   “爹,许伯伯,有个男子倒在路上了!”薛英回头大声地说。大伙走出去了。
   “真可怜!”薛老汉看了说。大伙牵着马,把那个昏迷的男子抬进厨房旁的老汉床上。油灯映照下,众人才看清楚这名昏倒在路上的陌生男子:他身材魁梧,穿一件被风雨浸得褪色的青布衣,发髻上插一木簪;布着几处尘土的脸庞有着俊朗的线条,脸色微黑而泛青,细腻的皮肤蒙上了一层略嫌粗糙的肤色;眼眶深陷,那紧闭的眼皮下能感受到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目;鼻梁高峻,嘴宽厚而坚毅;如果说除了脸上的尘土能表明他风尘仆仆,那么颔下的拉碴胡子则说明了他的沧桑经历。
   “他似是受了风寒!”薛老汉看了看他发青的脸色,干裂起泡的嘴唇混浊地喘息着,摸了摸滚烫的额头说。原来薛忠懂些医道,常为村里的乡亲看些小病。
   薛英忙给他盖上被子,拧了块热毛巾放在他额上。薛老汉把了把他脉说:“这年轻人脉象洪浮,应是患有太阳伤寒之症,很是沉重。一定是旅途劳顿,受了寒气,才致如此。”又问他女儿道:“小英,上次王大婶的小儿子患了此症,我就抓了些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来,你找找还有些吗?”薛英拿着几包草药来,回说:“还有些,爹。”薛忠说:“赶快煎制,这年轻人看来病得不轻!”
   三道药下来,年轻人额上项下汗水泠泠,脸色上了些红润,慢慢睁开了双眼,一个清丽姣好的姑娘出现在眼前。
   “爹,他醒了!”薛英对外面正在劈柴的老人欢叫道。
   “你们??????我这是在哪?”年轻人看着薛老汉父女俩,虚弱而不解地问道。
   “这还用问?当然是在我家了。而且你睡在我爹的床上。你已经在我家睡了两天了。”薛英调皮地说。
   薛老汉对这个调皮机灵的女儿笑说:“这丫头,怎么能这样跟客人说话呢!”又温和地对躺着的病人说:“年轻人,前夜发现你病倒在我家路旁,所以把你抬回家来。我老汉见你受了伤寒,特煎药给你服了。今天见你醒来,想是好些了。”
   “哦??????原来是老人家和令爱救了小子一命,实在??????”病人很是感动,说着就要坐起来施礼感谢。
   “我爹只是随便说说,你快躺着,不要这么激动。”薛英笑着按住要坐起的病人。
   “你好好歇息,现在病好些了吗?”薛忠又问。
   “好多了,只是觉得浑身无力,头还有沉重,身上还有些冷——实在是多谢你们。”病人感激地说着,又问:“还不知老伯和姑娘怎么称呼?”
   “我家姓薛,我叫薛英,我爹叫薛忠。”女孩说道。
   “阿,原来是薛老伯和薛姑娘,实在是感谢你们的恩情。”
   “那你叫什么名字?”薛英又问。
   “在下姓赵,是个漂泊之人。”
   “好了,小英,让这位赵公子多休息,少问长问短的。你给他熬点粥去。”薛老汉把女孩拉出卧室来。
   傍晚的时候,薛英端着一碗白粥和一小碟咸菜走进卧室来,看见那个姓赵的年轻人已醒来,望着屋顶发呆。薛英笑问:“你醒啦?发什么呆呀!一定饿了吧?快趁热喝了米粥。”
   “哦,是薛姑娘!”他回过神来,见她端来粥,才感到两天都没吃东西,“多谢姑娘——我现在才发觉确是饿了!”他缓缓坐起来,接过碗吹了吹,一勺勺喝起来,只觉米粥十分香甜,不禁赞道:“姑娘好手艺,粥很好!”
   “公子不必客气。”薛英看着他吃得津津有味,笑说。
   “姑娘叫我小赵就行了。”
   “小赵?我看你可能比我还大得多,这么能叫‘小赵’呢?”薛英笑问。
   “我是个落魄的人,‘公子’这个词实在不适合在下??????”
   “那我可不可以叫你‘落魄人’呢?”薛英又调皮起来。
   他们都笑了。“完全可以。”病人道。
   “这丫头,就这样爱耍贫嘴。”薛老汉在院里把玉米撒在地上喂鸡的时候听到薛英的俏皮话不禁笑道。
   只听薛英又问道:“你是做什么的?怎么会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村?”
   “我三年前离开京城就四处漂泊,来到这里纯属偶然。”
   “你以何为生?这四处漂流需要的是盘缠啊。”
   “几年前积了些银两。流落至今也用完了,所以得了病也没钱医治,一直拖了几个月。所幸遇到薛老伯和姑娘,我的命才又捡了回来。”
   薛老汉在外叫道:“小英,你让这位赵大哥好好歇息,少打扰他!”
   薛英收了碗,在床前的桌上点了灯,关上门出去了。
   他又沉沉睡去,半夜醒了过来,望着那黑暗的那盏小油灯,往事一幕幕回映起来。
  
   2、
   他姓赵名青山,父母早亡,幼时即被舅父收养。他舅父让他拜在当时大琴家郭楚望的门下学了十年的古琴和音律知识,深得郭楚望心传。在他20岁的时候已经是名震江浙的琴师了。这年南宋朝廷礼部下属太乐局举办了古琴乐大考,招揽天下古琴俊才及在音乐方面有特殊建树者为朝廷所用。他、黄椿树、李文、郭桐等十人通过了考试。
   此时的南宋朝廷已是风烛残年了。
   虽然南宋与蒙古联手灭了金国,但也使南宋失去了金国这道屏障,面临着比金国更强大数十倍的蒙古南下的威胁。从1235年起,蒙古多次进犯南宋。由于蒙古军不习水战,对宋军坚守的长江天险久攻不克,于是改变战略,妄图鲸吞南宋。蒙军兵分三路,一路先攻克四川,控制长江上游,分偏师佯攻天险,吸引南宋主力,却让主力继续沿江东下攻宋;一路从西北秦陇出击。公元1252年至125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由甘肃临洮翻越康藏高原平定大理古国,以大迂回纵深的战略,形成了对南宋从大后方包抄,前后夹击的攻势。但是,宋蒙的主要战场还是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战场中最主要是南宋的江淮防线,防线中的核心正是襄樊。襄阳一旦被蒙军攻破,元军这股巨大的洪流将冲出此决口,南宋长江防线则一溃千里,国破家亡。因此,从公元1235年以来襄樊成了元军最主要的攻击点。
   面对猛如虎狼的元兵的攻势,南宋皇帝赵祺苟延残喘,只图享乐,屡屡割地求和,大臣们更是贪权误国,互相倾轧。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上层贵族穷奢极欲,风尚柔靡绮丽、华而不实的音乐潮流。此风炽盛,犹如洪水猛兽,向民间四处漫延,于是天下一片浮华淫糜,掩饰着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赵青山这个青年,自幼就深受儒家“为天地立心”的影响,通过名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承接了先贤礼乐的大雅之音的音乐传统,加上个性耿介,傲岸不羁,哪里能忍受这些靡靡之音污染耳朵?看着风雨中飘摇的国家和苦难的百姓,他想用音乐救国,便一进太乐局就慷慨陈词上奏上司请求施行音乐革命,光复先秦大雅之音来振兴国家。礼部侍郎黄大吕那有闲工夫听他这些废话,不耐烦地翻开他的长长音乐整改文卷,草草地看了看,咪着眼问躬身站在下面的赵青山:
   “哎呀,我说赵大琴师,当今天下都盛行这种潮流,你为何偏要标新立异来个什么‘光复古乐,重回大雅’呢?”
   赵青山躬身回道:“大人,属下认为音乐是一个国家精神表证之一。当今天下大肆淫靡之音,实为惑乱人心,污浊世风的洪水猛兽。其一,若一个国家泛滥媚俗淫靡之音,则有辱国门,国威扫地,礼教难立,世风颓废,国人何能振作,国家如何兴旺?其二,媚俗淫靡之音极其降低了音乐的高雅中和的品格,消沉世人的意志,颓废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其三,咱大宋现在外有蒙古虎视眈眈,内是民生艰难,太需要黄钟大吕的音乐来振奋士气,鼓舞人心,振兴社稷了。属下连日深思,觉得音乐整改势在必行,关乎社稷民生,特撰写表章,上呈大人披览,还望能转奏皇上。”
   黄大吕笑笑放下表疏,沉吟道:“哎呀,赵先生宏词大论,字字掷地有声,本官也受教了。只是先生非要把当今流行的一点风月小曲的潮流说成是乱朝纲、污礼教、败世风这样严重,未免太小题大做,夸大其辞了吧?有这么严重吗?”
   “大人,《礼记?乐记》上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中和雅致之音才是国家的正音,也是一个国家兴盛文明之表。所以请大人务必转奏皇上。”赵青山一脸肃然地说。
   黄侍郎打个哈哈,对赵青山的话一点也不感兴趣,笑说:“赵先生的表疏本官自会转奏圣上。不过听先生刚才之言,似是说当今大宋已是一滩烂泥,无甚希望了?”
   “属下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引用先贤之言,对当今一些歪风邪气略作斥责而已,无非想通过声乐整改,为社稷民生进一分微力。”赵青山从容地说。
   “那就好。”黄侍郎看着赵青山的背影冷笑道。
   太乐局里有40名宫廷乐师。就短短的一年时间,与赵青山同被朝廷录进来的黄少椿靠着其叔父黄侍郎在朝的威势很顺利爬上太乐局总领——太乐令的位置。他纠集下属,排除异己,牢牢打稳根基,期待他叔父的擢用。黄少椿也非不学无术之辈,他的古琴技艺与赵青山、李文、郭桐声乐司其他三位不相上下,深得皇帝赏识,被钦封列入“四大琴师”之中。赵青山也凭其超绝的琴艺而深获皇帝赵祺的赏识,被提拔为太乐局副总领——太乐丞。谁料这个赵青山个性耿介、超然不群,不同他及李、郭三人勾连,又因音乐理念不合,时常争执,致使矛盾日益加深。黄少椿才不料赵青山那些什么中雅的先秦琴道,什么音乐救国,他只知道当今天下流行什么曲风,皇帝最爱听什么小曲,就搅尽脑汁创作迎合,哪管什么高雅低俗,在他眼里,权势荣华才是他苦练十几年琴的终极目标。这个赵青山不开窍,天天一副圣人模样,几天一次给他叔父上音乐整改表疏,和自己对着干,还有这个家伙天赋极高,皇上的赏识常被他一人抢去,看来只有排挤出这个对手才能让自己的仕途更顺当了!于是他把李、郭二琴师叫来说:
   “赵青山这疯子最近是越来越狂了,不但给我叔父上音乐整改表疏还常和一些老顽固评说我们三人的音乐是如何的烂俗,本官是实在是容不了这小子了!”
   郭桐捻捻小胡子,笑问:“老黄,你今天叫我们来的意思是?”
   “那还用问!”李文摇了摇扇子,走到黄少椿案前道,“老黄的意思当然是设法除掉这个狂生了!”
   黄少椿阴阴地笑着。
   李文问道:“怎么个除法?这小子不贪财好色,难有把柄啊。”
   “用琴决斗。”黄少椿满有把握。
   “用琴斗?怎么个斗法?这小子琴技在你我之上啊。”郭桐望着黄少椿。
   “实话跟你们说罢!近年来我早就想除掉这小子了,只恨找不到下手处。年前叔父请来了个异人,传授给我一种能使人沉迷的魔琴心法。如今我已经掌握得七八层了,只用再找你们两人助力,定能打败那小子,乱了他的神智,让他在皇上面前出丑,另外我叔父也会帮我找王御史弹劾他的那些借音乐讽刺朝政的狂文,让他撂挑子滚蛋!”黄少椿道。

共 1369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开篇使读者回到了公元1265年,太遥远了,好神秘哦。深秋的傍晚,老汉薛忠迎回了去卖面的女儿薛英。朴实、自然的描述看出父女俩相依为命,在城里租了间店铺卖挂面小吃,清苦度日。薛英还有许叔叔、王伯伯两位乡邻和他老爹为友,生活也算快乐。今天是薛忠的生日,许叔和王伯也来祝寿。大家正为薛老汉祝寿间,忽听门外传来马蹄声,接着噗的一声,似有人跌下地来,薛英去看地上横躺着个昏迷、颤抖的青衣男子。他们把这人救了,此人姓赵名青山,是个琴师。他被奸人所害,破落流落至此。几天后,他完全康复,要走了。薛家父女出门送行,他很受感动,并表示救命之恩没齿难忘。他走了,还会回来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悬念......敬请继续关注。【编辑:老渔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渔翁        2014-11-03 19:47:37
  你好!我是你的跟编,方便联系,请加我的QQ786402421。你投的长篇栏目,全篇文字要达到8万字以上。达到50000字要主动和主编六月竹子联络(长篇主编六月竹子的QQ1044221967, 长篇作者群345497784)签约事宜。
追求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草芒        2014-11-04 12:03:51
  你好,估计有18万字,还在创作中。
2 楼        文友:老渔翁        2014-11-03 19:48:49
  你的作品我喜欢,祝合作愉快!
追求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草芒        2014-11-04 12:03:00
  谢谢!还请多提意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