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笔尖】无锡八中往事(随笔)

编辑推荐 【笔尖】无锡八中往事(随笔)


作者:在水一一方 童生,96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50发表时间:2014-11-06 10:53:48

无锡市第八中学原称“无锡孔庙学宫”、“无锡县立中学”以及“无锡市第三初级中学”。
   “无锡市第三初级中学”是在1954年上半年经教育局同意,市人民政府批准而命名的。学校校址位于无锡市学前街睦亲坊巷创建于北宋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的古代无锡长期唯一官立学校——无锡孔庙学宫内。
   一、学校的命名与建设(1954年-1956年)
   1954年上半年,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局决定将已接受的无锡孔庙县学转办“无锡市第三初级中学”,原先所办“一中”迁往锡山旁新校址。
   1、队伍建设
   “无锡市第三初级中学”校长为无锡法院秘书长钱君畏,副校长为无锡总工会秘书长杨宗照,教导主任是凌道型。
   1954年8月份新教师报到入校名单如下:
   政治组:盛定安;语文組:徐毓华,李进、顾尚志、程一砜、孟善乐、姜玉燕;理化組:孙以宽、周华英;
   数学組:汤斌、朱启文、刘举要、荆良大、吕华杰、严儒藩、阮綵麟、程全仪;
   历史组:张志舜、顾经铃、殷国凤、周雪华;生物组:陈鑑、过玉华、李产生;
   地理組:高亚珍、卞继尧、周瑾瑜;美术体育会计:严简、周庆堂、缪莲芳、嵇伯文。
   1954年9月以后入校者:何志坚、杨宗照、凌道型、王左奋、刘国仙、钱君畏。
   原“三初中”首任书记盛定安六十年后深情地回忆道:当年市“一中”的初三年级已经毕业,留下了初二年级,初一年级由新建立的三初中招纳新生。开办初期,“三初中”的规模比较大,达到了三十六个班,配备师资力量成为筹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部分教师抽调于无锡各学校,充实到“三初中”的教学队伍中去,但是数量相对来说远远不够。因此在市教育局的统筹下,“三初中”还新进了全省师范学校的1954届优秀毕业生来执教,毕业生来自南京晓庄师范、南京四师、苏州新苏师范、丹阳艺术师范、无锡师范等。另外还有少数教师空缺请来一些缺额代课老师来参与授课。至此“三初中”的青年教师队伍十分整齐,而且很具有活力,确确实实是一支新生代的生力军。
  
   2、组织建设
   学校领导根据上级及教育局关于“确保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全校师生中得到贯彻,并对师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开展各项政治及业务活动,学校要设置其他机构,协助学校工作的进行”的指示精神,1954年下半年,学校建立了学习委员会,负责全校的政治学习。
   1954年下半年,学校建立了团支部,选出了书记盛定安。共青团是青年学生的先进组织,是党做青年学生思想工作的有力助手。在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青年,教育青年积极向上要进步,要为祖国而奋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着一定作用。
   1954年下半年,学校教育工会成立。经过充分酝酿,民主选举王祖芬老师为工会主席。教育工会对组织教师开展政治学习、参加各项政治和业务活动,以及关心教工的生活福利等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1954年12月,学校和“私立道南初中"建立了一个党支部。钱君畏同志担任支部书记。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体育卫生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少先队”、“教工团支部”。以上组织机构的成立,有力地巩固了党在学校的领导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3、校风建设
   “三初中”门前的路叫学前街,学前街的南侧有一条河,河两边的街道很窄,河边立有72根石雕栏杆,象征孔子72个弟子。“三初中”在学宫的西半部,东半部于1958年并入西部,东部为孔庙部分,主要建筑有戟门、大成殿、尊经阁、文昌阁、名宦、乡贤、忠孝亭和两庑等。“三初中”或以后的“市八中”,和孔庙整合在一起,的确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孔子学院”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共产主义思想正确引领下,以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学校校风建设中孔子的“仁爱”、“天下为公”的理念才终于得以有效贯彻;孔子许许多多的教育思想以及他的“大同世界”理想才终于得以认真落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明伦”、“熏陶德性以成贤人”、“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等无锡学宫宫训才终于得以认真践行。
   1954年下半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文件。经过学习,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深入人心,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工作、学习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并积极制订了教职员工服务暂行规程。
   1955年寒假期间,教职员工集中参加肃反学习。“肃反”是一场严肃的斗争。教职员工经过学习,提高了阶级觉悟,认识到肃反斗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在肃反学习中,不少教师自觉地交代了政治历史问题,并对其他人的政治历史问题,进行检举和揭发,对坏人坏事和反革命分子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使大家经受了锻炼,政冶觉悟大大提高,擦亮了眼睛,划清了敌我界限。
   1956年,党制定了“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得到了贯彻,保证了教师用于教学和业务学习上的时间,又进行工资改革,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了,调动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认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1955年5月,教师张听德、储瑜亮出席了无锡市1955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工作者)代表会议。
   1956年上半年,建立了无锡市第三初级中学党支部。
  
   4、教风建设
   “三初中”即“孔庙学宫”。孔子常有“万世师表”之称,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孔子所重视的以身作则、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以及因材施教等理念己深深地影响着广大“三初中”教师们。
   盛定安老书记继续回忆道:“三初中”的师资建设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教学业务建设、教师素质建设。在优秀的青年教师中发展了一批党员,这些年轻人勇于在工作中挑重担,教学工作严谨认真,其中一些人慢慢发展成为学校的顶梁柱。教师们还有“五个认真”的要求标准,具体是指认真备课、认真教学、认真批改、认真辅导、认真家访。老师上课不能简单的按照书本原话念,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用什么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备课环节是相当重要的。
   1955年上半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由于进行了以苏联为楷模的教学改革,因此对健全教学組织,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生搬硬套的现象。
   1956年下半年,学校在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全部试行五级记分制,并且各学科都订有具体的评分标准,一直到1958年,这种记分办法才逐步停止使用。
   1956年下半年,语文学科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行了三个学期),数、理、化、生物、地理等科还进行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这也是教学与生产结合,践行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积极尝试。
  
   5、学风建设
   “三初中”位于孔庙学宫西侧,一进门,为一大院子,中间坐有一“进贤亭”。“进贤亭”以及纵深处“明伦堂”、明朝礼部生员卧碑文和清朝生员卧碑文等构成了无锡孔庙学宫文化的“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三初中”学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学风,归根到底是学生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
   “三初中”学生整体积极向上,正如孔子对弟子们求学所要求的那样: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三初中”学生始终崇尚忠、孝、礼、义、孝、悌、廉、耻“八德”。
   学习上,学校要求“三初中”学生精益求精,选择完美无缺,要诚以律己,诚以待人,诚实守信,忠诚学业。
   行动上,学校要求“三初中”学生“手勤、脚勤、五官勤”,要勤于学习与劳动、勤于革新与创造,勤于认识,勤于实践,勤于挤时间,勤于深入实际、关心实际、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勤于调查研究,要求超越平庸、追求卓越,拒绝碌碌无为。
   1954年下半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生学习“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方针。
   1955年下半年,学校贯彻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指示,制订了学生平时各科成绩考查办法,推行劳卫制和少年劳卫制,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学校也注意活跃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組织了各科课外活动小组。如:米丘林、动物饲养、种植、化学研究、物理、电工、地理绘图、诗歌朗诵、戏剧、数学、算术教具制作、歌咏和舞蹈等小組。参加这些活动小组的学生共有647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5%以上。
   1956年,学校在行政领导和部分教师中开展了关于“全面发展方针”的讨论,并贯彻了毛主席关于“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对学生进行前途教育、《中学生守则》教育和纪律教育。
  
   二、“孔庙八中文化”的继承与成长(1957年-1960年)
   “孔庙八中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示范特色。
   “孔庙八中文化”具有一定教育的浸润性、内涵的整体性、外显的独特性、主体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等多种特征。
   历史上,无锡市第八中学前身为“无锡县县立中学”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无锡“庙学”、“学宫”。科举制度下,无锡官学孔庙文化往往有着严肃的教育性和神圣性,如,南宋朱熹亲笔题词“明伦堂”、明朝礼部生员卧碑文“熏陶德性以成贤人”、清朝生员卧碑文“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等,就连学宫老师-----“教谕”或“训导”,清代曾定为“八品”政府官员,学宫门前更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等。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1913年无锡学宫改办新学,改办“乙种工业学校”、“无锡县立初级中学”和“无锡县县立中学”等,积极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无锡县县立中学”是晚清西学东渐“废科举、兴新学”潮流中创办新教育最早、最模范的学校之一。“无锡县县立中学”在整个无锡广大地区又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示范性和实验性。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孔庙八中文化”是无锡“孔庙学宫”、“乙种工业学校”、“无锡县县立中学”以及解放后新中国的无锡市立中学(一中)、“三初中”、无锡“八中”、无锡“中山高中”和“三高中”八所中学,在无锡孔庙学宫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逐渐建立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或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及这八所中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理念、目的、方针、价值观念、行为、社会责任、学校形象、学校“八德”、学校校风、学校教风以及学校学风等的总和。
   八所中学有着明显相通的共同文化底蕴,但也有着各自的不同德性。南宋朱熹之“明伦”哲学,其中曾要求学生明白人伦八德等。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于是,无锡“孔庙八中文化”也可称为无锡“孔庙八德文化”!
   “孔庙八中文化”也是“八中”的灵魂,也是以后推动“八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孔庙八中文化”一般由三个层次构成:
   (1)表面层的物质文化,称为学校的“硬文化”。包括孔庙、讲堂、明伦堂、大成殿、忠孝坊、进贤亭以及各类教育教学物质设施等视觉可识别系统。
   (2)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包括领导体制、人际关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等。
   (3)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称为“学校软文化”。包括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八中”的群体意识、教师职工广大学生素质和优良传统、学校“三风”等,是“八中文化”的核心,简称“八中”精神。
   “孔庙八中文化”或新“八中”精神的形成与当时“八中”校长书记等的有效领导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当时的钱君畏校长为无锡法院秘书长,钱校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中国共产党员,长期从事革命工作,政治思想过硬,文化程度高,领导经验丰富。副校长是总工会秘书长、后任市人大常委的杨宗照,他也毫不逊色。以及后来法学界中国国际法泰斗潘抱存副校长也是如此。从1954年度工作总结、1955年度计划以及后来该学年度工作总结来看,当时他们领导学校教育工作很有水平,对学校存在问题分析得很仔细很认真,对学校以后的发展把握得很有力度很有方向。尤其是写得十分详细、十分有思想理论的、长达几万字的1955年学校学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更是十分罕见,可谓空前绝后。

共 27058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无锡市第三初级中学”是在1954年上半年经教育局同意,市人民政府批准而命名的。学校校址位于无锡市学前街睦亲坊巷创建于北宋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的古代无锡长期唯一官立学校——无锡孔庙学宫内。作品以写志的手法,从不同侧面概括了无锡八中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文化底蕴,以编年体记叙,时间节点精确,史实清楚,评点精炼到位,既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缩影,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过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感谢赐稿,期待精彩继续!【编辑:怡馨盈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怡馨盈盈        2014-11-06 11:35:44
  谈得全面而细致,在读者面前展示了无锡市第三初级中学的发展史,也令人明白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含义。问好!
怡馨盈盈
2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4-11-06 11:58:22
  感谢怡馨盈盈编辑认真审阅。
3 楼        文友:你猜        2014-11-06 13:15:58
  不谋万世者,难谋一时。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3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4-11-06 13:57:47
  感谢你猜文友的热情点评与支持。
回复3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4-11-06 14:01:25
  感谢你猜文友热情点评与大力支持。
4 楼        文友:潮仙        2014-11-07 08:36:40
  纵观历史文化底蕴,“无锡市第八中学”之“孔庙八中文化”从孔庙学宫、无锡县学以及新中国“三初中”创办到后来的“八中”、“中山高中”,“三高中”已近960年历史了。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4-11-07 08:57:31
  感谢文缘潮仙老师长期的支持与鼓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