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诗歌赏析外二篇)

精品 【流年】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诗歌赏析外二篇)


作者:吴昕孺 举人,459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63发表时间:2014-11-06 19:31:14


   一、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深夜里听到乐声》赏析
   【深夜里听到乐声】
   林徽因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赏析】
   胡适说林徽因是“一代才女”,殊不为过。其实,与林徽因同时代的才女并不少,比如萧红、张爱玲、冰心等等。其中,林徽因是最为全面的一位。她的全面有两方面,一是才貌双全,而且才高八斗,貌可闭月,着实罕见。二是即便只论她的才,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各方面都成绩斐然,要命的是,上面列举的还没有她的主业:建筑。最终,她以建筑学家名世,加上她最为世人所好奇的童话般的感情生活,反而使她的文学创作不太为人所知。
   谈林徽因,必谈徐志摩。我一直不喜欢徐志摩的作品,那只是就艺术含量而言。徐志摩的诗文抒情直露,语调滑腻,弥散其间的依然是一种古典浪漫气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性。比较而言,林徽因的诗歌清新质朴,意象跳宕,内在节奏感要强得多。但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徐志摩的地位不可抹煞。尤其在新诗刚刚萌芽的时候,是徐志摩以他非凡的活力撑持着诗坛,并基本规范了新诗文本。徐志摩和郭沫若是新诗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两名诗人。徐志摩对文学新人不遗余力的提掖更值得大书一笔,最具代表性的是力救湖南才子沈从文于穷困潦倒之间。这些我们都匆匆略过。
   徐志摩一生的华彩乐章,也是他最大的悲情,就是他对林徽因的火热追求。这个爱情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必赘述。我们围绕林徽因的这首诗《深夜里听到乐声》,来探讨一下他们的情感关系。
   《深夜里听到乐声》发表于《诗刊》第3期,时间是1931年10月5日。也就是说,这首诗发表四十多天后的11月19日,徐志摩因空难英年早逝。这应当是徐志摩生前所能读到的,林徽因写给他的最后的作品了。我想,那时在生活中处处碰壁、焦头烂额的徐志摩,读到林徽因这样的诗歌,一定是心领神会,并由衷感动的。因此,他在飞机失事的前夜,给林徽因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此去存亡不卜。没有人真的知道自己会出事,徐志摩要真的知道,他就不会坐那趟飞机了。但徐志摩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纸条?他是通过这六个字告诉林徽因,他所面临的生死困境——他的生活即将崩溃,他的身心几乎摧折,这种状况和死又有什么两样呢!这张纸条最为重要的密码是,徐志摩想告诉林徽因,她才是他永远不二的爱人、亲人,所以才将这样绝密的境况告知与她。
   那林徽因的态度呢?《深夜里听到乐声》这首诗说明了一切。我们来看第一段:“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那个时候,林徽因与徐志摩两家的物理距离,是不可能让他们互相听到各自弹奏的琴声的。这种“听到”,只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第一句的“又”字说明这种心理作用不是偶尔发生。“一定”“轻弹”“深夜”“悲思”,这些词像流水一样被组织起来,演变成一条深情而又伤感的河流。如果换成徐志摩的风格,很可能写成:“你的手指轻弹着,这深夜里稠密的悲思。”伤感还在,深情则因节奏感的削弱而淡化了。同样的内容和情感,用哪种表现方式更好,那就要看哪种方式表现得更精准,更有感染力。
   第二段写诗人的反应。我们看到,久已过上婚姻生活的林徽因,此刻竟是一种爱情产生的反应:“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毫无疑问,他们依然是相爱的。
   第三段写诗人的态度。反应是爱情的,是诗人的;态度却是理性的,是建筑学家和家庭主妇的。尽管你轻弹的弦子是那么生动而凄凉,尽管“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第四段是对第三段的解释,为什么“我”无法应和你呢?因为,“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我们生命的式样是早已描好了的,它太薄弱,经不起折腾,很多理想生活只不过是人们的美丽想象而已。
   最后一段,继续表态。虽然我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应和你,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在梦里相逢,我还是愿意和你“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林徽因太了解徐志摩了,她一以贯之地拒绝徐志摩,却留给了徐志摩“梦中的希望”。她深知,徐志摩就是一个生活在梦中的人。已为人妇的林徽因,在现实中伤不起,却愿意做诗人梦中的女神。
   不要怪徐志摩痴情,他是高蹈飞扬、热情如火的赤子,如今世间已罕见。徐志摩好比喝着诗歌之酒的“酒神”,在自我消耗和毁灭中释放能量,有一句话可以比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林徽因则仿佛从容巡视天河的“日神”,于举手投足间焕发光芒,有一个词正好形容:“移步生珠”。他们都不是凡间的人物,但都在凡间引领着一批人,他们只要结识,便注定会碰出火花,甚至引起一场大火,却无法结合成世俗的婚姻。在徐志摩狂热寻访、追求“唯一灵魂之伴侣”,而不惜弄得抛妻弃子、世人侧目时,林徽因理智地回避了徐志摩,她心里非常明白,他“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利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也就是徐志摩亲口告诉林徽因的那种“诗意的信仰”。在徐志摩心目中,“林徽因”已经被想象力反复加工,她不仅被美化,而且被神化;如果她以一个普通女人的身份走进徐志摩的生活,哪怕是一个爱人、一个情人,一旦面临世俗生活的挑战和拷问,他们同样无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故,林徽因“无情”拒绝了徐志摩的求婚,而坦然大度地呼应着徐志摩的激情。他们在中国这样苛刻的社会环境里,依恃心灵和文化的强大力量,依靠一位女性将自己才气和性情发挥到极致的巧施妙手,成为相印、相通的异性知己。林徽因以同样方式赢得了哲学家金岳霖一生的挚爱。
   金岳霖是我们长沙人,是中国现代最具个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如果说,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是激情与理性的碰撞,那林徽因与金岳霖之间则是理性向理性的致敬。尽管林徽因未见得是金岳霖终身未娶的唯一因素,哲学家后来毕竟有过婚娶之念,但林徽因无疑是金岳霖一生中最为挚爱的女子。“林下美人”死后多年的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深情款款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皆为叹服。
   所以,我认为,娶不到林徽因,都不是徐志摩和金岳霖的遗憾,他们爱自己所爱,追求各自的信仰,他们要的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过程。即便徐志摩娶到了林徽因,徐对美和爱的追求肯定不会停滞不前;即便林徽因嫁给了金岳霖,也只是让金的坚守多了一个物质依托而已。所以,早夭的徐志摩和长寿的金岳霖(活到90岁)以不同方式的信仰,都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人生。
   二、让我们快去采撷新的花朵
   ——《一曲抒情诗》赏析
   【一曲抒情诗】
   (英)T?S?艾略特
   如果时间和空间,如哲人们所讲,
   是实际上不能存在的东西,
   那从不感到衰败的太阳,
   并不比我们有多大了不起。
   那么爱人啊,我们为什么要祈想
   活上整整一个世纪?
   那仅仅活了一天的蝴蝶,一样
   也把永恒经历。
   当露水还在藤上颤抖时,
   我给你的那朵鲜花
   已经枯萎了,而野蜂还未飞去
   把那野玫瑰吮吸一下。
   那么让我们快去采撷新的花朵,
   看到花朵憔悴,也不会泪下,
   虽然我们爱情的日子屈指可数
   但让他们放出神圣的光华
   (裘小龙译)
   【赏析】
   美国诗人庞德说,1921年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年份,因为这一年,有两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问世,一部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另一部就是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艾略特在《荒原》的卷首写首:“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而且《荒原》是在庞德删削之后发表,才奠定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应该说,庞德是《荒原》的贵人,但他对《荒原》的评价却一点也没有偏心。现在看来,《荒原》的确是现代诗歌的一座里程碑,而在世界现代诗歌的发展史上,艾略特不仅是先锋,还是大师。所以,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就被他收入了囊中。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80年代末,我第一次读到艾略特诗歌时所产生的震颤:
   “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死地上养育出丁香,搅混了回忆和欲望,用春雨惊醒迟钝的根。”
   “世界旋转着,像个古老的妇人/在空地中拣煤渣。”
   “静止,就像一只静止的中国花瓶,永远在静止中运动。”
   要知道,我们那个时候读的是艾青的“给我生活的世界/我永远伸张着两臂/我要求攀登高山/我要求横跨大海”,读的是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读的是这样平铺直叙、激发不起多少审美冲动的伪现代诗,一旦接触艾略特这样意象奇谲的诗句,就有石破天惊之感。
   作为诗歌大师,艾略特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代言人。他用“荒原”象征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文明。信仰丧失了,精神颓废了,文明的内核受到毁灭性的摧残,就像“没有水,只有岩石”的荒原。他用“空心人”比喻身心失去依托、空虚无聊、浑浑噩噩的现代人。在他看来,现代人是迷失的人,是狂暴的人,是虽活犹死之人。
   作为现代派的先锋人物,艾略特的问题是它时常过于显示自己的力量,他的诗歌大厦无疑是当时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建筑,却也以怪异和晦涩既吸人眼球,又让人望而却步。在《荒原》中,博学的艾略特引用了36名作家、56部作品,还使用了6种外文,自己还加了50多条注解。这还不算大量的隐喻、暗示、联想、象征等现代兵器。
   即便如此,艾略特对中国80年代以后现代诗的影响也是空前的,它甚至可以媲美于马尔克斯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就拿我来说,我在1999年写的一首诗《世纪》,刊登在台北《葡萄园》杂志,其末尾“谁在沉默中抬起头来/像一枚炮弹,冲向新世纪的腹地/啊,捂住耳朵——/等待的,却是/无声无息”,就明显借鉴了艾略特那首《空心人》结尾: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声,而是嘘的一声。”
   我们刚刚听到的《一曲抒情诗》,是艾略特的早期作品,是艾略特诗歌中少见的比较好懂的抒情诗。这首诗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标题是《歌》,《一曲抒情诗》显然是《歌》修改过后的产物。将《歌》这个标题改为《一曲抒情诗》,我想,可能基于两点:一是艾略特很少写抒情诗,因此直接以《一曲抒情诗》命名不会与其他作品发生冲突。抒情诗写得多的人,一般不会起这样的标题。二是艾略特写过多首以《歌》为标题的诗作,这一首经过修改,最好,抒情意味也最浓,他就换了一个标题,以示区分。
   《一曲抒情诗》的开篇搬出了哲人,这只是一个幌子,哲人只是诗人的一块垫脚石。诗人说,如果哲人说得对,时间和空间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那“从不感到衰败”的太阳也没比一下就衰老了的我们有多了不起。这样的话,我们活上一个世纪和蝴蝶只活一天又有什么区别呢?可见,永恒的含义不是看所经历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你真正生活过没有。第一段很简单,诗人在诠释“永恒”的含义。
   第二段一开始,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外文学作品都喜欢用“露水”来形容人生的短暂,我国的曹操就有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艾略特也想到了露水,但他用得更绝,更有想象力:当露水还在藤上颤抖,“我”给你的那朵鲜花就已经枯萎了,连野蜂都没去吮吸一下。这里的“鲜花”是一个隐喻,通观上下文,最好的解释是“爱情”。意思是说,昔日那亲吻的滋味还在心头,“我”给你的爱情却已经不新鲜了。所以,应尽快采撷新的花朵,不断更新我们的爱情,这样即便过上平淡的日子,我们也不会因失落而流泪。何况,爱情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应该一起努力,让它们放射出神圣的光华啊!
   很少写抒情诗的艾略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呢?是心血来潮吗?显然不是。这里,要插播一段艾略特的爱情故事。1915年初,艾略特因为一个同学的介绍,结识了舞蹈家薇薇安。他迷恋薇薇安聪颖、活泼的性格,薇薇安则是艾略特最早的崇拜者和支持者之一,他们深深地相爱了。艾略特的父母听说薇薇安有过精神病史,极力反对。但两个年轻人不为所动,执意结婚。为此,艾略特不惜羁留英国,在一所中学任教,拿着微薄的140镑的年薪,入不敷出,艰难度日。1921年,薇薇安精神病发作,艾略特自己也身心交瘁,几乎崩溃。他们去了瑞士一家疗养院,艾略特就是在那里,写下了《荒原》的大部分。1932年,他不得不与已经发疯的薇薇安分居,但诗人一直没有放弃她,直到1947年薇薇安在疯人院去世。可以说,艾略特用实际行动,向自己的爱人证明了,他让他们不多的“爱情的日子”,放射出了神圣的光华。

共 80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三首中外经典的诗歌赏析,诠释诗歌内涵,解析诗人思想,追溯生活原型,高屋建瓴,力拔千钧,却也深情款款,掷地有声。一、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从剖析徽因回应徐志摩的情诗中,抽死剥茧地展开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关系,疏离了几人间交缠一生却又彼此成就的完美之旅,并融入了作者对于婚姻与爱情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由诗及人,再到思想境界,无一不触及到了爱的真髓。一代才女林徽因,她懂得爱,懂得婚姻。她一以贯之无情地拒绝徐志摩的求婚,却能坦然大度地呼应着徐志摩的爱情,并留给他梦中的希望。她不是不爱,而是深谙这份爱中更多的是注入了徐志摩美化了的“女神”因子,她深谙拥抱爱并不是守护一份深入骨髓的爱的最佳选择。可见,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是激情与理性的碰撞。而哲学家金岳霖,与林徽因则是理性向理性的致敬。徐志摩一生的华彩乐章,也是他最大的悲情,就是他对林徽因的火热追求。赤子是可爱的,是不幸的,也是有幸的。金岳霖是幸福的,以一生不娶的方式坚守着他心中的爱。最有福份的或许是梁思成。林徽因嫁给了他,并扶持和成就他在建筑史的盛名。二、让我们快去采撷新的花朵。在世界现代诗歌的发展史上,艾略特不仅是先锋,还是大师。他以《荒原》驰名中外。作者的赏析从自己对艾略特诗歌的沉迷、仿写入手,扫描了艾略特的诗歌意象,逐一解读现代派诗人其诗歌中隐含的丰富时代感、精神魔力,和怪异和晦涩、隐喻、暗示、联想、象征等现代兵器。蓄势至此,笔力回落到抒情诗《让我们快去采撷新的花朵》上。一首诠释永恒的爱的抒情诗,与艾略特与薇薇安的爱情相呼应。三、孤独是大自然的秘密。从爱伦?坡的身世起笔,与中国诗人顾城对比,激赏爱伦坡的诗作才华。(这个一直在“地狱”中挣扎,一直在与贫困和潦倒苦苦抗争。承受上帝给予他的孤独和苦难,并探骊得珠,从中发现了稀世之珍——文学的美。),最后,回到爱伦坡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诗歌《孤独》。一个享受孤独的诗人,拥抱着他发掘的秘密,抱持着“美本身即具有道德意义”的写作信条,施展着他的全能,奠定了他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上存在的意义。他是侦探小说的鼻祖、科幻小说的先驱、幽默讽刺小说大师,也是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多重实践者。作者之赏析,援史料,引世情,结合感悟,切中肯綮,独树一帜,透过诗章的诠释,还原了一个个闪着神圣光灿的孤独之魂。他们那些意象奇谲的诗句,不离不弃的爱情,孤独终老的生命,带给作者石破天惊的震撼和流连忘返的情场。之于读者,又何尝不是?向诗人致敬,向作者致敬。倾情推荐。【编辑:芦汀宿雁】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107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4-11-06 19:33:25
  徽因,是女子中的极品。
   艾略特和爱伦坡,是世界级的诗圣。
   他们以诗,诠释着爱,诠释着生命,诠释着孤独。大美在,在诗人的诗中,在诗人的世界里。
   拜读,问好。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4-11-07 15:27:5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