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长篇 >> 人生百态 >> 第一章 地界之争

  第一章 地界之争


作者:蜈蚣山人 秀才,1356.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42发表时间:2014-11-07 11:19:08

莲花形三叉路口过去一个多公里就是中坳,峡江与吉水两个县的养路段就是以中坳为界的。站在中坳上,水流吉水这边归吉水养护,水流峡江这边归峡江养护。山脉也是如此分布的。山坳的南面是吉水盘谷公社的梨田大队,山坳的背面峡江县沙坊公社的东梅大队。梨田与东梅,按理说,无论从养路队的管理划分,还是山脉的走向。按理说是不存在地界之争的,以山脉为界,水流吉水归岭口,水流峡江归东梅。
   前面说过东梅巷,是一个四面环山田巷,中间有条小溪流过,整个巷是长条形,田巷的西边有两个村庄分别是罗家和郭家,他们在吉新公路穿过田巷的下方,因此叫下巷,吉新公路穿过田巷的上方有四个村村,分别是南田村,刘家村,张家村,还有一个北边村。前面说过,还有一个就是在三叉路口处,在田巷最下面的莲花形村。这里向北是去峡江县城巴邱镇,离此18公里,向西北是去新余方向,此去有四十多公里,向南即是经吉水通往吉安市,离此50公里左右。
   莲花形三叉路口向吉水吉安方向过去一个多公里就是中坳,峡江与吉水两个县的养路段就是以中坳为界的。站在中坳上,水流吉水这边归吉水养护,水流峡江这边归峡江养护。山脉也是如此分布的。山坳的南面是吉水盘谷公社的岭口大队,山坳的背面峡江县沙坊公社的东梅大队。岭口与东梅,按理说,无论从养路队的管理划分,还是山脉的走向。按理说是不存在地界之争的,以山脉为界,水流吉水归梨田,水流峡江归东梅。
   为了从中坳向峡江这边的一个公里左右的山界,盘谷公社的岭口村与沙坊公社的东梅村,曾经为了历史以来都是峡江东梅人是自己固有领土的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山地发生过一次较大的争斗,最后甚至差点发展成武装枪战。
   峡江东梅大队离中坳最近的村莲花形大约为2公里上坡路,吉水梨田大队离中坳最近的村岭口村大约也是2公里的上坡路,所不同的是,峡江从北面向南爬垴,吉水从南向北面爬垴,分界点为中坳,也就是养路段公界的地方。
   吉水与峡江不同,吉水都是以大村为主,吉水的盘谷镇,其实就是两个村组成,一个是上七下八的盘谷村和梨田岭口村组成。实际上梨田就是岭口一个村,盘谷镇也就是盘谷村加梨田村。盘谷镇离中坳三四公里,岭口村离中坳二公里不到。峡江这边的沙坊公社有七个大队,每个大队有四五个自然树,多的七八个村,东梅大队就有八个村。东梅大队的这八个村就分布在东梅巷的南北两边的山足下,全大队只有一个村庄特外,这就是罗家生产队的龙家村。龙家村在整个田巷的中央,离罗家村只三四面米,人家只有三户,因此并入罗家村组成一个生产小队。无论是劳动,还是分东分西,都与罗家村是一体的,因此,在人民公社时期,都将他当作罗家村,如果加上龙家村,在巷内有九个村,其实在巷外,在全巷三口水库,也称北边水库的上面还有一个村庄叫岱乳村,因此,东梅大队总共加在一起共十个自然村。大队部郭家村离中坳差不多有三四公里。郭家村与罗家村又是一体的,只有一田之隔。
   中国有句熟话,人多生精,鬼多成王。吉水那边村庄大,人口特别集中,而怪就怪在,过了中坳到达岭口村后,吉水那边全是山上不长树的黄土坡,整个从吉水到吉安交界处都是如此,吉水的山林在赣江东面,吉水赣江西岸,山上没树,人口还特别多,田又少,因此,民风彪悍,外出做工的特别多,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他们最早先富起来的原因。
   在上世纪的整个六七十年代,我从小到大,尤其是到了下半年,我们去上学,每天都能看到吉水人拉着空板车,后面跟着一个人,或车里坐着一两个小孩,这样一板车一板车的人和车往峡江这边来,每天都是几十上百辆。到了晚上,我们放学回家,看见他们一板车的堆得象山一样的柴,一板车一板车的往吉水拉,小孩还放在板车的柴上面,我们看得都吓人,但他们习惯了。这此砍柴的吉水人,一般都要跳过我们东梅大队,到罗田公社那边的山上去砍柴。沙坊乡是去峡江县城的方向,不在吉新公路的方向上。因此,沙坊公社的各大队没有山林在这边。吉水人来峡江砍柴,这就是我小时候看得最多的场景和画面。这也是我小时候对吉水的最深影响。就是他们穷,他们穷得连柴都没烧。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刚开始是梨田大队,也就是岭口人组织民兵在中坳峡江这边一公里范围内栽树,吉水人一栽,峡江东梅人过几天就组织民兵去拔掉,如此来来往往,两个县就将官司打到位当时的井冈山地区,地区主管地界的部门,开始也派过几次人员来解决解此事。
   这种两县之间的山界之争,两县县政府一般都会派人来解决,并不是两个大队的人在场听地区官员直接解决。地区的人从吉安过来,峡江政府方面的人从巴邱过来,吉水政府方面的人从吉水枫江那边的金滩渡口渡赣江过来。三方面的政府人员,站在中坳两县的养路分界点上,地区来的官员指着两边说:“这是天然的分界线啊”“以山坳的山脊为界,水倒南边为吉水,水倒北边为峡江”。对地区派来官员的这种说法,两个县政府的人当然也说什么说法。这这样各自回去了,然后各自通知当地公社,公社再告知大队。峡江东梅这边听到这种消息,当然非常高兴,他们认为官司打赢。
   对于地区的这种说法,吉水岭口人那会随便就认可,他们照样争,照样来不停的挖坑栽树,栽树其实只是一种借口,目的是为了争土争地。打司打多了,专区的人也管烦了,峡江人口少,在地区当官的极少,吉水人口多,在地区各部门当官的也多,后来地区就派了一位吉水籍的官员来调解此事,这个人也不管历史如何,地形的走势如何,说都是共产党的天下,都是共产党的土地,峡江这边土木多,划给吉水一个平方公里也不是什么大事。吉水政府方面派来的官员听后当然很高兴,谁都有地方情结,但作为峡江政府方面派来的官员就不高兴了,对于这种出卖地界的事情,被派去的官员当然不敢表达同意。只能说,将地区领导的意见带回去向县委书记和县长汇报。对于这种出卖地界的大事,出为县委书记和县长当然也不会随便答应。此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对这种不好的调解结果,峡江这边当然不会通知到公社,更不会通知到大队。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地区官员的说法,最后两个大队的干部和村民都知道了。得到了专区的认可,吉水岭口人的动作就更大了。大约在上世纪七四年前后的某一个星期内,吉水岭口人在中坳峡江这边一公里处组织民兵造墓地,一建就七八座墓地。东梅这边对这种情况,当然不也会至之不理,几天后,东梅人又组织民兵将这些新造的墓地全部搞平。几个月后,吉水岭口人干脆就在中坳峡江这边一公里处建走了一栋房子。峡江东梅人当然双将房子折了。这样几来几往,两边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发展到峡江的车子去吉安时,在吉水岭遭遇拦阻的情况,后来,通过调解,对来往车辆还是放行了,并没产生停止班车严重情况,但在这段时间内,东梅人还是不敢随便到吉水去,生怕自己遭遇人生伤害。我们东梅大队,盘谷村嫁过来的人很多,但她们是不怕的,她们还是照回嫁家,盘谷上七下八一千五百户的大村,岭口人再怎么也不敢对他们本身的吉水人,尤其是谷村人动一根毫毛。
   但象我们家,几代从没与吉水沾亲的人,就不敢去吉水那边了,所以,小时候,吉水人在我的心理就象是敌国人,就是我们罗家村到中坳也不到三公里,但在我参加工作之前,我从未踏进过吉水的地界,参加工作后,那个时候要先去吉安地区人事局报到拿通知书,这样才坐车经过吉水的地界,才在车上看到过岭口村。其实岭口村就是中坳下面一个公里处,从中坳下一个坡就到了梨田大队,也就是岭口村。
   吉水县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房子垛子多,一栋房子有十二个垛子,很的甚至更多。我们峡江这边,一般只有四个角四个垛子,有的甚至不做垛子,这是峡江与吉水最大的不同。
   请看下回:中坳大战,引发血案
  
  
  

共 30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篇从公社、大队、刘家村、张家村等名称看出,是描写上个世纪农村的事。地界对于农民来说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它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地界问题上就经常的发生大队村民之间的纠纷。这种纠纷闹到公社,闹到县,闹到地区,还是弄不太明白。说到七四年前后,吉水岭口人在中坳峡江这边一公里处组织民兵造墓地建房子。东梅这边组织民兵将这些墓地和房子搞平拆掉。这样几来几往,两边的矛盾越来越深。搞的两边的人相见像是看到了敌人一样。这样下去能不出事吗,故事就这样的展开了,敬请继续关注。【编辑:老渔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渔翁        2014-11-07 11:26:52
  你好!我是您这部长篇的跟编,我的QQ786402421,请加入方便联系。我喜欢农村题材的作品。祝合作愉快!
追求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