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乡坝里的孩子(作品赏析外一篇)

精品 【流年】乡坝里的孩子(作品赏析外一篇)


作者:吴昕孺 举人,459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83发表时间:2014-11-11 16:49:52

一、乡坝里的孩子
   ——吴佳骏散文集《掌纹》读后
  
   佳骏是我一直关注的青年作家。关注他有三个原因,一是他是我本家,“吴”乃大姓,出作家却不多。佳骏横空出世,自然让人欣喜不已。二是他的老家重庆大足县我去过,许多年前了,那时不认识他,但那里的佛教石刻让我终生难忘,我时常在冥想和梦幻中回到那片土地,那些石头因人们赋予的形象和教义,至今活跃着,叩击人的灵魂。大足具有奇奥的佛教义理与弘阔的乡村视野,这样的地方会酝酿大作家的。三是佳骏的文字清畅浏丽,让人眼睛一亮,以他的年轻,把文字活做得如此漂亮,于写作一途,的确前程不可限量。
   《掌纹》应该是佳骏的第一本书。用“掌纹”做书名包含着很多隐喻色彩,掌纹是命运的纹路,是人生辛劳的记载,是骨肉亲情的凝聚。对于佳骏这样生长在乡坝里的孩子来说,掌纹曾是他小小的栖身之所,但他沿着掌纹走出了故乡,“沿着自己命运的纹路,离开了家——那块生我养我十多年,破败而又多情的土地,那个承载了我童年无限遐思和梦想、忧伤和彷徨的村庄,踏上了远去的长途,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流浪”。当然,走出去未见得就是海阔天空,远方也常常并不是理想的安放之地,佳骏在异乡黄昏的苍茫中,由自己手上迷离的掌纹思念起母亲额上深如沟壑的皱纹,“母亲额头的皱纹越深,我流浪的命运就越坎坷;命运越坎坷,心就越疼痛;心就疼痛,我就越是找不到回家的路。”《掌纹》这篇文章的末尾,佳骏连续用三个顶针似的句子,勾勒出命运的坐标上,亲情的深厚与苦难的力量。
   佳骏出身贫寒之家,除了吃苦耐劳的父亲、贤淑隐忍的母亲、疼爱自己的姐姐,身上仅有一颗天赋过人的敏感心灵。为与冷酷坚硬的现实对抗也好,妥协也好,他几乎注定要走向写作,因外在的拘促而求得内心的舒展,“写作唤醒了我的整个春天,同时也撕扯着我猩红的血液。”(《河流的秘密》)为什么会有这种撕扯?这正是一条河流的秘密所在,也是命运的密码所在——河流的源头与河流本身有着尖锐的矛盾,源头是清澈的、平缓的、宽直的,而河流本身波涛汹涌、浑浊不堪、回环曲折。每条河都有它的源头,就像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乡。“一条河流要塑造自己的不朽是多么困难,就像我的失眠,基本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一条河流到底需要承受怎样的重量,才能抚平流程的弯度?也许只有那些与河流发生过隐秘接触的人,才能破解这个旷世的谜团。”每一个童年都流淌着一条这样的河流,每个人都曾与童年的河流有过隐秘的接触,但无人能破解这个旷世的谜团,因为我们还在河中,人生还在流淌,而且流域越来越宽,浪涛越来越急,我们经常呛水,城市的水、时尚的风、世俗的水……让我们不得不随波逐流,否则就有没顶之灾。
   那么回到故乡吧。故乡又是怎样的境况呢?疾病开始了对父亲的报复,“先是风湿病蛇一样钻进他的膝关节,继而胆结石搞地下革命一样潜伏进他的身体,然后哮喘病锯齿一样开始切割他的呼吸道”,父亲垮下来了,“白天黑夜都像一台不停拉动的破风箱,苟延残喘”。母亲呢,“为父亲哭瞎了眼睛,白内障使她的视线模糊几年了”。(《父亲的疼痛与乡愁》)姐姐出嫁了。儿时玩伴四出打工,分崩离析。“时间是一片背阴的洼地,过往的人和事,生活和记忆都被它埋葬了”,故乡竟然成了《鬼魅飘荡的村庄》。佳骏曾经理想化地选择过守护,因为他对亲人和那片土地的深情,但他发现,如果坚持留下来,几十年后,他就成了他的父亲。痴心的佳骏伤透了心,他觉得两代人命运的重复不仅是残酷的,也是不道德的。他毅然决定出走,哪怕流浪。
   逃离没落的乡村,只能是到城市寻找机会,谋求发展。到了城市,佳骏发觉,他像无数来自乡村的寻梦者一样,在城市高楼大厦的夹缝间和灯红酒绿的剪影里,他们细如蝼蚁。“城市是一个张大欲望嘴巴的胃,它的任何一种表象都凸显出饥饿的本质。速度和节奏是它跳动的心脏,在它繁荣景象涌动下的生活,充满金属的质感和纯物质的姿态。”“我仍旧不知疲倦地跋涉在寻找自己方向的路途上,带着迷茫的目光,在城市中心孤清地徘徊。身体像一间搬空了家具的房间,空虚而轻浮。”(《一个乡村孩子在城市的游走》)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遥远乡村的另一番图景:“孙子也不容易,三岁时就一直跟着我,四年里总共见过父母两次面。他每天都在回忆父母的样子,一会儿说他妈妈像隔壁的春婶,一会儿说他爸爸像邻居李二爷。他常常一个人站在村口,抬头凝望远方,把村头一条笔直的路望成一个三角形码头。”(《活着,是一笔债》)这种对比呈现出生活的日常性和悲剧性,唯其日常,尤为悲剧。我想,这已不是个体的悲哀了,而是整整一个阶层、一个类的沦落,对于他们来说,无论老小,活着,都是一笔债,一笔还不清的糊涂债。
   人的困境,或许是文学的福地。佳骏敏感的心灵被现实磨砺得更为坚强,他在奔波中勇敢抓住了缪斯的裙裾。文学给了他一双翅膀,让他飞越苦难的渊薮;文学给了他另一种视野,让他学会对生活进行审美。这时的佳骏,挤在城市林立的楼房和逼仄的阳台上,回忆父亲亲手为他制作的书架,回想母亲时常拿着毛巾拂去他书籍上的灰尘,回味那个给三代人洗过澡的木盆,回味父母捡回来收养而今已经出嫁的姐姐……他的眼里已满含泪水。
   于是,我特别要提到他的一篇文章《乡村诊所》。我认为,这是佳骏超越自我、也是超越时下众多乡村散文的一篇佳构。我也是从乡村里长大的孩子,我太熟悉乡村诊所的味道了。佳骏的杰出在于他不仅写出真实的乡村诊所的味道,同时又赋予了乡村诊所理性的观照。这样的文字,滤尽了情绪化的东西,积淀成内心情感与思想的珍珠。他写诊所的医生,“每一次当他高绾裤管,打着赤脚,急匆匆赶到诊所时,他都误认为自己还在田地里——喷洒农药。他说,给庄稼治病和给人治病,道理是一样的,他们的痛,都来自于土地。只是,庄稼不说话,把自己的痛藏得很深。而人,一生病,就喊痛,越喊痛就越痛。最后,痛麻木了,也就不痛了。而变得跟庄稼一样,把包裹起来,沉默得像厚土。”然而,乡村诊所最终被乡亲们遗弃,这种遗弃不是来自于健康,而是来源于绝望,“诊所里好久都没有病人光顾了,那些生病的人,都不相信诊所能还他们健康。他们身上的病,他们自己清楚。就像哪块地该栽苕,哪块田该插秧,他们也清楚一样。当药都治不了病的时候,疾病就不再是一种疾病”。(《乡村诊所》)
   在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运动中,我们意外地看到,乡村并没有被城市化,而是被城市化活生生地糟蹋了。霓虹灯影不见,青山秀水也不见了;钢筋水泥不见,河滩草坪也不见了;车水马龙不见,泥土芬芳也不见了;青壮年不见,童年也不见了;热闹不见,寂寞也不见了……见到的是什么呢?是荒凉,是空洞,是麻木,是无穷无尽的怨艾和叹息。原来以为走出去,不行还可以回来,不料一走出去就再也无法回来。
   但正如佳骏所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属于故乡的。外在的故乡不存在了,我们只有选择向内走,故乡在自己的目光里,在血液里,在肺腑里,在灵魂里。“我是一个乡坝里的孩子,就像那盏山坡上随风摇曳的金盏菊,永远在故乡的胸脯上成长或绽放。”(《飘逝的歌谣》),读着这样清新上口的句子,我恬然而笑,心里说道,可爱的佳骏!这个乡坝里的孩子,他会让所有漂泊者都闻到开放在故乡胸脯上的金盏菊花香。
  
   二、故乡是生地,亦是死地
   ——读杨献平散文集《生死故乡》
  
   我曾经在博客里写到,在我读过的乡土散文集里面,我最推崇的是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周同宾的《黄天厚土》。韩少功的笔调洋溢着诗情画意,刘亮程是典型的乡村哲学家,周同宾则是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记录者。在这三部作品之外,我读到的乡土散文都大同小异。杨献平的《生死故乡》让我眼睛一亮,他撇开单一的抒情、刻意的哲思以及照相式的摹写,而是融诗意、哲理与原生态于一炉,尤其是,他用“不是纪实,也不是虚构”的现代写法,彰显出独树一帜的写作气象。
   和很多优秀作家一样,《生死故乡》写的是“南太行”一地、方圆不过数十里地的事情。从内容来说,杨献平奉献的完全是原生态的大餐。但杨献平并不满足于做一名记录者,他是一名作家,他用自己杰出的语言才能叙述着南太行乡下一个又一个中国农民和家庭的故事:张二蛋、张和林、刘建国、黑老三、杨喜花、慕月明、王建才、白莲花、付二妮、赵彩妮、慕向中、老松妮……各种各类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无不淹没在中国北方农村异曲而同工的兄弟分家、姑嫂勃谿、夫妻反目、婆媳争风、邻里生仇、亲友结怨这样的家长里短之中。
   不唯北方,中国的南北方除了自然风物、饮食习惯差异较大之外,无论都市还是乡村,他们的命运线、情感线、健康线、事业线等,大致是相同的,他们似乎被同一只手掌控制着,在那凌乱而密集的纹路中苦苦挣扎,找不到出路。所以,献平写的北方农村,让我这位从南方乡下走出来的孩子,也是那么熟悉,仿佛那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叔嫂姨舅和乡亲们。
   时下乡土文学非常热闹,要从无数字纸间脱颖而出,非有独特风神莫能办也。窃以为,《生死故乡》这部书最为迷人之处在于它的叙述方式。献平用一种华美而朴素的语言,通过自己的镜头剪辑与结构组合,不动声色地深入到中国北方农村最为隐秘的情感角落。他摒弃一切矫情,唯独留下了真;他开除一切伪饰,唯独留下了美。因为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慈悲和善意,但他不以佛自居。他反感抒情,更痛恨励志。他以自己的深切感受,真实地呈现着南太行的生死歌哭,书写着北方农村的世俗生存史:
   “夜里,一个人躺在乡村的黑暗房间,风是热烈的,鼠们活跃在更幽暗的疆场。午夜时分,慕月明觉得周边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敌意和杀气。打开灯,什么也没有。再关灯,它们重新包抄而来。再开灯,久后,也觉得有一种销魂蚀骨的凉,水雾一样蔓延。”
   “我渐渐明白,一个人最难忘的,不是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却是苦难。而唯有苦难,才是人生主课。以莲花谷赵彩妮一家为例,乡村的苦难在很多人看来是自然环境和生产能力问题,其实,更大的苦难乃至不幸却在人和人之间,并且是由人带给人的。”
   “我就觉得,整个村庄的冬天单调得像一个老汉拿着一块石头翻来覆去地丢,一次次甩出,撞到南墙上,冒出点响声,然后再捡回来,这一行为当中,预示着整个世界都患了孤僻症。而一进入腊月,心里就有了一点莫名兴奋,好像一根二胡弦子,无意中被手指碰了一下,嘶哑而有快感的声音令整个南太行乡村冬天的生活有了人间烟火的味道。”
   “在偌大的北方,一块小地域和它的人,乃至一切事物都是单薄的,甚至只是一种纯自然存在。只有世事深切地辐射和篡改它,它却不能对任何事情产生哪怕丁点影响,哪怕是撩撩世界的眼皮,拽拽世事的衣角,即使再幸福或再惨烈,也都不会在自身之外荡起一丝涟漪。”
   这样的段落书中俯拾皆是,录几段聊窥一斑,可以从这些亮点感知整篇文章、整部书稿的气质。献平在这些乡村散文中揉进了小说笔法,但他不是在写小说,你读过之后也不会觉得那是小说。或许,这就是献平“不是纪实,也不是虚构”的微妙之处。与周同宾《黄天厚土》的原汁原味相比,杨献平的原生态散文更有质感,更富文学气息。
   比如他写《后事》,一个乡村妇女四姨妈莫名其妙被杀,献平没有围绕杀人案件做文章,对于事件本身,他只写他知道的,只写大家都知道的,其他的不做任何猜测,他把笔墨花在侄子慕月明对四姨妈的暗恋上,整个文章便显得摇曳生姿,又极为真实。
   还有那篇让人满口噙香的《南山记》,把一个少年的心事写得有声有色,但作者执笔又是那般冷静,仿佛那些事完全与他无关似的,一读下来,我几乎可以断定,那个慕向中的故事,其实也是献平自己的故事。其实,在每个少年心中,都存着一个《南山记》那样的故事。
   献平在《生死故乡》中有大量的留白,有些是他有意留下的,有些是他不得不留的——一部二十来万字的书远远参不透故乡的生死,该继续的还在继续,该了断的远未了断。但书写故乡,难道不是每一位作家的宿命吗?
   生死故乡,故乡是生地,亦是死地。

共 48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乡坝里的孩子】这是一篇就吴佳骏的散文《掌纹》写的赏析。吴佳骏是一个生长在乡坝里的青年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对故乡的独特心理感受。作者选取了佳骏散文集中几篇富有代表性的章节,从其思想性入手,剖析了沉淀在佳骏作品中那种对故乡难以割舍而又充满沧凉的乡土情节,将一个敏感而忧郁的佳骏及其创作特色呈现在读者面前。【故乡是生地,亦是死地】这篇文章解析了著名作家杨献平的《生死故乡》,在当代名作家中,杨献平的散文独具特色,其语言至真至善,抛除了一切伪饰,将一个原生态的社会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选取了其散文中富有代表性的语言,赏读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感悟的同时分析其手法,让人感受到独属于杨献平散文的“不是纪实,也不是虚构”的特色。“故乡是生地,亦是死地”这是对杨献平《生死故乡》的高度概括和评价。这两篇作品赏析,对原作品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解读,在了解原作思想内容及原作者创作风格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及极高的文学鉴赏能力。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112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4-11-11 16:51:27
  感谢赐稿流年。问好吴老师,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4-11-12 07:39:0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