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读《历史笔记》(读后感)

编辑推荐 【流年】读《历史笔记》(读后感)


作者:风雨 秀才,145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98发表时间:2014-11-13 12:34:27
摘要:高华的《历史笔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冷峻,二是深刻。

2011年高华在世时,“国内有出版社主动表达出版”其文集的愿望(据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华“为此着手整理文章,并决定将这部自选集命名为《历史笔记》。”但不知为何(其实是众所周知却又无法言说的原因)一直没有出版。2014年,高华离世两年多后(2011年12月26日22时15分,高华在南京病逝,年仅57岁),几经周折,其文集在“自选集的基础上,再增添文章”,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出于对往生者意愿的尊重”,文集“仍以《历史笔记》命名。”
   《历史笔记》两卷,四编,繁体,橫排。第一卷含一二编。第一编《革命、内战与民族主义》“分论国民党共产党两党1949年前各自的历史。”第二编《断裂与延续》“主要论及毛泽东时代,内容涵盖了多个历史事件。”第二卷含三四编。第三编《从“大破”走向“大立”:文革中的“新生事物”》“为一篇末刊稿。”是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七卷”撰写的“写作纲要”。第四编《读书有感》“多篇书评,论及对象既有风云人物,也有平头百姓,既有追随国民党政权迁台的作家,也有大陆人所皆知的左翼文人。”第一卷的几乎全部篇目都可在高华在世时出版的《革命年代》和《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革命年代》与《在历史的风陵渡口》所选篇目大多相同)找到;第二卷除个别篇目在上述两书出现过外,其余均为初次结集印行。
   高华的《历史笔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冷峻,二是深刻。
   冷峻的基础是客观,是公正,是站在旁观立场的不偏不倚。高华叙述历史,无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意识倾向(这是现在很多所谓历史学家普通存在的问题),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预设褒贬,都不用现成固定的“条条框框”去简单地“套”,更不“一边倒”,是为是,非为非,不为“圣”溢功诿过,不为“恶”添丑加罪(其实,“圣”“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圣”,也没有绝对的“恶”。高华笔下的“圣”或“恶”,不只是个人,而是群体,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群体,也包含底层真正支撑“大厦”的“基石”),不用春秋笔法,不搞太史公曰。叙事娓娓,拂去遮掩史实的尘埃,爬梳众说纷纭中的历史真相;评判铿铿,一针见血指涉是非功过,揭示历史和人性的深邃复杂。正因其对现当代史既不同于“文革”(“文革”中,根据政治的需要,对历史进行过广泛的篡改)也不同于当下(当下的表述重视事功,忽视对隐于事功背后的人性分析)亦不同于外岛(站在大陆的角度,台湾是否可称为“外岛”?台湾的历史研究近年虽无禁忌,却太过“百花”,许多流于庸俗)更不同于西方(西方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虽有置身事外立场客观优势,但终因文化差异而雾里看花,有所偏颇)的表述,读之才有不同于常的震撼。
   高华的表述虽不可避免地有主观因素,有他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历史学家的立场观点和其个人因素的渗入,但他的主观却可以接受并能引起广泛的赞同。行走在高华表述历史的文字里,体会他有时显得无情的冷峻(对刘少奇的评价最能体现他的这种冷峻),面对现当代史中的疼痛(在现当代,中华民族有太多太多的疼痛,“文革”是这些疼痛中的最痛),在一起疼痛的同时,也会有一些疼痛之后之外的情绪漾起。虽说不清楚漾起的究竟是什么,指向何方,但内心深处的涟漪却有提纯的功效,你会觉得自己对历史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曾经囿于标准言说或被情绪左右的观点渐渐脱轨,驶向一个叫做“自我认知”的站台。在这个站台上,你或许能见到逝去的时光里的转承起合,甚至能捕捉到这转承起合后面的思绪悸动:高尚的,世俗的,卑劣的……
   深刻是历史研究必然的走向,没有深刻,无以成就历史的功用,历史研究不仅仅要爬梳史迹,厘清史实,更重要的是要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放在人类民族国家发展的“大势”中去考量,并能从这些考量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鉴古知今”。高华在历史研究中既下足了“考据”的功夫(不推测推理,每一事件都有资料支撑,资料不全,不妄下结论),弄清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清晰脉略,又从史实出发,上升到了理论甚至哲学的高度(这个高度既不是新颖词汇的聚集,也不是奇异观点的罗列,而是令读者在受教益的基础上,自觉地去思考一些“大而无当”问题)。宏大事功背后的思想与性格冲突(可怕亦或可悲的是这种冲突往往发生在一个群体内部),个人经历里命运的必然与偶然(偶然里有必然,必然里有偶然,丁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革命”与“反动”的洪流里合奏出历史“大浪淘沙”的“洪波曲”(郭沫若并不是个有独立意志的文学家亦或革命者,但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天才”,虽然这些“天才”有些时候被用于“附势”),在他笔下,许多个人的生命经历成为历史的注释,这些注释是历史发展轨迹对个体命运的决定性影响甚至改造。深刻的不仅仅是他寻觅揭示了近现当代中华民族的先知先觉们(这是比传统观念宽泛得多的概念,不仅有革命的,也有被曾经称为封建的,资产阶级的,甚至反革命的)探索建立现代独立民族国家的宏观历程,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在这个历程中人性的复杂和一些“个人”对这个历程的深远影响以及另一些“个人”在这个历程里的或自觉或跟随或无奈或完全丧失自我。这些深刻的提升,既有正剧效果,亦有喜剧色彩,更有悲剧的震撼。
   历史研究中最见历史学家功力的或许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细微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华无疑深具此等功力,在《历史笔记》的许多篇目里,都能见到他此等功力的展现。许多史实,很多人都知道,都曾述及,给人见惯不惊之感,但当这些史实到了高华笔下,突然便具备了不同于常的功用,一下子便成为历史规律的组成细胞(比如,高华在探讨“1949—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问题时,给出的所以如此的结论)。这些细胞裂变,扩展,漫漶成一串美妙的宏旨,见之则喜,喜然后思,思而颔首,会心无际。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笔记》既是给人以启迪的历史著作,也是可以照亮暗夜指引航向的灯塔,能把平庸的思绪提升到高于平庸的层次,让世俗的红尘凡心生出一些脱俗的纯净。

共 24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介绍了著名历史学家高华的《历史笔记》出版始末及内容分类,重点解读了其作品的内容特点。作者在写作这篇读后感时,抓住高华的《历史笔记》冷峻、深刻的特点进行评说。冷峻即客观、公正,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高华坚持客观地记录史实,不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这是难能可贵的,只有这样,才能还原给读者历史的真实;而深刻可以看出高华作为历史学家的功力,他笔下的史实,带给人深深的震撼。这篇散文,指引读者认识了高华及他的《历史笔记》,使读者在窥知其作品特色的同时燃起了阅读的渴望。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4-11-13 12:35:10
  感谢赐稿流年。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14-11-13 15:30:02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