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梧桐赏析】读《活着》后的思考

精品 【梧桐赏析】读《活着》后的思考


作者:甲申之变 进士,7071.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08发表时间:2014-11-14 20:11:13

一、《活着》的悲剧
   古希腊有三大悲剧史诗,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在西方的神话与人文体制内,擅长描摹内心世界的笔法下,紧密相连的讴歌与背叛共同存在。这让王权与杀戮成为了帕特农神庙上庄严而不可抹去的最大悲剧。普罗米修斯因火种被钉在十字架上,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诅咒血染双眼,神话体系下的悲剧是拷问多神崇拜下的道德世界。也许千百年来的基督思想下,都离不开对耶稣被犹大背叛钉在十字架上的哀悼。在西方的人伦文化,背叛与阴谋是人性下最让人失望的诅咒。其实,我却认为真正的悲剧来自现实世界茫茫人海,芸芸黔首的垂怜挣扎,让高高至上的审死官恸哭疾首。
   苏格拉底饮下毒药的悲剧,合乎古希腊城邦改革家的真理;哈姆雷特刺向克劳狄斯的一剑,是合乎道德的复仇。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寄希望于至高无上的公平正义的裁决,至少可以看见黎明曙光。所以,我们也会看到丑恶同样悲剧下场来得大快人心,震撼心灵。死水是一潭失去清澈的污浊,可以让悲剧的审死官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他根本不会恸哭疾首。在元明两代,悲剧是荒凉小人物几千年下来长久王朝的殉葬品。脉延下来的国祚形成一个长长的无形的枷锁,让史书的每一个字都密不透风。关汉卿的无情的笔下让窦娥的所有冤情都宣泄出来。无数次的呐喊与控诉在当局的强权下变得无力,一个人的悲情是面对浩渺的人伦的无力。在西方的神话体系中,我们唯有用天道来解释,至此会有六月漫天雪,三年无雨旱的看不见希望的情景。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任何形式的悲都离不开被否认抹杀的罪恶,面对这被剥夺希望的存在,我不知道徐福贵会怎样对自己说。
   电影版的《活着》与电视剧的《福贵》,至少还能在结局中看见希望的色彩。黄昏的一头老牛,和夕阳下黝黑的老农徐富贵的健谈下,这样开始长篇的人生,竟是那样的悲惨。
   “要活下去,要好好的活下去。”事实上,面对活着,小说《活着》更不忍卒读,每次福贵的活着却是一次次的变故与至亲的死去,如果被剥夺的罪孽是一种悲剧,那么加上一些未知的天灾与人祸的离去更加悲剧。因为面对一次次在看着死亡的活着,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不是只剩余活着,可是到底源自谁的控诉,到底是谁的罪孽,余华也说不清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一千种悲剧却是一千种的悲惨,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各有各的不幸”那样,“活着”变得最惨不忍睹的虐心悲剧。活着没有怀着罪孽,却看着失望的死去让活着并存。可是,福贵对于主人公“我”的叙述却是笑着的,口述在释然与失去的土地上,不知是同情还是荒凉呢。
   按照鲁迅先生的定义,作者余华是制造悲剧的“罪魁祸首”。不管从什么角度,余华都是一个冷静的墨客,就像在荒野里啃食麋肉的狮子面前,摄影师只是面对胶卷冷静的做下记录,这种冰冷的手法让冰冷的文字植上了冰冷的温度。
   有人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面对死亡,究竟是生存还是生活。关于哲学的命题只是一个本源与客观存在的问题,生活让意识更加具有主观的认识,可是当温情的世界被剥夺的时候,留下的一地鸡毛更让人悲痛,甚至让人哭不出来。因为,小说里面,老人福贵只是平稳加戏谑的口述,活着的意义变得无奈以致释然。也许那头被徐福贵买下的老牛能回答,可是它永远不会说话。
   福贵像老黄牛一样黝黑,脚上和胸上都粘上了黑泥,这是千万个劳苦大众在整个中国史不可磨灭的一个形象,生命到最后永远像是一个淳朴善良的老者,而“我”作为年轻的游手好闲的主,成了生命的倾听者,这是一个中国式的血缘与宗法的循环。有时候,我们被命运的玩弄让我们沉重不已,背负亲情,友情,失望,绝望的包袱,在血缘与生命的尽头我们都不可能真正绝然的放下。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士兵突击》里面的许三多只是说:“要好好的活。”什么叫好好的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徐福贵从来没有做过多大的有意义的事情,年少时就是纨绔子弟败家子。也许就是这样被注入了种种悲剧的因子,从家道衰败变卖家产给龙二,父亲气死,母亲病死,抓药时被药行伙计看成乞丐殴打,接着被抓壮丁,回来凤霞聋哑了,有庆被抽血抽死了,家珍得了软骨病死了,凤霞又难产死了,二喜被水泥板夹死,甚至连苦根也因为吃了豆子死了,余华的笔下每一次刚起来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打破,活着的每一次居然都是面对死亡。余华的小说势必让这个感情基调一悲到底,有人说:“不是还有一头老牛没死吗。”余华其实也在小说的最后一节埋了伏笔——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这是小说里面的原话,其实老牛最后没有写到的老死并不是一段悲剧了,因为生老病死是必然。就像村里人对着福贵和那头老牛说的:“两个老不死。”
   最后,只剩老牛在呼唤福贵作为悲剧的幕帘缓缓的拉拢,留给我们一片淳朴的土地的影子,那头老牛和福贵一同活着。而悲剧的老牛,他也叫福贵。
  
   二《活着》的近现代史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这样描述,在时代的背景下,经历的风云变幻,波谲云诡势必可以这样感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新旧制度的文明,工业化,圈地运动等。这在英国,作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工业革命与宪政文明的国家,从而开拓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力。这是世界史政客最美好的时代,却是人民最糟糕的时代。至此我不认为哥伦布会为着“地圆论”而去发现新大陆,地理的开拓还是在那个时代做最好的解答。“西印度”名词的产生只是伴随着黄金白银贸易给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王室和公族做一番夸张的奢侈消费而已,一场掠夺屠杀本就是带着目的来的,不是历史导致的。
   “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先生这样说,只是阐述历史在当代记述的主观性和局限性的感慨。在客观的背后,多少又能从简短的记载中读出什么来呢。我想,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本优秀的社会变迁史。
   西方人擅长描写英雄史诗,事实上,小人物的世界更能打动人。《活着》的时代,被最好与最坏的时代赋予,至于小人物只是平静的默哀。
   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跨度并不是很大,相比更多描写人情世故笔下的名著,《活着》的时代有些不值一提。二十多年的跨度也是新旧交替的演变,从旧时代到新民主,从旧秩序到新文化,从旧资产到新公社,社会的演变史是悄悄改变的。对于底层的大众,一茶一饭,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大多只是生活的延续,不会注入太多的情结在里面。不过如果从四十年代结合,生活的变化是一种现实的心理变化。
   从四十年代,徐福贵是徐家少爷,穿着绸缎长衫穿行在赌场;而家珍原先是女校的学生,大家闺秀穿着旗袍成了福贵的媳妇。家珍作为儿媳的慈祥与孝顺是植根与传统文化的“知礼”与“孝悌”的,而福贵浮夸,玩世不恭却像是破罐子破摔的姿态,玩弄着旧社会旧资产的旧秩序的礼教。近代史的旧文化被一个旧匣子套得死死的,旧匣子里面的仁义与文化与外面的世界往往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活着》只是一个大世界的小手笔,对于旧文化的维护者着墨的只是福贵的父亲和龙二。
   旧文化注定了被摧毁的结局,龙二和福贵的父亲以及种种希望维持的格局也会因为战争以后不复存在。战争大多是暴力在对无法维护的阶级文化的最后无力的调节。雨果会在《悲惨世界》,《九三年》里面把拿破仑的战争作为叙事背景,托尔斯泰把卫国战争作为《战争与和平》的背景下娜塔莎的自白,米切尔的《飘》是南北战争。差不多西方的叙事通常是战争下的反讽,描述的多是权利角逐的世界,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社会史的再度重组,战争下的哀鸣更多的是充当小人物的悲哀。《活着》解放战争的一段只是福贵为母亲抓药而被抓壮丁的一节,在谁也无法支配命运的时候,世界多么苍白无力。拉着大炮,枪林弹雨,只是一心想着活着了。福贵失去了老宅,让他珍惜家的存在;被拉壮丁,让他珍惜家的温暖。可以说,每一次悲惨的当前却是一次弥足的自省,活着为了什么?只能好好的活了,老全的死差不多是一个旁观者最冷的注脚,谁也可怜不了谁,只有福贵和小子春生活下来,只是为支配活下去的勇气。
   解放战争是对资本主义旧文化的最后一次终结,所以回顾《活着》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从战争以后到文革发展阶段的二十年的小人物的悲剧人生,铺平的直线没有起伏,就像两个时代的分割以后生活的继续沉默。在福贵人生阶段,差不多经历的生命的大喜大悲,自从赌场把家产输给了龙二以后,从少爷到佃农的身份转变,不仅仅体现在福贵在妓女的背上和在龙二的卑躬屈膝上,但事实就是如此。在解放以后,福贵成了农民,相比与佃农的束缚与地主之下的奴隶,农民的身份是当家作主的工农人民。所以时代是给予进步的,这时候,福贵依然穿着粗布,有庆依然下地割草喂羊,家珍自打从娘家回来以后再也没有了旗袍。谁知龙二被土改的枪决的声音响起,这不禁让我感叹,是悲是喜间,福贵只是在惊恐中庆幸,可是谁又会知道在社会政治的背后谁又真正会庆幸。龙二费劲心思得到福贵的老宅,死了看着福贵的眼神说:“我是替你死的。”不知道我该痛骂这个被人戳着脊梁骨的地主一句“活该”呢,还是该同情他呀。
   土改以后,转眼到人民公社的时候,大生产却是大饥荒。里面的贫穷还是渗人不已,在新社会,为了生存,为了活着,福贵却只能忍痛将凤霞卖给无儿无女的老夫妻,只是为了有庆上学。之后,有庆的羊也被卖了,为了不够吃的粮食,这是时代的最白描的缩影。这时候,村长的身份换成了队长,春生成了县长,可是福贵的悲喜还在延续。大生产,大炼钢铁。一家一户赶超英美的计划被迫实施,老孙头的房子也被烧了。人民公社与当代史的背后,福贵说:“原先我只觉得自己是个败家子,想不到我们队长也是个败家子。”还好家珍认识看风水的王先生,房子得以幸存,可以说当代史在这一阶段,是不切实际的。悲剧变成夸大的喜剧,福贵好说歹说也完成了炼钢的任务。有庆的死是一场实在的悲剧,而凤霞难产的死更加是一场悲剧,至少是间接造成的时代原因。在红卫兵批斗学术把教授关进牛棚改造的时候,悲剧被这样降临。这个时代的这个情节只是冰山一角,六十年代的现代史晦暗而无力。小人物,活着挣扎。同一时期,食指的《相信未来》激励了许多人和知识分子,而《活着》笔下只是悲凉老农福贵欲哭无泪的悲凉。
   文革以后,福贵对看着两只母鸡的苦根说:“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可是好日子还是在新时代的最后没有到来,苦根因为吃豆子死了。“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看着苦根一天一天大起来,我这个做外公的也一天比一天放心。”小说最后一节福贵最后温存的自白转眼间在余华的笔下荡然无存。从解放到文革以后的是是非非,小人物在夕阳下,仅剩了一个人活着。
   《活着》可以让我们置身其中的种种苦涩,走进时代的里面,已经哭不出来。
  
   三《活着》的人性
   在这个快速发展高消费的市场多元素经济下,却有很多人让自杀之风悄悄袭来。很多明星的光鲜亮丽的背后,用放弃生命权的结果来告别活着的权利。这点,很恐怖。
   活着与生命息息相关,活着就是维护生命的权利。看过一些报道,说我国的自杀率在逐年下降,这下降的背后还是有点内心惶恐,以前频频爆出日韩明星的自杀现象,甚至还成为了社会文化怪圈。实际上,在早早进入高市场的文化种群的日本,对自杀的文化现象太过普遍,形成了哀伤的文化。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选择了用煤气管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川端康成因为没有牵挂的身世和内心的哀伤,而三岛由纪夫的武士道情节太重,所以他的死我不会同情。另一个作家芥川龙之介也是用自杀选择自我另一种生活的方式,他的新思潮枕边的《圣经》和遗书算作他的另一种“活着”的艺术。
   日本的小国寡民的地理原因,哀伤的演歌和自卑的文化情节,殉死、追腹、厌世等集中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宽泛的领域。日本人的“死亡即美”的观念,被写上“生之延续,死是道德”哲学体系的时候,我应该无语,还是应该说些什么呢?在日本的文化信仰里面,会有先秦仕人崇拜的情节,可是先秦的贵族精神是“舍生取义”,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以抛开人性的最美好的纯真来放弃生命权,这是曲解的美学的扭曲艺术罢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对于曾子至德要道,始于对生命权的尊重,这也是孝悌之义的根本。活着,本身就是一次对人性的尊重。
   《活着》是余华最成功的代表作,我想除了讲诉如何在亲情,友情等等感情的最后,也能觉察出社会角度下人性的变化。

共 68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哲理、满含思辨的精彩赏析。作者引经据典,从多个方向和角度阐述了自己读完余华小说《活着》后的思考,读后发人深思,令人震撼和沉静。《活着》的确是一篇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但小说的主人公富贵,面对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外孙苦根的一个个离去,战胜悲苦,硬是坚强的活着。而且,他不但活着,还活的非常达观和善良,他把别人准备杀掉的老牛,买了回来,和自己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活着》虽然是一篇悲剧作品,但这出悲剧里,却有着太多的人性闪光。作者思想深邃,读书甚多,故而这篇赏析,能够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推荐品读,感谢赐稿梧桐。【编辑:灿若舒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1150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4-11-14 20:16:10
  作者思想深邃,读书甚多,故而这篇赏析,能够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推荐,问好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4-11-15 17:33:10
  谢谢舒锦老师,问好
2 楼        文友:苌凤玲        2014-11-14 22:19:27
  多角度,多层面,一种深度的解读,一份由力量的思考。
回复2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4-11-15 17:33:51
  谢谢老师,老师的散文诗韵味深远,非常值得一读
3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11-15 11:25:02
  祝贺甲申喜摘一精,恭喜、恭喜。问好,祝创作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4-11-15 17:36:14
  谢谢老师,社团的工作让您辛苦,奉上香茗,问好
4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11-15 12:43:08
  甲申友获奖甚多,每篇文章都别有风味,文风也非常正,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4-11-15 17:39:24
  何老的评论如沐春风,非常亲切。感谢何老,问好
5 楼        文友:芳源        2014-11-15 14:00:00
  大气,痛快,有理有据,向你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4-11-15 17:38:42
  芳源老师过誉了,在下白丁一个,文海寥廓,还只有向各位老师学习的份
6 楼        文友:芳源        2014-11-15 18:23:29
  江山的不足就是这个评论的层级问题,只能一问一答,就两层。其实我也是初学,在写作上要向你学习才是,看你行文流畅,用词精炼,说明是有功夫的,我就不行了,你这篇文,我只有羡慕的份,学也学不来,这就是功夫。绝不谦虚,实话实话。向你学习。
7 楼        文友:浅忆蝶双飞        2014-11-16 10:44:48
  问好作者,品文,品生活。你的思想深邃,文章精彩。紧握你的手!
我以我心写世界,我用我笔暖人间。
回复7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4-11-16 14:40:48
  谢谢文友,紧握双手。
8 楼        文友:浅忆蝶双飞        2014-11-16 10:45:31
  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我以我心写世界,我用我笔暖人间。
9 楼        文友:彩虹飞        2015-02-21 16:08:24
  看过《活着》电影,也因之看了余华的原著,还看了余华的《兄弟》,看似幽默调侃的文笔,却写尽底层小人物的苍凉悲哀,读了您的评论,更拓宽了理解的角度和深度。
生如夏花之灿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回复9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5-02-21 17:02:01
  其实喜剧往往也是悲剧的一些基调。就像莎士比亚的或者巴尔扎克的,喜剧的荒诞色彩会映衬他内心的悲观色彩。小人物无法自怨自艾,只能通过幽默的方式来掩盖痛苦
回复9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5-02-21 17:03:22
  我写不出什么好作品,只能学习。我的年纪比你笔下的朱忆浩要小,向你学习,彩虹飞老师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