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西安游记(二题)(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西安游记(二题)(散文)


作者:980539319 秀才,1269.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1发表时间:2014-11-15 15:13:05

灞河怀古
  
   到西安,住在灞桥区,转弯处便是一条通衢大道,两边路旁齐楚楚长了柳树,枝梢纷披,绿叶依依。于是,便想到灞河去看看。
   我们是晚上去的。橘红色的灯光下,灞河幽幽的黑。河岸上柳树成排,长长的枝梢弯垂,在微风中轻轻荡动。天空深邃,却看不见一颗星星,远近都是一片灯火。隔岸,长安塔巍然矗立,五彩缤纷,像一尊璀璨靓丽的佛。
   披着一片蒙蒙的夜色,我们在灞河岸边走了起来。走着走着,就觉着是走进了一条深深的历史隧道之中,尽管古色不再,可时空中兀自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沧桑感。我的脚下仿佛就是一叠叠古人的足迹,两千多年前的金戈铁马、宫廷歌舞、故人辞别,一阵阵轰鸣、一曲曲轻唱、一声声唉叹,交错汇聚在一起,在我耳旁回响。
   灞河是西安八水之一,是历史上的名河。灞河上建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名为灞水,并在河上建桥,名曰“灞桥”,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灞桥是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古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唐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都在这里分手,别时折柳相赠。因此,此桥也叫“销魂桥”、“情尽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唐诗纪事》记载:唐诗人、简州刺史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从此,灞桥也有人叫折柳桥。折柳寓意深远,因为“柳”与“留”谐音,既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感情,同时也祝愿朋友远走他乡之后,能像柳枝一样随遇而安,再谋发展。唐代诗人戴叔伦《赋得长亭柳》云:“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可见灞桥折柳相送,情意多么深长。
   灞河岸边,垂柳依依,每当春天的时候,柳絮漫天飞舞,像纷纷扬扬的雪花,成为一大景观。古诗人写灞桥的诗多达100多首。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被称为诗词佳构,为人熟诵。唐朝诗人贾岛也曾“骑驴张伞”到灞桥,得“落叶满长安”一句,而又苦思冥想求成一联,以至小驴冲撞了当时长安京兆的仪仗,被抓去关了一夜的禁闭。《韵府群玉》中也记载:“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古诗人与灞桥,缘分深厚啊!
   我今也到灞河,站在宽展平坦如彩虹般的灞桥上。这就是古时友人送别断肠人面对的那座灞桥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年年柳色”而不堪离情伤别的那座灞桥么?是唐诗人贾岛撑伞骑驴觅诗、孟浩然冒雪骑驴赏梅的那座灞桥吗?我在寻觅,我在求索,我在彷徨。路灯下正有一小青年站立,我走近去问他。他告诉我:古灞桥已不复存在,现在灞河上已经建起了三座现代化的大桥。说着便用手去指,只见三道彩虹般的大桥横跨灞河,灯火辉煌,桥面上车辆穿梭奔驰,拉出一道道红色的流水线。我的心也动了起来,浴着灯火的海洋,我真不知身在何处了。遂口咏一绝:
   璀璨灯火弥天际,
   长安宝塔一望收;
   折柳方知今非古,
   彩虹横跨灞河悠。
  
   寒窑
  
   寒窑已不再是寒窑,现在已是西安市的曲江胜境,一座十分宏丽的寒窑遗址公园。除为王宝钏保留了几孔修饰一新的窑洞以外,不少的窑洞里都住进了神仙和菩萨;在中心位置,还座西面东依山修建了文昌阁,请来了金碧辉煌的文曲星。曾经贫困荒秃的沟渠、崖畔也修建了亭台楼阁,有了小桥流水,有了绿树成荫,有了戏楼,有了新街,路面也都用水泥和石砖铺砌。我真找不到那曾经荒凉破落的寒窑了。
   早年,岳母总是讲寒窑,讲寒窑里住着的王宝钏的故事。王宝钏本是当朝王臣相的千金,偏在绣楼抛彩选中一贫如洗的薛平贵,引起身世显赫的父亲不满,被赶出府门,从此,栖身寒窑。特别是丈夫薛平贵从军远征以后,她矢志不移,独守寒窑十八年,以挖野菜度日,直至丈夫荣归。故事有苦,有甜,吉人自有天相,有了美满的结局。岳母是陕西礼泉人,十多岁就流落到山西,苦难中她没有忘掉这个发生在她家乡的传奇故事。并且,每每讲完这个故事,她总是表现出一种无限神往的甜蜜,还一再嘱咐我们:有机会去了西安,一定看看王宝钏的寒窑。
   70年代初,我果然有了去西安出差的机会。我就去看了寒窑,一面灰蓬蓬的山坡下,几孔破败的土窑,别无景致。也就不应该有景致的,穷困潦倒的薛平贵哪会有什么好的住处呢?我看过古戏《武甸坡》《红鬃烈马》《大登殿》,那曲折生动的人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啊,这就是真真实实的寒窑啊,我心中顿生一阵凄凉!据说,杨虎成将军的母亲曾来到这里,见寒窑一片凄凉,心生恻隐,于是捐资整修寒窑,使寒窑内外焕然一新。杨老夫人还愿王三姐的真情永驻人间,并要所有爱国军人的妻子都向王三姐学习。可杨老夫人整修一新的寒窑,经多年狼烟烽火的战乱,还是陷入一片凄凉。
   可现在,寒窑已是一座游人如织的公园啊,一孔孔窑洞都整修一新。在一孔寒窑前还有王宝钏在门前大树下绣花的塑像,游人在这里留影,还对这曾经的王宝钏投资捐助,奉献爱心。寒窑外的几面墙壁上,挂满了青年恋人表示贞爱的“连心锁”和象征海枯石烂永不变的“红心”。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几位身着古装的演员正在表演,演绎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曲生动感人的爱情故事。
   我们坐下来照像。老妻说:“那王宝钏手里不应该是绣花的,应该纳鞋底。”我说:“相府的千金不绣花,还能让她纳鞋底?”可回头又看,那窑面上挂着一串黄灿灿的玉茭穗子,窑里还放着一辆现今罕见的纺线车,苦难的岁月使她换了容颜,她的手里也确实应该是纳鞋底的呀!
   我仍在一孔又一孔的寒窑里进进出出,总想寻找王宝钏曾经住过的那孔寒窑,可孔孔寒窑都相差无多。又走上一面山坡,想看看王宝钏当年挖食的灰灰菜和荠荠菜,可山坡上都长满了葱葱茏茏的树,竖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我望着不远处那水光潋滟的平湖,听着游艇上传来的欢声笑语,想到进门时看到大门上的那副对联:花艳湖平再展熏风卷,腾蛟起凤重开盛世天。心想,当今盛世,王宝钏倘若仍在人间,也确实应该有着这种温馨的享受。她的故事流芳百代,如今仍火热流传,想她的在天之灵,应该是感到欣慰的。
  
  
  
  
  

共 25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西安游记》写了两个地方的所感所悟。《灞河怀古》:灞河是西安八水之一,是历史上的名河,在河上建桥,名曰“灞桥”,历史久远。唐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都在这里分手,别时折柳相赠。因此,此桥也叫“销魂桥”、“情尽桥”、“折柳桥”。人在灞河岸边行走,自然联想起当年那些古人在这里一一道别的离情别绪。说起“折柳桥”,使人又想起古词牌中的《折杨柳》,估计这词牌也与这里的灞桥有关。《寒窑》:“王三姐住寒窑”的故事已被戏剧故事传唱到今天还经久不衰,因为这里发生的故事表达了王三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表达了对阻碍婚姻、爱情的“门当户对”封建观念的反抗。王三姐一作古,她对于爱情的执着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现在的人,永远会传唱下去。文风自然朴实,条理清晰,主题突出,这是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文章,感谢作者赐稿。【山水神韵编辑:九井居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4-11-15 15:20:11
  古之灞桥,多少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把魂寄存在那里,写出了多少离情别绪的诗文;王三姐住寒窑的故事打动了多少人?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