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我是特变工

编辑推荐 【梧桐散文】我是特变工 ——昌吉特变工作一周年札记


作者:子骞 童生,51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2发表时间:2014-11-17 16:46:10

一、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记工程公司乔格线小车项目始末
   乔格线小车项目是工程公司最近接下的新变厂的订单。该小车主要作用为工业机器人用机器手将硅钢片夹住,放在乔格线小车上后,与进口优质冷轧高导磁晶进行加工,以制造干式变压器中的铁心。
   出于对产品的高质量要求,新变厂所采用的是德国人的乔格线小车的生产图纸。刚一接触图纸,包括经理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傻眼了,上面不是我们熟悉的汉字,仔细看也不是英语,而是德文!不要说工程项目部,整个集团恐怕也没几个人懂德语。
   看着大家面露难色,总经理赵平国大手一挥:“怕什么呢?我们虽然不认识德文,不是还有图纸吗?图纸上不是还有阿拉伯数字吗?我们总认识图吧,总认识阿拉伯数字吧!”一句话说的大家都笑了。
   俗话说“兵是将之威,将是兵之胆”。在领导的带头钻研下,技术员和工人们就在一起慢慢摸索。有的用纸张将折弯件慢慢地折出来,有的逐一将不清楚的零件图绘制出来,有的甚至打电话给懂德语的朋友,逐字逐句的将技术要求翻译出来。最终,大家把图纸上的每一个零件和每一个技术要求都完全破解了。
   看懂图纸,才是万里之行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将产品加工出来。由于原图为德国图纸,所加工的零件都是按照当时德国的工业条件设计的。所以,个别的零件我们一时就加工不出来。比如有一个折件,德方的意思是将6毫米的钢板折弯五次后进行焊接,而用目前我们工程公司的技术难以达到,工期一度陷入了停滞。这时,工程公司再次组织工人开会研究,集思广益。会上鲁石头提出,可以用能加工出来的折弯四次的零件替代加工不出的折弯五次件,只要达到必要的承受能力就应该可以。大家顿时眼前一亮,立即去操作,果然,将加工出来的四次折弯件一试,真行!
   在生产中,德方建议我们用他们已经加工好的梁和支架进行装配。如果那样做,我们会方便许多,但我们没有同意,原因很简单:他们加工好的材料价格太昂贵。为此,副经理陈秀才与技术员分别进行了力的详细校核与成本核算,结果证明:用普通的钢板折弯的梁和支架,完全能够达到图纸上的要求,而且,用普通的材料能省去近五千元的费用,何乐而不为?
   在生产期间,公司上下层层把关,对于每个钢板之间的焊缝进行严格检查,使焊缝美观,整洁。对于图纸中要求的垂直度,平行度,对称度进行了严格的测量,确保分毫不差。由于检查太严,导致许多工人怨声载道,有人私底下说,“至于吗?一个放硅片的台子,缺个10毫米8毫米的算什么?”经理知道后,在一次开晨会的时候,声色俱厉的批评道:“大家别小看这几毫米的偏差,古人说过: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若是我们这偏差这几毫米,下道工序再偏差几毫米,几百道工序下来,那偏差到哪儿去了?”听了他的话,许多人低下了头,怨言很快烟消云散。
   10月30日,这是乔格线小车的交货日期,看着基本完成了的乔格线小车,员工们百感交集。从开始接到任务,到如今即将完成,我们遇到了太多的困难、太多的坎坷,每个磕磕绊绊似乎都是致命的,但我们走过来了,产品也即将交货了。
   在此,我想起了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的诗句:“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是啊,多么难走的路,回头看看,不还是一丸泥巴吗?
   (此文作于新变厂乔格线放料小车制作工程即将完工的2011年10月26日。)
  
   二、“四特”之花开遍南厂工地
   北国的初冬,寒意袭人,细细的雪花飘落在特变电工的厂区。在新变厂南厂的大棚工地上,几十个工人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在脚手架上紧张的忙碌着,汗水遇到冷空气,变成一缕缕蒸气,像炊烟袅袅,飘荡在工地上空。这就是工程公司新变厂南厂大棚施工现场。
   今年10月底,工程公司成功中标新变厂南厂大棚项目,施工地点位于新变厂南厂包装车间。
   可以说,工程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首先就是人手紧缺。工程三个班组中箱变组正在忙碌着东方希望箱变的活,工程一组部分人员正在硅业进行硅业三期临设办公区项目的施工,剩下的在新变厂焊接厂房进行铸铁平台的安装工作。
   这个工程只有工程二组接手了,这个组士气很是高昂。每天早晨,他们早早的就开始施工了,中午找人带饭,刚吃过未及休息五分钟,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程当中。当问及你们中午是否休息时,他们总会说:“都那么年轻,还休息个啥!”眼中流露着保证提前完成工期的自信。
   新疆11月中旬就要落雪,会大大增加施工的难度,所以必须争分夺秒,赶在下雪之前一定要完成工程。而施工地点相较于工程公司的车间又相对较远,导致许多材料运输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此时,叉车刘师傅自告奋勇站了出来:“有什么活就派我叉车挑,我随叫随到。”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当大家中午去吃饭的时候,刘师傅正乐呵呵的开着叉车向南厂送料。
   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新变厂给我方的图纸是在一块平地上,搭建高低不同的前后墙所用的方钢,而我们到了施工地点进行了实际测量,完全不是这样。本来在图纸上平整的地面,实际上是个坡,而高低不同的方钢架在上面后,几乎使大棚的顶棚成了海面那样起伏不定。怎么办?不架方钢,后面的工程就无从谈起,我们根本就无法回避。这时,副经理陈秀才果断的采取了借助水准仪来实地测量每根方钢地点高度的方法,来确定每个方钢的长度。
   11月的寒天,纯铁外壳的水准仪冰冷异常,手摸上去感到一阵阵刺骨。而陈经理却顾不上这些了,只见他调好镜头,测量好高度后,记录在纸上,再赶紧抱起来,挪到下一个点,勘测、记录。终于,最后将所有的三十多个点一一测量了出来,准确的标注了方钢的高度。
   伴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室外越来越冷,工地上工人身上的棉衣早就冻透了。但他们充分发挥了智慧,竟然进行赛歌比赛,首先由班组长开始起头:“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唉,不行,你看你唱的都跑调儿了,舌头冻歪了吧,哈哈”,滑稽的歌声和起哄的笑声,驱走了严寒,工人们干的更起劲儿了……
   这就是工程公司的工人,用乐观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的工作精神保障着工程项目高效的完成。
   虽然此时厂区已经万花凋零,但工程公司的“四特”之花却开遍了厂区的每个角落,芬芳四溢,经久不衰!
   (此文作于2011年11月23日,塞北的冬季严寒下,废料库彩板房主体已基本完成,正在上顶板。)
  
   三、在硅业的日子——记工程公司项目一组
   沿着昌吉—阜康的公路走上80公里,就可以看见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耸然树立着一排排未完工的大棚骨架,这里就是特变电工硅业厂区硅业三期原材料大棚施工现场。
   当昌吉市区的市民已经脱去厚重的棉衣,穿上舒适方便的毛T的时候,这里仍然被寒流肆虐着。就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着棉衣棉裤劳保鞋,或者在脚手架上认真的焊接着槽钢;或者在预埋件上谨慎的架放着方管;或者在野外抡起大锤,热火朝天的夯砸着地桩。他们,就是昌吉电气分公司工程公司项目一组的工人,他们,给沉寂荒凉的戈壁添了许许生机。
   早晨九点,当市区的许多上班一族打着哈欠,在街道等着交通车的时候,项目一组的工人已经吃好了早饭,穿戴整齐,精神抖擞地走入了工地。
   初春早晨的戈壁滩上,寒风刺骨。一阵凛冽的寒风袭来,组员小冯不禁打了个寒颤。班组长杨忠军走过来,一边替他拉好未拉紧的领口,一边笑着的责备道:“小伙子,这样子可不行的。”
   经过了一夜的寒流,工地上的脚手架此刻已经是冻的冰凉,隔着手套去攀爬也觉得寒意袭人,加之他们又是棉衣棉裤的,难免看起来有些笨拙。但当他们爬上了脚手架顶层,拿上焊把线后,又像骑士骑在了战马上一样,变得迅捷,敏锐。
   此刻,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但感受不到半点暖意。也许市区里上班的人此刻正坐在桌前,泡着一杯咖啡,筹划着一天的工作。但在这个工地上,别说热咖啡,连有一杯热水都是奢望,这里有的只是紧密而繁忙的工期。
   若一定要找暖和一点的地方,就只有工地上自己制作的一个供取暖的大炉子了。这个炉子摆放在工地中央,由一个旧铁桶,去掉盖子,里面放上煤炭,就这么一直烧着。在脚手架上干活冷得受不了,就要下来,在炉子旁边烤烤火,等到稍微缓一会,再继续上去作业。
   大棚工程最难干的就是上方管,一个100*100*6㎜的整根方管重达106公斤,由于现场土地松软,根本不适合吊车作业,所以必须由工程一组人员手拿肩扛,一根根将方管扛上4米高的棚顶。刚开始大家都面露难色,毕竟使使劲把方管扛上去就已经精疲力竭了,可扛完了还要上上下下的爬架子,这实在是又累又危险的活。
   看到这种窘况,班组长杨忠军什么也没多说,自己率先用绳子把方管套好,带领了四个人,先运了运气,然后猛地一把抬起来,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把帽子猛地甩在了地上。于是,几个人一起使劲,方管一头慢慢抬起,越来越接近4米的高度。此时,杨组长的脸色已经通红了,但没有半点放弃的意思,一边吼着“1、2、3……”一边努力的将最后一截推上棚顶。“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大家在杨组长的亲自带头下,振奋了干劲,再加上采取人员轮换的方式,周而复始,极大的节省了队员的体力。
   中午到了,工人们收拾好工具,匆匆来到硅业食堂。班组长一边吃着,一边想着下午的施工计划,组员们一边吃着,一边靠着硅业食堂的暖气稍息。
   下午的天稍微暖和了些,也是抢抓时间的最好时机。大家都像上紧发条的时钟一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作业。可惜,早春的微暖还未被组员们彻底吸收,萧瑟黄昏即将到来。下午才六点多一些,阵阵冷风就已经灌入组员们的领口、袖口了,午饭中的那点儿能量也早已消化殆尽了。
   这时组员小王一边扛着方管一边打着冷战,班组长看见了,半开玩笑的说:“这样吧,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讲什么呢?说江南有个大财主叫苏半城,半个苏州城都是他的,可有钱了,一天他来到一条河边,河上由东向西架着个独木桥,河对岸有个醉鬼,他们都想过河……”
   此时,他突然不讲了,而大家却都来了精神,连小王也凑过来问:“后来呢?”
   班组长看见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了,已达到了目的,就不慌不忙的接着说:“后来,后来他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走了……”
   “哈哈……”组员们都笑了起来,小王也笑了。朗朗的笑声驱散了组员们的疲惫,吵醒了昏昏欲睡的夕阳……
   这就是工程一组,用乐观、自信诠释着“四特”精神。
   或许谁会问,为什么工程公司的氛围那么和谐,利润指标每年都能超额完成?我想,在硅业,他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此文于2012年2月,从硅业公司天寒地冻的材料大棚工地出差回来所做。)
  
   四、我要飞的更高——记工程公司首次烟囱高空作业
   2012年4月上旬的一天,几张众和加热还原炉烟囱的图纸悄然出现在工程公司经理赵平国的办公桌上。
   “18米高!”
   “太高了吧,我们的脚手架不够那么高吧?”
   “这可是玩命的,稍微一疏忽就玩完了!”
   围观的工人们议论纷纷,也难怪,这是工程公司首次承接高空烟囱作业,难免会有些顾虑。
   看着这种情况,工程公司经理赵平国给大家开了个动员会议。会上只讨论两个问题:一、敢不敢干?二、能不能干?其一是胆量问题,其二是能力问题。
   图纸设计及材料明细都没什么问题,显然我们都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会议主题很快转移到敢不敢干的问题。在此之前,工程公司在简陋的设备下,承接过废料库彩板房工程及喷漆室管网工程,高度在6—7米之间。由于安全措施得当,未发生任何事故。而这次情况不同,这次的高度相当于原先工程高度的三倍。并且是在野外施工,环境较为艰苦。
   赵平国经理看穿了大家有点胆怯的心理,语重心长的说:“同志们,我们工程公司,从工程班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三四十号人,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是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是舍生忘死的敬业精神。不错,这18米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障碍,但我们蒸蒸日上的工程公司能被这18米吓倒吗?”
   最后,经过会议表决一致通过,承接这项高空烟囱作业工程。
   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制作阶段和现场安装阶段。由于图纸详尽,前期制作异常顺利,没一周就已经全部制作完毕,而真正考验工程公司的则是现场安装阶段。
   在临施工的前一天晚上,工程公司领导将所有的安全用具都准备好,所有的安全注意事项都传授给了现场项目经理陈秀才。
   第二天,当所有人员到现场后,都傻眼了。在孤独的厂房边,直挺挺的树立着一个爬高脚手架。底层还算行,但顶层就是略微在摆动着,谁看着心里都发虚。
   在脚手架下,项目经理给大家又做了一次思想动员,鲁石头和丁宇两人挺身而出。作为首批爬顶人员,是不能带安全带的,原因很简单,现有的安全带绳子太短,绑了就移动不了,因此必须由他们将绳索挂在顶端后,底下员工腰缠绳索,即使失足也不会摔下来。
   攀爬开始了,为了平衡,两人从两个不同方向,背着绳索,慢慢的向18米顶层爬去,1米、2米、3米……
   当上到6米高的时候,他俩回头向下看了一眼,项目经理仰着头,强挤出了一个笑脸,但他手心里已经全是汗水,其他员工也在暗暗为他们鼓劲儿。
   再往上可就超出了工程公司目前承接项目的高度范围了,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停下来,互相递了个笑脸,继续向上面爬了上去。
   10米、11米……随着高度的攀升,架体也在轻微的摇晃。项目经理的额头上已经沁满了汗珠,员工们也开始担忧起来。
   17米!两个人心照不宣地停下来了,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一是稍息片刻,二是让架子平稳一下,以便为最后的攀爬工作创造好条件。
   当稍微平息了呼吸的起伏后,两人果断的爬上了塔架顶部,并顺利的将绳索绑好。
   顿时,脚手架下,一片欢呼雀跃。我们刷新了工程公司施工高度的记录,今后在烟囱工程方面,我们已经有了经验。
   后面的安装工作,就方便了许多,吊车现场起吊,人员随后爬塔架安装即可。
   又过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工程基本完工了。众和方面技改领导看了之后,连连挑起大拇指,佩服的说:“这样的活,也就你们昌特能干。”
   在完工后准备离开的一个早晨,塔架还没有拆。项目经理陈秀才早早的赶来,亲自爬上了塔架,望着戈壁上初升的太阳,望着这完工的众和烟囱,感慨万千。他拿出手机,放了一首歌曲《我要飞得更高》:“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飞的更高,飞的更高……”
   是啊,这个项目的完工不仅标志着工程公司首次烟囱高空作业的圆满成功,既锻炼了员工的胆识、团结了队伍,也为今后工程公司烟囱高空作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承接层度更高的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有理由相信,我们工程公司的未来,也会一如歌曲中唱的那样——我要飞得更高!
   (此文作于2012年4月25日,工程公司承接众和公司加热还原炉的第一个烟囱安装完毕之后)
  

共 59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集思广益是智慧的发端,一张德文图纸,在大家的攻坚下,岂有不破之理?精准计算,四折完全能够代替目前达不到的五折技术,也是可行的。年轻的主要特征就是激情“还休息个啥”,有了这句话,还有什么可怕的。乐观、自信就是“四特”的精神。胆识、团结这些都是一个团队必备的精神和动力支持。这一组文章充分表达了建设团队里的工程事件,也向读者鲜活的呈现了新疆地区的建设情况,和那里年轻人的积极生活态度,非常生动和接地气的生活场面,值得我们仔细阅读,推荐!【编辑:星月梦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星月梦阳        2014-11-17 16:47:50
  极富生活气息的一组文章,“我是特变工”,对,这就是“我”的工作,这就是“我”的生活,非常有灵气的一篇生活文章,推荐阅读!
回复1 楼        文友:子骞        2014-11-18 08:40:44
  非常感谢星月梦阳老师的编辑,你的编者按写的精彩,短短的几句话就概括了整文的中心思想,向老师致敬!
   这篇文章完稿于2012年6月,当时在昌吉特变工作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中,领导表扬过,也骂过;同僚支持过,也下过绊子,白眼见过,不屑有过,桌子拍过,争吵也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快乐,悲伤;喜悦,愤怒;得意,无奈……也许正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句子吧“落霞与孤鹜齐飞。”
2 楼        文友:老百        2014-11-17 17:56:32
  很好的一组工人劳动之歌,很有正能量,就是在这样火热的工作中,作者的思想受得锤炼,一步步得到升华。
   老百在此摘录一首星光大道歌手刘向圆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
   穿上工装就不一样
   让青春之火燃烧出梦想
   一路上让爱扬帆起航
  
   咱们工人有力量
   进入车间就不一样
   让生命拥抱着每次曙光
   一辈子让梦自由飞扬
  
   咱们工人有力量
   挖掘机开启民族的富强
   把一滴滴汗水流进土壤
   只为社会主义崭新模样
  
   咱们工人有力量
   工程图勾画梦想的宝藏
   把一份份荣耀记在心上
   要让世界发出光芒万丈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子骞        2014-11-18 08:42:39
  谢二舅的鼓励。
   这几篇短文是我进入昌吉特变后所写的各项工程的札记。还好,工作满一年,我没有被磨成圆滑的玻璃球,还是那个乐于抱怨却又埋头苦干的人,还是那个看清未来却又相信未来的人,还是那个没有梦想却又寻找梦想的人……
3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11-19 22:00:03
  作品表现了一个个火热的劳动场面,描写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工作中有艰难苦楚,有快乐,悲伤;喜悦,愤怒;得意,无奈……这是真正的生活。这是写给领导者的赞歌。
回复3 楼        文友:子骞        2014-12-05 19:02:39
  真诚感谢晚霞晓文社长在百忙之中的亲自关注,这篇文章的四个章节就是我在特变工作一年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当时,我将短文在空间记录成日志,现在来到江山文学网,汇总整理发在梧桐文苑。可惜我毕竟是理工科出身,文学修养还差火候,有您这样的老师支持和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