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文革”印象记

编辑推荐 【雀巢散文】“文革”印象记


作者:野鹤闲云 童生,64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71发表时间:2014-11-22 06:34:20
摘要:“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册上的一页,这一页是不够光彩的,因为它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使那个时代的人遭遇了莫大的不幸,我也是其中不幸的一员——十年的大好时光完全荒芜在“文革”之中。尽管“文革”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尽管我那时还很年幼,但是,片片断断的“文革”的印象还时时记起来。


   我的初中一年安安稳稳地正常地读完了,期末考试之后,我们奉命到六团公社东安大队支农去了。
   那是夏季的接近中午时分,我们该歇晌了。听说田地附近的一个水泡里鱼很多,我们全体男同学按捺不住,经过老师的允许,脱掉衣裤身上只剩下一个裤头,都纷纷跳入水中,捉起鱼来。
   火热的太阳照耀在大地上,田地里的庄稼叶子,反射着亮光,明晃晃的,静静地承受着阳光地沐浴。而水泡子这面,却是欢乐沸腾一片。胳膊腿击水声,捉鱼时的叫喊声,岸上女同学接到鱼后的欢笑声,打破了中午原野的寂静,消解了一上午劳动的疲劳。鱼儿真是多,就像在鱼缸里捉鱼。能捉的一会一条,我是不会捉的,还捉到四五条呢。
   丰厚的战利品——鱼,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我们全班的中午饭桌上的佳肴,另一部分班主任打发学生送回学校,留给教师食堂改善伙食。就在我们午觉醒来将要下地时,送鱼的同学回来,报告给老师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上面来精神:我们不休暑假了,明天立即回校闹革命,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当时万万没有想到,以后居然长达10年的、史无前例的、当时我们还不知其为何物的“文化大革命,”就这样开始了!
   时间是:公元1966年6月下旬的一天。
  
   二
   是回来后的第二天,还是第三天,记不清楚了。那是一个夜晚,女生宿舍那边,不知道她们在做什么,只是听见咔嚓咔嚓的声音,还有人们走动的声音。等到第二天早上到餐厅吃饭时,才发现:所有的女同学全是一种发型——运动头,原来的长辫子、短辫子全都不见了,以表示她们在破“四旧”了。这时才明白昨晚女宿舍那边的缘由了。现在想来也觉得很有趣,与民国初年共和党剪辫子何其相似乃尔!
   也不知道那是哪一天晚上,大部分老师和一部分学生,共同在揭发学校中一些老师的问题。揭发着,议论着,批判着。也不知道在哪个问题上,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或指使,居然把当时的学校教导主任袁华揪了出来。不光是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他,更有“积极者”让他跪着,并且在他的膝盖下垫上砖头。到后来,有一人突然带头喊起了口号:“打倒袁华!”
   从此,“打倒袁华”的口号喊了很多年。
   从此,六团中学的“文革”拉开了序幕。
  
   三
   这次文化大革命主要任务是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袁华作为主任顶多是二把手,怎么把他揪出打倒了呢?原来,校长王富(原来在延寿中学任副校长,文革前不久调到六团中学任校长)已经在袁之前被县中学揪去批斗并关入牛棚了。山中已经无老虎,袁华只好被充大王了。
   没多久,延寿中学来了一伙文艺宣传队,与其说是来表演节目,还不如说是搞串联、搞宣传。现在我还记得有两个节目。
   一个是表演唱。男女青年学生10人左右,一边高唱歌曲,一边表演动作。歌曲是《鬼见愁》,歌词是:
   “老子革命儿接班,老子反动儿背叛,要是革命你就站过来,要是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
   那动作简洁明快,脚踏地啪啪作响;那姿态飒爽英姿,四肢有力度;那气势壮阔磅礴,很有震动性和鼓动性。
   另一个是话剧。内容是表现延寿中学校长刘发达反动历史和当校长后的反动罪行。毕竟是县最高学府的学生们,表演的技巧比较高明,把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们逗得直乐。
   节目表演完毕,宣传队的领导作了讲话,散发了传单。讲话和传单的内容是宣传这次“文革”的意义、精神和大体做法。看来,这伙人马是“文革”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四
   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二天,六团中学就有人喊:“我们去供销社破四旧呀!”,接着就有很多学生高声回应着“同往,同往”,于是忽忽拉拉地奔六团供销社而去。
   一帮人来到供销社,领头的和供销社负责人说明了来意,而负责人不识时务,阻拦不让“破”,怕国家财产受到损失。领头的露出了真面目,摆开了造反者的姿态,以非常革命的名义开始了演讲:革命的同学们,革命的战友们,你们看这供销社的柜台上,有多少“四旧”的商品和反动东西呀!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造反者,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那些化妆品都是资产阶级的腐化品,那大镜子上面画的红旗,都向右飘,意味着西风压倒东风,怎么得了呀?还有……让我们赶快行动吧!话音未落,早已等待不得的革命者们,冲向柜台,夺过东西,反身窜出外面,把东西攒在一起,划了一根火柴,一团革命的火焰就把“四旧”送上了西天。
   这些革命的同学们也许觉得不过瘾,也许入了迷,也许很有意思,在那天的晚上,又点了一把火,把六团中学积攒珍藏了多年的图书“火烧明烛照天烧”了。一部部古籍和辞书,一本本小说和图卷,都化为纸蝴蝶,晃晃悠悠地飘向了苍茫而黑暗的天空。
   这一切革命的行为,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的场面,因为我目睹了这场面,我参加了这壮举。
  
   五
   六团公社所辖范围毕竟是狭小的,历史也不是悠久的,前人也没给留下什么古迹,所以革命同学——后来的红卫兵,也没有那么多的“四旧”可破,只能在校园内闹革命,其方式主要是大书特书大字报,揭发批判教师的错误言行。虽然他们不是党内走资派,但是可以归入牛鬼蛇神。
   没几天的工夫,每一个教室都成了大字报的展览室。书桌和椅子靠教室四周摞放起来,教室的棚顶拉起一根根铁丝绳,大字报都悬挂起来,挂得满满的,像一行行挂旗,层层叠叠的,煞是壮观。大字报的纸张多数是黄褐色的包装纸,因为这样的纸廉价。大字报上的字体五花八门。有少数的字写得还可以,大多数歪歪扭扭,垮垮咧咧,毫无欣赏价值。当然,不是书法展览,主要的价值在于内容的革命性。人人都要写,不写不革命,不写不积极,不写就加入不了红卫兵。
   大字报的内容无非是:
   某老师走白专道路,单槽饲养尖子生,经常考学生,以分数论优劣。
   某老师大搞师道尊严,曾经用手推搡学生,用粉笔头弹了学生的脑瓜。
   某老师没有劳动观念,不愿接近劳动人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参加劳动时,坐观学生,自己不动手。
   也有个人隐私揭露的。例如,某老师喜新厌旧,嫌现在的老婆个子矮。
   也有强拉硬扯的。例如,某老师是修正主义的崇拜者,曾经用带有赫鲁晓夫图像的画报页包书,还时常拿出来观赏怀念。
   当然也不乏学生对老师、老师对老师的个人报复攻击。
   有一个小故事,在这里讲给读者:某老师在办公室门口拉手风琴,口里唱:“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唱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就有人写出大字报批判该老师,曰:“某老师面对红卫兵的批判,无所畏惧,敢于和文化大革命对着干!”
   这些大字报,当时看,良莠不齐,但具有革命性强;现在看,牵强附会,更具有幽默感。
   总之,大字报是那时最时髦、最有力、最便捷的战斗武器,为当时的大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六
   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这个理论照耀下,全国处处有阶级敌人,时时开展大批判。批判的武器中,除了大字报,最有战斗力和杀伤力的应该说是召开批斗大会。
   袁华主任那次揪出后,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也算是“牛棚”吧。由两名红卫兵看守,有家人送饭。把他折磨得真是“牛”头“鬼”脸了,有一次我看到了,令人恐怖。我还看到看守他的红卫兵还侮辱他,拿出粉笔头,让袁为自己画像,要画得招乐,然后还要他自己写上“袁华大坏蛋”,写完还要让他自己笑着读出来。真是败坏已极,令人愤慨。对他的批判那是家常便饭。
   在六团,教育批斗会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六团小学操场上召开的。批斗的主要人物是小学校长李凤、王景亮,中学主任袁华。与会人多,全公社中小学教师都参加了。黑压压的一片人海构成了淹没牛鬼蛇神的汪洋。记忆最深的,会上还高唱了这次会议的会歌,其中两句是:“李凤、袁华大坏蛋,王景亮是野心狼。”
   我参加规模最大的批斗会是全县教育界参加的、在延寿中学操场召开的“斗争刘发达”的大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喊声如潮。刘发达站在高高的台子上,弯着腰,低着头,头上扣着尖尖的高高的纸帽子,上面写着“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刘发达”,刘发达三个字还打着红叉。大会结束后,对刘进行游街,周围密密层层地围着看热闹的人们。那时我有机会认识了刘发达校长:矮个子,胖胖的,身板结实,游街走路时挺胸阔步。
  
   七
   红卫兵是伴随“文革”而诞生的新生事物,它是革命学生中的先锋队组织。也不知是哪个城里的人到乡下逛了一下:穿着一身绿军装,左臂佩带着一个红袖标,上面书写着毛泽东书体的“红卫兵”三个大字,上边有一行小字曰“毛泽东思想”,下边的一行小字,是表明某某战斗团或战斗队,还有编号。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六团中学校园便生出了很多红卫兵来。六团中学开始的革命组织叫“红色造反团”,后来由于政见不同,又拉出来一伙,名叫“革命造反团”。
   既然是先锋队,那就要在加入时像入党入团一样正规,要写申请、要选举、要审批,后来红卫兵组织壮大了,就比较好加入了,只要愿意就可以就是了。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光荣加入的,我加入的是革命造反团。先前不是,可能是长得小,思想不成熟,表现不积极,上面组织没批准,只有羡慕的份。
   特别是1966年的深秋,传来了去北京大串联,受毛主席亲自接见,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事。开始同学们、红卫兵们进行大选举,按着上面给的名额和标准,我们班定出五六个人,都是谁,名字我记不清了。只知道有班长刘延。
   后来,没有几天,红卫兵们可以自行组织团伙,随便去北京大串联。我是因为长的小,身体弱,没有敢行动,与大串联失之交臂。我二哥身体好,敢想敢干,与三五个同学一组织,就走了,也不管家中父母的惦念。其实,不必惦念,因为坐火车不花钱,吃喝拉撒睡的费用,全由国家民政解决。
   我二哥回来后,父母放心了,全家人高兴地听着,二哥兴奋而幸福的讲述他伟大而光荣的经历。我们也都很欣喜。只是父亲再三摇头还十分肯定地对二哥说:“毛主席那叫一个国家的皇帝,能随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接见你们吗?你们所看到的那不是毛主席本人,而是毛主席的替身。”我那时看二哥的表情,也有点半信半疑,因为他被拥挤在远方的人海里,怎么能辨别真和假呢?
  
   八
   由于大串联,学校里没剩下几个人了,谁也都无所事事了,我也就成了逍遥派的一员了,离家二十多里路,就很少去学校了。
   由于全国的教育体制都是整齐划一了,无所谓全日制、半耕半读之分了,我们在六团读书的部分安山学生,转回了安山中学。还十分清晰地记得,那是1967年1月的一天,正值春节前的寒冷的一天早上,我背着行李卷,冒着凛冽的寒风,离开学习生活了一年半的感情逐渐淡漠的六团中学,串过荒芜的一片田地,跨过蚂蚁河,向南方走去。不时地回首,看到了蜿蜒的蚂蚁河正被尖冰封锁着,沉闷不语,无动于衷;又不时地昂首远方,远方的山川和大地,混混沌沌,苍茫寂寥。
  
   九
   回到安山中学的时候正是复课闹革命的时候,学校完全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去实行: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个指示至今我还能倒背如流,滚瓜乱熟。于是,我们的学校生活是这样的:
   按照课节的时间打铃上下课。学的科目有语文、数学、政治、体育和音乐。由于没有统一教材,只好因地制宜,随意找材料作为教材。语文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诗词,数学打算盘,政治学习毛主席著作,体育近乎于军训,音乐学唱革命歌曲。
   我们是农村,没有工厂作为基地,我们只好去学农,支援生产队夏锄和秋收。学军就是上好军事训练课,还要挖地道,接受备战教育。还要搞斗争,参加学校或公社召开的批判会,因为这时的“文革”已经向纵深发展,扩大到工厂、农村、机关、部队。
   在安山中学时期,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批判斗争魏波老师。魏老师打倒的最早,站起来的最晚,吃亏比较多。他挨批斗的原因有三:一是家庭出身不好——地主;二是他性格耿直,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三是知识渊博,时常张扬,有时就要被人抓住话柄。
   有一回,他在“牛棚”的墙壁上,写下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那首《无题》诗(诗的开头两句给略去了),表达他当时的心境和情绪。第二天,被红卫兵报告了,在批斗会上,遭到了深刻而沉重的分析和批判:
   “梦里依稀慈母泪”是说魏还有小资产阶级的感情,心中不装革命,只想旧社会剥削劳动人民的地主婆,还是不想和反动的地主家庭划清界限。

共 875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用了十四个片段,截取了“十年动乱”中的十四个画面,展现了那场浩劫。十年“文革”于我,它影响了我的家庭,我的一生。因为我亲历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所以感觉是那样的似曾相识 ---- 揪斗老师、游街校长、造反头、大串联、忠字舞、因言获罪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在那个年代确能真实的发生。究其原因,不外是权势者闭关锁国,制造人们的精神愚昧,沿袭几千年封建帝王治国的那一套,以此排除异己,但却祸国殃民罪不容赦。幸好, 一切都已经过去, 历史不可能重来, 也不可能被复制。作者语言质朴真实,为后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推荐阅读。编辑:老树老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11-22 06:43:50
  人之一生:童年有游戏,中年有经历,老年有回忆。回首前尘,不胜唏嘘。把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放在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中加以观照和思考,尽管沉重如担;回首一个人从少年至老年的曲折长成,尽管感慨良多。但毕竟于人于己,大有裨益。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2 楼        文友:闲妹        2014-11-22 09:54:32
  作者让我们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文革,那个曾经的岁月,那个疯狂的年代,每个经历过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年代。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3 楼        文友:霍飞鸿        2014-11-22 14:31:48
  我们经历过的年代,值得思考的历程。
4 楼        文友:垦荒者        2014-11-22 18:26:21
  “有趣”之下透射着可悲和荒诞。读着此文,忽然想到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网络暴民,香港非法占中……与此,无疑有“异曲同工”之相。法制社会一旦缺失法制,历史还在徘徊。
5 楼        文友:野鹤闲云        2014-11-23 00:39:51
  十分感谢老树先生的精彩评论!我当时作为十四五岁的懵懂少年,所能看到的仅仅是表层上的几个感到有趣的几个场面,更为深刻和惊人的事件,就不是我一个普通人所能了解到的。我只是以自己的眼光,写我所经历过和知道的“文革”的一些琐事和印象。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