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作家专栏】最美的风景在身边(散文)

精品 【心灵作家专栏】最美的风景在身边(散文)


作者:刘柳琴 榜眼,27666.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34发表时间:2014-11-25 15:16:43
摘要:土生土长在这所古城,对古城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有我的至亲至爱的亲人,有我的童年梦,有我的青春幻想,有我少妇时追逐,有我中年的幸福,我生于斯长于斯,家族繁衍于斯,这里有我的祖坟,我将老于斯埋于斯,和亲人们在另一个世界相伴,睡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生颠沛流离,客走他乡,走到天涯海角,却始终走不出这片土地,走不出这座城。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古城是我的根;我是一个飞扬在蓝天白云下的风筝,飞的再高,绳始终系在我的那道街,那座房。  

年轻时,我曾经是一位长途客车乘务员,随车驰骋在广褒的中原大地上。中原大地的旖旎的自然风光,山光水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婚后,虽然从乘务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又继续工作在交通战线,由于工作的便利条件,加上单位每年组织职工外出旅游,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的大好山河好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五大名山的雄伟壮丽,海滨城市金沙海岸温馨的阳光,上海世博会引领世界的新风尚,中东南地区先进的发展理念,令我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但几十年的劳途奔波,走南闯北,欣赏到的都是他乡风景,很少有时间走进自己的城市的风景中,近距离欣赏一下身边的风景。
   邯郸,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三千年不迁城池,我祖辈几代人睡在它的怀抱,受它的恩泽,沐浴它的阳光普照,我却没有认真地抚摸过它,用文字追忆过、祭奠过、赞美过自己的故乡,如今,我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从潮起潮落日子回归到眼前用手能握起的平淡日子,闲暇之余,我倘佯在古城的一街一道,一河一园,一苑一景,心头的情感被再次唤起,笔尖触碰,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感触到最美的风景,还是在自己的身边。
  
   1.
   清晨,我着晨曦的霞光,加入到了晨练的队伍,晨练的场地就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每天,散步在陵园里,感受到的不仅是晨曦中松柏下那清新的空气,还有心灵的触动。晨练完毕,我会伫立在高耸的烈士纪念塔前,徘徊在雄伟的烈士纪念墓旁,认真阅读镶刻在塔、墓碑上的伟人题词,题诗。站在左权墓前,看着将军清晰英俊的石刻像,仿佛看到了看到了将军冒着身先士卒,勒马锊缰,冲进炮火硝烟,把生还的机会让给了彭德怀元帅,自己却被日寇的炸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场景。将军是牺牲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最年轻的指挥官,他指挥千军万马,气吞山河飒爽英姿,叱咤风云,浩气贯长虹、热血染黄沙的英雄气慨,永远留在了人间,留在了太行山人民的心中。将军不死,浩气长存。朱德元帅赞誉他:“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吾血卫中华。太行正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肃立在左权将军墓前,不禁对这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最年轻的高级将领肃然起敬。
   阳光和煦,松柏长青,小草依依,百花含情。温柔地依偎着静躺在怀抱中的二百多位烈士的遗骸,认真阅读着黑色体的大理石墓碑上烈士的平生简介,感怀着方正的墓地下烈士的英勇事迹。这些晋冀鲁豫英烈们,他们中间有鲁西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范筑先将军,有年轻的代县区委书记金方昌烈士、太行杀敌英雄赵德恒,有战斗英雄王克勤,有女中豪杰王根英,有组建直南第一支部的王子青……有名的、无名的、年长的、年幼的,二百多位为国捐躯的优秀儿女魂聚一处。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了新中国,有的临危不惧,战死在沙场;有鞠躬尽瘁,积劳成疾,猝死在工作岗位上;有的视死如归,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有的撇家舍业,背井离乡,家书还没有送到亲人的身旁就壮烈牺牲了;有的是正新婚燕尔就奔向战场,血洒疆场;有的还是天真少年。他们有的留下一张照片,有的没有留下姓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把青春与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壮丽的解放事业。他们,同山河同在,永垂不朽。如长青翠柏,四季常青。是他们,筑起了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的血的长城。
   站在烈士墓前,我的灵魂感到震撼,心灵顿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2.
   在和煦的阳光下,我走进国家历史名园----丛台公园,在这个国家级历史名园里,高高耸立在公园中央的古丛台,是古城邯郸的名片。2002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邮政局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亭台与城堡》特种邮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为中国“邯郸丛台”。丛台,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缓步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远处风景如画的古城盛景映入眼帘,环顾公园四周,武灵馆、回澜亭,古朴的建筑,正襟端坐在公园中央。雄伟壮丽的古丛台上,苍老的老槐树,仿佛诉说着丛台的沧桑;长长的古丛台,仿佛还留着赵武灵王御林军操练兵马的脚印,那一块块古砖,曾经踏过赵兵的步履,漫游在这里,抚摸着这里的一砖一瓦,观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嗅闻着这里的一气一息,耳边响起赵武灵王举杯庆贺将士们凯旋归来的宴会上喧嚣声,眼前飘逸着舞女们轻歌曼舞妙曼的舞姿,古赵国的盛世繁华景象展现在我眼前。
   登上丛台的最高层---据胜亭,弓形的门额上方,“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几个大字,在阳光中熠熠发光,朱红色的大字,在微风中喃语着,在向人们讲述着梅开二度的爱情故事:唐朝年间,忠臣知县梅魁,被当朝奸相卢杞陷害,被处满门抄斩,梅魁的小儿子梅良玉,侥幸躲过一劫。他从此隐姓埋名,流落民间。后来,他化名王喜童,投靠忠臣兵部尚书陈尚书家当了一名花匠,在陈尚书梅花盛开季节,祭奠父亲梅魁的时刻,他和陈尚书相认,陈尚书把女儿陈杏元许配给他,让他匿藏在家中,伺机在皇上面前替他父伸冤,报仇雪恨。不料,陈尚书又遭奸臣卢杞诬陷,将陈尚书夫妇逮捕入狱,皇上将陈杏元封为御妹,远嫁外番……
   梅良玉纵然有千般积怨,万般情愁,君命不可违,他和陈杏元在丛台上含泪话别。后来,万念俱灰的陈杏元在途中跳下了悬崖,幸得仙人王昭君相救,陈尚书夫妇得以平反出狱,梅家冤案得以昭雪,陈杏元和梅良玉喜结良缘,结婚的当晚,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从此两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由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出的成语:千里相送,梅开二度,相传就发生在赵国的丛台上。如今,在丛台的脚下,梅花园中,立有梅花二度的汉白玉塑像,这对含情脉脉的情侣,手牵着手,低头私语着,缠绵在梅花园中。
   古老的丛台,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演绎了一部惊天动地的凄美爱情曲。
   登台遥望,和古老的丛台正门遥相呼应的是七贤祠,在里面供奉的是赵国的七位忠臣良将:程婴、公孙许臼、韩厥、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他们对国君忠胆侠义,不惜舍命赤心报国。是他们拯救赵国于危难之中,央央赵国,曾经鼎立于战国时期。真正称得上赵国贤良的唯独他们七个;巍巍赵国,曾称霸一方,真正名留青史的只他们七个;他们是赵国的青天顶立柱,是赵国的忠臣贤良。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流芳百世的传奇。程婴、公孙许臼、韩厥的“舍孤救赵”、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完璧归赵”、赵奢的“奉公守法”李牧将军的“按兵不动”……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他们是忠孝仁义的楷模,是人间正道的化身,是他们为赵国铺就了一个温床,支撑起了古赵国的一片蓝天。
   走出丛台公园,回眸可见雄伟壮阔的丛台上,飞阁流丹,霞光闪闪,灿烂的阳光给古香古色的丛台披上金色的外衣,更觉得厚重和久远。
  
   3.
   在邯郸的西部,有一座新建的皇家园林---赵苑。这里,在2000多年前,曾经是赵武灵王操练兵马的场地。赵武灵王曾在这里带领将士苦练骑马射箭。苑内保留了插箭岭、南北梳妆楼、铸箭炉、皇姑庵、汉墓、照眉池等遗址,地势起伏,文化丰厚,是一座融历史与生态、人工景观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谈起赵武灵王,不得不说“胡服骑射”故事。赵武灵王刚刚登位时,赵国经常遭受邻近的弹丸小国欺扰,在战争中,赵国节节败退,国家处于危急时刻。赵武灵王觉察到:胡人作战时穿的是窄袖短褂,起居轻松,骑马挎箭,敏捷如燕,打起仗来急速如风,快箭如麻,越战越勇;而赵国士兵穿的是长袍大褂;用的是马车,长矛,起居繁琐,穿着笨重,贻误了作战最佳时机;长此下去,必败无疑。战争的惨败,血的教训,让赵武灵王痛定思痛,深思熟虑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颁布命令:改革现状,移风易俗,摒弃落后的穿着和武装装备,仿效胡人的穿着骑坐,穿胡服,骑战马,挎弓箭。
   不料,改革遭到了包括赵武灵王的叔父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谩骂声不断,一些老臣抱病在家,拒不上朝。赵武灵王一次一次登门拜访叔父,做叔父的思想工作,并亲自穿上胡人的衣服,骑上战马,开弓射箭,做示范动作,演示给叔父和老臣们观看。把公子成和一帮老臣看的目瞪口呆,心服口服,改革得以在军队中大刀阔斧地展开。在战场上,赵国士兵们,身穿胡服,脚跨战马,身披弓箭,身轻如燕,出其不意地和胡人交锋,把胡人打的节节败退,丢盔卸甲,溃不成兵,赵国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大获全胜。边疆又稳定下来,赵国也成了当时最强盛的国之一,“胡服骑射”也成了千古流传的经典成语典故。
   走进苑中,各种形态各异的皇家宫殿雄伟壮丽,巍然屹立在苑中的各个位置,小草依依,随风颔首,温情脉脉,青松翠柏,依山而生,森然茂盛,一条条曲径小路,引领人们走向各个景点。走进邯郸成语典故苑,在这里可以解读到邯郸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从一些碑刻、壁画、雕塑、景观中,人们可以读到:一言九鼎、黄粱美梦、毛遂自荐、负荆请罪、胡服骑射、邯郸学步、梅开二度等上千条成语典故,解读到其中蕴涵的历史故事,形象逼真的壁画、雕塑、景观,让人们近距离走进故事中,流连在历史的长河中,品味成语的魅力。邯郸是成语典故之乡,那芸香四溢的成语故事,能把古城邯郸攥出一汪汪历史的涟漪。
   我漫步在苑内的梳妆台和照眉池旁,仿佛看到古代的宫女们在此折纤腰微步,挽起腕上轻纱,撩起一丝清水,欢声笑语洒池中,花容月貌如芙蓉。眸含春水清波流盼,高高的美人髻上插凤钗,樱桃小口抹脂粉,柳叶眉上描淡妆,妩媚的眼睛勾人魂,满头的珠光耀金光,好个绝美的宫女,一颦一笑动人心魂。一汪清水,映照出宫女们一生的寂寞凄凉的影子。叹可叹这些宫女们,玉魄冰肌何处去?深宫锁春秋,净土掩风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4.
   我走出赵苑,一路西行,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古石龙景区。这是1988年2月,由河北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村民在村西卧龙坡上取土时,偶然发现一条巨型石龙,进过几年的发掘,修修,开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石龙群自然景观。古石龙群西依紫山群峰,东望赵王陵台,南临龙神道观,北连凤凰古台,实属亘古奇观,风水宝地。
   走进景区,我被眼前这个硕大的巨龙惊呆了。其中最长的一条约300余米,且具有传统中华龙的特征,有龙头、龙角、龙骨、龙腔、龙爪、龙尾,整条龙不仅完整地卧于底盘之上,且形象逼真,龙体巨大。龙身骨节是由一米左右砂岩石块组成,中空,左有一爪。整体看来,气势恢宏,神采飞扬,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体形最大,年龄最古,结构最复杂的石龙,堪称“天下第一龙”。
   大龙大的吓人,形状狰狞可怕,仿佛它原是深埋在地下几千,在暗无天日中受尽委屈,终于冲出了地面,长着倾盆大嘴,深呼吸着人间新鲜空气,迫不及待地要冲出地狱的枷锁,嘶喊咆哮,有腾云入海之状,又好像刚刚睡醒,撑出了两双爪子,伸了个懒腰,接着就张开大嘴巴,从容地打了个打哈欠,伸出长长的舌头,然后把脑袋伸出笼外,睁着一对火炭似的眼睛四处观看,那副神气,足以使大勇士吓得筋酥骨软。
   其它九条石龙小于大龙,其石质与大龙相同,分左四右五排列在大龙两侧,小龙的龙体与大龙构造相同,石质与大龙完全相同,龙骨直径1米至1.50米不等。
   小龙形体较少,与大龙并向而卧,体型盘屈有致,俯仰之姿各有不同,与大龙簇拥相随,形成气势磅礴的龙阵。整个龙群深埋于15米厚的土崖之下,均首向东北尾向西南,首高尾低,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天然成趣,那神色,好像它们在大龙的身边,时刻听从着大龙的命令,在焦急地等候着主人的一声令下,追逐前方的猎物,谁也不敢在主人沉默的时候轻举妄动。
   大龙和小龙的排列方式,印证了民间“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说。
   古石龙附近断崖高起,岗峦起伏,绵延数十里,周边有许多龙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与之相衬托,如罗敷潭、九龙庙、卧龙坡、龙兴寺、老鼋坑、断石桥等景点。
   关于古石龙的如何形成的,考古专家、地质学家,人文学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走近科学栏目还专门进行了报道,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专家们的深奥理论,老百姓很难理解,邯郸人最能接受的说法是:“护驾神龙”之说。因为石龙面向东北方向的赵王陵,距离相等,位置一致,在邯郸有这样的民间传说:“赵王躺在陵墓中,头枕紫山,脚踏滏阳河,左靠辽阔平原,右有神龙护驾”。因此,在老百姓眼里,古石龙就是赵王陵的镇陵之物。但老百姓的传说只是民间的猜疑,古石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是不是老百姓传说的那样?古石龙之谜,有待专家们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和揭秘。
  
   4.
   邯郸是古城,它“踢一脚就是文物,一张嘴就是成语。”名胜古迹触目可见,仅市区里的古迹就让人目不暇接,市区里正在兴建的赵王城公园,梦湖公园,将给古城再添一笔古文化的墨彩。它虽古老,却不循序守旧,固步自封,如翱翔天空的燕子,正在展开双翅向更高的目标飞翔。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新美如画的城市处处是景观:广场、小游园绿树如茵,各种花草,斗艳争奇,和平鸽在蓝天下飞翔,喷泉在翩翩起舞,厂矿企业,星罗棋布,闹市超市,繁华其中,幢幢高楼,鳞次栉比,花园绿地,遍布市区,道路纵横,四通八达,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静静的滏阳河和沁河,像两条轻轻飘动的玉带,穿城而过,缓缓流淌,奔向远方……
   赵武灵王的巨幅雕像,巍然屹立在广场的中心位置,那深情的眼睛,在凝望着自己国土上的今昔巨变。
   邯郸正在从古老走向年轻,毛泽东主席预言的:“邯郸要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我生长在这座古城,熏陶在中华成语文化的氤氲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城市中漫步,感受到了城市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美感。是的,我是邯郸人,秦始皇、赵武灵王是我的祖先,我和他们同诞生在这块沃土上,百年后,将和皇帝同眠在这片大地上、和将军及英烈们同枕在这片热土中,能与帝王和英雄们为伴,借龙脉龙气,沾英名风光,怎能不让我为我是一个邯郸人而自豪呢?
   我土生土长在这座古城,对古城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有我的至亲至爱的亲人,有我的童年梦,有我的青春幻想,有我少妇时追逐,有我中年的幸福,我生于斯长于斯,家族繁衍于斯,这里还有我的祖坟,我将老于斯葬于斯,和亲人们在另一个世界相伴,睡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生颠沛流离,客走他乡,走到天涯海角,却始终走不出这片土地,走不出这座城。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古城是我的根;我是一个飞扬在蓝天白云下的风筝,飞的再高,绳始终系在我的那个城、那道街、那座房……
   邯郸,是我的家,古城,有我的魂,走遍千山万水,赏遍名山名水,最欣赏的,还是家乡的风景,最美的风景就在我的身边。
  
  

共 58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着如此美丽的文字,我也是同样感到灵魂的震撼,心灵会随着柳琴老师的优美笔融,顿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邯郸是古城,它“踢一脚就是文物,一张嘴就是成语。”怪不得出了柳琴老师这个妙笔生花的女秀才,如果这是真的,我就不奇怪为什么女秀才的文章会如此蕴含秀美啦.跟随亲爱的柳琴老师一路浏览,观光,感悟。先去了烈士陵园,再走进国家历史名园----丛台公园。再观光新建的皇家园林---赵苑,接着漫步在苑内的梳妆台和照眉池旁,跟着进入闻名遐迩的古石龙景区。听着,看着,羡慕着,稍微有一点小嫉妒的听她最后的得瑟与自豪:我是邯郸人,秦始皇、赵武灵王是我的祖先,我和他们同样诞生在这块沃土上,百年后,将和皇帝同眠在这片大地上,同将军及英烈们共枕这片热土中,能与皇帝和伟人们为伴,占龙脉龙气,借英雄风光,怎能不让我生为我是邯郸人而自豪呢!你就幸福的得瑟吧,小心文友们会蜂拥而至,迁居邯郸。知道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一座具有近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也知道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自古有许多青史留名的文化人物生于斯,长于斯。可是就单单邯郸市区的这些古迹在柳琴老师笔下就已经叫人不得不垂涎啦。本文手法表现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堪称佳作!特推荐欣赏!问候作者写作既快乐又辛苦!期待每天都能与你的佳作见面。【编辑:如风姐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12600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如风姐姐        2014-11-25 15:18:58
  问候柳琴老师吉祥如意!(*^__^*) 。邯郸才女巧梳妆,剪裁翰墨作嫁裳。待到我去迎娶日,万民惊艳赞新娘。(*^__^*) 等着我(⊙o⊙)哦。我会去邯郸看你滴(*^__^*)
回复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11-25 17:14:25
  欢迎你来啊,我在家中恭候着美丽的云贵高原的凤凰飞到我的家中!
2 楼        文友:如风姐姐        2014-11-25 15:19:27
  文胸巧手绘宏图,锦心绣怀谋幸福。古都乾坤闻巨变,邯郸升起一明珠。
   ————致邯郸女秀才——(*^__^*))
回复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11-25 17:16:55
  你是高原的明珠,闪闪发光,你是高原的凤凰,神采奕奕,你是心灵的百灵鸟,给文友带来欢乐!
3 楼        文友:如风姐姐        2014-11-25 15:19:55
  也知道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自古有许多青史留名的文化人物生于斯,长于斯。可是就单单邯郸市区的这些古迹在柳琴老师笔下就已经叫人不得不垂涎啦。美文!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11-25 17:18:42
  欢迎你到家中做客,蹬武陵丛台,看邯郸学步,做黄粱美梦!
4 楼        文友:如风姐姐        2014-11-25 15:20:35
  你就幸福的得瑟吧,小心文友们会蜂拥而至,咱们大家都迁居美丽的邯郸。去投靠你啦!(*^__^*) 嘻嘻……
回复4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11-25 17:19:30
  欢迎大家来家中做客,不胜荣幸!
5 楼        文友:木石语        2014-11-25 19:24:27
  感谢赐稿心灵!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回复5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11-25 21:06:55
  谢谢木石语社长!
6 楼        文友:雨春        2014-11-25 19:32:13
  感谢赐稿心灵!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6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11-25 21:05:50
  谢谢雨春社长!
7 楼        文友:凌河散人        2014-11-25 20:38:13
  水是家乡美,月是故乡明。柳琴老师锦心妙笔,使古都邯郸熠熠生辉。妙文,点赞。
回复7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11-25 21:05:19
  谢谢散人的赏读,要祝您幸福快乐,冬安,笔健!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