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雅韵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韵】山乡立冬印象(散文)

精品 【雅韵】山乡立冬印象(散文)


作者:知春布谷 布衣,11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95发表时间:2014-11-27 11:31:25
摘要:在我的心里有着深深的立冬情结,总是挥之不去。立冬俨然是个繁忙的日子,也是个热闹的日子。这个特别的日子总是那么让人沉醉,让人难以忘怀。

在我的心里有着深深的立冬情结,总是挥之不去。立冬也叫交冬。所谓交,就是前后交接之意。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交与饺谐音,所以,北方就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在民间,人们习惯认为“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元代吴澄道:“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而且具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立冬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这一天采摘油茶果的忙碌情景了。
   立冬俨然是个繁忙的日子,也是个热闹的日子。在浦城的东乡,这是开放采摘油茶果的日子。据说,到了立冬这一天,油茶籽的出油率才是最高的,这之前,就算相差一天,出油率也会相差很多。所以,立冬之前禁止采摘油茶果。头一天,油茶乡的人们早早准备好采摘油茶果的各种工具,备办好招待亲人或者帮忙者的菜肴、食物,晚上早早就上床养精蓄锐,以便翌日能够早起,到山上采摘丰收果。这个夜晚的灯光也早早就合眼休息了。偶尔,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几声狗吠,或者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渐渐地,山村沉入了梦乡。
   记得小的时候,这一日天蒙蒙亮,我们兄弟就被父母叫醒,睁开惺忪的睡眼,胡乱地洗漱一番,便爬到父亲的手拉车上面,懵懵懂懂地被带往油茶山。雾色中,一队队奔走的人像搬家的蚂蚁似的,带着各种装备,从不同的大小道上汇集来,车声、脚步声、呼唤声、问候声,交织成一首进军油茶山的交响曲,在乡间飘荡着。到了各自的山上,人们便背着竹篓,拿着竹、木钩,四面散开,隐入雾海深处。你走到近处,也只能看到人影绰约,听到人声喧哗,依稀看到树影摇动。这时节露浓雾重,只一会儿功夫,人们的衣服便被打湿。这样的情况要到上午10点左右才会有所改变。因为那时太阳出来,云开雾散了。期间,不时会有大人或小孩稀里哗啦地摔倒。不过,小孩哭了,大人也没什么时间照应,简单安慰一下,又要顾着去采摘了。有的孩子,摔了几回,也不哭了,说不定还会觉得好玩,边摔边笑起来呢。
   山里的孩子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要么就去找茶梨泡吃,要么就采来一种细柴杆,轻轻一折,小心抽出里面的细芯,就成了一根天然吸管,然后,就对着油茶花朵,小心地伸进吸管,那里面可是装满了甜甜的花蜜哦,撮起嘴美美地吸啊吸,顿时,一股蜜汁经过喉管,源源不断地沁入心脾。吸了这朵再吸那朵,漫山遍野有多少花蜜啊,尽够你过足嘴瘾的啦。大人们一边手忙脚乱地采摘油茶果,一边天南海北地胡侃漫谈,时间倒也过得快。眼见山上,一个一个编织袋都鼓着肚子,歪着、躺着、立着散在各处,一个个大竹筐也满了,等待着主人把它们归位、收集。一个上午,人们也不知道爬了多少棵树,迈了多少步,尽管筋疲力尽,还是要把笨重的担子挑下山,把鼓鼓的袋子驮到路上,然后,装车运回。有的人家油茶树比较多的,一个上午采不完,还把饭食带到山上来吃。或者,几个人轮换着回家吃饭。
   记得有好几年,那时还是大集体的时候,我们都是把糯米饭等带到山上吃的。忘了带筷子,便砍来油茶细枝,随便削一下外皮,就拿来扒拉饭食啦。那样的糯米饭的味道,那时的阳光,那时的情景,那番经历,是那样的美好,那般的美妙,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采摘的辛苦一般要持续到傍晚5、6点钟左右,如果这时还没完成,人们也只能打道回府了。剩下的只有等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再来完成了。有的农户甚至要忙到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立冬时节,天色暗得早,不赶紧下山,摸黑就不好走了。因为,你不是空手而归,大包小包,肩背车装,看不清路是很麻烦的。这样的日子,最怕下雨了,哪怕是毛毛雨都是极其不利的。雨水积在树叶上,不管你是站在高枝还是立在低处,轻轻一动,悉悉索索的雨水轻易就从脖颈流到腹背、四肢,那样的感觉不好受,人也极易受寒感冒。
   立冬这一天,主妇们在山上忙了一天,回家还得忙着做饭摆酒招待帮忙的客人。
   在这个丰收的日子,远方的游子惦记着它,四方亲朋也欢聚着它。这一天,因为采摘油茶果,远方打工谋生的亲人都会打来电话询问忙活的情况。有的人不能回家,就会寄些钱回家,让家里人张罗着请来亲戚朋友帮忙。每家都聚集了很多人参加采摘油茶果的会战。其乐融融的情景,让游子们好生怀念。立冬需要感谢、招待帮忙采摘劳作的客人,也要犒赏家人亲朋。北方人是吃饺子。闽北的浦城首选的就是打麻糍啦。
   每年立冬,浦城一些村庄,村民们在这一天除了进食番鸭、土鸡等,弄些温补的食物来补冬,其中的重头戏便是打制麻糍。有的人家帮忙的人多,有充裕的时间的话,就在中午打麻糍;有的人家,人手不够,或者事情较忙,中午腾不出时间,就选在傍晚进行。首先,农家将10斤左右的糯米浸泡洗净倒入木饭甑,将饭甑放入加了水的大铁锅上,用中火蒸煮40分钟左右。趁热将熟了的糯米饭倒入大石臼中,在糯米饭表面撒上少量的水,然后用一根木锤用力捣。捣一会儿,另一人就上前将整团的糯米饭翻一个身,让执木锤的人接着捣,有时还要将木锤子一端放入凉水中蘸蘸水,然后继续用力捣。打麻糍是男人的体力活,除了需要一个配合蘸水抹臼的人,一般中途还需要换人接过木锤继续鼓捣。那木锤有四五斤重,直径碗口那么粗,捣一会儿手臂就会有酸胀感,时间长了不换人操作怕是难以为继。经过一番鼓捣,随着嘭嚓嘭嚓的敲打声不断传出,原本粒粒分明的糯米逐渐结成黏黏的一团儿。此时,时间已过去半个多小时了。打好的麻糍色如白玉,柔软细腻,掰下一小块放入口中,口感很Q的。把这些打好的麻糍搓成长条,一粒一粒如小芋子般大小扯下来,放入盛有炒熟捣碎的芝麻拌白糖的盘子里,四周均匀地沾上一层,夹入口中,嚼上几口,慢慢吞下,那种滋味确实妙不可言。据说,立冬这天吃麻糍,特别补。吃下麻糍的当晚就能见效,有的人夜尿频多的,那晚就可以整夜不要起来上厕所,一觉睡到大天亮。立冬吃了麻糍,腰不酸,肾不亏,一个冬天都活得特别有精神,干农活也是特别有劲。
   掌灯时分,每家飘出各种佳肴的香气,空气中氤氲着爽朗的笑声,甘醇的酒香,热情的招呼声,人们想到山上、田里的作物都采收回家了,总会长舒一口气,一天的疲劳似乎也被抛到九霄去了。在这个丰收的日子,看着场院里堆积如山的收获的果实、粮食,就好像打了胜仗的战士,看着自己的战利品,能不乐吗?这个特别的日子总是那么让人沉醉,让人难以忘怀。

共 25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立冬节气的来临,昭示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季已渐来临。立冬节气各地的民俗风情差异也很大。作者采撷了家乡闽北浦城的地方习俗,演化成文字,让读者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立冬节气时浦城人忙碌的身影。那满山遍野的雾霭中影影绰绰的采茶籽的人群,欢愉的笑颜夹杂着孩子们的哭声,夕阳时分肩扛手提着劳动果实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农家院落里飘出的阵阵佳肴美味,还有那打制麻糍的繁琐过程……一幅幅富含地方特色的田园风光经过作者的仔细描摹跃然眼前。文笔朴实自然,描写细腻生动。感谢赐稿雅韵文学!佳作倾情推荐!问好作者!期望拜读更多精彩!【编辑:冰山雪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128005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山雪峰        2014-11-27 11:32:53
  欢迎程度朋友赐稿雅韵!拜赏朋友文笔朴实自然,描写细腻生动的散文!问好!祝福朋友雅韵写作愉快!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记住曾经绽放的万种风情。快乐休闲,感受友情,养心颐气,笑谈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知春布谷        2014-11-27 23:21:05
  感谢冰山老师的鼓励点评!您辛苦啦!
回复1 楼        文友:知春布谷        2014-11-28 16:32:12
  老师啊,您的按语中有个地方有误,是闽北浦城,不是闽南浦城。不好意思啊。
2 楼        文友:幽兰萦梦        2014-11-27 11:44:29
  欢迎才华的朋友赐稿雅韵!拜赏朋友清丽朴实的散文!问好!遥祝朋友雅韵写作愉快!
人品若山崇俊杰 情怀如水共清幽
回复2 楼        文友:知春布谷        2014-11-27 23:19:58
  感谢幽兰萦梦老师赏读指导,问候您!
3 楼        文友:冰山雪峰        2014-11-28 20:28:20
  一时疏忽写错了,谢谢朋友斧正,已帮你修改了,但愿在雅韵多多拜读朋友佳作!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记住曾经绽放的万种风情。快乐休闲,感受友情,养心颐气,笑谈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知春布谷        2014-11-29 18:46:51
  您客气啦!还要多多请教您呢。
4 楼        文友:乐痴        2014-11-30 17:04:04
  生动细腻、清新质朴的文字,将闽北浦城的田园风光和生活习性尽情展现。欣赏!问好老师!祝福!
记住美好,忘掉烦忧,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4 楼        文友:知春布谷        2014-12-10 20:04:54
  感谢乐痴老师的鼓励点评!祝福冬祺!
5 楼        文友:树阴凉儿        2014-11-30 17:14:49
  朴实清新,令人向往的山乡立冬景象!好文欣赏,祝朋友雅韵写作快乐!
崇尚自然,任其自然,顺其自然,乐得自然。
回复5 楼        文友:知春布谷        2014-12-10 20:05:55
  感谢您的热情鼓励支持!问候老师开心!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