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故乡魂

精品 【梧桐散文】故乡魂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77发表时间:2014-11-28 15:21:54

一条人工河从北向南论距离流淌了数千里,从今天的北京城算起一直流到杭州城,长度足有2700公里;论时间也流淌了数千年,从始建的公元前486年算起,有了超过2500年的历史。
   这条河,就是世界历史上开挖最早,流程最长的中国大运河。就在靠近这条中国大运河的浙东段,有一个古老的水乡,她的名字叫南浔。
   一条叫頔塘的人工河,从湖州东门外的二里桥朝东迤逦而去,一路穿越升山、塘南、晟舍、苕南、东迁最后到南浔镇。由二里桥掉头向东,就在江苏的平望莺斗湖与京杭大运河会合成为一路,然后注入黄浦江了。頔塘的水来自苕溪,自然就又和德清县东的苏杭古运河联通起来了。
   頔塘算起来也是大运河的一个组成,不长,在湖州境内只有33公里。河道挺宽80—100米,几条重要的公路,都紧贴着河塘北岸通过。不能小看了这区区的33公里,两侧大大小小的水塘湖泊,宛如璀璨的繁星密布,良田万倾阡陌纵横,桑园竹林遍布郊野,那是杭嘉湖平原上产鱼米蚕三大农业商品的重要基地。这条頔塘也是湖州市与周围城市的主要水路交通航道,素有“中国的小莱茵河”之称。
   南浔镇的历史,几乎就和从镇北的頔塘一样的久远,从南宋建镇算起也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这个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算,我的血脉都是地地道道南浔人。只不过直到17岁那一年,才有机会走进这个应该叫故乡的地方。
   那是1966年,我就是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坐上一条小火轮,就这么沿着頔塘回到故乡。
  
   估计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小火轮了,那东西是大清末年洋务运动时代的产物了。上个世纪的70年代之前,它们还在一些内河里服役,担任着短途的水运工作。一般是充当一些驳船的动力来源作为拖船使用,当然也同时作为短途的客运。在长江上游,在黄浦江、苏州河,还有就是像頔塘了,都会看到这种小火轮的身影。那东西是烧柴油的,速度不快,不过力量不小,一艘火轮拖得动一二十条满载的驳船。
   我就坐在一艘小火轮的船头,看着两岸旖旎的江南景色,从上午10点来钟,一直到下午4、5点,才靠拢南浔镇的码头。这一路差不多用了6、7个钟点,下船的时候已经是夕阳时分。
   码头就在宝善街的北头浔溪大桥下面不远处,大桥的北面是与頔塘并行而来的318国道,以后,又很多次再返故乡,都是坐车走318国道了。
   宝善街在那时候算是交通便利的商业街,水陆码头所在的街多半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吧?我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这条街算是挺热闹了。夕阳的余晖透过两边的梧桐树,把街上的一切,都染得带上了几分紫色。那些大大小小的商店里,未必有丰富的商品,却多多少少给沧桑的古镇增添了一种生气。
  
   沿着宝善街一直朝南走。
   从来没有到过这里,可我的心里却是那样熟悉。
   宝善街南北向,不远的前面有个十字路口,有一条斜斜的小街叫百间楼。
   算它是街,不如看做一条水巷。由西北斜向东南,两岸夹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是南浔很有名的古巷了。青石板的路面被上千年的足迹,踩踏得像专门打磨过一般的光滑圆润,如同上了一层油。街边的屋子都很有年头了,带着廊檐,正好遮住了青石板的街巷。于是,无论刮风下雨,走在粉墙黛瓦的民居群里,别有了一番味道。
   据说是大明朝时,有个叫董份的礼部尚书被罢官之后,回乡专门修造给女儿做嫁妆的。相传当初建成时有100间楼房,所以被叫“百间楼”。
   从小母亲就喜欢给我讲故事,很多故事里都有故乡南浔。于是,南浔的街街巷巷,渐渐渗入了我的心灵,连这些街巷的方位、走向,都像在我的心里刻画了一张地图。我还知道,就在这条叫百间楼的古老水巷里,有一座属于外婆的小楼。
  
   沿着宝善街走到最热闹的十字街口,再朝南就是东西南街,也和百间楼一样,两条街夹着一条小河。
   这里是南浔最富有江南水镇特点的区域了,也是整个的南浔古镇最繁华的古街。当年河道里停满各色小船,满船的鲜鱼鲜虾,两岸带廊檐的商铺里摆满日用品,还有各种南浔的特色小吃和土产。
   空气里鱼虾的河腥气与小吃扑鼻的香气混淆着,就是最典型的江南气息了。
   十字街口东西朝向的,是南浔的西大街和东大街。我这次来南浔,第一个要投访的亲人,就在这条东大街上开着一爿理发店,母亲曾经很详尽地说起过这条街。这条街紧贴着一条河,人称东栅河。
   东栅河准确说就是著名的頔塘古河道,也就是大运河的故道,它自西向东流过贴着东大街流过南浔。河道上横跨着几座古桥,像通津桥、洪济桥,都是南浔镇著名的古桥。乡下人喜欢摇着自家的小船到集镇上来,这河道自然是比起乡间的陆路反而方便了许多。东栅河在通津桥的西面与东市河交汇,形成了一大片广阔的水域。那是走进南浔古镇时,令人感觉最有江南水乡韵味的一段。
  
   东大街上有几处地方挺出名,像百年老店“野荸荠”,还有古镇名人张静江的旧居,都算得上是南浔镇的名片之一了。
   初至南浔,对张静江的故居是没有什么印象的,也许因为那时自己太过年轻。你让一个不过17岁的大男孩,对这种人文历史感兴趣,真是勉为其难了。那盘叫“野荸荠”的百年老店就不同了,表姐马春宝开的理发店,就在“野荸荠”的斜对面。
   母亲生怕我回到南浔找不到地方,曾经详详细细介绍了这家老店的地理位置和上百年的历史,包括那是个三开间门面,粉墙青瓦的砖木楼房,门面上方有一幅“白鹤翱翔、松柏常青”的浮雕,都说得明明白白。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告诉我,这家现做现卖的南浔特产桔红糕、定胜糕特别好吃,尤其是色泽桃红、软而不粘、糯如软玉,玫瑰香味浓郁的橘红糕,小巧玲珑看着就诱人三分。
   于是,我找到东大街后,先找“野荸荠”,果然,就在斜对面找到了表姐的“春宝理发店”。
  
   表姐的小理发店自然是不能与“野荸荠”同日而语了,东大街又不是条闹市街,若不是因为对面就是“野荸荠”,想必她也不会在这么个地方开了一辈子理发店。
   那天,我一身红卫兵装束撞进了“春宝理发店”。
   正在给客人剃头的表姐,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
   “你是大鹏?”
   我看过表姐的照片,自然表姐也一定看过我们全家人的照片。
   我恭恭敬敬对她叫了一声:“春表姐。”
   表姐是母亲大表哥的女儿,若是论年龄,倒很像是母亲的妹妹,而不像我的表姐。她的大儿子比还我大一岁,幸好不在家,否则会很尴尬。让一个18岁的大小伙子,叫另外一个17岁的大男孩舅舅,岂不是有些太难开口了?表姐却不这么看问题,她对我这个比自己儿子还要小一岁的表弟非常欢喜,于是便领着我到处炫耀。
  
   表姐开心得有些忘乎所以,把手里的客人丢给了徒弟,换了件衣服拉着我就走。
   先到对面给我买了一包橘红糕,塞进我手里,说:“先吃一点,知道你一定饿了。上海到南浔的小火轮上没有吃的东西卖,上午到现在,早就饿了吧?”
   我接过来没有好意思马上吃,笑着回答:“不会。姑姑叫我带了吃的。”
   “快吃吧,就是带了,到现在也饿了。你妈妈来信说过,你最喜欢吃家乡的橘红糕。我叫人带回去的橘红糕,她都留给你回来吃。”
   表姐竟像牵着小孩子那样,拉着我走在大街上。
   我终究还是抵抗不了橘红糕的诱惑,从纸袋子里取出一块放进嘴里,真是香糯甘甜,百吃不腻的好东西。
   斜对面街边有人在和表姐打招呼。
   “春宝,你儿子回来啦?”
   表姐笑着摸摸我的头回答:“不是啦。这是我姑姑的儿子,我的表弟。”
   “他是马莲珍的儿子吗?”
   “对啊,是她的大儿子。”
   ……
   从东大街走到百间楼,表姐逢人一定会告诉对方,我是马莲珍和严治中的儿子。于是,一个黄昏而已,南浔镇上所有人家可能都知道了这件事。
   我长到17岁,也许是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众目睽睽之下的尴尬。我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当年我的母亲和父亲,在这个古老的江南小镇上,有过多大的影响力。
  
   在百间楼与东大街交汇处附近,有一座古旧的小砖楼,那就是我外婆的家。外婆早就故去了,这座房子里现在住着我的大表舅和舅妈。春表姐自己的家不在这里,她是专门带我过来看看的。我去那年,表舅已经70多了,一个有些木讷的老人,舅妈半瘫在床上也很多年了。我的一个表哥和他们一起生活。
   春表姐告诉我,这里基本还保持着我外婆在世时的原貌。表姐还说,我母亲虽然不是外婆的亲生儿女,可外婆一生没有生养过,所以我母亲又是她唯一的亲人。母亲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后,很少有机会回故乡来。外婆去世之前,也没有见到我的母亲,所有的丧事都是外婆的侄子,也就是我这位表舅办的。外婆去世后,表舅一直住在这里,解放后母亲回到故乡来吊唁外婆,正式把这所小楼交给我的表舅继承了。
   表姐所叙述的一切,我都隐隐约约地从母亲口中有所了解,却没有这么清晰而已。从表姐的嘴里再叙述一次,我才深切感受到了,这古老的南浔镇竟是与我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我们在那里吃晚饭的时候,居然来了这么多人。他们当然都是来看我的,我以为该来的差不多都来了;再也没有想到,三成里不过来了一成。
  
   走出表舅家,走到昏黄的夜色里,跟着春表姐踏在故乡古街的青石板上,体验着故乡给我的感觉。昏黄的街灯给这个苍老的古镇披上一层朦胧又神秘的光华。我在表姐引领下,第一次走过西南街。街边的店铺斜挑出来的各种旗帜,应该就是保持着古老特色的一种广告吧。饭店、小吃店、土产店、旅店参差比邻,灯光倒映在河面,隔着东市河对岸的东南街,同样是灯火通明。店铺里不时传出的说笑,还有喝酒的吆喝声,让我感觉到了那古老背后的生机。
   我们不停被人拦阻在街上,我不得不在表姐的指导下,和那些热情的故乡人打着招呼。我甚至有些怀疑,这些人是不是因为知道了我的到来,故意等候着要看我一眼,否则怎么会有这么高频率的“偶遇”?
   一路不停接受着三姑八大姨的邀请,十分艰难地总算走到了春表姐自己的家里。那是位于西南街最南端的一条小巷子里,像是就叫皮市巷吧?有些记不清了。巷子极小,两个人同行是要前后走的,走到家里面倒还宽敞,也是一座小楼。表姐安排我住进了她儿子的房里,她怕我已经累了,很快就离开了屋子让我休息。
   我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故乡的第一夜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南浔镇人,母亲的养母一家是一直住在镇上的。父亲的祖籍是南浔镇外一个叫辑里村的地方。那是个极有名气的村子。
   就是这个小村的辑里丝,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辑里湖丝”获得过金奖。相传大清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龙袍,都是使用这种丝织的。辑里湖丝素有八大特点:“细、圆、匀、坚、白、净、柔、韧”,所以与众不同,除了辑里人家家户户在种桑养蚕的实践中,掌握了特有的技术,很重要的是因为辑里村的河水。
   辑里村有条叫淤溪的小河,那是由东边串珠湾雪荡河,弯弯曲曲流淌过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穿越了无数的稻田与桑园,然后向西分流出来,变得越发的清澈与甘甜。故而不仅使得辑里村的桑园得到这种水质的滋润,自然也为缫丝时提供了质量极好的清水。
  
   父亲的祖上是这里著名的大户,被称为“十八太公”。应该是在族中排位第十八吧?这位十八太公就是我的曾祖父。不过,自我的祖父起,已经不在故乡继承祖业,自己去了上海经商,却把妻子和儿子留在了辑里村。父亲自幼是在辑里长大的,以后才去七里外的南浔镇上读中学。
   父亲和母亲在南浔镇的知名度很高,倒也不是因为他们给自己的家乡做出过什么大贡献,只是因为他们是很早参加革命的共产党人。
  
   江南太富庶的缘故吧?很少有人出来投身革命,于是,这里反倒是出了不少于国民政府关系密切的名人了。
   比如出身丝商巨贾之家的张静江,就曾经出任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因为曾经给予孙中山先生巨大的经济支持,被孙先生誉为“革命圣人”。以后担任过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的负责人,被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他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直到晚年才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
   张静江的旧居就在东大街上,原来的名字叫尊德堂。那是他的祖父张颂贤,在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建造的,所以保持着清代建筑的传统格式三进五间。张颂贤是南浔镇最大的富商四象之一。据南浔老人们说:南浔四象的资产总和要超过大清的国库两倍有余。也就是说,两个南浔巨商的财产,已经大于当时大清朝廷了。南浔镇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富庶程度可见一斑。
  
   出身在这样一个地方的人,自然是很难叫人去想象会举旗造反了。偏偏我的父亲和母亲就在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毅然离开了江南锦绣之地,去了陕北延安投身革命。以后回到江南新四军后,曾经数次因革命需要返回南浔,而且动员过不少家中族人,随着他们参加革命。这就是马莲珍和严治中的名字,在当年的南浔镇还很有知名度的缘故了。

共 811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优美恬淡、意境悠远的优秀散文。作者用行云流水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初次返回故乡的所见、所闻和所有经历,这经历里,有新奇,有开心,有懵懂,有欢乐。作者透过一个十七岁少年的眼睛,给我们全方位的展示和诠释了美丽的南浔镇的悠久历史、曾经的美丽富饶以及南浔镇的风土人情、各色特产等,读后让人心向往之。四十年后,作者再回故里,十八岁的表姐,已经成了孩子的外婆,然而那粉红色的笔记本,那曾经古色古香的南浔镇,却依然清晰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为,不管外在如何变幻,作者胸腔里的故乡魂,一直深埋心底,从未稍离。朴素干净的语言,真挚纯洁的感情,让人赏心悦目,推荐品读,感谢赐稿梧桐。【编辑:灿若舒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12900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4-11-28 15:22:41
  这是一篇优美恬淡、意境悠远的优秀散文.朴素干净的语言,真挚纯洁的感情,让人赏心悦目,推荐,问好江南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1-29 20:09:20
  感谢舒锦的精彩编者按
2 楼        文友:曹秀梅        2014-11-28 18:27:04
  欣赏老师的佳作,学习。赞。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1-29 20:09:36
  谢谢秀梅朋友
3 楼        文友:珍爱生命        2014-11-28 23:03:25
  铁鹰老师真棒,文中叙述两次回故乡,两次的不同经历。尽管所见所闻改变很大,尽管已经物是人“非”,但,故乡就是故乡,正如文中所说:没有故乡形,总有故乡魂;没有故乡人,也有故乡情。无论人在那里,对故乡这种特殊的情永远不会改变。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1-29 20:09:53
  谢谢珍爱朋友
4 楼        文友:冯耀廷        2014-11-29 10:00:50
  欣赏江南铁鹰佳作,让人赏心悦目,一定又是一篇精品文章!
天有浓云雨自洒. 地有沃土育百花. 人有大志必成器. 心有学识气自华。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1-29 20:10:19
  谢谢冯老的鼓励
5 楼        文友:老百        2014-11-29 15:50:40
  恭喜铁鹰老师又摘得一精,您老就是梧桐的一面大旗,摘精夺绝,志在必得。
   这也凭得是实力,是您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文风!祝贺您!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1-29 20:10:36
  老百过誉了。
6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11-29 18:17:38
  祝贺主编喜摘一精,恭喜、恭喜。问好,祝创作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1-29 20:10:52
  谢谢晚霞鼓励
7 楼        文友:芳源        2014-11-30 14:31:43
  “满天繁星,明月银辉,桑园竹林,稻田阡陌,古桥老屋”。这文字太漂亮,简简单单一笔就将江南水乡描写的淋漓尽致。向老师学习。
回复7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1-30 16:39:15
  谢谢芳源鼓励。
8 楼        文友:西湖月牙        2014-11-30 21:50:48
  跟着铁鹰老师的文字,来一次时空的穿越……总是真情最难忘。
   因为水的滋养吧,颇有汪曾祺语言的味道。赏读,学习。问候,祝福。
回复8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1-30 22:01:48
  我可不敢与名家并提。
9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12-01 07:34:06
  恭喜老弟又摘精!老弟的每一篇文章都可称得上是范文!
回复9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2-01 13:27:15
  三哥过誉了。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