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漫话民间吹打乐

编辑推荐 漫话民间吹打乐


作者:王明清 布衣,22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32发表时间:2014-12-05 17:55:32
摘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湖北枝江民间吹打乐最具特色,普及最广,在民间文艺长河里生长不息,久传不衰,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董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千年的风土人情和风尚习俗中,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其中民间吹打乐最具特色,普及最广,在民间文艺长河里生长不息,久传不衰,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董市姚家港东汉晚期墓中,发现并出土了《百戏》、《长袖盘鼓舞》等有鼓乐、舞蹈场面的汉代画像砖。隋唐时期,以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等十种乐器组成的“十番鼓”形成后逐渐流传到董市。明末清初,以唢呐、笛、鼓、木鱼、钹、锣等吹奏、打击乐器组成的民间吹打乐在董市广泛兴起,并沿袭传承至今。可见,董市民间吹打乐历史久远、源远流长。
   据民间老艺人吴明福讲,旧社会,“吹鼓手”(吹打乐艺人)在“三教九流”中也有一席之地,吹打乐也是一门职业,一种营生,董市人历来就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讲究风格气节,重要场合注重固定礼仪。遇到婚嫁、寿诞、节庆等重要礼仪场合,必定有民间吹打乐班活跃其中。现场唢呐齐奏、锣鼓同鸣,使良辰吉日的气氛变得更加浓烈。吹打乐班有“行班”、“坐班”之分和精乐、细乐之别。通常一个乐班能“粗”能“细”,定坐行走自如。一般“迎亲”、“亡者上山”等场合用行班,其他场合用坐班。民间吹打乐遍及董市各地,自成体系,相继发展。
   民间吹打乐无不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珍惜人生,热爱生活,在婚配嫁娶、生儿育女、金榜题名、做生祝寿、乔迁新居、白事红办、欢度佳节等等中,总要请民间吹打乐班前来助兴。
   吹打乐为红白喜事迎宾送客,接福纳祥。每当拜堂成亲、升匾挂红之时,震天的锣鼓敲得热火朝天,悦耳的唢呐吹得心花怒放,把人们带入欢乐的极至。即使是丧事,因寿终正寝,魂归天堂,人们也将它当成红事操办。吊丧期间,亲友“陪亡人”时,必打丧鼓。丧鼓分“坐丧”、“跳丧”两种。坐丧即坐着唱丧歌,跳丧即唱丧歌者边舞边唱,这在董市洪治一带居多。打丧鼓只一个击鼓,一人或多人说唱,通宵达旦。而吹打乐班在参与绕棺、闭殓、出殡、送行、下葬、回灵、安灵等过程中,通常是鼓乐齐鸣,不断吹奏,以表达对亡者的悼念与哀思。
   每逢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董市人往往要在民间吹打乐的伴奏下,舞龙灯、跑狮子、划彩船、踩高跷、玩蚌壳精、赛龙舟,以此来欢度佳节,抒发情怀。“过年没得锣鼓响,吃喝再好是冤枉”,这是董市人普遍的认同感。民间吹打乐的伴奏与其他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协调得体,给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与祥和。
   吹打乐与众多农事结缘。栽秧时有栽秧锣鼓、薅草时有薅草锣鼓,车水时有车水锣鼓。在董市双湖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栽秧锣鼓咚咚响,栽秧的姐儿手头忙,一天栽它亩把田,就像雀嘎子点水响。”这表明此地曾盛行栽秧锣鼓。在董市,薅草锣鼓通常四人一班配备鼓、锣、马锣等打击乐器,由鼓手领头,边指挥唱歌,边指挥生产。在董市,车水锣鼓别开生面。车水时,急促的锣鼓声让汉子们脚踏车梁,目视前方,齐心协力。高潮时,犹如百米冲刺,翻飞的车叶溅起水花让大伙兴奋陶醉,既振奋了劳动精神,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当年集体种田时能够经常听到此起彼伏的锣鼓声,如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变为单个劳动,这些锣鼓声也随之悄然隐去了。
   董市民间吹打乐曲牌丰富,节奏明快,音乐纯朴,地域特色鲜明,其中打击乐由青铜锣、马锣、勾锣和小鼓构成,打法上讲究配合统一。鼓的打法有单签字、双签字、轻奏等,鼓通过鼓师指、划、抛、点等手势作指挥,使节奏和谐统一;锣有放音和捂音之别,打法上有重击、轻击、掩击等;钹有开张与闷击之分,打法上有揉、搓、颠、揣、打边等。在唢呐和笛子的吹奏上,则因曲牌和场合而异,讲求旋律的激昂、柔美、富有情趣。民间吹打乐常用的曲牌、曲目也很繁杂,有运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中的“堂调”、“大调”,有运用于婚事中的“婚嫁调”、“笛调”,有运用于迎送宾客的“客调”,有运用于宴席出菜的伴奏曲“菜调”,也有运用于丧俗中的“丧调”,运用于祭祖、敬神灵的“祭祀调”,还有可供红白喜事、节日时节、喜庆娱乐等场合通用的“综合调”。
   “文革”时期,民间吹打乐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被视为“四旧”产物,乐班被解散、乐器被砸,曲谱被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复苏后的民间吹打乐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的宏伟工程中,董市文化站利用一年多时间,对董市范围内的民间吹打乐进行了全面普查。据统计,镇内共有民间吹打乐班24个,民间艺人200多名。民间吹打乐在董市得到了广泛普及,吹奏整体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在2001年枝江市首届民间吹打乐比赛中,董市文化站组队表演的民间吹打乐《欢庆锣鼓》获特等奖,在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再蒋综合艺术表演金奖。
  

共 19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民间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其地方特色来自民间,以大家喜爱乐见的形式根植在民众心里。无论是喜事或者是丧事,无论是过节还是寿辰,董市的民间都是以吹拉弹唱的民间来表演,因此颇受人们的喜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及,让这一流失的民间艺术得到恢复与发展,并且从小舞台走向了大舞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篇章资料详细,写出董市民间艺术的颠灭与复兴。值得关注的文字,推荐共赏!【编辑:阳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4-12-05 17:58:49
  民间艺术也是中华艺术的奇葩,理应得到重视,希望这样的奇葩绽放出异彩!
2 楼        文友:王明清        2014-12-07 14:25:29
  阳媚编辑,你好!谢谢你的精彩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