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 一粒胶囊的故事

编辑推荐 【梧桐散文】 一粒胶囊的故事


作者:宁夏何老三 举人,3709.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85发表时间:2014-12-09 10:00:47


   排毒养颜胶囊,是民营企业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从1993年底研发成功并上市以来,到今天已经有21年的历史了,它至今还在OTC药品市场上销售,一年的销售额竟达亿元以上。一个药品,能够常销不衰,原因很多,笔者经过研究和跟踪调查发现,这个产品最拿人的地方,在于它于1999年通过了美国FDA认证。
   15年前,即1999年11月,由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保健品“排毒养颜胶囊”通过了美国卫生福利署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认证。
   业内人士都清楚,通过FDA认证是何等艰难:它需要经过严格的毒理、病理、动物、人群等实验和可靠的临床治疗数据,并对包装物、内容物,甚至标签内容等都有极严格的规定,审批时间之长、花费之巨、手续之繁冗、淘汰之严酷,是众多国内外企业可望而不可即的,无怪乎很多企业把通过“FDA认证”视为“海市蜃楼”,尤其是对排毒养颜胶囊这种中药剂型的保健品来说,FDA的审批更达到了近乎苛求的程度。
   中医药科学吗,中药保健品中的功能因子能确定吗,中药的功效到底如何?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产品本身的问题和质疑,在排毒养颜胶囊面前都得到了满意而肯定的答复后,FDA终于盖上了那枚象征权威与公正的大印,排毒养颜胶囊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从此,琳琅满目的世界保健品市场上,又多了一朵来自中国云南的奇葩。
   (一)源头保证
   姜良铎博士倾心献秘方公司狠抓质量修成正果
   排毒养颜胶囊(以下简称“排毒”)的发明人是中国首届中医博士姜良铎教授,生产、经营企业是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排毒”的诞生是科学与企业的一次伟大握手;“排毒”的诞生是“无私”与“有欲”的完美结合。
   当年,已逾天命之年的姜良铎博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级专家、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并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姜教授师从于中医泰斗董建华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董老的“通降”理论体系,并在排毒、解毒与养生方面积累了一整套宝贵的临床经验,即“管道排毒”理论。这一理论释义为:人体有多种管道如血管、呼吸道、淋巴、脏腑功能管道、汗腺等,这些管道如果通畅顺达,没有病毒的淤塞阻滞,人则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人就会生病,其所谓“痛则不通,痛则不通”是也。姜博士的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凡是经过排毒的患者,健康就会重新绽放花朵,依据这一理论组成的临床处方,的确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及妇女永葆健康长寿的通道。
   姜良铎博士欣慰的是,他遇到了当时已经担任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焦家良先生。
   当年已是36岁的焦家良,以云南省卫生厅处长的身份下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姜良铎博士,也知道姜博士有一个积30年寒暑的研究心血、被姜博士称之为“道德成果”并被多个中外商人开价超过千万的“排毒养颜配方”。焦家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姜博士把配方给了自己,而且绝口不提钱的事情。姜博士相信焦家良这个年轻朴实的云南娃,相信焦家良能够原汁原味地把这种药生产出来。
   姜博士的期望和无私,至今还烙印在焦家良的心灵深处,如芒在背,如影随形,时刻不敢掉以轻心,他要让盘龙云海中药尽快走向世界,走向全人类。
   “铁血担道义,君子一诺值千金”,焦家良开始了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艰难跋涉。“排毒”配方中的西洋参市面上假货太多,焦家良一开始就找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著名教授、被称为“中国洋参第一人”的刘铁成,请刘教授为盘龙云海公司西洋参供应人,从而保证了西洋参的样本质量。
   然而,光是一个药用植物研究所还远远解决不了“排毒”的原料供应。
   由于云南许多地方药还存在着规模产量的问题,“排毒”在刚上市的时候曾经出现了北京、广东、大连等多个城市断货的现象。
   焦家良的灵感又来了,他在云南省政府“18生物工程”思路的导引下,创造出一种“公司+农户”的产业链,这种“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就是公司以契约形式与农户签订合同,由公司提供技术、资金、管理人员等,由农民种植公司指定的原料。换句话说,就是将农户的原料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它不仅保证了原料的供应,同时为当地千家万户农民的脱贫致富创造了一条新途径。
   原料问题解决了,药品质量如何更上一层楼呢?焦家良在楚雄征地66亩,投资1.2亿元,建成了符合国际GMP标准的现代化管理生产基地,为今后由保健品生产平稳过渡到药品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焦家良以过硬的生产质量,确保盘龙云海人在销售“排毒”时敢拍胸脯:“排毒货真价实,经得起任何考验!”无怪乎当时的云南省有关领导在视察公司的生产基地后,高度评价盘龙云海:“一流的厂房、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盘龙云海生产的药,吃了放心!”同样,我们对“排毒”所获得的荣誉就不足为怪了;先后被列为“云南省火炬计划”、“云南省18生物工程”,并被国家科技部等部委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香港1999年度最畅销十大产品之一的唯一中成药产品。
   (二)对位准确
   准确的产品定位和功能诉求显著的效果征服无数消费者
   现代营销学认为,产品进入市场,需要与市场有一个准确的对接,包括准确的产品、市场、人群、广告等定位,而且使用效果好,才能使产品被消费者认同,从而产生购买需求,形成购买现实。
   “排毒”无疑在这些方面都堪称典范。
   首先,它抓住了“毒”这个被世人公认的心理和现实因素,指出外来之毒(污染、废气包括霾、化肥、农药残留等)与内生之毒(正常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废物和排毒管道不通而产生的毒)是浸淫人类健康的两大敌人,人们比较认同这个道理。
   基于这种认同,“排毒”则成为需要,无论你是头晕、头痛、乏力、气短、神经过敏、口臭,还是腹胀、腹痛、便秘、皮肤色素沉淀等,都有可能是内外毒所致,都需要进行排毒,而且,消费者也可以相信,只要排出了毒素,就能促进新陈代谢、调理内分泌,使气血通畅,皮肤血液供应增多,从而达到养颜的目的。这些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用不着多费口舌,也不用像许多保健品,需要制造一套自己的“理论”,或忽悠,或吓唬。这样,“排毒”就从购买环节上节省了大量的广告投入去说服消费者相信这套“理论”。这样,“排毒”就从购买环节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这正是“排毒养颜”四个字的巨大成功。
   “排出毒素,一身轻松”,则是“排毒”的主诉求。这是一句非常成功的广告语。它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流传,便于形成口碑效应,它把“排毒”的功效如水银泻地般一览无遗地传到了消费者心里,而且,它轻松活泼,没有某些保健品广告的滞重感,相反,它的韵律感、节奏感却十分强烈,符合现代广告的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排出毒素,一身轻松”这句广告语为“排毒”形成年亿元销售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排毒”服用效果之显著,更是其大获成功的主要功臣。
   当年,焦家良和副董事长飞到北京,准备开辟北京市场,他们的手提箱里只有寥寥数万元广告费。业内人士不止一次地指出,当时的情况是,保健品要想在北京开创天地,没有1000万广告费就是天方夜谭!
   焦家良吉人天助,他正在筹划如何在北京打开市场,用什么方式说服消费者的时候,北京市场部前期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使得“排毒”市场迅速启动。
   北京市场部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了一个“盘龙云海健康之声”栏目,紧密围绕“排毒”阐述的“管道排毒”理论,宣传盘龙云海人的健康新概念。同时,他们利用新闻媒体广作宣传,利用各种促销手段说服消费者。焦家良还组织了以姜良铎博士为首的“博士讲演团”到中央各部委、干休所去讲演,并免费试用“排毒”
   新颖独特的“管道排毒”理论,明确的服用效果,花费少而又很到位的宣传,使“排毒”迅速形成了口碑效应,而且一炮炸响了北京市场:“排毒”上市第一个月就告罄,第二个月就成为北京市场保健品销售状元。无怪乎有人总结,“排毒”是先有市场后出产品,有关部门把它称之为“盘龙云海现象”。
   1999年7月,全美保健品博览会在拉斯维加斯举行。该博览会是美国规格最高的保健品展销会,参展产品必须是通过FDA认证、在美国生产上市并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的有相当影响的产品,盘龙云海美国分公司作为全美保健品协会会员及其在美国已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排毒”应邀参展并赠送样品,第二天,一位来自华盛顿的迈克·杰瑞先生说,他患有便秘,来拉斯维加斯已经3天都没有大便,晚上吃了“排毒”后,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卫生间,身体一下子舒服多了,心情也好极了。
   “排毒”征服了国人,也征服了老外。
   (三)扩散迅速
   成功的市场运作品牌营销大获成功
   任何一个产品做市场,追求的都是扩散速度和效果,“排毒”更是深谙此道,并创造了高速扩散的绝活。
   焦家良的首要举措便是主动出击,首选目标是北京。北京市场大,北京市场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应,而且,皇城脚下的臣民善于理性消费,您有真功夫的药,才敢闯玩儿真功夫的地界儿。焦家良要坚决打开北京市场,并形成以北京、昆明、上海为牢固稳定的“大三角”,以昆明、重庆、西安、郑州、北京、哈尔滨为轴线,以各地市级为辐射带的市场销售网络,并通过公司下属的60多个分公司、市场部和办事处,又直接构架了10多万个成绩优异的零售网点。这种“点、轴、网”的销售结构,使得当年的盘龙云海,竟然能以每年200%的幅度递增。
   在战术上,焦家良采取了“挖小煤窑”的方法。根据“排毒”的特点,分析哪个地方地表浅,“容易生煤”,对“排毒”理论接受快,就迅速去做,绝不拖延,并构筑起向西辐射到乌鲁木齐,向东辐射至福建、广东沿海的营销网络,完成“点、轴、网”的销售结构。
   中药保健品在国内已经做得很好,国外呢?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对几根草、一点药面面做成的中药产品至今还持怀疑态度,焦家良不信这个邪!国内做得好,还不算是真本事,能把国外市场做起来,大把赚外国人的钱,那才是真功夫!他永远记得中共云南省委一位负责人的教导:“云南人也能做世界一流的事情。盘龙云海人要立足云南,走向世界,成为云南朝阳企业的典范。”他也把国家科技部一位领导的寄托“希望盘龙云海真正扛起振兴民族医药、振兴中医中药的大旗”牢牢记下。
   1998年7月,“排毒”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出口中药产品质量认证书”,同年8月又通过了美国、日本等国检测,进入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海外市场。
   焦家良以此为契机,一举占领了香港和美国市场,在这两地所组建的香港龙发制药有限公司、香港健康报和美国发龙国际有限公司,不仅成为了盘龙云海国际化经营的宽敞渠道,而且还为中医药翱翔世界的强有力的翅膀。
   焦家良深知,一个百年品牌的成功运作,远不止实践业绩的骄人,还在于它的深厚文化底蕴,在于它的社会公众形象,在于它的经营理念甚至包括包装这样的细微末节。
   盘龙云海成立六年即1999年的时候,已经创立了一套有灵魂、有思想、有文化的经营哲学,即盘龙云海“五颗星”:第一颗星,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一切经营活动;第二颗星,创办一个企业,就是开创一项事业;第三颗星,开发一种产品,就是开发一种思想;第四颗星,营销一种文化、营销一种服务;第五颗星,每一次成功都要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这“五颗星”是盘龙云海步入经营哲学时期诞生的,这种哲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造就了盘龙云海的辉煌,他们把承载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与传统医学和当今卓越的科学技术相嫁接所诞生的成果献给了人类,然而,这并不是盘龙云海人所追求的最高层面。如何站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保持高速发展,怎样把“排毒”做成百年品牌,如何在营销工作中形成“板块”规模和格局等等,都使盘龙云海人寝食难安。
   盘龙云海集团从建立到2000年,共有职工2600人,平均年龄只有25岁,75%以上的员工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焦家良认为,年轻人的好学、富有激情、创新意识等等,都是企业的无形财富,然而他们所缺少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精髓,缺少的是“以人为本”、“先做人,做好人,再做生意,做大生意”的理性切换。品牌营销,难在品牌的美誉度、口碑效应和忠诚营销,而要做到这些,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创造品牌的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公众形象,只有具备了道德价值的产品,才有可能在长时间内为一个企业谱写出不朽的篇章。

共 60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姜良铎从医三十余年,在发热性疾病、呼吸病、肝病、老年病及内科疑难病症的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突出,素以解决疑难病症而著称,擅长制定医疗决策和健康计划。创立状态医学理论、胚芽促进健康动力理论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理论,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发明“排毒养颜胶囊”、“水苏冲剂,胚芽滋养胶囊,肠内美人等。1991年被国家教育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主要科研成果有:“风温肺热病辨治方案及症候疗效评分法”获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董建华教授热病全病域论著诊疗系统软件”获北京中医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急性热病辨证规范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北京中医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1999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研究的“通补法延缓衰老”获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研究的“宣肺解毒通络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作用机制研究” 获200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科技委员会评为产学研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先进会员。培养硕士、博士30余人。现为十五攻关课题《冬虫夏草繁育》研究负责人。并承担教育部、首都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在北京SARS疫情初期亲临一线,拟出防非典方药——姜八味,并制定东方医院赴长辛店非典医疗队中医药方案。是北京地区防治SARS中医药专家协作小组成员。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持起草《中医药防治SARS技术方案(修正案)》,并受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持制定《北京地区流感中医药预防技术方案(草案)》。迄今,在国内外刊物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从毒论治》、《论环境毒》等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国中医急诊杂志编委,中医大专教材-中医急症学主编,主编学术著作5部,作为编委出版了大型学术著作5部。感谢赐稿梧桐文苑【编辑:江南铁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2-09 10:02:22
  感谢三哥这篇报告文学。
2 楼        文友:曹秀梅        2014-12-09 10:15:45
  老师的佳作耐人品味!学习,超赞。
3 楼        文友:珍爱生命        2014-12-09 21:39:00
  一粒小小的胶囊引发作者大的思考,从原料到销售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集多人的智慧才得以有了这多的收益,感谢宁夏何老三老师的这学术报告,让我们对这小小胶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祝冬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