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老三届同学会

编辑推荐 老三届同学会


作者:老渔翁 秀才,1008.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54发表时间:2014-12-14 21:32:20
摘要:“老三届”把我们带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期。同学们都老了,回忆往事,看好现在,祝福晚年是这次同学会的主题。

“老三届”年轻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我来告诉你们,是指“文化大革命”当中,六六、六七、六八年三届学生一起毕业下乡还乡的这批人,后来简称为“老三届”。我就是“老三届”的一员。按一九六八年算起,到现在整整四十五年了。
   四十五年后的这天,我接到初中老同学的电话。
   这位老同学可是名副其实的。是我小学到初中,一直在一个班,同窗八年(初中只念了二年)的同学,也就是我从七周岁到十四周岁这八年。这位老同学大我二岁,和我是一个屯里的,父辈们都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而且是“补网匠”同行。他和我很合得来,特别在上初中这两年,在上学路上有欺负我的他对我多有照顾。“文化大革命”开始串联时,是他到我家,和我父母说,带着我们几个人去了北京。后来他当兵了,我在大队搞专案,在去外调的时候,到部队看过他。我在当“赤脚医生”时,他在部队服役,但他在家处了个女朋友,是屯里的卫生员。“赤脚医生”是在大队卫生所做专职的,卫生员是屯里兼职的。卫生所经常组织各屯的卫生员在一起学习、采药等。加之我也处了女朋友,是同一个卫生所的“赤脚医生”。我的女朋友和老同学的女朋友关系很好。这样,我也和老同学的女朋友很好。再后来,我上大学了,毕业分配到了省城,老同学复原回到了家乡,我们都在家乡结婚安家。开始几年,老同学在乡里供职,后来回到村里当上了村支书,一直干到现在。我的家搬到了省城,和他们见面的机会不多了。但是始终有联络,我和老伴回老家时都要和他们见见面,聊一聊。现在,我还保留着当年卫生员在一起时的合影照片。所以说,这位老同学对我来说,不是一般的同学。用家乡的土话说,是“光腚”时的“发小”,感情深着呢!
   他来电话和我说老同学聚会的事。
   是初中的同学组织的。想把一九六八年同时毕业的初一、初二、初三,也就是“老三届”的同学召集一下,在县城的一个酒店相聚,开一次“老三届”同学会。召集和出资人是我们班的一位先是当兵,后来转到中国铁路十几局的一位局长,他在部队时就是正师级吧。还有一位和他同样先是当兵,是海军,后来到了国家海洋局,现在是副部级的领导。他们都在北京,这次都来参加这次同学会。还有一位也是我们班的同学,他当时是在校时被招走当了空军,在部队升到了正师,现在退下来了,这次也来参加。老同学还和我说,特别是在国家海洋局当领导的那位同学,让一定通知到我,一定要让我来参加这次同学会。
   我听后,和国家海洋局的这位当领导的老同学的往事浮现在脑海。
   十几年前,国家机构改革,省里的海洋局和水产局合并成海洋渔业水产厅。国家的主管部门就由原来的农业部又增加了个国家海洋局。我在省厅下属的总公司当总经理,在国家海洋局当领导的老同学成了我的顶头上司。这样,我和老同学有些接触,老同学来省里检查工作我都出来陪同。老同学的姐姐在省城居住,老同学的姐夫去世了,老同学来电话和我说要回来,我亲自安排他来姐姐家的有关事宜并一直把他送走。我因房子的事被免职,我和他通电话说过,他认为没什么大事,后来我真的出事了,他是知道的,也为我报不平。
   我在电话中和家乡的这位老同学说,我一定去参加这次同学会。
   我放下电话就和老伴说了,并马上去火车站买车票。买到了早上五点多钟的车票。上午十点半到了老家的县城。同学会就在县城的“万家灯火”酒店举行。我赶到酒店时已经十一点多了,同学们都在等待我的到来。当通知我的那位和同乡的另外两位老同学把我领进酒店一楼会餐大厅时,在座的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都转向了我。我微笑着点头示意走近里边已经站起来的那座同学。我看出来了,那座同学是我们班的。他们一一伸过手和我热烈握手。
   有的说:“长这么高的个子啊!”
   有的说:“根本就认不出来了”。
   有的说:“细看能认出那双大眼睛”。
   还有的说:“我能认出他那两个大门牙”……
   大家都笑了起来,笑声在大厅回荡……笑的那么开心!
   四十五年啊!当初的少年,现在都是六十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了。绝大多数一直没见过面,我对个别的同学有点印象,但也叫不出名字,绝大多数的一点印象都没有。那时我年龄最小,长的又矮又瘦,班里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大两岁,个别的要大我三、四岁,他们都拿我当小弟弟待。从当时的照片看我还是个孩子模样。现在,我虚岁六十四了,一米七六的个子,不胖不瘦,他们那里还能认出来啊。
   有同学来让我去签到簿登记。还给我照了单人像。我看了一下登记簿,来的同学主要是当时二年级的两个班和三年一班的同学,我们班来的最多,总共七十来人。还请来了当时的校长、教导处主任和一位任课老师,他们就住在这个城里,都八十多岁了,但身体还很好。
   我回到大厅,组织的同学和大家说先出去合影。老同学们在酒店门前合影。校长、老师和北京来的两位以及那位空军首长在前排就座,我已经站到了后面的排里,但组织者还是把我喊了出来,让我在前排就座。我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在前排坐下了。
   合影完回到大厅举行了简短的会议仪式。那位局长同学给大家作了诚挚热烈地讲话。他讲到这么多年没有忘记母校、老师和同学们;讲到他从一个小“兵蛋子”成长到老师和他说过的可以坐“吉普车”的师长;讲到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以至想为家乡做些有益的事……
   我在想,自己不也如此吗,大家不都如此吗。不管你在那,不管你职位高低,不管你什么职业,四十多年都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地走过来了;忘不了的是家乡情、师生情、同学情。这些同学,大多数是在家乡为老百姓服务,其中有当干部的,有当村官的,有当医生的,多数是当老师的。他们都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会后会餐开始。合影时前排就座的几位安排在第一桌。海洋局副部长的这位老同学招呼我和他坐在了一起,我和他相互问候了有关情况。他安慰我事情已经过去了就过去了吧,不要想的太多,要经常出来走走。老同学们喝酒、吃菜、聊天都很尽兴……大家说的是各自的人生轨迹、家庭生活;说的是离别想念之心情;说的是我们国家和家乡的变化……多是些回忆往事、关心理解、安慰祝福的话。菜肴虽然很丰盛,但大家只是在聊天,顾不上吃菜。
   大家说着当时的学校。这所乡村中学,地处这个县的西北部。它覆盖这一片的四个公社,这四个公社升中学的学生都在这里就读。学校有两栋瓦房,前面一栋是教学用的,靠东头是老师的办公室,西边是教室。后面的一栋东头是厨房,西边是学生宿舍。学校设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四十名学生,在校学生二百四十名左右。
   我家地处最北边,离学校有九公里。除冬季外,每天步行往返十八公里,早起晚归。冬天住在学校,一个星期回一次家。这对一个刚到十三岁的孩子来说,也是挺艰苦的。爸妈也很辛苦。妈妈要把我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要按排他的饭菜。有时干饭带不上,要带玉米粥,这就要在头天晚上把做好的粥装进饭盒,第二天早上结成固体的了,就可以装在书包带着上学了。冬天天不亮妈妈就要起来给我做饭。那时家里没有钟表,妈妈要靠听鸡叫掌握时间,基本上下半夜睡不好觉。吃完饭天还没亮,爸爸要把我送到离家近的同学家。晚上放学回来也是已经天黑,爸爸要迎出一段路,把我接回家。
   大家都记得,停课后好长时间的六八年的秋天,学校通知同学们到校。我们以为学校又让我们上学了,但去了知道了,不是让我们上学,而是让我们毕业,回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就是这个时候,城里学校的学生,也一起去农村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大城市的学生都去了北大荒的建设兵团或南方的边远贫困地区,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就是响誉世界的“老三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
   组织人的喊声把大家从回忆、交谈中招回。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他宣布同学会结束。
   老同学们在恋恋不舍中结束了这次同学聚会。
   这次同学会让我永记心间。
  

共 31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讲述了参加老三届同学聚会的经历。分别四十五年后,生活在各地的同学,纷纷回到老家县城的一个酒店相聚。当年的同学,如今都已经年过花甲。在工作期间,同学之间发展不一,有工人,有农民,还有的当上了局长、副部级领导。然而,大家坐在一起,畅谈往事,叙说同学之情,共同回忆当年学习读书的经历和去北大荒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等。欣赏。【编辑:紫气东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4-12-14 21:32:47
  一次跨世纪的聚会,一次回忆过去的相聚,让作者很是难忘,更让作者回味。问好。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
回复1 楼        文友:老渔翁        2014-12-15 08:06:33
  你好!辛苦了!谢谢按语、推荐和评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