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仓上村史

精品 【雀巢散文】仓上村史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20发表时间:2014-12-18 10:35:59
摘要:一个小村的历史发展沿革

一、历史溯源
   仓上村村域,上古为渤海“北京湾”水没之处,西北陆地河流卷带泥沙不断冲积,形成第四纪沉积物地层,渐将海岸向东南推移,约3000年前此处成内陆湖,称“雍奴薮”,汉属泉州境。《汉书.地理志》载,汉代置雍奴,泉州二县,上隶渔阳郡。其时村域尚淹没于水面之下,上可以“飞帆鼓枻”。
   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1000多年沿至宋辽时,雍奴薮属宋辽国境辽国一侧,淤塞成若干湖沼,村域水面称“延芳淀”,被辽皇族占为游猎之所,帝后在此行春季“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北方民族自古就有随水草、逐寒暑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到了辽代统治者那里,变成一种四季巡幸制度。“捺钵”始于契丹,后为北方政权统治者沿袭,成为一种文化。
   延芳淀形成时,今村址大部仍浸没于水中,“中多菱芡”,为水鸟聚集之处,但其中一部(东起原葫芦塘西岸,南至现东西大街南20米左右,西到今村西鱼塘东岸,北止于现村民居北界)已出水面,为延芳淀中一岛,村域人文历史,从这时起正式开端。
   延芳淀水域辽阔,水面有大小岛屿,辽时均被皇家“捺钵”占用。今村域界南里许,有更大一处高台,“捺钵”时用以呼唤“海冬青”,时称“呼鹰台”。台上还建有一座隶属于皇家的寺庙名“延庆院”,平常有僧侣住持,“捺钵”时为御林军食宿之所。
   为保障延庆院僧众和“捺钵”时御林军食用,附近需建立粮仓,今仓上村村域当时高出水面部分,因此被占为粮仓仓址。辽、金、元“捺钵”文化沿续,元初延芳淀淤塞,分为几处“飞放泊”,此处为“柳林海子”,一直被皇家占用。
   元末湖沼干涸粮仓渐弃,又有明大将徐达领兵北伐至此,继以这里为军粮仓库,直到徐达攻克大都,明朝政权巩固。明初,“柳林海子”已大部变成荒地沼泽,粮仓废弃,渐有流民至此垦荒居住。然因地势低洼洪水泛滥,先民几经浩劫才定居下来。
   明永乐时,村域内出现更多荒地,无人耕种。这一地区为湖沼淤塞而成,元末明初又几经战乱、洪灾,人烟稀少。永乐帝迁都北京,为增加京畿地区人口,发展首都地方经济,加强抵御残元的军事力量等等,诏令各地移民至此垦荒落户,并实行军屯,很快在这一地区建立起许多村落,仓上村域也因移民加入正式成村。
   村名仓上者,“仓”即粮仓,“上”乃“旁”“侧”之意,由此推断,此处成村时粮仓遗址犹存,民居就建在粮仓旁边。据考,明永乐移民时,此处已有张、王二姓,永乐时又迁裴、徐等姓于此。村名“仓上”,既不言“里”,也不称“屯”,按照地区村落命名规律,当是有先来后到,由土著、移民混合而成。
  
   二、古迹遗存
   如前所述,仓上村村域不大,但村域内掘土,很容易发现海生贝壳化石,这是村域内最古老的古迹遗存,明证此地曾为大海。此外村域内曾有过很多自然坑塘,不用补水也从来不会干涸,且野生鱼类品种很多,这些都是水泊残存。
   村域内辽时出现岛屿,且为皇家占用,辽、金、元三朝沿为皇家“捺钵”粮仓仓址,这在中国文化历史上都有相当地位,若论人文古迹,这粮仓遗址当然最为重要,可惜这类遗址没能保存下来。仓上明永乐成村后,随着村民人口增加,废弃粮仓逐渐被民居蚕食,终至连一点粮仓影子也见不到了。
   不过据村里老人讲,一些粮仓遗迹被尘封地下,说不定还有重见天日的时候。据说上个世纪末,还有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过疑为粮仓遗址的老砖地基。一处是村西南东西大街的西头南侧,一处是村西北民居界南几十米的地方,这两处都在高地边缘地带,可见当时建仓规模之大。
   除粮仓遗迹外,村域内还有一处人文遗迹,历史也比较久远,那就是离现民居不远的村域东北,现养鱼塘处,这里原是一块被称作“碱场”的田地,耕种时经常翻出大量砖瓦和瓷器碎片,据村中老人讲,此处原也是一处聚落遗址,比现村址时间更前,但毁于洪水,后来此地就改为坟地了……
   请教专家得知:此处遗址大约形成于元末明初。对照地区历史分析,这里应该是本村早期先民所建,那时现村址粮仓还没有废弃,村域沼泽中已有荒地可垦,先民至此开荒聚居于离粮仓稍远处……后来发生洪灾房屋尽毁,幸存者只好搬往仓旁高处现村落边缘地带,这些幸存者应该就是永乐正式建村时的土著民了。先人罹难处遗址被改作坟地,是否有缅怀先人之意?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一地区多数村落出现于明永乐之后,仓上村人文遗迹历史相对更为久远,但在明永乐正式成村之后,仓上村称得上历史遗迹的,就只有“老爷庙”一处了。所谓“老爷庙”,就是祭祀关公关老爷的庙宇,明清时代,这种庙在这一地区非常普遍,周围村落几乎每个村里都有。
   仓上村的“老爷庙”有点与众不同。一是建庙的位置,老爷庙建在南北大道北端正对着南来进村的大道,建在这里正好避免村子被南北大路分割成两半,迷信说那种道叫“穿心道”“通天道”,不吉利;二是老爷庙里祭祀的不止关公,还有判官、小鬼,也可以算是城隍土地庙了。一庙两用虽不是很特别,但这说明村里建庙时不太富裕,也或是村子不大,或是村民拿关老爷不当回事?
   仓上村“老爷庙”建于清中期,建在1米多高的土台上,一进三间房,没有院子,三步砖石台阶,内壁绘三国故事,仅供村里人祈雨求财、死人报庙用。小庙也有专人管理,庙产有几亩地,归管理者耕种。此庙1962年被拆除,扒了庙遗址高台还叫“庙台”,现庙台也已铲平,遗址前新建了一座九龙壁。
  
   三、沿革发展
   仓上村村域不大,成村之初只有几户人家,然人口繁衍,加之不断有新移民加入,历经明、清两个封建王朝,到中华民国时发展到几十户人家。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有子弟参军,有人光荣负伤,有人光荣退伍……更多人在家务农或者出外做工,这个小村一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贡献。
   别看仓上是个小村,解放前也有几家财主,在四周村落置有田地,据村中老人讲,当时环绕这个小村,东到塘头,南到南仪阁,西到西永和屯,北到垡头,方圆十几里都有仓上村的田地!村里计有张、徐、李等几户财主,耕地总计10余顷,人均5亩,当时村里还有人经商,东酒铺、东油坊……“大门张家”甚至还在城里开了粮行。
   仓上村那时属周围比较富裕村落,解放时支援前线交公粮,仓上村送粮的骡子、马车就有十多套,一时震惊四乡八里。人民公社后,仓上村在外村置买的田地被就近划出,仓上村被设置成一个生产大队,下辖两个生产小队。村属的土地少了,人口却继续增加,居然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状况。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人只能土里刨食,仓上村因此很快变成了穷村,工分日值最少时只有几分钱!不过仓上村民风淳朴,这样的日子大家相互帮扶着也挺了过来。这期间小村还出现过市级劳动模范。村里虽然穷,却一直很重视教育,孩子绝大多数都读书上学,这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仓上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村里的富裕劳动力有了出路,曾经导致贫困的“人多”,这时从劣势变成优势,走出去的村民不仅为村里赚来了财富,自身也开阔了视野。村域经济很快好转,村子迅速发生着变化。
   近几年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上任,村域政治经济发展更取得了突出成绩。考虑到村里地少人多的状况,村里成立了“北京苍上欣通绿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里多半土地上修建起蔬菜大棚,蔬菜种植用地少但需要较多劳动力,这样一来更让村里“地少人多”的劣势完全转变成优势,村集体出租大棚种菜,村里专门组织营销,合作社与北京物美超市搭起“农超对接”平台……几年时间,村域经济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发展带来繁荣,繁荣促进发展,仓上村现有村民400多口,土地面积1100多亩,村合作社蔬菜大棚种植面积550多亩,村域内还有驻村企业12家……看看最近几年仓上村获得的荣誉:北京市充分就业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北京市文明村……短短几年,几十个奖项!
   不久前,仓上村党支部“小支部,大党建”工作模式更获得了中组部充分肯定!小村的发展又上了更高一步台阶。仓上村现隶属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古镇小村走过历史又走向未来,发展永远在路上。
  

共 32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为史志,文章从“历史溯源”“古迹遗存”“沿革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仓上村历史和现今。史志是文献性资料,最重要的是客观真实。这篇文章就突出了这个特点。追溯历史,挖掘历史‘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项工作功在千秋。想必作者正在从事这项工作。这个工作又是一件繁琐枯燥的工作。祝作者取得更大成绩!推荐阅读。编辑:邵魁先生。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218003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4-12-18 10:36:59
  这个工作又是一件繁琐枯燥的工作。祝作者取得更大成绩!
2 楼        文友:曲新同        2014-12-18 16:50:39
  福田兄是搞学问的,拜读了,学知了。
风雨路,人间爱,江山情! 这妩媚,这崎岖,这葱茏, 都是我的风景!
3 楼        文友:闲妹        2014-12-18 17:52:04
  村史是一个社会小缩影,挖掘这项工作也很艰苦,作者了解了大量一手资料才有这美文欣赏了。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4 楼        文友:刘福田        2014-12-18 20:26:45
  感谢邵魁老师的编辑!这篇文虽然不长,写起来还真是挺费劲的,就因为地方太小了,感觉反而特别难写,谢谢理解。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5 楼        文友:刘福田        2014-12-18 20:30:41
  谢谢曲兄和闲妹老师的点评,今天我又去采访村里老人,落实村子历任领导班子的情况,人老了都记不清楚,整整一天才把基本情况搞清楚了,这个活儿真是不好干呵呵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6 楼        文友:石佛        2014-12-18 22:38:16
  问候福田兄,村史更真实
中国作协会员。写字为生。出版多部长篇。
7 楼        文友:竹林子        2015-02-05 18:41:29
  想不到一个小村子,居然能够牵扯出这么多的历史沿革,赞叹作者创作素材丰富。当年我曾经在民政局工作15年,至今书橱里亦存放着《地名探源》资料,可一直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虽久居城市,却念念不忘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