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舌尖征文]】那面,那人,那故乡

  【舌尖征文]】那面,那人,那故乡


作者:未名书屋屋主 进士,1094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85发表时间:2014-12-21 19:49:10

【舌尖征文]】那面,那人,那故乡 看到征文的命题,突然舌尖生津,想起故乡的锅盖面。埋在心底的陈年旧事就像潘多拉盒子突然被打开,一下子涌上心头。
   一
   我的老家在镇江大港,一个亦城亦乡的江边港镇。父亲早年离开家乡到苏北解放区谋生,建国后哥姐们也到苏北读书,我们小兄妹则和母亲守在老家,隔江相望,难得团聚。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就记得走过长长的青石板的街巷,越过木制的小桥,到一湾小河的对面上幼儿园。傍晚,瞎眼的四太太总帮我家做好蚕豆炒米粥,等地里干活的母亲回来。那个深秋的一天,天上黑影了,母亲才匆匆回来,迈着小脚挑着担子,还领回两个人。那是一对远房本家夫妇,因为一连生了两个女孩,看到粗眉细眼白胖生生的我,十分喜爱,就跟母亲商量,接我过去跟他们过一阵子。就记得在灯光桨影中登上一叶小舟,在船橹的阵阵咿哑声中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已经在一个叫洲上的地方,大概就是现在的江心洲。
   陪我玩的一对姐妹,大的大我一岁,名小龙;小的小我一岁,名小凤。我把幼儿园发的糖果分给她们吃,她们带我到各处去玩。妹妹小凤圆脸大眼,长得很好看,总张开刚掉了乳牙的嘴对着我笑,我说你是个没牙奶奶,一如鲁迅笔下的小伙伴那样,笑人缺齿曰狗窦大开。我们一起玩起了过家家,我扮新郎,龙姐姐和我两双手交叉着搭成螃蟹溜式的椅子,权作花轿,凤妹妹坐在上面扮作新娘。我们一边抬着新娘往前走,一边喊着:“哇哩鸣哩哇,新娘要到家”,来到一株大槐树下拜堂成亲,引来一群小孩看热闹。有个赤脚的大男孩俏皮地喊:“小凤要嫁人啦!”说着来到我面前:“呀,还是个外来的和尚。”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跟着起哄。我满脸通红,小凤也腆着脸替我打掩护,无奈寡不敌众,败下阵来,赶忙往家里跑。那男孩领着群童跟在后面调皮地唱起了顺口溜:“赵小凤,门朝东。拐子婆,瞎子公。”此情此景,至今想来还觉得好笑。
   记得我7岁生日那天,他们一家人忙着下面条为我庆生。婶婶把抬水的竹杠用绳子系在小桌的一边,大腿和屁股压在竹杠的另一头,跳着压打桌上的面团,像是舞蹈演员在跳舞。我在一边看着,觉得挺好玩的。大婶跳出汗来,就甩掉外衣,两个大奶子一颤一颤的,差点跳出来。面下到锅里,婶婶把汤罐上那个高粱楷做的小盖子放到面锅里煮,我问小凤为什么,她也摇摇头。面捞上来,扑鼻的香。碗里有我从未吃过的长鱼肉,碟里有新鲜的小虾,好吃极了。大人看着我们三个有滋有味地吃,却不动筷,还从自己的碗里挑面给我们。要知,那时的白面可是稀罕物呀。我把面条吃了个精光,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那是我记忆中最早吃的面条,也是最香最好吃的面条。此生我嗜好面条,并做得一手好面,对面条也小有研究,大概正囿于此吧。
   九岁那年,我们随母亲举家北迁,和父亲团聚,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土。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不忘那顿面条,思念远在江南的故乡,思念那个张着缺牙的小嘴迷着眼睛对我笑的小女孩。
   二
   1983年,我陪伴父亲去南京参加省工商联的会议,返程中回到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那时,“文革”的阴霾早已一扫而光,改革开放东风正劲,我打江南走过,经济开发使港镇旧貌换新颜,但剪不断的亲情、乡情却扑面而来。在一次饭桌上,我提到那次吃面条的情景,打听那个赵小凤,却无人知晓,应该早就为人妇为人母了吧?彼时各地传统美食、小吃已经逐渐恢复,自古名城出名食,古老而富有魅力的镇江流传着颇具顺口溜色彩的《三怪谣》:“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从亲友的口中我才知道,儿时那次吃的面条就是镇江的名吃锅盖面。
   相传从前山东有一对夫妻,丈夫老犯病,胃口不开。妻子把粗竹篾排成行,用绳连起来,再用粗竹杠压在上面跳压面皮。把面跳得像薄纸一样,用大刀切细。然后,将面下到锅里,就出去拎凉水。谁知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一不小心,把汤罐盖子碰进锅里。面烧好后,丈夫一尝,既爽口又适味,三口两口就把面吃完了。妻子见丈夫胃口大开,再用此法煮面给丈夫吃。天天如此,仅一个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丈夫身体好后,便到江南去访友。一去三年,音信全无。妻子非常思念,就赶去江南寻找。久找不着,就到镇江一家面店里做伙计。她想,我的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会忘记,有朝一日他来到这里吃到,就会找到我的。于是天天都把面做得非常地道,引来了大批食客,使这家本来生意清淡的小店一下子兴隆起来。原来,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也流落到镇江,困在一座破庙里。一天,他听人说街上有家面店很有特色。就赶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刚一入口,就坚信这面是妻子煮的。直入厨房一看,煮面的果然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此后二人就在这开了个夫妻面店,取名锅盖面店,不回山东老家了。锅盖面就成为镇江有名的餐饮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
   关于锅盖面的来历,有人又讲了两个版本,中有乾隆下江南吃到此面觉得好吃遂赐名锅盖面的典故,我却不以为然。人们往往会把什么事都往帝王身上附会,以抬高其身价,殊不知民俗饮食文化是一方民众日常生活的历史沉淀,其形成和沿袭是任何一位君王都不能替代的。锅盖面属于普通百姓,它平实淳朴,材料易得,家家都吃得起。又因为风味独特而名扬四海,怪不得家乡人人自豪地说:“吃了锅盖面,围着天下转。”
   那次由于落实政策收回并处理老屋,琐事繁多,我没有吃到想吃的锅盖面,只带回小包装的精品恒顺老陈醋。
   三
   1988年,也是秋尽江南的时候,我到镇江九里沟省劳动经济管理学校参加劳资干部培训。那时的大港已成为镇江新区。期间,通过亲友终于打听到了赵小凤的下落,在丹阳县后巷的一家电子琴厂工作。她闻讯匆匆赶到镇江与我相会。当年那个掉了大牙的黄毛丫头已经是一位端庄大方精明强干的业务科长。我笑侃:“媳妇,还认得我吗?”她佯装恼怒地掏了我一拳:谁是你媳妇!就哈哈大笑起来。当她得知我妻子名字也叫小凤时,觉得挺奇妙的,大概此生中注定要娶名叫小凤的女人为妻吧?奈何她中午与人签约,就送我一台样品电子琴,请手下的业务员陪我品尝当年吃过的锅盖面。然后握手,拥抱,不舍地离去。此后我们再也没有相见过,现在应该做奶奶了吧,待到老态龙钟时,我们还会再相会吗?
   没有美女相伴,有垂涎已久的美食也是不错的享受。来到大市口附近的一家小面馆,就见餐厅一角置一方桌,桌的一角系着一根长长的木棒。戴高帽的师傅见有人来了,急忙从面缸里拿出抻好的面团。那是为了宣传锅盖面,特意演示给食客看的。面团先放在擀面杖下使劲压扁,然后勾起大腿坐压在擀面杖的另一头,轻松地跳起来。七跳八跳,扁面团渐薄,换个方向再压,成方圆形。如此反复坐压,就变成又薄又匀的面皮。用快刀麻利地切面,刀起刀落处便成了长长细细的面条,与机压的并无二致。师傅说这样的面条有筋道,下锅不化。
   跟随师傅来到后厨,先点菜。我一看肉丝、鳝鱼、三鲜、火腿等十多种菜,荤鲜搭配,色彩艳丽,口水都要流出来。陪我那人要了个肉丝,我还是要儿时吃过的长鱼。师傅抓两把面条投入滚开的锅中,待翻起白沫,就将一杉木小锅盖放在沸锅里。我们问锅盖丢在锅里做什么用,师傅说并非传说的那么神奇,锅盖压住翻滚的面头,控制对流的速度和路线,面条在锅中的位置保持基本不变,受热均匀,不论怎么煮,水在其周边沸腾不外溢。煮熟的面条不但有筋道,因杉木锅盖特有的木香也增加了另一重鲜味。说话间,师傅在高脚海碗里加入秘制的汤汁,缀上香菜、豆干,趁着面还没有熟,将配料放在竹制漏勺里,一边用沸水烫,一边用长筷了搅拌,倒入了碗中。一会面条熟了,盛入面条面汤,洒上蒜末,终于端上桌。
   迫不及待地端起面碗,先闻之,浓浓的香气由鼻入脑;汲一口汤,那汤五味俱陈,由口入心;尝一口面,那面绵软滑润,韧性十足,有嚼头;啖一口长鱼豆干等配料,那配料肉质细嫩,富有弹性。两人胃口大开,唏哩呼噜一阵风卷残云,连面带汤舔得净光。回味其特色,一个“鲜”字了得。稍辣,又不似北方面那么辛辣。微甜,适合南方人口味。意犹未尽,两人又要了一碗,分而食之,只吃得满头是汗,大呼过瘾。
   健谈的店主人边忙乎边告诉我们,一碗好面讲究的是一清(汤清)、二红(辣子红)、三绿(香菜蒜苗绿)、四黄(面条黄亮)。尤其是面,不是女人的脸越白越好,要有淡淡的黄色。随食客的爱好,可以选择大小粗细不同的面条。喜食圆面条的,可以从一粗、二细、三细、毛细4个品种中选择;喜食扁面的,可以从大宽、宽、韭叶3品种中选择;想吃出个棱角分明的,师傅就会为你做一碗柔韧绵长、粗细均匀的面条来。最重要的自然是汤头,老饕们嘬一口汤,舌尖一点,就如同“闻香识女人”,优劣立判。兑汤的酱油是祖传秘方配制,选用享誉中外的镇江特供黄豆酱油、南山深处野生菌菇、长江虾籽、虾仁,以及鸡骨、地龙,桂皮,香草,八角、绵白糖、熟猪油等十余种佐料,先猛火烧沸,后调至温火熬数个小时,加入适量食盐、白胡椒粉,冷却凉透,不能加一滴水,2天后方可食用。这样的配料和做法,想不鲜都不行。大快朵颐后那汤是绝不能剩下的,就算你胃口小也不行,这是面店规矩。还有就算你口味清淡,也不要对店主说辣椒不要,蒜末不要,什么什么不要,老板一定回你一句,“那面还要吗?”
   四
   面条是我国最常见的传统面食之一,源远流长,驰名世界。据史料记载,面条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四民月令》一书中载有“……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之语,据专家学者考证“煮饼”“水溲饼”是中国面条的先河。《齐民要术》中记载其做法,用手搓成手指长,用水浸,下锅时用手捻薄,再用沸水煮熟,这种方式很像山西的“搓面”与“揪片”。中国人吃面,不仅用于果腹,也有民俗礼仪的意义,过生日往往少不了吃长寿面。面条又长又薄,“薄”者,“瘦”也,与“寿”同音,寓意长寿。我国面食种类繁多,各地日常食用的面条多达一千两百种。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镇江锅盖面列入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其特色和秘笈有四:一跳(跳压制面)二漂(汤漂锅盖)三熬(慢熬酱油)四浇(各色浇头)。其独特的配方、奇特的工艺、混合型的口味,被称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
   时光又过去二十多年,为了完成这次征文,我特意去了本地唯一的一家镇江锅盖面加盟店。去之前又做了一点功课,在网上搜寻了有关资料。进入面馆,看到漂在汤锅里面的小锅盖,看不到跳面的把式,大概那种传统作坊的手艺已经淘汰。面条是批量加工的手擀面,汤也绝没有原汁原味的汤,虽然价格不菲,却吃不出老家锅盖面的滋味来。我大中华的烹饪厨艺博大精深,祖先的智慧,家传的秘诀,口耳相传,心领神会,代代传承,很大一部分是难以复制的。
   “十八省里(那个)转一遍,好不过家乡的锅盖面”。好久没吃过老家那别有风味的美食了!面,在舌尖上滑悠,心,飞到了故乡。
   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早在1918年,已然在《建国方略》中构划出“东方大港”的美好图景。改革开放以后,包括大港在内的镇江港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而今,拥有16公里天然深水岸线的大港港口,已成为全国内河第三大现代化港口,伟人的壮丽蓝图已经实现,在长三角经济圈内还将继续腾飞。
   呵呵!江南,故乡!故乡那面,那人,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共 44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家乡的锅盖面给了自己难以忘怀的记忆,那物质匮乏年月里味美可口的锅盖面,那过家家的纯真可爱的玩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记忆中一道亮丽风景。第二节里的故事,对本文的主题起到了渲染,让读者看到锅盖面中美丽动人的故事。在昔日玩伴的安排下,再一次品尝到自己梦中舌尖上的美味,感慨的同时,看出起制作过程的精细。最后一节写出民以食为天的国人对于舌尖上美食的历史悠久,老家别有风味的锅盖面永留在作者的记忆。篇章结构缜密,循序渐进,写出了家乡锅盖面对自己的诱惑,细节描写生动,读后受益匪浅。值得一读的佳作,一道绝佳的舌尖美味。推荐共赏!【编辑:阳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4-12-21 19:53:37
  欣赏老师佳作,好美的锅盖面,好美的记忆中的“媳妇”,让老师念念不忘的是岁月给予自己的美味与纯真的情感。好想品尝一下锅盖面啊,都流口水了呢。呵呵,玩笑,遥祝老师身体康安!
回复1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4-12-22 08:50:44
  每个人心田都有一垄谷,借题发挥,晾出来晒一晒而已。阳媚老师的编评可谓细致精到,在此,深深表示感谢!冬日愉快!
2 楼        文友:九疑樵夫        2014-12-22 07:34:29
  老师的大作读来回味悠长,倍感亲切温馨,学习欣赏,遥祝老师安康、快乐!
闲时喜欢舞文弄墨,聊以自慰,已经在网站及报刊杂志发文近百万字。
回复2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4-12-22 08:57:17
  冬至,白昼最短,夜梦最长,相思也最长。冬至,见到樵夫,倍感亲切。遥祝冬日快乐!
3 楼        文友:世外仙姝        2014-12-22 10:56:38
  小桥、流水、人家,那面、那人、那故乡......征文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以美食为内容,讲述了对家乡锅盖面的回忆以及家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好厚重的文笔。问好屋主老师,有机会请我尝一碗你家乡的锅盖面好么?,作为回请,我请您来东北,吃正宗的“杀猪菜”......
回复3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4-12-22 15:43:15
  谢仙姝老师精到的点评!更感谢对我的一贯支持!何日携君同游江南,以家乡的锅盖面答谢好友。
回复3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4-12-22 15:46:10
  东北的杀猪菜早就闻名,听来挺生猛的,却不知何物何味,来江南时可要带点来唷!
4 楼        文友:杏叶儿        2014-12-22 17:05:55
  我这里离锅盖面不远,哪天去镇江顺便帮屋主老师找找他儿时的新娘小凤。哈哈……读过美文,想尝尝正宗的锅盖面……问候!学习!
只顾低头耕耘,不问花开几何
回复4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4-12-22 19:10:17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何日赴江南,与杏叶君共尝佳肴,痛饮长江!
5 楼        文友:世外仙姝        2014-12-22 18:08:48
  特地奉上一桌大餐,敬请屋主老师享用哟。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01312.html
6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12-25 21:55:15
  好香的锅盖面,好美的一篇散文!都令人难以忘怀,赞。问好奉茶。
7 楼        文友:秋心如许        2014-12-26 11:19:04
  还是未名老师的这味浓。欣赏学习。
回复7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4-12-26 16:56:58
  呵呵!吃出味来啦?有机会去尝一尝。
8 楼        文友:妙琴        2014-12-26 11:59:40
  品读才子叙述的家乡的锅盖面这篇美文,让人难以忘怀!那童年一起玩过家家的小美人,那特殊年月吃到的长寿面,那思念故乡的情愫,那细腻的描述,让我这个高原吃面条长大的老太婆感觉好奇!作者笔下诱人味觉馋的锅盖面有机会一定要亲口品尝一下哦!推荐大家品读美文!
热爱文字是我一生的嗜好!
回复8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4-12-26 16:55:48
  高原的面和江南的面各有千秋,我俩互换着吃。嘻嘻!
9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5-05-01 20:23:39
  今晚此时,央视4套正在播出镇江锅盖面,让我又一次感动于故乡的面,故乡的人,故乡的情。
喜怒哀乐,人生百味皆成文。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