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乡村律师>第一集.公西察的农民生活

第一集.公西察的农民生活

作品名称:乡村律师      作者:钱江晚潮      发布时间:2015-02-12 15:34:58      字数:3944

  
  
  在中原西部的半丘岭地带,有这么一条大河,它蜿蜒曲折的从山区,从丘岭里钻了出来,在半丘岭地,冲刷出一大片、一大片河湾与平地。那平地小的有几十亩,大的几百亩,尤似一块小小的平原,这小平原土地肥沃,旱涝保收,是丘岭地区难得的富庶之地。
  作者笔下的这个公尚村,就是这河湾小平原上的村庄。村子被河道围了三面,村子周围及河的对岸,有四、五百亩的旱涝保收的庄稼地,从古至今,这片土地生产出小麦,玉米,蔬菜,油料作物,还有数量不多的水稻,养活滋育着小村人,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下去。
  这个小村子叫公尚村,应该说这村里人姓公尚,其实不是,姓公是复姓,这村人不是姓公尚,而是三个姓,一姓公西,二姓公仲,三姓公门,三个姓当然就是三个家族了。为什么三个复姓家族会居住同一个村庄?老祖宗来自那里?作者没心问底刨根,也可能刨问不出,不管三姓人来源于那里,既然同住一个村,就是同村,同邻,乡里又乡亲,和睦相处着一年又一年……
  
  公尚村这村子从老祖宗起,村子的建设就很有规划,村子东、西是条宽五十米左右的村中大路,大路北边是公西一族,南边是公仲一族,东边的路两边是公门一族。
  村子中间这条路,往东是通往外边的大路上的,是通往外边世界的。往西是由一座木桥过河,通往全村人赖以生存的几百亩庄稼地。
  这是一九九0年早春的一个早晨,晴朗的天空有一轮朝阳升在村子东边的天空,朝阳向大地,向这河湾里的公尚村,投给光明,投给温暖,使这平静的小村子显得温馨、太平、和谐,又充满活力与朝气。
  四十二岁的壮年农民公西察从家门出来,他肩上揹一老式铧犁,右手牵一黄母牛,他这是去河西的承包地耕田,那是有一亩的植茬地,留着今年种西瓜的,今天好天气,刚好把地犁好整好,等待瓜秧育好,就可以栽上瓜秧,搭上塑料棚,看着瓜秧一点点的长的会结西瓜了……
  公西察牵着牛走过小桥,走过麦苗泛青的田间小路,到了自己那块平整的,撒好了农家肥的田里,扎好犁,套上黄牛,手中鞭子一扬,一声“嘚……喔……”黄牛开始弓腰,用力,迈步,黄牛和主人开始一犁犁翻开尘封了一个冬天的黄土地……
  有一个多小时,主人和黄牛耕完了这一亩地,新耕出来的黄土在阳光下闪着亮光,冒着轻纱般的白色蒸汽……
  公西察坐田头上,从口袋里摸出一枝香烟,用打火机点上火,吸了口香烟,望着新耕耘出的土地,他的心里感觉到沁入心脾的舒服。他今年四十二岁,只有十三岁到十六岁走出过家乡读了几年书,十六岁因为文化大革命革的他没有读书机会回家乡后,他过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二十几年的农民日子,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农民生活使他爱自己的农村家乡,爱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爱他几间瓦房、小院子的农家,爱比他大一岁的妻子,爱他一男一女一对儿女……
  他看着自已的土地,看着黄牛卧黄土上在慢条斯理的反雏倒沫,他感到这个早晨很有诗意,以至他脑海里在琢磨、酝酿着一首诗……
  面前有一张闪亮的犁,
  耕开荒芜,
  让泥土喷发出芳香。
  面前一头温顺的黄牛,
  无怨无悔,
  永远垂着勤劳的头。
  开恳出的黄土地上,
  坐着一位,
  朴实坚信的老农。
  黄土地,
  黄老牛,
  还有它们的主人。
  他们共同在编织一幅,
  新农村绿色大地的锦绣……
  公西察在脑海里作着诗,这时小河的桥上迤逦走来这么一位女人,女人身高一米六多,不胖又不瘦。细观女人年龄,是位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女人头发茂密、黑油油的发亮,头发在脑后由一绿手娟扎成一把马尾,甩在后背上。女人的脸色白嫩红润,眼睛大而明亮。女人上身穿蓝白相间的碎花夹衣,下穿紧身的蓝裤,不知这女人底细的人,完全会认为她是一窈窕少妇。
  这女人是公西察的老婆,她是来给公西察送早饭,你看她左手拎一上盖白毛巾的竹篮子,左手提一光亮的水晶茶壶。
  公西察正在他渺渺沉思中,一声亲切的呼唤声唤醒了他:“你发着呆在想些什么?该吃早饭了!”
  他回头看是他老婆春叶送饭来了。
  看到老婆把饭送来,放在面前,他也确实感到饿了,伸着手就要拿篮子里的小麦面烙的油馍,春叶抬手推开他的手,嘴里说:“还是这么不知道干净,摸了一早上牛屁股,不洗手把牛屎味都吃到嘴里吗?”
  春叶说着,把掂着的茶壶拎起说:“来,把手伸出来!”
  公西察伸出手,春叶把茶壶里的半热茶水浇到他的手上,他搓洗了几下说:“好了!”
  春叶又从竹蓝里拿出一条毛巾递到他手上,他用毛巾擦了擦手。
  春叶又细心从竹篮里取出一块塑料布铺在土地上,然后摆上饭菜,一盘炒豆腐,一碟腌尖椒,一盒小米绿豆稀饭,两张烙油馍,公西察吃口馍喝口稀饭,对春叶说:“春叶!你也来一齐吃吧!”
  春叶说:“我在家把我们昨天晚饭剩的一碗面条吃了,你慢慢吃吧。”
  春叶说着话,在田头拣到一把锄头,就用锄头敲碎犁好田里的大土坷垃。
  公西察美美的吃了早饭,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套上黄牛开始耙地,这时侯,一辆绿色的邮递摩托车来到地头,邮递员小查同公西察是老熟人,摩托到了地头小查停了摩托车说:“察大叔,《东乡日报》有你一封挂号信,你签字收信吧!”
  “哦?日报社?”公西察疑问的签了字,小查递给挂号信后,调了摩托车头,加了油门,摩托车扬长而去,土路上荡起一溜烟尘……
  公西察拆了信,信是一份昨天的《东乡日报》,这是他们县的日报,日报第四版是文学副刊,副刊的头条是他一个礼拜前投给报社的一篇散文,散文名字叫《十月十谒文宗墓》,这是他去年十月十赶欧阳修陵园庙会有感而写,经过不断修改,才在上个礼拜投稿,没想到这么快就见了报,报载如下:
  
  十月十谒文宗墓
  
  我老家正东三华里,有一庙院,老家人都叫它欧坟。
  欧坟就是北宋文学家、诗人欧阳修的陵寝墓地。
  小时侯,我对欧坟有恐惧感。原因是有二十亩大一片土地,被密密麻麻的,浓荫蔽日的,高大、苍翠松柏所笼罩,这松柏林里,透出古老、灰黑的庙殿檐角,还有高深的庙院围墙,枯朽的,又大、又厚,原木颜色的庙门……
  这一切都形成欧坟的深邃与莫测,阴森森得令人有恐怖的感觉,不得不让小孩子们想像非非,越想越害怕哟!
  这庙是建在一道南北岭的半坡,往北边一华里,是岭的北边尽头,是这道土岭的最高处,岭头上有一纯黄土夯成的土冢,这冢底基有十来亩地大,高有二、三十米,这冢很有历史,是造于春秋战国的郑国时期。上到冢顶,往北看,平原、村庄都在脚下,在晚间,可以看到百十里处郑州城的万家灯火,往东看会看到驰骋在京广铁路线上的火车。
  在特别晴天的早晨,还会从这里看到北边两百里外,水气氤氲的黄河晨雾。
  我小时侯常听到大人们议论欧坟有一奇观,叫“欧坟烟雨”。
  五岁时,当小学校长的父亲带领我去欧坟感受过一次。
  父亲说赏欧坟烟雨要等到一场大雨过后,大雨过后,欧坟的柏林上面会有一团笼罩住柏林的云雾,这时进到柏林里,从里边会感觉下着丝丝的细雨,太阳一大,就雾散雨息了。
  “欧坟烟雨”,不是每场雨后都会有的,是很偶然的,要想看到,就要雨后观察到了柏树林在雨后仍雾气腾腾,好似藏有一大块雨云在里边,这样才会有“欧坟烟雨”现象的。
  我小时侯对欧坟的恐惧,是这神密的柏林中,有一座座埋死人的墓冢,这些墓冢大大小小有几十个,这些墓冢的组成,可怕的是夜间走到那里,会看到庙里边磷光闪闪,似乎还会听到“叽叽喳喳”吵闹声……..
  因此,方圆几里地的小孩子提到欧坟就害怕的不得了。
  是解放以后,欧坟的庙院成了村公所,大殿成了会议室,西厢房是村卫生室,东厢房是村委办公室、电话室。
  奇怪!庙院里住了人,有了人的活动,欧坟烟雨没了,几十座坟也不闪鬼火了。
  一九八八年,县政府和欧阳修后代,共同出资金对欧坟重建,建好后,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欧阳寺的古庙会,欧家后裔会从福建,江西,安徽,台湾等地,汇聚到这里,祭祖、拜祖。
  去年又到十月十,恰有闲暇,我一人赴欧阳寺拜谒一代文宗欧阳修墓。
  来到时庙会已起,陵园前赶庙会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陵园对面搭有戏台,台上,着戏装的艺人正演绎着几百年前才子与佳人的故事。
  购参观券进入园内,见园内古柏参天,菊花满园盛开,小径婉埏迴转,陵园显得清幽而又宁静。
  园中中殿的廊柱上书写着:“六一居士文学史学扬三江,欧坟烟雨岚景霭景贯长虹”的对联。
  进陵园大殿,一代文宗的塑像孤独冷僻地站立着,似在冥思一篇传给后人的文章。
  从大殿东侧门到后院,那里是欧阳修和夫人薛氏的墓冢,我在墓前苦苦思索着:欧阳修生于绵州,成长于随州,为官江北,死于颖州,可为什么会葬于一个小县的乡村呢?
  这时一学究模样的老人来到墓前,他垂首向文宗拜谒,等他拜毕,我就带着疑问求教于他,老人给我揭开了谜底。
  欧阳修为官开封期间,私访来到这个岗上,他下马向北眺望,北边的土岭上,一层似风似水的气浪在微微的春凤中霍霍闪动;他看得着了迷,就顺田间小路向北走来,来到现在陵园前的沟里,沟里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他诗兴大发,禁不住作诗一首:
   百转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他从沟里辗转上来,看到脚下这片土地北有岭靠,南有水依,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回京城后,他向宋朝皇帝请求把这块地赐给他为陵地,宋朝皇帝答应了他,因此他死后就葬在此了。
  他死后,他儿子在陵园附近又购了几百亩田地,安排了看墓人,赐姓欧阳。
  经过了近千年的繁衍生息,这里就有了近千口人的村子。
  游罢陵园回到大门口时,不少人带着孩子正在进园,我问一家长为啥让孩子来拜文宗,那家长说:“欧阳修是一代文宗,一代文豪,为让孩子长知识,有出息,当然要拜一拜老祖先了!”
  从欧阳修陵园回来的路上,我脑海中一直闪现欧公《醉翁亭记》里的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