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高考无小事

编辑推荐 高考无小事


作者:叶超英 秀才,248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65发表时间:2009-05-24 19:23:41
摘要: 高考无小事,因为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形象,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尺度,是这个社会最后的一块净土。守着这最后一块净土使之不受玷污,不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每到高考临近的日子,教师和学生就如庄稼人到了收割季节一样,“稻子黄熟在心尖尖上”,心弦一天天绷紧。作为“一考定终身”的中国第一考,谁有理由把高考视为儿戏?“高考无小事”成了学生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统一战线。
   自参加高考工作以来,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参加高考的监考。早在两周之前,关于高考准备工作的各种会议就陆续召开了。命题、保密、保卫、组考、考试、监考、阅卷、登分等一系列的环节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环环相扣,一着不慎,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事情的崩盘。因此关于高考的重要性、惩戒的严肃性早已在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每一件小事都不能掉以轻心。
   高考考前一天是监考培训。培训之后马上对培训内容当场进行书面考试,没上九十分的还要留下补火。由于是开卷考试,每一个认真培训了的监考员一般是能过关的。但每一次总是有几个人不能过关。还好,自己的考试顺利过了关。
   监考地点就在家门口,本无须紧张。但是,考前的晚上我还是早早把闹钟调好,为防万一到时睡过了头,手机一夜都开着,方便带队的领导及时电话联系。考试那天早晨,六点多钟就醒来了,再也无法入睡,早早赶到了考场。考场高悬的各种横幅和标语把考试的紧张氛围造得浓浓的,每一个人的神情都很严肃。场内安静肃穆,场外无关的人早就清理出去了。每一个进考场的人都是带着标志进去的。没带标志的人保卫人员会将之拒之门外,即使你是考点主考都没有特权。上面来检查的领导也会便衣来考点检查,如果他没带标志进去了,他会严厉地批评考点工作没有到位。
   七点三十分,在考点领导讲完话后,与另一个老师一起带着密封的试卷步入考场。发卷时有科目要走“之”字成“S”形发放,发错一个考生,就会把整个考场的卷子发错,因此发卷的细致也是前所未有的。考试过程中,双眼如探照灯一样紧盯考生的一举一动。每一个考室都装有监视器进行全程录象,如果监视器发现了舞弊现象而监考老师没发现,监考老师将会受到严厉的处分。收卷前的几分钟和收卷时考生起立的时候,场面比较复杂,要防止有舞弊企图的考生趁机混水摸鱼,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场外的机动监考员也会在周围盯着,谁没有作好,会进入他们的记载中。一场考试一百五十分钟,一天两场考试下来,腰酸背疼的,比平时连续上课几个小时还要累人。
   在两天的监考中,尽管自己小心翼翼,还是出了一个小差错:启开试卷密封口的时候,没有用刀子割开封口,而是用手撕的,结果将试卷袋的内舌撕坏了。把装订好的试卷送去验收的时候受到了主考官的批评。幸好这场考只有一个差错,用机动试卷袋重新装好,密封,才算过了关。在每年的考试培训之前,都要点名批评类似的小差错。第二年时,也许是更正及时,我没有听到点自己的名,不由庆幸地松了一口大气。
   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参加了高考的其他工作,经历了不少有惊无险的“小事”:一个自暴自弃的学生将一张空白卷带出了考场,出教室后才发现,通过反复喊广播多方寻找,考生最后在厕所里找到后上交;有一个考室只有一个学生参考,没有将这个学生的试卷和余卷一起装订入袋,结果在当天晚上通过层层上报请示,将考场几十个考室的试卷封口起开,才找到这个学生的卷子,再将之与余卷封存,每一个在场人一一签字,以示不是舞弊行为;某年考试试卷保密出了问题,当晚紧急行动采取了措施,惊动了中南海,最后将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省长的帽子才保住……等等事例,不一而足。
   高考无小事,因为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形象,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尺度,是这个社会最后的一块净土。守着这最后一块净土使之不受玷污,不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共 15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高考无小事,样样严阵以待。文章以时间为序,写清了作者所经历的高考监考。从字里行间,让人感叹高考之严肃性,倘若事事如此,何愁事之不成。【编辑:单培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单培文        2009-05-24 19:24:36
  监考就得这样,要是当官也能这样,中国就好了。
-刻画心灵的印记
2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5-25 00:26:34
  高考无小事,因为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形象,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尺度,是这个社会最后的一块净土。守着这最后一块净土使之不受玷污,不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转眼就高考了,孩子的高考牵挂着许多亲人的心。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