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铅山连史天下扬

编辑推荐 铅山连史天下扬


作者:九狮居士 童生,57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2发表时间:2014-12-27 09:32:54
摘要:介绍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保护名录——连四(史)纸

江西铅山县昔以产纸盛名,早在元代,铅山纸就以“妍妙辉光”著称于世。明中叶后,铅山成为“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铅山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进入清代,铅山纸更加发展,品种繁多,其中最优者首推连史(四)纸。是江西乃至全国最优秀纸产品之一。除行销全国外,兼有较多量行销日本、南洋等地。(见民国粤湘赣特产联展江西筹委会《江西之特产》)。铅山连史(四)纸,又称“河口连史”。其实,连史纸产地是在离河口西南50公里外的陈坊周围。铅山连史(四)纸实乃陈坊连史(四)纸也。而河口不过是铅山县内重要集镇,因水陸交通方便,而成为连史(四)纸(下同)的集散地。
   铅山陈坊连史纸质地洁白莹辉,细嫩坚韧,防虫耐热、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称誉。我国历史上的宏编巨著及名贵作品的印刷,多采用连史纸,并且相当一部份用的就是铅山连史纸。如清代文渊阁和故宫博物馆所出的善本书,是特选铅山连史纸印刷的。民国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连史纸印刷《四库全书选辑》,一次就向陈坊“傅中和”纸号订购连史纸1500担。事实证明,凡用连史纸印刷的线装书,有的虽经几个世纪,书页仍洁白如新。今世界各大图书馆所藏善本书,凡是连史纸印刷书则完好如初。铅山连史纸,确实为祖国文化普及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沿革
   铅山连史纸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而盛于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当时的编书、著书、刻书事业的繁荣,给连史纸的产销带来了鼎盛时期。陈坊四周的纸槽多达2000余张,年产连史纸20余万担。陈坊街纸号、纸店、纸栈林立,其中“西客”(山陕客商)专营连史纸的大纸号就有18家,他们资金雄厚,有的还在杭州、汉口、天津等地设有分号,连史纸年吞吐量每家都在万担左右。当时,每日天尚未亮,陈坊街上就熙熙攘攘挤满了来自火烧关、云霁关、西天岭等各路纸槽挑运连史纸来的挑夫,挑着连史纸在18家纸号门前依次排着长队,等候开门收购。街道两边几十家饭铺、酒店、南北杂货、布匹等店也应时开市,十分热闹,一直延续到午饭后,街面才静了下来。纸号把收购进的连史纸加工改装后,下河运往河口集中分销全国各大市场。
   鸦片战后,国门洞开,包括机制纸在内的洋货大量涌进充斥国内市场。致使手工制作的铅山纸销路日蹙,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山乡土志》写道:“连史纸产于陈坊者为最,石垅所出次之。每年约出万余担,价值十余万金。”这就是说:光绪后期(1897-1908)连史纸产量已从20万担下降至万余担,只及鼎盛期的二十分之一。
   民国三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洋纸的减少,铅山手工制纸产销也兴旺起来,据民国23年江西省政府经委会《江西经济问题》记载:“民国五年,铅山连史纸产量42000件(合21000担),产值336000元;民国七年铅山连史纸产量激增到336000件(合168000担),产值2600000万元”,接近鼎盛时期的产量。但好景难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洋纸再次涌入,铅山连史纸的产量又告下降。至民国十九年(1930),连史纸年产量已下降为42000件(21000担),产值下降到336000元。以此推算当时纸槽只有210张。
   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对当地苏区实行经济封锁,致使纸商外走,纸槽停产。1934年全县纸槽50张,年产纸5000担。其后虽有起色,但总在5万担之间徘徊。
   抗日战争时期,洋纸阻断,铅山纸有所复兴,但1942年浙赣铁路会战,铁路沿线各埠均遭日寇蹂躏,纸张的销路被切断,加上当时水灾,致使陈坊纸商损失惨重,其中“连史纸5152件连同其它纸张损失共计达9557件之巨,纸张实力损失殆尽”。(陈坊纸业代表,在铅山县行政会议三十一年度第一次会议提案)。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间,先后倒闭的陈坊、河口纸号有“吉泰”、“傅源丰”、“方明文”、“集丰”、“益裕”等。
   民国三十四(1945)年抗战胜利。铅山陈坊连史纸运销路线畅通,生产又有所恢复。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江西地方志农产资料汇编》:“民国三十七年和三十八年,铅山连史纸年产量15000担,纸槽当有150多张。”但也只及战前民国廿六年(1937)产量5万担的三分之一多点。
   新中国成立后,铅山连史纸一度复兴,并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纸张交流会上,荣获奖旗、奖状。由于机制纸的产量与日俱增,加上连史纸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机器印刷出版和钢笔书写,特别是手工制造的连史纸成本过高(当时连史纸定价每担43.30元,而成本却需55.40元)。连史纸的大生产很难维持下去。1959年12月,在北京、上海古字画装裱部门的求购下,江西轻工业厅投资3万6千元,在陈坊的浆源、篁碧各建一张连史纸槽,职工共16人,定点生产连史纸,三年来共生产连史纸200多担。文革期间,全部停产。1979年又恢复生产,后来仅剩浆源一槽,职工11人,年产量最高74担。
   二、连史纸的改良
   为了抗衡洋纸,适应日益发展的印刷出版和钢笔书写的需要,自民国初年起,纸槽对连史纸生产进行了改良,创造出下列新品种:
   龙排连:纸幅同连史,但厚为连史纸的二信,可作画,可写字,能作信笺,是陈坊纸工创作的。
   改良连:纸幅同连史纸,为糟户金勉斋创造。有“301”、“302”、“303”三种。其纸利用新法,配合白料,加入松香、陶土、小粉和明矾等原料制成。质地厚而精细,色彩光明,富抗水性,墨水不易渗透,可书、可画、可印刷、可作信笺。
   此纸用于钢笔书写,不逊于舶来品,北京书店曾以万元之资订购此纸印书。
   海月连:是在“赛连”的基础上改进的。其纸质洁白不透水,宜于书画、印刷和钢笔书写。
   大匹纸:一名画纸又名仲宣。其纸洁白如连史但比连史厚,纸幅亦大,长约5尺,宽3.2尺,产于陈坊和光泽县司前鲍家洲。年产数千担。当年,南昌“熊厚生”纸号委托陈坊纸号代收此纸运销南昌、汉口等地。民间多用此纸印刷宗谱,故又称“谱纸”。此纸则为清代前期所创造。
   三、连史纸产业、纸镇、纸商及运输
   铅山连史纸产地分布在陈坊镇周围的武夷山脉的崇山峻岭间。按行政区域产地有二:一是铅山县陈坊乡境内,自云雾关、火烧关以北的云际坑、佛寨、西坑、太源和浆源、郑家塘、港口、篁碧、石垅等方园100多华里的地区,这里最盛时有纸槽1400多张;二是福建邵武府光泽县所属地方,自云霁关南下至王家洲、枣树墩、司前、梅坪等方园近100多华里的武夷山脉南坡地区。这里造纸最盛时有槽500多张,因这些地区产连史纸必经过在陈坊的加工,才能出口运输上市外销,便一直视为铅山连史纸的产地。
   铅山县的陈坊是连史纸产地、加工、集散中心,位于武夷山脉北麓陈坊河畔,地扼火烧关、云霁关闽赣通道。陈坊河源自火烧关和云霁关下,北流57公里,经汪二渡口村注入信江,它东溯信江20公里至河口,西下弋阳经信江到鄱阳湖进入长江,自陈坊以下可通小船,为连史纸的远销提供了有利条件。陈坊有条长1.6华里的街道。昔日,纸号、纸栈、纸店林立,因纸业发达而兴起的饭铺、酒馆、布匹、南北货、肉食、杂货等店铺亦比比皆是,居民多达二万多人。镇内巨宅大楼鳞次栉比,其规模之宏敞、装饰之精美,实为省内罕见。它们多为纸号或纸商居宅,从中不难窥见当年纸商之富和其纸业之盛。
   最早来陈坊经营连史纸的,是清雍正间来的“西客”(山陕客商),他们挟巨资首先来陈坊设“振和”纸号,收购连史纸和大匹纸,运销全国各地。至乾隆时,西客在陈坊设的纸号如春笋般出现在陈坊街上,有日兴岩、福兴号、曾永祥、永康等18家。西客资金十分雄厚,一次可吃进连史纸2千至3千担,年吞吐量每家都在1万余担左右。清乾隆初西客集资开挖陈坊河道八华里,把起航点从万家桥鹭鹚石上移到陈坊下街头水口,西客又在那里建筑了一栋规模宏伟占地4000平方米的关帝庙,兼作装船下河,囤积纸张之地。并设立“山陕会馆”作为集会议事之所。清嘉庆末年,西客离陈坊而去。继由在西客纸号任职的黄廷瑞开设“黄同昇”纸号和本地任姓开设的“任正和”、“任太和”纸号经营连史纸。接着,抚(州)建(昌)帮纸商相继来陈坊开设傅中和、傅春和、信丰、德丰等纸号;再后,南昌、丰城、南京、福建和浙江等纸商也接踵而来,开设了晏文盛、郑荣记、宁立顺、何同仁、陈正和、王益裕等纸号。他们恪守信誉第一、保证质量、按质定价的商业道德,因而业务蒸蒸日上,誉满大江南北。民国时期,陈坊专营连史纸的大纸号共有23家。其中最著名者有二家,即:晏之盛纸号——是南昌晏老五开设的。资金最为雄厚,号称30万银元。一次能吃进连史纸2000多篓,年吞吐量15000多篓。汉口、杭州、上海、天津都设有分号。晏老五逝世后,由其子晏硕卿继任。
   傅中和纸号——为抚州金溪傅姓开设,资金号称20万银元。傅某逝世后,由其于傅有田继任。傅有田在江西省政府任职,遂委任曾达仁、徐七松经理。曾、徐后发了财,便离开傅中和自设“同兴达”纸号。傅家改聘金溪饶某担任经理。饶某颇有才干,未几,即使傅中和信誉日增,营业兴旺,每年加工出口连史纸10000多件。
   其它纸号还有:傅春和、罗聚和、罗利生(二罗纸号是抗战前夕兴起的“后起之秀”,每家年吞吐量5000件以上)、任正和、任太和、黄同昇、仁德、立太祥、开泰、信丰、吕福祥、立顺、太成、德顺源、长兴纸栈、华家庄屋、郑荣记、何同仁、陈正和、王益裕、周兴达等。
   上述23家连史纸纸号各显神通,收购陈坊地区(包括篁碧和福建光泽司前、梅坪等地)生产的连史纸和大匹纸,予以加工改装后,销往汉口、上海、杭州、天津、南昌等商埠而转口销行全国各地。
   铅山连史纸的运销,民国23年(1934)以前主要靠水路。纸商从陈坊水口码头装小船经陈坊河进入信江,上溯40华里至河口。或由河口东溯信水至玉山,经80里驼马路至浙江常山下兰溪河入新安江到达杭州等地;或从河口(或黄沙港)装大船下弋阳,出鄱阳湖,经九江进入长江运往汉口和上海天津或南昌等地,再转口销往全国各个市场。这就是当时的连史纸主要运销路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浙赣铁路通车后,铅山连史纸便由陈坊装船运至河口,再由河口运输到上饶或横峰装上火车,分别运输杭州、南昌等地。铅山连史纸除销售国内市场,也输入日本和南洋各国,每年各地约5至6万件。河口祝荣记纸号,就曾经九江五洋公司,出口外销连史纸1200多篓。(校对:杨必正)
   (注:一,本文节录自滕振坤老先生的原著《铅山连史纸》前言和第一、三、五章。
   二,2006年6月铅山连四(史)纸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保护名录》)

共 43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江西铅山县的纸业发展作为叙述对象,多角度展现了铅山纸的发展情况。从文章中,我们了解了铅山纸业和国家历史情况的关系,和国际大环境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国家兴则产业兴的道理。看到了铅山纸在技术方面的改良情况和发展历史,看到了铅山纸商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情况。铅山纸成了江西铅山县的重要文化特征和资源。语言流畅而干净。【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肖洁        2014-12-27 13:11:25
  欣赏佳作,遥祝冬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