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记忆的碎片

编辑推荐 记忆的碎片


作者:980539319 秀才,1269.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65发表时间:2014-12-27 11:04:57

人说,回忆是淡淡的痛。可回忆也能给人带来温馨。试想,岁月沧桑,物换星移,逝者如水,不可复返,可从逝去的岁月中竟然捕捉到了依然留存在脑海里的一些尚未消失的碎片,在淡淡的痛中岂不也有着丝丝隐隐的愉悦和温馨?
   小的时候,我家住在县城的东门口。县城并不大,一条只有2米宽的之字形的街,两边一律青灰色的瓦房,参参差差,在那个年代,还算有点气派。县城中心是曹姓一座会议厅式的建筑,我记事时已成了伪政府的办公厅。西门外只有几户人家,往西有一小石桥,桥西是关帝庙,建筑宏伟,松柏葱茏。清朝末年,县城刮进了民主思潮,伐了树,搬掉泥胎,在这里办起了学堂,名曰“西堂”。我上高小就是在关帝的大殿里,一边看着身披绿袍的红脸关公手捋长须观看《春秋》,一边趴在破旧的课桌上听着老师讲课。
   县城的东门外地面宽阔,建筑也多,有高大的石牌坊,有在骑楼上建起的单间庙宇文昌阁,靠北的山崖上都是高高低低依崖挖出的土窑洞。东山根底,还有一座宏伟的庙宇,一溜五孔砖砌窑洞,有坐西面东的戏台,人称娘娘庙,供奉着女娲、黄河仙子和她的侄女。娘娘庙香火旺盛,每年二月举办庙会,唱大戏,很是热闹。县城里也有庙,城东靠北一大片地盘是孔庙,我记事时已是一片废墟,只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大殿,抗日时期,阎锡山作《红炉歌》,要各县都建“红炉台”,此殿也就成了“红炉台”,解放前后,县上召开群众大会或唱大戏都在这里,成了全县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这里更是我们孩子们的“天堂”,特别是临近过大年的时节,家里人为孩子们放了假,不用再上山打柴或在家里干些零活,大家就“一窝蜂”地集中在这里,有的在台子上拿着古铜钱“拍三码”,有的就在台下场子里“打瓦”、“打茅屎官”,或一分两拨,开起火来,吵着,笑着,闹着,其东融融。东街有城隍庙,规模很大,门前有两个高大的石狮子,一雌一雄,一色的青灰。大殿被日本人烧毁,只是坐南向北临街的戏台仍在,每年二月、九月古会就在这里唱戏。往西到十字街,那时这一片叫西关,有火神庙,解放后,县城逐步扩大,这片地盘成了中心,县上开大会、唱大戏也就到了这里。还有一些庙,如城西北的瘟神庙,也唱过戏,县城中心的八蜡庙等,规模不大,人们也早已忘却了。
   县城的主街道并不繁华。商店、饭店和其他店铺都不太多。街上的铺面如布匹百货一类的只有三四家,要说当然还有张家的木铺、雷家的铁铺、李家的皮坊、仇家的染坊、杨家的糖坊、刘家的油坊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过,那时已是狼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铺面已失去了曾经的繁华,门庭冷落,市面萧条。红火的还要算几家卖吃食的店铺,中街转角处有老王的麻花铺子,两间房子那么大,里边也没有摆设,老王一大早就当门支起了平底的油锅子,炸麻花,也炸油糕。买麻花的一般都是带了回去,老王就递过一块纸片;买油糕的是要趁热吃,老王就用小碗盛着,递给他就地蹲着吃。西街还有一家卖饼子的,没有铺面,当街泥了高高的如圆筒似的炉子,支了案板,现打现卖。打饼子的是个年轻人,名叫海子。海子很讲义气,有一次,有个乡下人说是要给他老爸买两个饼子,海子一听,激动了,平日里都是给自己孩子买饼子的,哪里听说有给老人买的?这人是个大孝子,于是,海子又拿了两个饼子恭恭敬敬地递给这位乡下人,哈哈笑着说:“孝子有这份心,我这四个饼子就是敬你家老人的,分文不要!”西街坐北向南还有一家燕家的水煎包子,后锅里常熬了一锅大烩菜,里间放两张桌子,村里人进城大都在这里吃饭。大饭店听说也有过,只是我记事时已经灭迹了。
   我们县气候温和,出产棉花,质地特好,远销津沪,所以,县城老早就有几处花店,也就是收购和销售棉花的交易中心。中街有一处,老南门旁有一处,新南门外也有一处。新南门外是曹兴仁家的花店,院子大,建筑也有气派,特别是靠西墙根有一间碑亭,竖着一块棱角分明的长方体石碑,碧青的色泽,花纹做工十分精细,保留到现在也应是一件很有价值的珍贵文物。曹家花店的门口正是新南门外的大路,路西有一口水井,水质清冽甘甜,虽然城内城隍庙旁也有一口水井,但水苦咸,熬米汤也不糊锅,所以,全城的人都要到新南门外的这口水井里来打水,井口也就常聚着不少人。县里没有医院或卫生所,只记得有个姓孟的医生,是从部队上下来的,背着一个绿色的医护包,谁家有了病人就去找他。后来,有一位闻喜县的外来商人,名叫金克通,在西关置了家业,就在家里开了个药铺,不看病,光卖药。由于缺医少药,明街暗巷的墙壁上就经常能看到贴有用黄裱纸画了颠倒驴,上面写了“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小纸片,更深夜静时也常常能听到“回来啊,回来”的唤魂声,凄凄惨惨的,听了立时让人毛发悚然。那时孩子的成活率不高,学校也就不多,我记事时,东关县立高校已经塌毁,文庙旧址前临街有一民教馆,但很快也停办了。县城西有刘国梁在自家院里办的一所私立初小,窑洞作教室,院子是操场,我上初小就在这里。县上红火的日子就是二月和九月的古庙会,村里人都进城来,看戏或买货。可平日里也会有从外地来的耍把戏、耍猴玩狗熊的人,他们挑着担子,或牵着狗熊,打开一片场子,当当地敲响小锣就耍开了。有一次,一个耍把戏的竟然将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放在一条长凳上,长长的一刀下去,顿时鲜血直冒,我们都吓的闭住了眼睛,没等双手沾着血迹的耍把戏人端着小锣为孩子乞讨点棺材钱,我们就在大人们的大腿间颤颤地往出钻,可还没有钻出去,就听见那孩子嘎嘎地笑着,站起来了。
   县城不大,城墙却修得精致,一色青灰色的石条垒起,还有砖砌的雉堞。东西南北四套城门都是用一尺多长二寸多厚的大灰砖垒起来的,前后两道门,名曰“瓮城”。城南有翠微峙屏,城北有浮图拱卫,西南笔架山耸立,城下清凌凌昕水西流。山上大都有寺庙,游人络绎,香火旺盛。再加,气候温和,水流方便,瓜菜早熟,县城东、南、西大片地都是菜园,西川村镇多种棉花,在农耕社会,算是占了一份地利。所以,当年我们大宁偏僻、贫穷、落后,可还是有个“小金殿”的美誉。
  

共 24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回忆总是美好的。作者回忆了小时候自家居住在县城的东门口。记述了印象中当时县城的情景,记忆中的小石桥、关帝庙、石牌坊等。作者记忆中县城的街道并不繁华。商店饭店不是很多,但各种功能的木铺、铁铺、皮坊、染坊、糖坊、油坊等一应俱全。作者小时候居住的县城虽然不大,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城。欣赏。【编辑:紫气东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4-12-27 11:05:20
  这个小城如果今天还能存在,也应该是座古城了吧。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