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冬日盐官行

精品 冬日盐官行


作者:金谷 布衣,28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09发表时间:2015-01-01 11:54:11
摘要:盐官,是一座古,.因水而生,因潮而兴。浓缩了江南古城的精髄,如同一部古老的“线装书”,字里行间充溢着大自然的灵性与文暖的人文情怀。每一件伴随过古城历史的遗存,都是这座古城难忘的记忆。

冬日盐官行(一)
   开篇语
   十二月七日,农历十月十六,周日,天文大潮日。受杭城同乡蒋老弟之邀,陪中国建材研究总院汪教授游海宁盐官古城。汪教授与我年纪相仿,虽初次见面,却早已久闻其名;今日得见又一见如故,交谈甚欢、甚融,实为冥冥中的缘份使然。汪教授江苏南通人氏,瘦弱的外表掩饰不了其旺盛的精神,戴一副极普通的近视眼镜,言谈间看似随意(就算是玩笑言语)却又注重严密的逻辑性,将其工科出身的知识分子特征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汪教授曾留美多年,学成归国,是我国水泥生产领域著名的自动化控制专家和信息化专家。今次携国内部分领域内专家来杭,为蒋老弟所在公司之产品作省、部级新产品技术鉴定的准备工作。闲暇之际,又恰逢周日,遂有海宁盐官古城一游。
   蒋老弟为我多年的忘年交,虽年纪相差悬殊,但相识、相交的十余年来,彼此间并无代沟之隔。蒋老弟邀请陪教授同游盐官,岂有拒绝之理?且海宁盐官也正是我曾规划游览之地,欣然接受。书写盐官古城的文章已数不枚举,我也不自量力,斗胆参与,将游途中的所见所闻,作片断记录。
   冬日盐官行(二)
   盐官古城
   出杭城车行驶九十余公里约一小时许,于九时半抵达古城盐官。认识盐官,是由“海宁潮”开始。古城因水而生,因潮而兴。盐官是建制镇,隶属于嘉兴市的海宁市。据史料记载,古盐官最早可追溯至7000年前,是江南良渚文化重要源头之一。镇虽小,但蕴藏的历史深厚。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吴王刘濞煮海为盐,于此设司盐之官——盐官,乃相沿地以官名。唐永徽六年(655年)盐官县治迁至此,筑城凿池,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繁荣县市之一。自此后的千余年间盐官一直是海宁县、州治所在地。据说,民国初年,时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曾建议定都盐官,听起来虽觉夸张,但足以见得盐官的地位。盐官的历史一直在延续。
   一行仨人,先到“宰相府第风情街区”内的千年古街。宰相府第风情街是一条特色人文街区,街区由四大区块组成:城楼、吊桥、点将台、武库等组成城楼区城;廊桥、茶楼、品苟小憩组成茶楼区城;陈阁老宅、杨氏部宅和郑晓沧故居等组成人文区块;城隍庙及两侧传统商业建筑组成邑庙区块。又据介绍,盐官古城有五门,宣德门是其中的东北门。乾隆六下江南,四驻海宁,都曾从此门过。因此,宣德门对古城具有非一般的意义,也由此成为了游客游览古城的第一站。宣德门是厚重的,在江南一带极其少见的。门前圆木拼接而成的的护城桥,青砖所筑的高大城墙,带有轻微回音的门洞,唯独少了的,是护城的兵将。从宣德门下来,我们徜徉在古街上,脚下的是青石板路。如今的古城多有缺损,仅在葫芦潭侧尚可找寻到部分遗迹。而城门,仅幸存下来的古城残迹正延续着历史的丝丝缕缕。那斑驳的建筑,那厚重的砖墙,那精巧的门窗,那青石的街道……古韵依依,都蕴藏着历史的积淀,也见证着一种凄美。
   走在老街上,磨蹭发亮的石板路、高低参差的木建筑、潺潺依旧的城河水、青苔斑驳的河埠头、临水而设的美人靠……让你感受古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会古镇充满江南水乡情致的一面。街中段临河有陈阁老宅,不仅是宰相府第,据说还是乾隆皇帝生父的宅地。野史虽不可信,但“乾隆乃海宁陈阁老之子”的传说仍广为传诵,至今不衰,并使海宁陈家和盐官名声显赫。其实乾隆六下江南,曾四次到盐官,均驻跸陈氏安澜园,又动情写下“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并将圆明园“四宜书屋”改建仿造了一个安澜园,韵味深长。
   盐官蕴藏的文化也同样丰厚博大。这里人文辈出,是哲学家张九成、戏曲家陈与郊、围棋国手施定庵、昆曲家徐凌云、“瘟病医圣”王孟英、音乐家刘质平、文献学家陈乃乾、训诂学家朱起凤、国学大师王国维、教育家郑晓沧、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月份牌画家杭穉英的故里。这里,有在清代被誉为“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海宁陈家。明清两代,陈家共有进士及第者32人,位居大学士者3人,官尚书、侍郎、巡抚等一、二品大臣者13人,卿寺、道府以下逾300余人,号称“陈半城”,至今犹为邑人津津乐道。小小一个古镇,到底孕育了多少风流人物!也许是钱塘江不息的涛声滋润了这些名人大家的人生,钱塘江汹涌的气势感染了他们奔走天下激越的梦想,使得这里文气浩荡,才情四溢。
   走近古镇盐官,感受着的是一种悠远的气息,既有阳刚之英气,又有柔媚之秀气。这种感受,是那深深积淀着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的内涵,能让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令人难忘。
   冬日盐官行(三)
   青楼
   在盐官古城宰相府第风情街上,有家“花居雅舍”,说白了就是古代的青楼妓院。类似的青楼,2013年末去山东枣庄出差,参观台儿庄古镇时曾经相遇过,但该处的青楼纯粹是当今世人仿古建筑,缺少历史真实感和底蕴,并未引起我太大兴趣。
   冬日的阳光,将它门前的老街映照耀的暖暖的,游客们仨仨俩俩徘徊在老街上,或驻足观望,或与我一样的好奇性进入青楼。走近高墙,步入一扇幽黑的小门,“花居雅舍”四个字顿时扑入眼帘。动听的名字!“花居”——告诉人们这里面曾经住过许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雅舍”——似乎有些附庸风雅。青楼位于盐官镇老街中央,雕花门楣上刻着“花居雅舍”四个字。这是一幢很别致的建筑,远远望去,粉墙很高,却没有一扇窗户,现存“花居雅舍”为清代建筑。据介绍这是近代江南一座典型的青楼。由一幢东、南、西、北基本上连缀一体的木质结构两层楼房,每排、每层房屋都分成若干小房间。“花居雅舍”两木结构建筑,前后各有一个天井,而前后两进房子,无论楼上楼下,四周又都环通。进门处的围墙门堂上保存有多幅砖雕,这些砖雕无疑是江南民居中砖雕的精品。而廊檐下木柱旁的木雕,同样体现了当年雕刻工的非凡创造。作为青楼文化的陈列馆,“花居雅舍”的结构很独特:前一进为“青楼”区块,主要展示与青楼及青楼女子相关的文化现象,楼上楼下各两个厢房分别展示青楼与音乐、与文学、与名士、与历史的各种复杂关系,底楼和二楼的大厅则设想了青楼作为当年的公共娱乐场所的情景;后一进为“红粉”区块,主要展示青楼女子的生活场景,包括她们洗澡的湢室、敬神的场所、睡觉接客的房间等等。
   青楼里并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但有不少煽情刺目的图片资料,你可以好奇地静观青楼里陈列的一切。
   青楼的大厅,宽敞豪华,桌椅精致,陈设素雅。这里是接客的地方,也是青楼女子与意中情人倾心相诉的地方,所谓“戏子无义,婊子无情”这话不完全对。
   青楼,摆放有春宫图和春宫瓷器,是国内第一家全面展示古代青楼现象和青楼文化的场馆。
   青楼是一个大的庭院的总称,里面的建筑都是比较讲究的:姑娘们的雅阁内,陈设是很考究的,绝不寒酸,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是必备之物,古董瓷器等摆设也是要有的,床前的屏风等也都是很精致的。电视剧《鹿鼎记》中“丽春院”场景就在此拍摄穿过青楼,来到后楼。正面梁檐上的“红粉”两字表明这里便是青楼女子真正接客的地方了。后楼的结构与前楼一样,房屋围着后天井修筑了二层走廊,整个走廊四四方方,也就成了一个“回”字形。这里透着江南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精致,空气中曾经弥漫着胭脂水粉的味道。湢室里有青楼女子日常洗澡用的木桶,它有一身之高,洗澡的嫖客和妓女进出都要爬楼梯。沿回廊布置的是一间间独居的小房子。房子里的布景、道具几乎千篇一律同一模式:一张双人床,一个女子用的梳妆台,有的梳妆台上还有钱盒子和形似元宝的盘子。看着“青楼”二字,看着挂满红灯笼的走廊,那色艺双绝的女子董小宛、李师师、小凤仙、赛金花,还有柳如是、李香君……似乎一一向你走来,从你身边而过;我徜徉在历史中,却仿佛又从历史中走出,看到了东莞曾经的热闹非凡,看到了“天上人间”名噪一时,看到了央视个别美女主播动人的笑容。我无法辨认这是历史还是现实。汪教授的一声“炮房”,把我从沉思中拉回。这毕竟是当今旅游文化背景下能见到的第一个青楼,是别处所没有的绝版的历史风情。
   冬日盐官行(四)
   陈阁老宅
   陈阁老宅位于盐官古城宰相府第风情街上,这是古城最具特色的一条老街,足以见得陈家的这幢老宅在盐官古城的地位。来到陈阁老宅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扇黑色竹扉门,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乘小蒋老弟购门票之际,我突然发现堂堂的宰相府第大门竞然朝北,完全不合风水基本规则和江南宅第坐北朝南传统文化,诧异之时进入老宅,容不得我深究。待我浏览老宅介绍后方才明白,原来这是一种向着宫阙的体制,为了表达主人心向朝廷,大门及主体部分朝北,可真是“忠心可鉴”!据介绍,陈阁老宅建于明代后期,宅子最初的主人是明代著名戏曲家陈与郊,也是陈家最早出道的官。后来就传到了陈家的第二位阁老陈元龙的手上,“陈阁老宅”也是因他而得名。随着陈家家业兴旺,宅子规模不断扩大,至陈元龙时,占地四十多亩,在盐官是绝对的第一大户。历近四百年,建筑端肃,布局雅致。陈家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称,世代簪缨,家学渊源,书家辈出。陈元龙是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是乾隆御封的“江南第一世家”;从明代到清代,大小官吏出了300多位,声震朝野,有乾隆爷诗为证:“盐官谁最名,陈氏世传清,一门三宰相,六部五尚书”这座当年的宰相府第,现尚存正路轿厅、东偏房祠堂、寝楼、双清草堂和筠香馆。轿厅是老宅的大门(前面所言朝北),北向临河,气势森严;而走进大门内所见的建筑,皆倒置为南向。院子里有一棵六百多年的古罗汉松,高大粗壮,四季长青。小蒋老弟在罗汉松前对我言道,大多数的罗汉松难以长到如此高大,唯有沾上龙气。据传,当年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陈宅,这是民间流传乾隆爷下江南是为了寻祖归宗的渊源。据档案记载,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费巨额官银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当年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患频急。而大堤一旦冲破,杭嘉湖这一带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势必被淹,到那时将会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漕粮的征收。乾隆从关乎天下粮仓安全出发,四次亲临海宁督工,建起海潮屏障鱼鳞石塘。而在当年乾隆亲临偏僻小县海宁,实在找不出比陈宅更体面的接驾之处。像如今开酒店者还剩一间房一样,爱住不住,仅此一家,乾隆不住陈宅,还能住哪呢?由此看来,老宅内的罗汉松确实沾上了帝王之气。民间以讹传讹,将这桩子虚乌有的传说传得有鼻子有眼睛。也罢,这个传承了几百年的传说,至少让那个天一黑只能靠故事来打发漫漫长夜的人们,有了咀嚼的乐趣。“海宁陈家”兴于明清,清以后,虽没有先前的官运亨通,却也名人辈出,“海宁陈家”成了书香世家一个特定代名词。
   冬日盐官行(五)
   观十月十六潮
   汪教授此次盐官行的主题是观看海宁钱江潮,而我也是第一次到达盐官古城。是日,正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涨潮日。
   步出陈阁老宅,已是中午十二时左右。杭城出发前,小蒋老弟通过互联网查询得知当日潮水到达盐官镇是十三时二十分。原本打算在宰相府第风情街就餐后观潮,为确保观潮的准确时间,询问陈阁老宅景点工作人员,告知潮水到达时间是十二时二十分,比网上预报的时间提前了整整一个小时,算起来已经容不得我们在老街上美食一顿,只有匆匆赶赴钱塘江边。
   好在小蒋老弟熟悉观潮景点,熟门熟路,不到十分钟就到浙江省治理太湖南工程陈列馆广场,往东行走二、三百米就是盐官排涝枢纽,此处建有观潮塔台,是一处绝佳的观潮处。
   盐官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钱塘江涌潮蜚声中外。钱塘江涌潮以涛高、汹涌、惊险、多变以及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自古蔚为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句,北宋诗人苏东坡咏赞“钱江秋潮”: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呑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盐官排涝枢纽是观一线潮的绝佳之地。每月农历初一至初六、十五至二十的大潮之日,尤其是相传为潮神生日的农历八月十八,观者如堵,地无寸隙,无怪乎苏东坡咏赞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千古名句。
   当日虽不是八月十八大潮日,但仍然是当月的大潮日。遗憾的是观潮的却只有廖廖数人,不见人山人海壮观场面。晴朗的天气,良好的能见度弥补了这一遗憾。伫立在江堤,但见江水滔滔,波浪滚滚;接近十二时二十分,涌潮来临。极目远眺,一线白练由远及近,渐渐变粗,如同雪山横亘,随着涛飞浪溅,翻滚着向西急奔而来,转眼间却幻化作万马奔腾,呼啸而过,耳畔涛声隆隆,汹涌的潮头翻卷起千万堆雪花;潮头过后,江面沧海横流,似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一路向西绝尘而去。

共 866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与友人游海宁盐官古城。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那斑驳的建筑,那厚重的砖墙,那精巧的门窗,那青石的街道……古韵依依,都蕴藏着历史的积淀,也见证着一种凄美。”陈阁老宅,宅子最初的主人是明代著名戏曲家陈与郊,也是陈家最早出道的官。后来就传到了陈家的第二位阁老陈元龙的手上,“陈阁老宅”也是因他而得名。陈元龙是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是乾隆御封的“江南第一世家”乾隆爷诗为证:“盐官谁最名,陈氏世传清,一门三宰相,六部五尚书”可见其历史悠远和名气。王国维故居是又一名人宅邸。王国维,“国学大师”、“中国近代最后一位文学思想家”,有很多文学理论对现代还具有影响。金庸书院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金庸先生的学术成就,陈列有金庸先生捐赠给书院的物品。一路随着作者走来,看到了这个历史名城的大概,还是得亲自去一下看看为好了。拜读。【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102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5-01-01 19:34:03
  很不错的游记散文,拜读。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