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冰川雨林(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冰川雨林(散文)


作者:单之蔷 布衣,25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44发表时间:2015-01-06 22:33:46


   在四川康定海螺沟的冷杉、云杉林中,我想到了加拿大温哥华海岸山脉上的“温带雨林”,因为它们太像了。沿着川藏线继续向西,到了西藏易贡、波密一带我又看到了那种冷杉和云杉林,它们在高山植被垂直带的顶部,再向山顶,就没有森林了,它们又让我想起了加拿大的“温带雨林”,这也缘于它们太相像了。
   一株株巨树笔直地伸向天空,顺着树干抬头望去,却看不到天空,遮天蔽日,只有一些光斑从缝隙中洒落下来,若有若无。树木一棵挨着一棵,只是靠树枝的伸展,彼此才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林中阴暗凉爽,苔藓覆地。
   这些情景倒是让我回想起自己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哥华附近,一个名叫卡普兰努的吊桥公园里看到的“温带雨林”。
   这个公园以一座横跨山谷的吊桥闻名,这吊桥当年是为了采伐这里的森林而修建的。据说这是世界上最高和最长的吊桥。我对吊桥兴趣不大,唯一感兴趣只是吊桥所在山谷两边的森林。这种森林沿着海岸一直分布到北极圈美国的阿拉斯加,统被称为“温带雨林”。
   这种森林属于暗针叶林,都是冷杉和云杉属的。它之所以叫暗针叶林,是因为这种森林的郁闭度高,林中阴暗,很少有光透下来,而且这云杉和冷杉的树冠的颜色也沉郁苍翠,色泽暗绿,在山坡上如墨玉一般。同暗针叶林相对的是所谓的“明亮针叶林”,典型的是落叶松林,这种森林郁闭度低,林中开朗明亮。
   并不是暗针叶林中的云杉、冷杉林就可以称为“雨林”,只有在特殊的地带,特殊的条件下云杉和冷杉林才能成为“雨林”。
   加拿大温哥华一带的云杉、冷杉林之所以被称为雨林,是因为这里丰沛的降雨量。这里之所以有丰沛的降雨,是因为太平洋暖流沿着海岸从这里流过,带来了暖湿的气团和适宜的温度,还有面向太平洋的海岸山脉迎着水汽涌来的方向带来了地形雨。这里的年均降雨量超过2000多毫米。丰沛的降雨和适宜的温度使得这里的暗针叶林长得茂密异常,林中附生植物和苔藓等众多,完全给人一种热带雨林的感觉。
   加拿大温哥华一带的“温带雨林”的主要树种就是暗针叶林中的云杉和冷杉,四川海螺沟和西藏波密的云杉和冷杉,与温哥华一带冷杉、云杉是同样的属。甚至有科学家推测,加拿大和北美那里的云杉和冷杉可能是在从青藏高原这里迁徙过去的。
   而且四川海螺沟和波密的云杉、冷杉林的茂密程度,完全不亚于加拿大的“温带雨林”。在四川的海螺沟,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被这里的森林吸引了。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这里的云杉和冷杉树的高大,到处能见到40——50米高的大树,尤其是这些树上挂满了松萝,一种长在树上的苔藓类植物,这些苔藓挂在树枝上,随风飘拂,好像那些大树的美髯,令人过目难忘。当我再次去海螺沟时,我们进入了冰川(这里的冰川已经深入到森林之中)附近的森林,沿着一条小路步行,目的就是要看看这里的森林。这里海拔大约3200多米。林中到处是湿漉漉的,好像刚下过雨一样,其实这里总是这样,云雾缭绕,即使不下雨,林中也是雾气弥漫,湿度很大。在这个海拔高度上,形成了一个最大的降雨带,也称“云雾带”。正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减弱了地表的水分蒸发和树木叶片的蒸腾,保持了树木有足够的水分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这里的树木长得高大茂密。在我的身边都是一株株参天大树,主要的树种是云杉和冷杉,它们长得笔直笔直的,大多高达几十米。我看到一束阳光射进林中,照着一株云杉的枝桠横斜处,一棵棵附生植物逆光挺立,像一排士兵。在另一棵大树上,附生植物众多,我们数了一下,竟有24种。我一直注意观察林中的附生植物和苔藓,因为这类植物标识着森林里的湿度,而且附生植物众多,林中潮湿,往往是雨林的特征。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我一直想在中国的非热带地区,找到非热带类型的雨林。
   前面出现了一处林中的湖泊。湖边的云杉密实的似一堵墙,湖中横七竖八地躺倒着一株株大树。望着眼前的情景,我托口而出:“这里真像热带雨林。”听到我的话,海螺沟管理局的几位先生,非常感兴趣。他们非常希望他们管理的这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出现“雨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区域的森林,与其他地方的森林大不一样,无论是给人的直观感受,还是森林内的林木结构和繁茂程度,都因为这里降水量大,蒸发量小而呈现出别处很难见到的景象。海螺沟的人知道这里的森林独特,有观赏价值,因此管理部门专门修了林中的道路,让人们欣赏这里的森林。但是这独特的森林,并没有自己的名称,只是笼统地称之为“原始森林”。天下原始森林多矣,但这样的森林却鲜见。
   尽管海螺沟的管理者希望把他们的森林叫“雨林”,但中国植物学界却不同意,回到北京,我向多位植物专家请教,得到的答复都是,那里的森林不能叫雨林。雨林的定义是专指分布在热带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森林。不过我想既然加拿大的那种森林都可以叫做温带雨林,那么像海螺沟那种地处亚热带高山上的森林是否也可以称之为“亚热带雨林”呢?
   我开始查找工具书。我想知道中国的工具书上是怎样解释“温带雨林”的。我先是查《辞海》,在《辞海》中查不到温带雨林这个词条。我又找来中国植物界的最权威的著作《中国植被》,在这里也找不到关于温带雨林说法,同样除了热带雨林外,这本权威的著作不认为中国还有其他类型的雨林。
   关于雨林,这本权威著作是这样定义的:雨林是指分布在热带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组成的高大茂密而终年常绿的森林植被。
   显然,这本中国植物界的权威经典,将雨林严格限制在热带的范围内。
   那么“雨林”到底是不是热带的专利?像四川海螺沟那样的森林可不可以称之为雨林?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最好是考察一下,“热带雨林”这个概念的由来。
   热带雨林,这显然是西方人创造的概念。反映了西方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的好奇,只有生活在温带地区,见惯了开朗稀疏的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西方人,才觉得亚马孙那种铺天盖地的浓密的森林不同寻常,反过来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土著人只会觉得欧洲那种温带森林才是另类,是一种恶劣条件下的植被。遗憾的是现在是欧洲的文化占了统治地位,因此我们都受了欧洲的影响,把热带的雨林看作是异常的现象。其实就分布的范围而言,热带雨林的面积广大,并不比温带森林面积小多少,热带雨林与温带的落叶阔叶林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非异常。把热带雨林看作是一种奇异的景观,从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就开始了。
   我们看看“热带雨林”的概念是怎样一步步地树立起来了。在哥伦布的时代,显然,还没有“热带雨林”这个概念。哥伦布在发现了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热带雨林。哥伦布当年最先登上的西印度群岛正是热带雨林的分布范围,哥伦布做为一个西方人最先见到了热带雨林这种热带的植被景观。1493年,哥伦布登上了西印度群岛的埃士宾脑拉岛,岛上的热带的热带雨林显然打动哥伦布的心,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写道:“一切都非常美丽,真是缤纷万状,引人入胜,参天的乔木,数以千计。据说这些树并不落叶,而我们看到的也正是这样,它们青葱可爱有如西班牙的五月,按着它们的性质,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结实,或处在别的阶段里。”
   哥伦布的观察很准确,他说出了热带雨林的一些特点:比如常绿不落叶,还有他说出了热带雨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雨林中的树木没有明显的建群种,就是没有哪一个树种占绝对优势,不是那种所谓的白桦林,松树林等,而是相邻的树种类繁杂,正像哥伦布说的: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结实……这显然是不同的树。
   与达尔文同时发现进化论的华莱士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考察时也注意到了雨林的树种的繁杂性,他说到:“如果旅行家注意到一株特别的树种,而再想多找几株的话,常纵目四方而一无所得。在他四周,可以看到各种不同形式、体积及颜色的树木,但很难找到重复出现的种类。在前进中,他以为看见了他要找的树,但仔细一看又是别的。直到另一个机会才偶然地再碰上它。”
   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去美洲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考察,他说起雨林来,用到了这样的句子:“一个森林上面又有一个森林。”洪堡也说出了热带雨林的重要特征,就是雨林中树木有多重结构。一般我们在温带地区看到的森林,层次简单,往往就是三个层次:一是乔木层,一是灌木层,还有就是林下的草本植物,最多再有一个苔藓层,但大多数林中是没有这一层的。而热带雨林中仅乔木这一层就可再分出几个层次来,这就是洪堡说的:一个森林上面又一个森林。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样几点:一是热带雨林是一种让来自温带的欧洲人惊讶的新奇景观,对这些欧洲人来说,热带雨林是不同寻常的,是他们所没见过的。再就是他们描绘了热带雨林给人的直观印象。这些描绘道出了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比如,树木种类繁多,森林的外观结构,能分出好多层次来。
  
   二
   第一次在科学文献上提出“热带雨林”概念的是著名的植物学家辛伯尔(Schimper)。他在其植物地理学一书中对热带雨林是这样定义的:常绿喜湿,高逾30米的乔木,富有厚茎的藤本、木质及草质的附生植物。
   单从这定义看,辛伯尔并没有从纬度位置来定义雨林,而是从森林中植物种类和形态来描述雨林。
   真正对雨林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且影响巨大的,是英国的植物学家理查斯,他在一本厚达500多页的专著《热带雨林》中,详细倍至地论述了雨林。
   然而无论是谁,说雨林,只能是描述性。因为雨林与别的森林的区别,只能通过描述来解决。
   理查斯描述了雨林的种类众多,无优势种和雨林外观结构的多层次性等,这些那些旅行家也都说过了。做为科学家他还描述和分析了雨林中的板根、茎花、绞杀、附生等现象及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但是这些现象似乎又不是雨林必有的现象,而只是热带平地雨林所具有的现象。比如当他描述热带的山地雨林时,我们就看到这些现象中的许多现象在热带山地雨林中就消失了,比如,树木的高度降下来了,种类繁多变成了某种第一优势树种组成的森林,老茎开花的现象也不见了,板根也没有了。然而理查斯仍旧把那种森林叫雨林,只不过把热带和雨林之间,加上“山地”二字而已。
   从这本关于热带雨林的权威性著作中,我欣喜的看到了理查斯先生是承认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存在着雨林的。比如他说“雨林这一名词在这本书里不仅用之于潮湿热带平地的植物群系,同时亦用于热带山岳低海拔及中等海拔的不大郁闭的常绿森林、海洋性亚热带气候的常绿森林,这些森林见于中国西南部、智利南部、南非洲、新西兰及澳洲东部的非热带地区。这些群落类型,将分别地称之为山地雨林及亚热带雨林。”
   通过理查斯的权威著作《热带雨林》,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属于热带雨林的所谓雨林的特征,如树木种类繁杂、板根、茎花、绞杀等现象,并不是雨林所必备特征,雨林的本质并不是这些。那么雨林的本质是什么呢?
   通过考察“热带雨林”概念的建构过程,我们可以抽象出热带雨林的本质,热带雨林的本质不是那些花俏让人眼花缭乱的现象,而是简单的最普通的东西,那就是林中水分充足,湿度大就可以称作为雨林。其实按我的理解,所谓雨林只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林中水分充足,二是生物量巨大。
   因此按照这样的理解,我觉得像四川海螺沟的那种云杉和冷杉林有资格称为“雨林”,可以把它的环境加上,称之为“亚热带雨林”。
   把海螺沟的分布在海拔3000多米以上高山上的云杉和冷杉林,称之为“亚热带雨林”,固然比仅仅将其视为原始森林好。但是还没有道出其特征,因为这种雨林,与它们所处的位置的纬度关系不大,即与亚热带关系不大,而与其海拔高度密切相关。是海拔高度,为其带来了充分的降水量,也是海拔高度使其温度降低,从而使水分的蒸发减少,空气中的湿度增大。
   因为这种森林分布在高海拔的高山和极高山的某个地带,使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这种森林往往与冰川共存。比如海螺沟的森林就是分布在冰川的周边。从贡嘎山主峰流淌下来的海螺沟冰川由于流动速度快,冰川积累区的降水丰富,冰川补给量大,因此冰川的末端——冰舌远远地超过了雪线(冰川的补给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方),向雪线下方的森林中流去,直至流动的速度与融化的速度相等,才停在那里。海螺沟冰川深入到森林中长达6公里,冰舌的末端已经到了海拔2850米的地方,已经远离雪线垂直距离达1850米(贡嘎山雪线高度海拔4700米)。
   据对这里的进行综合考察的专家说,这里还有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冰川附近的森林长的格外茂密。
   与我们同行的冰川专家张文敬研究,冰川与森林同在是318国道的一种景观。而冰川附近的森林之所以生长茂盛,是因为冰川周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小气候区域,这个区域往往是云雾带和最大的降雨带,这可能与冰雪的对周围的大气的降温作用有关。或者是这里的气流遇冷冷凝致雨,或者气流对流强烈,冷热交换频繁,形成多雾地带。

共 833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冰川雨林》可读、可游、可感,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科普好文章。全文采用专于一题的写法,即集中于一点,又从四面八方,比附引证,而且文章结构缜密,思路清晰,描述潇洒尽致,使人不得不信服作者的观点。文章以作者的实地考察、论证研究、中外对比,为四川康定海螺沟的冷杉、云杉林取了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即——冰川雨林,一改以往统称为原始森林的印象。应该说作者的论证是科学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但科学的道理与认识往往来之不易,但作者却通过作者的智慧与分析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所谓的雨林并非都处于热带地区,只要具备了水分充足,生物量巨大这样两条标准,就可称为雨林。作者的这一观点或将改变我们以往的认识,让我们对生物又多了一些认识。这里要称赞作者的情绪与智慧,以超越的智慧和湛醇的情绪和渊博的知识结构为我们认识自然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时也为我们的雨林裁剪出了一件别致的外衣——冰川雨林。此外文章还不时流露出作者对冰川雨林的至高的审美理想境界的追求,流露出对冰川雨林的崇拜之情。感谢冰川雨林,这魅力的冰川雨林也是我们家园的一部分。感谢作者的分享,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地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地人        2015-01-06 22:37:12
  在您的博客上看到贵作,拜读了,涨姿势了。个人认为您可以投相关的学术杂志,百家争鸣也好,只是如果发表,里面一些词句还可以再推敲推敲。感谢您的分享,谢谢赐稿流年,祝安好!
2 楼        文友:银杏树        2015-01-07 08:52:41
  这篇文专业性好强,不细读还真难体会到其中滋味。赏文赏按一并做了,致礼地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