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神奇邹元标

编辑推荐 【绿野散文】神奇邹元标


作者:郭文敏来也 秀才,2040.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09发表时间:2015-01-08 23:01:32


  
   邹元标(1551年-1624年),姓邹,名元标,字尔瞻,号南皋。江西省吉水县县城小东门邹家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邹元标自小聪颖好学,9岁就学儒家经书,22岁考取进士初入朝为官。多次犯颜直谏,以致数次被杖,屡遭贬谪,但老了性情有所缓和,能够肯定自己年轻时的喷青行动为不够成熟所致,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宁折不弯的著名大臣、学者、哲学家。1624年卒于家中,享年七十三岁。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授忠介谥号。
   1571年,20岁的邹元标跟随嘉靖进士胡直外游,他们到过许多名山大川,也访询了诸多的书院。从而结识各家学说,影响深厚,所以立下为学之志。他品行专一,学习刻苦,敢于碰硬。他一向认为:作为一个有道德和上进心的人,就不能消极退让和放弃职责,应具坚强不屈的拼搏精神。
   1572年他在南臬书院讲学。这人自小就是个神童,《明史》上说:“他‘九岁通晓《五经》,没有成为年幼聪颖、长大平庸的人物。’”似乎考试的道路对他常开绿灯一般,1573年,二十二岁的他高中进士,在“五十少进士”的科举时代,这个岁数年轻得让人妒忌,实乃春风得意马蹄疾也。
   邹元标考取进士后,入刑部观察政务,与伍惟忠结为至交。他做人一向胆大,敢于揭露社会丑恶现象。1573年九月二十六日,首辅张居正父亲病逝,他居丧之时却不回家悼丧尽孝。
   年底,围绕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后他是否要回家悼丧尽孝?朝臣们个个皆争论不休。而邹元标刚处见习期,此时的他还是个办事进士,用如今的话说是刚分配到国家机关的见习生,还没有定级转正,国家的大是大非问题根本论不到邹进士评头品足。
   如此一个尚未站稳脚跟的官场新鲜人,按正常的逻辑,肯定是老老实实地看热闹吧,国家大事岂能轮到他操心?可邹进士是个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小年青,说他为这时代的喷青,一点也不为过。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邹元标,写了一篇火药味非常浓烈的奏折弹劾张居正,指出张居正不回家悼丧而“夺情”的荒谬。奏疏写毕,正准备入朝经太监之手传递给皇上过目,恰好碰到吴中行等四人被廷杖,当着群臣的面廷杖皇宫大臣,则是杀鸡给猴看。目睹上书弹劾首辅是如此下场,多数人会知难而退,而邹元标临危不惧,斗志更旺。待吴中行等被廷杖完,他将奏疏取出,请求某太监转递,又恐其知道这是骂张居正的不敢往上送,就谎称太监说此为告发造假的折子,而且还给这位太监塞了银子。如此,奏折方得顺呈皇帝亲眼过目。
   较之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四人,年轻气盛的邹元标说话更无顾忌。他指出张居正“才能虽说可以,但学术则偏颇。志向虽有所作为,但自胜心太强。”更有几句是专门切中人要害的话,比如:皇帝说挽留张居正的理由是:“朕学尚未成,志还没定,先生既去,将前功尽弃。”邹元标反问道:“幸亏张居正是老爸死了要回家尽孝,可以挽留,如果不幸他死在任上,难道陛下的学问终将不成,志向终将不定么?”而且进一步发挥,向皇上进谏猛批:“张居正是个不遵五伦之道的人,他父亲在世时难得照顾,死了也不回家奔丧,却还对世人虚夸自己是非常之人。由此得知,他若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像猪一样的禽兽,这种人难道也是非常之人吗?”。
   不管谁对谁错,话说到这个节骨眼上,则近似于人身攻击了。皇帝和张居正看到这样的奏折,惊恐和震怒是可想而知的,结果远甚于对前四位上疏者的恨,照例是廷杖,而且打得比吴中行等更狠、更无章法。
   一个初出茅庐,在朝廷没啥人脉关系的白面书生被皇帝下旨廷杖,有谁敢冒险上疏求情呢?所以,惩罚他的圣旨写得和今天的白话文一样通俗易懂:“邹元标那厮,狂躁可恶,但考虑他为初犯,不施重惩,姑且依照艾穆例轻治,若以后再有迷顽不误者,必遵祖宗之规矩重罚不饶也。”
   也许是皇帝和张居正顾意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也有可能是他俩因觉得理亏,所以就不便大开杀戒。尽管放过了邹元标的死罪,但他的活罪难饶,这个愤青的人微言轻者,需比前四人的用刑更重。当时就有人暗中记载邹元标被杖的细节:把邹元标的两片屁股分开,左脚垫在右大腿下面,因此受伤面积比两条大腿紧靠在一起大得多。廷杖结束,半死不活的邹元标被抬出来后,狱卒用手剥了一张黑羊皮,包着药,贴在他的屁股上。因他此时毕竟年轻,且恢复力强,结果他屁股上的肉才得以重生。遭受这般折腾后,邹元标落下残疾,天阴时腿痛,走路也不利索了。而皇上的怒气未息,下令将他逐出京城,发配贵州。
   1582年,邹元标又被召回朝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制,医治民疾,因而触犯了皇帝,被视为“逆君犯颜”,再次遭到贬谪,遂降为南京吏部员外郎。从此他达八年之久远离朝政,只潜心研究理学,似乎过着无官一身轻的生活。
   1590年至1620年,邹元标整整三十年居家讲学,未涉仕途。在这期间,他刻苦钻研理学,著书立说,闭门不出。因所学成绩突出,从而有机会结识仁人志士,终与顾先成、赵南星成为“东林党三君”。
   1621年,邹元标受命重返京城,鉴于朝内党派纷争,大臣们心术不正之境况,遂向皇帝进谏“和衷”之议。他恳切地指出:今日之国事,皆二十年诸臣自酿所致。过去没有做到荐贤选能,未能及时让有真才实学者入朝理政,而是禁贤逐能。朝中大臣之间不是各自摒除私心杂念,精诚团结的共谋国事,而是专心分门立户,各霸一方,互不相让。现在当务之急,是群臣“和衷而已”。以前“各怀偏见,偏生迷,迷生执,固执造成朝官不明事理的大有人在,最终让国家遭受祸患。”。今后评价一个人“当以稳重为主,毋轻易着笔说嫌。”评论世事“当关前顾后,不随意下结论罢了。”。如此才能做到“以天下万民之心,衡天下万世之人和事。”、“惟有官吏处事公平合理,则国家自享安定和谐之福”。由此,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
   邹元标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在晚年时,他还举荐重用涂京浚、李邦华等11人,受到皇帝的特别褒奖。他还提出开发荒地,积聚财源,加强军备等诸事。为原受诬蒙冤的大臣平反昭雪。对于时政,邹元标也数陈良策,认为当今朝中大臣最主要的工作是:“团结同僚,勤俭节约,广纳人才,停止纷争,养精蓄锐,为国家贮粮财,为小民除疾苦。”这些都得到皇上的认可,逐渐在朝廷树立了清直的形象。
   邹元标回归家乡吉水后,仍不忘国事,常上书给皇上谈论军事思想,推荐朱变等有用之才,可谓为大明朝尽心尽力。他一生清正廉洁,不顾安危,不计名利,专心治学。自然名誉颇高,确实堪称一代名臣。
   有人就觉得奇怪,说邹元标刚当官时爱憎分明,不畏权势,为什么老了后要做和事佬呢?认为他已没有年轻时的气节了。邹元标回笑道:大臣和说客不一样。舞弄风骚,是说客的特长。而做大臣如果不是大利害大是非的原则性问题,就要想方设法护持国体不动摇,怎么能再像年青时那样最爱冲动急躁呢?
   万历帝剥夺了张居正的官爵、谥号,到了熹宗时,大明已千疮百孔,危在旦夕。此时,人们才感觉到张居正这个非常之人的难得。正是在邹元标的强烈要求下,皇帝才下旨为张居正平反雪耻,恢复官职名义,被剥夺的官爵谥号等又归还给张家。
   因触怒张居正而被打得皮开肉绽的愤青邹元标,到了官居二品,年近古稀,将要离开人世去西天时,才完全理解当年的张首辅了。这也许是一个愤青成熟的必经之路和坎坷人生,惟可惜这份理解和成熟却晚至了四十年。
   邹元标的一生,除主要从事政务和讲学外,文学上的成就也很不少。他一生写作较多,主要有《愿学集》8卷、《太平山居疏稿》4卷、《日新篇》2卷、《仁丈会语》4卷、《礼记正议》6卷、《四书讲义》2卷、《工书选要》11卷、《邹南皋语义合编》4卷。
   诗歌是邹元标创作的主要作品,他现存的近二百首诗歌中则有不少佳作,尢其那些写景记游的作品,写得十分有趣。他刚正不阿,忠心耿直的精神和品德一直在人们中传颂,在邹元标家乡之吉水县,至今仍流传着“割不尽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的歌谣。为表对他的诚心我诗又颂:志大才高正气飘,年青进士入明朝。清官受杖无惊胆,硬汉遭凶更挺腰。棍打元标终不死,刀割韭菜又发苗。国家命运忠臣掌,百姓安危勇士挑。
  
  
  

共 32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细腻的文笔,详细地介绍了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邹元标9岁就学儒家经书,22岁考取进士初入朝为官。他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以天下万民之心,衡天下万世之人和事。”他一生清正廉洁,不顾安危,不计名利,专心治学。自然名誉颇高,确实堪称一代名臣。他文学上的成就也很不少,著有《愿学集》8卷等多部作品,诗歌是他创作的主要作品。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宁折不弯的著名大臣、学者、哲学家,他刚正不阿,忠心耿直的一生,对历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文章入题自然,结构严谨!作者文学史实较丰富!欣赏荐读!问好作者!【 编辑 飘零 】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文敏来也        2015-01-09 19:06:33
  谢谢编辑!
诗词、楹联研究员。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