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灵感是发明创造的向导与动力

编辑推荐 灵感是发明创造的向导与动力 ————漫谈《漫谈科学与艺术》一书


作者:柴瑞林 秀才,158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89发表时间:2015-01-10 20:51:30

[编者按:《漫谈科学与艺术》一书对灵感有专门论述,指出灵感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发明创造需要灵感的帮助,灵感的出现对创作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作者进而指出灵感又是发明创造的向导与动力,一个灵感的出现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这就把对灵感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
  
   我并不熟悉张伯荣先生,和他只谋过一次面。但读了他的《漫谈科学与艺术》一书后,很使我震惊。这本书不但深深地吸引了我,还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与联想。
   正如书中所说,科学与艺术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不只是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而且也需要文学艺术的熏陶,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同步增长,和谐发展。从这一点来说,科学与艺术确实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
   我是学医学的,一名主治医师,从医三十多年,长期为油田职工看病服务,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与情感。在业余时间我也陆续写了几部小说和诗文集,这些作品受到了石油职工的欢迎和喜爱,也获得了文艺业界的多项奖励。对我来说,我并没有感到科学与艺术距离得多么遥远,或者之间横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一个人的理智与情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我认为不存在什么困难。
   《漫谈科学与艺术》一书在很大篇幅上讲了思维的特点。我非常赞同“科学与艺术在思维上是相通的”观点。虽然说科学偏重于理性思维,艺术偏重于情感思维;但这也只是在思维类型上的不同,而在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方面,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例如灵感、直觉、梦思维、潜意识,这些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创造性思维的向导与动力。
   水稻专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忽一夜梦见自己依偎在一棵大树下,细看这棵大树非榆非槐,竟然是棵从未见过的水稻品种。这梦中出现的灵感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他,使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功。当他终于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野生稻谷时,惊喜的一幕出现了,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一株。
   宇宙之大,浩瀚缥缈;天下之事,同出一理。袁隆平在海南岛发现野生稻谷一事与远古时代神农氏在牛头山发现野生谷粒竟然如出一辙。神农氏是古代农业肇始之祖,古书说:“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感上党牛头山生嘉禾,一本八穗”。耒(音磊)耜(音似)是一种类似犁的耕地农具;稼穑(音瑟)就是耕作;古上党郡在今山西省东南部长治一带。
   神农氏靠直觉在牛头山发现了一株生长八个穗的野生植物,就以这棵植物为种子,种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于是有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科学研究。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个权威观点统治着农业科学研究数十年。是袁隆平打破了这种观念束缚,慧眼识珠,在海南发现了这株野生稻种,经过多年的种植培育,终于获得成功,解决了现时期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灵感的来临是执著追求、不离不弃、苦心思索的结果,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一次梦中得到一首诗句,醒来后这梦境仍很清晰,对其中四个字记忆特深,于是把这梦中得来的四字写入诗中,竟然是清醒时绝对构想不出来的绝妙好词。
   还有个令我永世难忘的一梦。一次梦中在山坳中行走,但见路上洒落着画笔,待到把它们一一拾起来后,手里已握着一大把画笔。忽抬头只见来到一个很幽静的地方,观房门皆破,从里面走出一位风华正茂的古代淑女,美极了,发髻上卷,两道弯弯的秀眉,两道细目,尽见聪慧之气。我在惊诧间忽听有人说此易安也。待想上前答话已不复得。醒后悟此梦境,当是易安赐我多彩之笔,示我“破门而出”。这一梦成为影响我一生的重大标志。能与古人近在咫尺之间,实在是难得的际遇。这偶然闪现的灵感一直激励着我,使我终身受益。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一直坚持笔耕不辍,勤奋写作。虽然如此,但我对自己的作品总感到不够满意,所以也总感到生性愚笨、难追古贤。
   事情竟有如此机缘凑巧之事。我后来读《文心雕龙》时,知道作者刘勰(南北朝时人,文学理论家)也有过梦遇古人之事。他写道:“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廼,怡然而喜曰‘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意思是说他在梦中手捧礼器,随孔子游,醒来后非常惊喜,都说圣人难见,而孔子竟然垂梦与自己这个后生小子。刘勰不知何以报答孔圣人知遇之恩,乃下决心探讨文章的写作要义,终于写就传世之作《文心雕龙》。我在梦中与易安居士相遇后,醒来也异常地兴奋。那一对面的瞬间,她的气质一下子感染了我。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似乎文思也跟着得到了提升。张先生说读我的诗词竟似读李清照的诗词,似乎是我真的得到了易安的仙气。
   以上是我读《漫谈》一书产生的一些联想。我对该书作者并不了解,还是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局局长石宝珩教授为他写的序言中得知他的一些情况,1955年走出校门,奔赴祖国的大西北,在玉门、长庆干了三十多年的野外地震与地质调查工作。此后,这位风尘仆仆,在大漠荒原、劣山恶水之中的拓荒者才进入北京中国石油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将心血和汗水凝结的果实《漫谈科学与艺术》沉甸甸地奉献给了广大读者。
   一个合格的作家,首先应是一个高尚、执着、无私的开拓进取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漫谈》一书作者孜孜不倦、善于思考的严谨学风和不为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使他能持之以恒地去探索、认认真真的做事情。世上能有几人在一生中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而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即使你默默无闻,只要你认真走过,你的生命就没有虚度。
   我很赞同石教授对本书的评价。本书选题很有新意,作者能追随时代的脚步,以敏锐的目光,牢牢抓住学术界强调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交叉和渗透的主题,大胆进行尝试。从常见的事物人手,探讨一些哲理上的问题,写得别开生面。善于用浅显的语言将深邃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广纳古今中外的生动实例,随手引来,简明扼要,恰到好处。可见作者的知识基础深厚,没有博览群书的功夫就没有著作中如此得心应手的功力。我认为本书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深入探讨,必将对促进科学与艺术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生长在庆阳并一直工作在庆阳,直到1997年才寄居别地。在庆阳我在医院工作,认识的人不少。与伯荣先生同处庆阳一城十数年竟毫无所知,庆阳虽小却也如天涯海角一般。而大家都退休之后,因为一个纯属偶然的事情,竟不期而遇。这境遇之间的变幻莫测怎不令人感慨萦怀。
   先生的人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他在工作和著述之中是成功的。但人生也会有很多的失去,没有享受退休后的清闲,而是过着形只影单的苦行僧般的日子,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以钻研学问为乐,事业心多么令人敬仰啊!看得出来,他在尽有的年月里要努力地、快速地完成他的著述目标。作为新的文友,我祝愿他的又一个丰碑出现。我想会的,我们拭目以待。
  
   注:此篇文章刊登於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石油知识》2009年第一期
  
  
  
  
  
  
  
  
  

共 28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所言不虚也。一个人对艺术或者技术钻研痴迷到一定程度,在梦中获得冥冥启示和醒悟的例子,确实很多。这是梦境中思维无拘无束,灵感被触发而豁然开朗的现象。日常现象也有这样的情况,例如,遇到一个难题苦思多时不得解,当和别人去探讨时,别人的不经意的一句询问,往往就使自己茅塞顿开。再言科学和艺术,其实也是相通的,艺术的追求,也和科学研究一样,必须遵守自然科学规律,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感觉定性。本文作者从阅读作品的联想出发,在随性漫谈中,阐明了作品对科学和艺术内在关系的探讨方面于科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展示了欲著华章必勤勉不怠的常理。 好文赏析。【编辑 云水之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琴声悠扬        2015-01-10 21:12:56
  科学与艺术在思维上是相通的。灵感来自于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正是因为这些艰苦的探索和执着,先生才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作品赏析。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1 楼        文友:柴瑞林        2015-02-07 15:47:56
  谢谢您的理解。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