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老木匠的旧家伙(散文)

精品 【江南】老木匠的旧家伙(散文)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85发表时间:2015-01-10 22:41:42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尽人皆知,诸葛孔明是一生是怎样的了得。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借东风、摆空城,擒孟获、收姜维,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可三个皮匠,还是“臭皮匠”,就能抵得上一个诸葛先生,可见“皮匠”的作用真的不可小觑。不过,后来听说,“皮匠”或许是“裨将”的谐音,也未可知,反正是说人多智慧多,有事大家好商量。
   我从小生活在乡下,大平原上见过不少马牛羊,却竟然无缘见一个真正的“皮匠”。但话又说回来,在过去广大的农村,“匠”字辈的还真不少。记得当时就有造房子的泥瓦匠、理发的剃头匠、修鞋的鞋匠、打铁的铁匠、种瓜的瓜匠、修剪花木的花匠和铸首饰的金银匠等等。不过,要说见得最多、也最为熟悉的则是木匠。
   大凡能称得上“匠”的,我想不说都是身怀绝技的话,一般也拥有一技之长,而拥有一技之长者,又往往是一些或能或巧或既能且巧的人。不是有个成语就叫做“能工巧匠”嘛,有能也好,使巧也罢,可这“能”与“巧”终将会表现在何处呢?毋庸置疑,当然首先应该体现在那些造出的实用品或艺术品上,但接着就一定会有人问,那他们是如何造出来的呢?大家都知道,靠吹是不行的,仅靠脑子想也是不行的,他们最终只有也只能靠手里的那些“家伙”。
   作为木匠,面对的或者说是使用的材料,大都是木料。要想使这些木料发生变化,按照传统的“金克木”的理论,就必须使用一些金属工具。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铁”作为一种坚硬的金属脱颖而出,因此,从前木匠所使用的家伙,大多就是铁器。依我的观察,从前的木匠使用的家伙,主要是这几种:斧子、锯、锛、刨子、凿子、墨斗和拐尺。
   首先,我们来说说斧子。斧子是木匠最常用的工具,它有斧头和斧柄两部分组成。斧头的下部扁平,刀口呈弧形或直刃,主要用于砍和削。上部为方形,可以用来砸或夯。斧柄,又称斧柯。唐人刘禹锡有句“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诗,其中“烂柯人”是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的一个典故,说晋朝有一个叫王质的人,去石室山中打柴,遇见童子数人弈棋。王质饿了,吃了童子给他的一粒枣核状的东西,也不饿了,逗留了片刻。
   临走时,他却发现自己砍柴用的木制斧柄也就是“柯”已经腐烂。等回到村里,人事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他一同生活的人都死去了。后来“烂柯”就用来形容世事变幻,“烂柯人”多指久离家乡而刚刚归来的人,亦指饱经世事变幻的人。这一典故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斧子,据说最早为古仗之一。在远古的黄帝时期,就有斧钺之名。它既是兵器,又是刑具。作为兵器,在古代演义小说里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程咬金的“三斧子”和黑旋风李逵的“双板斧”。作为刑具,“斧钺”是古代五刑之一。斧头是斩杀之器。古代的“刖刑”就是剁脚。
   斧子,在很早以前,曾经叫做“斤”。《庄子》里就有个“运斤成风”故事。说从前郢地有个人,鼻尖上粘点白垩泥,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想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砍削掉。匠石抡起斧子,呼呼作响,只见亮光一闪,看似漫不经心,那个郢地人鼻尖上的白泥全部脱落,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更为奇绝的是郢地的人站在那里,若无其事,神色如常。庄子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弟子们,对手是多么的重要,进而从侧面表达了庄子对老朋友惠子的敬重。
   记得《吕氏春秋》里也有个关于“斧子”寓言故事,说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可到了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这则寓言好像叫做“疑临盗斧”,它启发我们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从这些关于“斧子”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斧子确实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的匠人对斧子操作的熟练程度竟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令人叹服。
   再来谈谈“锯”。锯最早是一种金属制造的伐木工具。对于木匠来说,“锯”主要是用于切割木料或开板的。它一般是由锯条、锯梁和摽子组成。锯条的一侧带有斜状相连的锯齿,锯木料就是通过用力使这些锯齿来回移动而完成的。锯梁是用来固定锯条的,它像个“工”字的形状。它的右边安装的是锯条,在手握的一端还设有一个能够转动的旋钮,用来调整锯的走向;左边便是摽子,它用绳索拉着“工”字靠左的两头,用根细木棍摽紧后斜放在柱梁子上。摽子是用来松紧锯条和更换锯条时使用的。
   “锯”这玩意儿,都说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的。相传,鲁班在上山伐木时,因为被一种带豁的锋利的草叶划破手指获得灵感,从而发明了锯。可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在距今两万年左右的下川文化遗址里,就发掘出了类似于“锯”的这种东西,而且有的还带有柄,有的柄上还镶嵌有骨或木。至于其作用,现在还不甚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锯的发明还要早。鲁班是春秋末期人,作为一名技术高超的工程大师,他肯定也是锯的使用者,很有可能他对锯进行了改造和改善,使锯的功能更大,操作起来更实用、更高效。
   古书里有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说法。绳锯木断,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成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常用来鼓励人们做事情要有毅力,勤字当头,日积月累,天长日久,必见功效。不过,作为木匠,干的是一种技术活,还得养家糊口,不可能采用这种方法。
   生活中倒是有“拉锯”或“拉锯战”的现象或事实。人们在使用大锯锯木头时,常常是两人一来一往,你拉过来,我拉回去,形容双方来回反复。记得小时候,我们就经常玩“拉锯”游戏。两个人双手相接,你推过来,我推过去,嘴里似乎还说着“拉大锯,看大戏;请姑娘,叫女婿;你过来,我过去……”。两条腿一前一后,一抬一放,一进一退。虽然玩起来很简单,但乐趣无穷,活动效果很好,又加强了伙伴们的友谊。
   拉锯战则是指敌对双方在一定时期内力量处于均衡或相对均衡之中,谁也无法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一种僵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双方战线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又都是你进我退,不待你稳定而我又进,双方来来往往,和过去锯大木头时两人拉着锯一来一往很相似。双方为同一地盘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争来争去,谁都能够夺到手,但是谁也难盘踞长久。往往是你来我往,不相上下,旗鼓相当。这样就会造成要双方大量的兵力和财力损耗!用拉锯来形容战争中的一种状态是十分传神的。
   接着,说说“锛头”。“锛头”又叫“锛”。从前木匠使用的“锛”,样子的确怪怪的。“丁”字型的骨架;上面的横木弯弯的,一头像只木制的羊角,一头装有扁平的铁刃,好似一把平斧头;下面的木把长长的、光光的。要说“锛”这东西,设计可谓极为巧妙。那弯弯的弧形不仅显得美观,增强了砍物的力度,而且使扁平的铁刃落下时成为水平,借以达到锛平木料的目的。那扁平的利刃像斧头的下部,只是变作了横向,加大了平整的宽度,恰好又符合视野控制的范围;上面的横木等于加长了力臂,那光滑而又长长的木把,不但减少了弯腰的程度,让人感到舒服,而且随着力臂的增加,也加大了锛的力量。
   “锛”木料的时候,木料通常是顺直的放着,有时一头还略微垫起。用力锛时,一般是用一只脚踩住或用脚跟抵住木料,由近到远,由轻到重,试着倒退着逐步锛平。由于这种弯腰用力的动作,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所以,乡下干活很多时候就叫做“锛地”。譬如锛红薯、锛花生、锛麻茬、在垛上锛麦秸等。当然,这种锛,用的是一种叫做“抓钩”的农具,只有锛的姿态而已。记得当时,田野里还有一种鸟,长长的嘴巴,像一把伸出去的奔头,头顶醒目的羽冠,像打开的折扇,又像一把倒立的斧头,我们都叫它“一头斧子一头锛”,很有意思。
   由于“锛”这种家伙,用起来力是向里向下的,而不可能向外或向上,一本都说“向里锛”,那意思是朝自己的方向或偏向自己。当然,“向里锛”有时也有内部挖掘之意。另外,在我们当地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一斧子一锛的”。它通常是说某个人说话不着调或不着边际。有时也指一个人不会说话、缺乏条理或说话重而伤人。这主要是因为,用斧子或锛虽然都是砍平木料,但一个是上下,一个却是前后,不但动作差距很大,而且方向上还存在着矛盾。
   以上介绍的几种,基本上都是木匠做活时首先使用的稍大的家伙,干的通常是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细活,那就离不开刨子、凿子、墨斗和拐尺了。刨子是一种推刮木料使其平滑的工具,具有刨直、削薄、出光、作平物面等作用。它一般是由刨身、刨铁和枕子等部分组成。刨身为一节通直方正的上好实木,靠后开有槽口,用以安装刨铁。刨铁又叫刨刀,是一块扁平的长形的铁片,上面有用于松卡的条形槽,下面是锋利的刨刃。槽口固定一横木,一方面用来支撑刨铁,一方面作为推手。在刨铁和横木之间常常加有枕子,用以调整刨铁的倾斜度,也就是刮去的深浅度。
   刨子是一种外来品。据说是明朝时由罗马传入我国,对明式家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刨子出现以前,国人通常使用的是一种叫“鐁”的刮削工具。那时的刮削,只能对付软木,刮硬的常常会出现跳刀现象。刨子一般都是向前推的,握把与刨体呈十字形安装,便于两手平行握持向前推进。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大框家具都出现了,就是没有发现刨子。由于刨子具有特别的精细平整的功能,随着刨子的运用,我国明末硬木家具突飞猛进,比重大、质地好、色泽鲜、纹路清的器具,很快影响到宫廷并走向世界。
   凿子,是木匠用来挖“眼儿”的工具。它一般具有不长的金属杆,下端有锐刃。凿眼的时候,常常是用锤子或斧子敲打上端的木塞,以凿、刻、旋或其他切削动作,开槽或削去各种材料的表面。“凿”在古代本义就是穿物使其通。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凿,穿木也。”穿木挖空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容纳榫头,连接物体。
   成语里有个“方枘圆凿”,枘,就是榫头,凿就是榫眼或卯眼。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怎么样也不会对在一起,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或不适宜。后来多用此形容双方意见不合,难以相容,配合不好。跟它相反的一个词叫作“丁是丁,卯是卯”,讲的是做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说到“凿”,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历史上匡衡凿壁借光苦读的故事。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却照不到,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引来邻家的烛光,映书而读,结果感动一个同乡的大户人家,借书与他,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除了“凿壁”之外,成语中还有“穿凿附会”一词。“穿凿”是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附会是把不相干的事情拉在一起。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生拉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记得高中语文教材原有一篇马南邨的《杂文四篇》,其中在“学问不可穿凿”里说到大政治家王安石就有“穿凿”的毛病。当然,这里的穿凿明显是引申意义了,就用不上木匠的凿子了。
   荀子《劝学》里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匠要想把活做好,除了将以上各种铁制工具经常磨砺,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外,还离不开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荀子所说的“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墨线”。而用来存放墨线的器物,就是墨斗。
   墨斗是我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最为基础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木匠们的法眼。它主要是用来画长直线的。其结构是后部有一个手摇转动的轮,用来缠墨线,前端有一个圆斗状的墨仓,里边放有棉纱或海绵,可倒入墨汁。墨线由木轮经墨仓细孔牵出,固定于一端,像弹琴弦一样将木线提起弹在要划线的地方,用后转动线轮再将墨线缠回。因此,在我国古代又称墨斗为“线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要说与“墨”相关的、最为人们熟悉的成语,恐怕就是“墨守成规”了。这一成语最初是说战国时期有个叫墨翟的人很善于守城。当时强大的楚国要攻打一个小小宋国,而且公输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鲁班,亲自为楚王造了攻城的先进设备云梯。战争在即,墨子想法要说服楚王。可是要说服楚王,就必须过鲁班这一关。通过攻防演习,现场比试,墨子最终战胜鲁班,说服了楚王,免去了一场战争。墨守成规本来是一件好事,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贬义词。常用来形容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当然,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我们提出了以法律为准绳,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让一切都在阳光下进行,这无疑是好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国家需要重器,法律应为准绳。现在我们经常还在说着一句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其实,这用来画方或圆的器具也是木匠们经常用到的,必不可少的。在木匠手里,其中用来画方或直的,就是“拐尺”。先前的拐尺,大多都是细木片做的,漆成了浅黄色,上面带有刻度,可以来回折叠。使用的时候,还可以根据需要,或长或短地伸开,很是方便。
   记得小时候,乡村的大事小情,很少有离开木匠的,而木匠更离不开这些奇形怪状、五法八门、各显神通的家伙。记得在当时的农家,称得上大事的也无外乎盖房、嫁女和埋人了。盖房一般是用来娶媳妇的,可盖房就要拼凑梁檩、准备门窗;嫁女更无需多说,嫁妆是不可少的,而嫁妆中最重要最打眼的就是箱子和柜子;人死了,再穷最起码总要弄付薄棺材吧。备梁檩、做门窗、打嫁妆、合棺木,而这一切,哪一样也似乎少不了木匠,自然也就少不了那些家伙们。再说小事,做套桌椅,打个大床或造个车棚什么的,想节省俩钱,不再请木匠了,家伙各自配的都有,那就自己干吧。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木匠还是挺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老木匠自不必说,到哪都是师傅长师傅短,无论谁见了,都是先递烟,再往家里让。即便是个小徒弟,听大人们也都常称他们小师傅。吃的更不必说,常常像待客一样,至少是烙馍两个菜。有的讲究点,还弄上二两晕晕,说来真是挺不错的。
   记得当时,我们邻村多漂亮的姑娘,就被南方的小木匠领走的就有好几个。等到后来,生了孩子,白白胖胖的。虽然家里人当时碍于情面,感觉有些脸上过不去,不过到了后来,还都是和和睦睦,谁家闺女谁家娘,好端端的一个大家庭。往事已去,再年轻的后生也会变成老木匠了,那些曾经熟悉不过的各种各样的工具恐怕早已真的成了旧家伙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所谓的大事和小情,现在也都不再使用传统的木料了,即便是还有些木制的行业,但很少有过去的手工操作方式了。木匠真的老了,“家伙”也真的旧了,进步是时代的大趋势,但留在历史和岁月中那些人与物,终将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符号,一种祭奠。别了,流传几千年,自己创造的,外面传来的。我耳边似乎听到木车隆隆驶过的声音,那是从遥远的古代,从高天大地之中。
  

共 599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由“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来引出命题,也就是所说的皮匠,文章开头先给我们讲述的是皮匠的来历,再由皮匠引出这个“匠”,作者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的推进,可见文章功夫下得很深啊,虽说散文形散神不散,作者却将这点发挥的较好,再运用议论的描写手法,然后加上自己的抒情,使散文不仅仅局限于抒发作者本人情感的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散文在仅仅抒发自己感情的同时,原来也可以结合历史,运用典故稍加议论这样也是可以,这点大家可以来学习。斧子、锯子、凿子等或许在大城市很少见,但在中国大多数的农村和乡镇很普遍,今天细细品味这文章,忽然对作者所写的这些东西有了很微妙的情感,或许是小编自己待在高原小镇的缘故吧。总的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记叙议论散文,作者不但让我们长了见识,而且对曾经的老木匠产生了一股特殊的情愫,一种淡淡的朴实之风和自然之风迎面吹来,问好作者,感谢您对江南的支持!【编辑:离落甘肃甘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112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离落甘肃甘南        2015-01-10 22:43:45
  这是一篇让我们了解曾经老木匠的岁月的好文!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1 06:46:37
  感谢江南,问好新朋友!
2 楼        文友:离落甘肃甘南        2015-01-10 22:44:47
  大家可以看看,或许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1 06:49:47
  木匠曾是生活中熟悉不过的人了,原本想写过去一个实实在在的木匠,但觉得不够味,可由于自己材料所限,未能如愿。
3 楼        文友:离落甘肃甘南        2015-01-10 22:45:58
  其实挺喜欢这篇散文的。问好作者,希望江南成为您的家!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1 06:51:46
  这些旧家伙,在乡下不一定只属于木匠,几乎家家都有,它曾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问好朋友!
4 楼        文友:彭燎        2015-01-10 22:57:52
  一直喜欢酋黄兄的散文,很让人长见识,祝好!
酷爱喝浓得发苦的绿茶,偶尔抽支烟;喜欢听张楚和崔健的摇滚乐,爱看杨德昌和贾樟柯的电影;在风景秀美的地方伫足发呆。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1 06:53:35
  星火燎原,但愿您蓬蓬勃勃的燃烧起来,我会一直关注好友的!谢谢!
5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01-11 01:25:24
  问好老师,很高兴看到老师的美文,江南有您更加精彩!
樱水寒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1 06:55:56
  水寒老师,真的很抱歉,请您谅解,我自认为自己已经是个江南人了,别的也就不再多说,祝工作愉快!
6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01-11 01:25:42
   【江南约稿】2015第一期同期同题征文《网》欢迎您的参与http://www.vsread.com/article-510658.html /> 首届网络原创短文学大赛征稿欢迎您的参与http://www.vsread.com/bbs/topic-56-568664.html
樱水寒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1 06:57:00
  有时间一定会参加,自己家的活动一定要顶起来!
7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01-11 10:17:56
  是的,老师,我们都是江南的家人,江南也因为有了您这样的加家人更加精彩美丽!2015,我们一起为江南的美好增砖添瓦!
樱水寒
8 楼        文友:淡若天涯        2015-01-11 11:00:04
  欣赏并老师的美文!
回复8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1 11:13:43
  问好淡若天涯编辑,周末愉快!
9 楼        文友:淡若天涯        2015-01-11 11:46:58
  我想说的是欣赏并学习老师的美文~~老师周末愉快!
10 楼        文友:心若闲云        2015-01-12 17:32:42
  内容饱满 ,知识丰富,值得一读。欣赏佳作,问好作者。
回复10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2 19:18:27
  欢迎文友来访,给您敬茶!问好!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