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关于敦煌的兴衰及其它

编辑推荐 关于敦煌的兴衰及其它


作者:柴瑞林 秀才,158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334发表时间:2015-01-11 11:20:07

我是关陇名俗学会会员。1994年春,诗友彭金山(民俗学会理事)通知我去敦煌开笔会,分给我准备的文稿是《陇东民居》。任务一接受,就认真地准备起来。
   陇东民居最有特点的、最多面积的是陇东窑洞。陇东窑洞冬暖夏凉卫生、节约基地。写这样的文章,对我来说驾轻就熟,因为,我很熟悉。这个题目没有问题,现在就想好好地翻翻资料,了解一下敦煌的概况——历史的、现代的敦煌。
   敦煌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消息。现在,我把1988年《文史知识》第八期《敦煌的新衰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有关资料大致记载下来,好使一些青年朋友了解。
  
   (一)
   在战国时代,月氏人是河西走廊主体民族,它的中心地区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秦始皇时,月氏做为强盛连蒙古高原的匈奴,也不得不把单于的儿子送到月氏那里做人质。秦汉之际,冒顿继位为匈奴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向西大败了月氏遗民,迫使月氏部众大举西迁。留在河西走廊的月氏遗民,以后逐渐融合到当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之间。
   汉初,匈奴最强,在被逐月氏之后:由浑邪王和休屠王统治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又乘胜进取今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国。同时,又不断地侵扰汉族边境。汉朝经秦末大乱,无力反击,只好用和亲、赠物等方式,买取北部暂时的平安。
   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继位后,开始反击匈奴。公元前121年春,将军霍取病率兵万余骑直接进攻河西匈奴,取得初步的胜利。同年夏,汉军又分兵两路,南北夹击河西匈奴,予以重创。匈奴浑邪王怕单于怪罪下来,就杀掉休屠王,率部下四万投降汉朝。从此,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的版籍,汉朝陆续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并把张掖长城从令居西修到酒泉,又从酒泉修到敦煌,还在敦煌郡城西,分别修通了玉门关和阳关,扼守由西城进入河西、中原的大门。随着汉朝势力深入西域,长城和烽燧也从敦煌向西伸展,最远一直通到龟兹国(今库车)西北。前60年,汉朝在乌垒设西域城都护;前48年,友在车率前王国(吐鲁番)设戊已校慰。
   自汉朝在河西立稳脚跟,位于走廊最西边的敦煌,就成为汉朝进取西域的基地。前104年李广利再次西征大宛时,敦煌就安排了兵六万人,马三万余匹,驴、骡、驼数以万计奔向前线。为了巩固这一基地,汉朝一方面大量迁徙内地的贫民和囚犯来此定居;另一方面调发大批士兵,到此修筑边塞,设立亭燧,耕种屯田。本世纪初以来,敦煌长城沿线出土了大批屯戍文书简牍,就是敦煌郡下属玉门都尉、中部都尉和宜禾都尉士兵的活动记录。大批汉族民众和士兵的到来,改变了河西地区民族布局,也推动生产的发展。敦煌建都前后,可以说是敦煌发展的阶段,从此确定了它的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西汉末,王莽乱政,中原纷乱,唯有河西富庶平安。一些大族避乱西迁,定居河西,在窦融的庇护下,度过乱时,共同归属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自明帝以后,因羌人不断起兵反抗东汉的统治,河西东部受到严重的骚扰和破坏,敦煌地区比较平安。河西四郡的武威、张掖、酒泉三郡,户口大幅度下降,而敦煌却下降不多。同时,北匈奴在西汉末取代汉朝成为西域霸主,东汉时期西域副都护只好驻扎北敦煌,西域各国入朝的王子也都留居在敦煌。东汉安帝即住(107年)以后,敦煌太守主持进行了在西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泼动范围从伊吾、焉耆一直到梳勒、于阗。清初在新疆巴里坤湖畔发现的137奶奶《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就是进击北匈奴呼衍王的记录。敦煌可以说是当时统治西域的军政中心。
  
   (二)
   随着敦煌地位的重要和经济的发展,从中原迁来的大族也在这里立稳了脚跟,并逐渐积累起相当的实力,在汉末军阀割据斗争中,武威、张掖、酒泉都卷入混战,敦煌在大户控制下,相对平安。但豪强的兼并却愈演愈烈。227年——233年间,仓慈任敦煌太守,抑制豪强的兼并和勒索,为西域各国商胡提供种种方便,使敦煌成为胡汉交往的都会。249年——254年间皇甫隆任太守,改变落后的耕作方法和穿衣习俗,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使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一簇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粮食生产之地。275年,西晋在敦煌西北建立储藏军粮的河仓城(今大盘城),反映了农业的进步,据认为是写于西晋末年的粟特文古信札,记载于中亚粟特商胡从敦煌前进金城(今兰州)销售大麻织物和毛毯的情况揭示了敦煌商业兴盛景象。
   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于前梁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政权。敦煌市大族的势力又进一步膨胀起来,甚至左右着敦煌的政局。前凉的创立者张轨,就以敦煌人宋配、阴充、汜瑗、阴淡等人为依靠对象。张骏在住时(324——346年),把敦煌、晋昌、高昌、西城都护、戊巳校尉、玉门大护军等三郡三营合为沙洲,州治设在敦煌,敦煌的地位有所提高。为了进一步经营西城,前秦还把江汉、中原百姓一万七千余户迁到敦煌,对于敦煌的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沙洲图经》记载当时水利工程兴修,标志着耕地面积的扩大。400年,李暠振据敦煌称王,史称西凉,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此后,421年北凉灭西凉后的屠城,442年北凉沮渠无讳率百余家西进,致使敦煌逐渐没落。
   十六国时期中原的动乱局面,却给敦煌的儒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八王之乱(300——306年),永嘉之乱(311年)、西晋灭亡(316年)到晋室南迁(318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使大批士人逃到河西。前凉、西凉和北凉统治者又都尊重、保护这些知识人,为他们教授生徒和著书立说提供条件。如敦煌效谷人宋纤,就有受业弟子三千人。当时的敦煌,产生了一大批像颂纤、郭瑀、刘晒……等著名学者,他们有某些著作传到南朝,有些人则由北凉入北魏,为魏周乃至隋唐的文化做出了贡献。
   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敦煌菩萨”竺法护,率第子在敦煌译经布道。前凉时,又有单道开、竺昙猷等高僧修习禅法。366年,沙门乐傅在鸣沙乐崖,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在北魏北凉以前,敦煌地区已是“村屋相属,多有塔寺”了。十六国前期,敦煌的文化呈现出出繁荣的景象,其水平并不亚于中原北方,甚至东晋南朝。
   五世纪中叶北魏占领敦煌后,在此设镇,仍然当做经营西域的基础基地。成周公万度归从这里出发。西域鄯善,灭耆。以后,随着北方柔然势力向西域的扩张,敦煌又成为抗击柔然入侵的前沿阵地。北魏把罪犯大批流放到这里,充实了兵威和民力。524年敦煌镇改为瓜州。不久,北魏宗室东阳王元太荣就任瓜州刺史。北魏分裂以后,敦煌先后在西魏北周沿下。北周时,建平公于义曾在任瓜州刺史。他们都为敦煌地区带去了中原的文化艺术。
  
   (三)
   隋朝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全胜时期。601年,隋文帝诏令天下各州建舍利塔,瓜州也在崇教寺(莫高窟)起塔,安放释迦舍利,在隋朝统治在崇佛浪潮的推动下,短短三十年中莫窟开始凿七八个洞窟。隋炀帝继位以后,派黄门侍郎裴矩往来于张掖、敦煌之间,联络西域各国。裴矩所撰《西域图记》记载当时的丝绸之路说:“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故知伊吾、高昌、郭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清楚地说明了敦煌在中国交往中的地位。
   隋末唐初,敦煌先是归据武威称王的李轨所属,后来又成为贺拔行威反叛唐朝的据点。622年,唐朝占据了瓜州,改名为西沙洲,又在下属的长乐县置瓜州,到633年,改西沙州,敦煌开始进入兴盛时代。
   唐太宗在灭掉北方的劲敌东突厥汗国后,就转而进军西域,640年首先灭掉吐鲁番盆地的高昌王国,644年攻焉,648年破龟兹,至658年,终于遏制了西域地区最大的敌对势力西突厥,西域各国的宗主权正式从西突厥转到了唐朝手中。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敦煌除了作为唐朝进门西域的物质供应基地外,沙洲刺史也亲自率兵参加了诸如攻取鬼兹的战斗。此后,在唐朝和吐鲁番、西突厥余部争夺西域的斗争中,沙洲是威胁驻龟兹的细安都护府控制西域的重要力量。
   除了681年“两边不静、瓜州路绝”和727年吐蕃一度攻占瓜州外,唐朝前期的敦煌社会经济文化一直稳步发展。从《瓜图经》可以看到氺渠灌溉系统的完善。从敦煌乡里户籍可以了解耕地面积的扩大,从百姓的纳谷牒可以得知粮食生产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进步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时敦煌的集市上,有内地来的汉族远行商客,也有从东亚各国来贸易的商胡。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容。可以说,当时的敦煌,凝聚了中国、印度、中亚、西亚等不同系统的文化,呈现出异彩缤纷的景观。
   755年,安禄山在河北举旗叛乱,打破了唐朝开天盛世的歌舞升平局面,包括敦煌在内的西北各支唐军劲派,都前往中原奔赴国难,河西等大片土地被吐蕃国王乘机攻占了。吐蕃由东向西进军,764年占梁州,766年占甘州,776年占瓜州,由于敦煌臣民的坚守和吐蕃君臣不忍摧毁这所佛教圣地,直到786年,敦煌得到“勿徙它境”的许诺后,才与吐蕃结盟而降。吐蕃在河西统治的军政中心是凉州和瓜州,,敦煌则成为吐蕃佛教文化的来源之一。
   842年,吐蕃内乱,势力大衰。848年,沙洲张议潮耒机率兵起义,驱逐吐蕃宋将,陆续攻占周瓜、甘、伊等州,并归降唐朝。此时的唐朝内有朋党之争,外有潘镇之乱,无力西顾。851年,唐朝在沙洲设归义军,任命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东、右十一州观察使。从此,敦煌进入将近二百年的归义军时期,从晚唐的方镇,发展成五代宋初的半独立王国。861年,张议潮攻克吐蕃控制的凉州,归义军势力达到极盛,敦煌保存的《张淮深修功德记》称扬道:“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但随着张议潮于867年被召入京城长安,特别是从蒙古高原迁来的回鹘占领西州、伊、甘州等地以后,加上沙洲政权内部张、索、李等大族的内争自弱,归义军的势力范围被局限在瓜、沙三周之内,在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了回鹘、吐蕃、退浑、龙家、仲云等许多民族政权。907年唐朝灭亡后,张承曾建主“西汉金山国”,自称圣文圣武天子,企图回复议潮时期的旧疆,但是,仅被甘州,在回鹘打败。914年张承奉而立的曹仁贵,吸取教训,仍然利用归义军,特别是曹议金开始,更加注重文治,以高度发展的沙洲文化,来博取周围各民族的尊崇;又用和亲的方式,结好甘州于于阗政权;同时,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接受王朝的封号。进入十一世纪以后,归义军势力大衰在东西回鹘的压力下,逐渐失去政权。
  
   (四)
   1036年,西夏为了在宋作战时没有后顾之忧,继占领甘州后,又攻取瓜、沙二州,设瓜州西平监军司管辖。当初,西夏主要是东向与宋、辽战争,在一段时间内,沙洲地方首领仍持独立性,并曾向宋朝“七汞方物”。1068年以后,西夏惠宗开始加强对瓜、沙二州的控制,目的是征发沙洲的百性,进攻宋朝,结果使沙洲更加衰落。1109年沙、瓜、甘三州发生饥荒,人民流落他乡。西夏前后统治敦煌近200年,尽管也在英高、榆林修建大批石窟,但是,当地社会经济每况愈下。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期间取代了陆路,敦煌又失去了丝绸之路的转站地位。
   从1205年开始,新兴的蒙古开始进入河西,到1226年终于攻破沙州,西夏也随之灭亡。蒙古废除沙州的建置,把敦煌给予成吉思汗的长孙拔都作为封地。元朝建立以后,忽必烈立刻把敦煌纳入直接管辖范围。1277年,统一中国以后,正式设沙州。1280年,又升为沙州内总管府,下辖沙州,隶属于甘肃行中省。虽然元朝在此施行屯田,但是,人多地少,未能恢复当然的光辉。而且,元初直接管辖的西部边境在失八里(今新疆吉林萨尔北)与和田、牌图比汉都都大,沙州已失去经营西部的基地作用。从中亚到蒙古的北方草原之路的繁荣使用,也使敦煌失去了门户的地位。1292年,元朝迁瓜、沙二州之民到甘肃内耕地,敦煌居民逐渐稀少,呈现萧条景象。
   明朝建立以后,划嘉峪关为界,敦煌成为外边荒凉之地。1403年以后,虽然先后建立了沙洲卫和罕东左卫,但很快被蒙古部落取代,后来有为吐蕃占领。从明朝开始,嘉峪关通哈密之路成为中原与中亚往来的干线,敦煌更失去了它往日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清朝定都北京并在中原立足后,从康熙皇帝开始进军西北。1723年,雍正皇帝置沙州为所,1725年升为沙州卫,并在党河东新筑卫城,即今县城。1760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隶属安康道。从雍正到乾隆,通过招民屯恳,敦煌人口迅速增长,生产经济也走向恢复。
   敦煌两千年的兴衰史告诉人们:敦煌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各族人民活跃的场所,是中原王朝西进的基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易中心,是中西各族文化的汇聚之地。
  

共 50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难以计数的文化艺术经典曾经湮没在岁月中。在这其中,敦煌文明的遗失最让人痛心疾首。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介绍了敦煌文明的兴起、繁荣和衰落,让读者初步了解了敦煌文明的兴衰的缘由,生发出旷古的忧伤,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陈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戈        2015-01-11 11:26:13
  敦煌,一个让中华儿女引以为骄傲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人无比痛惜的地方。
回复1 楼        文友:柴瑞林        2015-02-07 15:47:23
  是的,您说的对。
2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5-01-11 22:19:19
  文中错误很多,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沿革,请修改好后发给我的飞笺里,给你调换。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回复2 楼        文友:柴瑞林        2015-03-30 04:39:38
  谢谢您,我的好友。祝快乐。
3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5-01-11 22:20:50
  文章请校订,错误涉及人名、地名、历史沿革。修改好后发在我的飞笺里,给你调换一下。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回复3 楼        文友:柴瑞林        2015-02-07 15:46:42
  是的。谢谢!
回复3 楼        文友:柴瑞林        2015-03-30 04:38:38
  谢谢文友大力支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