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歧亭叙事 (散文)

精品 【江南】歧亭叙事 (散文)


作者:决决流冰 秀才,2644.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56发表时间:2015-01-12 20:54:11

【引子】
   最近一次从歧亭回来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责任。
   这责任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不为别的,为我曾经历过的一段青葱岁月,只不过这一次格外明晰。在酒酣梦呓之时,一群人提议我要写更多的歧亭的文字,算是对这座小镇以及小镇医院的记念。
   我写过小镇,但从没有写过小镇上的医院。因为在我看来,要记录这一段历史,实在还需要更多的沉淀,作为当事人的我,虽然已经离开了几年,但还不是看客,我仿佛还置身其中,还在和它一起欢笑,一起忧伤,乐其所乐,忧其所忧。我的身份还是其中的一份子,它的兴衰还和我戚戚相关,还和我的命运紧紧相连。我至今不相信我已跳离了局外,梦里依稀的记忆,常常把我惊醒,让我沉浸于那里的花木凋繁。这种怀旧的情结,应该直至终远。我曾经以为,或许在很多年以后,当我的思维开始枯竭时,才能把它当作最后的引泉。
   现在,我改变了初衷,趁着精力过剩,趁着茶余饭后,趁着百无聊赖,趁着我没有新的写作题材时,花上一年半载,好好做一回看客,回想那似水流年。我曾经有一个愿望,想写一组歧亭的散文,名曰《歧亭八记》,这一回,我将八记要作的内容记录其中,也算是了一个愿。
   对于小镇来说,我只是它的一个过客,我浸泡那里的人生足迹微不足道。如果非要说出一种实物,我是曾经散落在那里的一粒尘土、一滴水珠、一芊秋草,充其量最多是一片残瓦或一块断砖,对于小镇的那家医院,我想:至少是那庭院中的一棵水杉,我比那庭院中的水杉更早见证了医院的变迁(那庭院中的水杉现在已经寥寥无几了)。而于我,我所有的青春年华都在那里熬干,从“小汪医生”到“汪医生”再到“老汪医生”,这种称谓实质是青丝到白发的一路蹒跚。
   这些年,我写了太多无根的伤痕文字。这一回还是一样,且记录,且伤痕。
   既然是叙事,就有可能流于平淡,波澜不惊,我尽量让它生动。
   像先师李学祥先生的药方,上面一段话,算是本文的引子。
  
   【一】歧亭的前世今生
   我常常羡慕那些暴发户,更羡慕那些有文化的暴发户。
   一座城、一座小镇,没有文化底蕴,再富穰,也显得苍白。
   歧亭是有文化的。几千年岁月长河的氤氲,让它山明水碧,花木葱茏。才人辈出,珠零锦粲。迁人骚客,流连其土,乐而忘返;隐士山人,于闲云处,于野鹤中,志趣弥坚。我在一篇记录歧亭文化的文章中大意说:看麻城城镇的人文历史,除了阎河稍可比拟以外,其它的只有自惭不如。即使是对于麻城,歧亭也毫不逊色。这话可能有些偏激,但至今还是这个观点。阎河是春秋战国时柏举之战之地,是隋唐之前麻城郡的故址,是唐时洪州牧阎伯屿的老家。阎伯屿如果不是王勃《滕王阁序》的千古绝唱,有可能在历史上不会留下芳踪。即使是现在留下了芳踪,只不过说是生在阎河而已。而歧亭不同,自古是“在光黄之交,守淮要地”。三国时,吴著名军事教头陆逊曾率三万大军屯兵于此与曹魏抗衡,这是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后来有了杜牧之,有了陈季常,有了苏东坡,有了于成龙,有了张之洞,甚至有了郭沫若,有了董必武,这些如雷贯耳、鼎鼎大名的历史风流人物,在歧亭都留下了斑斑足迹,让歧亭添光增彩,为歧亭文化抹上了浓厚一笔。今天,我在回顾歧亭的前世今生,不得不提到他们。
   “歧亭”,又说“岐亭”。在古汉语里“岐”又同“歧”。“岐”《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曰:“或作山。支声。因岐山名之也。”又说:“邑可作歧”。歧亭没有“岐山”,岐山在长安西,今岐山县,为宝鸡境内。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黄帝内经》《周易》诞生之地。也算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以“歧”字之理解,为多道,为岔路,“物两为歧”,这是《尔雅·释名》上的记载。“歧亭”地名的得来,最近看一网传文字说:“歧亭所在地有山名‘岐山’,后有人在岐山建亭做生意,而得名‘歧亭’”。这大概是把两个“qi”字进行了一次结合。但我不相信这种注解。我以为于歧路建亭,供路人休憩喝茶是最好的释语。歧亭之所以后来成为驿路,大概是因为最早有凉亭的缘故。先师在世时闲聊说:“歧亭是一块凤凰地。”“凤凰地”当然是宝地。歧亭东南临举水,西有九骡山。举水于歧亭新河、张家洲开始蜿蜒,如柔曲的绸带。水以曲为美,曲则有情。女人是水造的,所以歧亭自古就出美女;西是九骡山,虽不高耸,但山势嶙峋。所以歧亭自古也出莽汉。凤凰当然也有展翅高飞的时候,在唐时,在宋时,在明清时,都有无数的才人于浩渺的云空中飞扬。至今他们靓丽的翅膀还在历史的清空中闪烁。
   “歧亭”,古称“赤亭”。清人顾祖禹《读史方与纪要》记载:“赤亭城,县东南十里,有赤亭河。宋元嘉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置十八县,赤亭其一也。亦为赤亭蛮,西阳五水蛮之一。赤亭城,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歧亭县,亦蛮县之一也。今为歧亭镇,旧与黄冈、黄陂连界。”(上引文见凌礼潮先生《歧亭古镇杏花村》一书《序言》中)赤亭河就是现在的举水河。关于赤亭河的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举水又东南历赤亭下,谓之赤亭水。”举水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再往上追溯,歧亭春秋时属黄国地,后被楚所灭,秦属南郡,汉为西陵,属江夏所辖。三国时在魏为西阳,为魏吴边境重镇。后属吴,赤乌四年(公元238年)八月,陆逊率三万精兵在此守候,所依赖的全是这赤亭水。三国归一以后,在晋为弋阳郡,又析置西阳国。南北朝时设置过赤亭县、歧亭县、亭州。(我后来有些虚构的文字选用“亭洲”地名就与此有关)在南朝陈时,巴仲肃屯兵于歧亭,隋为大举伐陈而造大舰,从水路攻下歧亭。麻秋筑城以后,“麻城”虽有名称变化,但歧亭一直归属于它。历史上,歧亭既是光黄古道,又有赤亭之水,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时,能够同时占这两条便利,就无形提高了它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后来的孝感乡移民,就有一部分直接从张家洲的码头顺流而下,再逆上长江而到川渝。
   清·王元士在《歧亭古迹考》称其为“楚黄之扃钥”。“扃”是门户,“钥”是开关,历来是麻治之重镇,在康熙时还设为黄州二府。在中国历史上,于一个州都之外,还设一个二府,并且二府设在一个弹丸小镇,恐怕歧亭是绝无仅有的。我曾经思考:作为一个山乡小镇,能够引起历代统治者这么重视,其中自有必然的道理。只是在近代有很长时间,歧亭偏于一隅,隶属宋埠,白白浪费了一大截发展好时光。
  
   【二】杏花村记事
   最早读杜牧《清明》时我还是一个稚童。那时既不知道历史上有那么多杏花村,也不知道在麻治上还有一个歧亭。我是到歧亭以后才知道有一个杏花村大队,当时那里什么古迹也没有。差不多在歧亭工作十年以后,才知道杏花村与杜牧《清明》可能有关,那时候是因为看到了江乐山先生关于《杏花村考》的文章,我看到此文时,江先生的文章已经发表了七八年。才恍然大悟,原来杜牧之的《清明》与歧亭有关。我后来去读缪钺先生的《杜牧传》,也读过杜牧的《樊川文集》。这些年全国关于杏花村的地方不下二十个,有较大影响除了山西临汾、安徽贵池外,就是麻城,其它的还有江西玉山、江苏徐州等等。随着对《清明》诗的进一步了解,去年我写过一组《闲话杏花村》的文章,其中有一个《清明篇》。我对所有关于杏花村的考证作了一个梳理。我是一个另类的人,以为杜牧《清明》中“杏花村”只是一种白描手法,泛指风景而已,不一定非要有一个确定的地名。在唐诗中“杏花村”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许浑的“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的“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的“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这种白描手段与“黄叶渡”、“稻香村”其实一样,非要实指,诗反而呆滞。况且,《清明》是否是杜牧所作,还存在学术争议。但即使如此,我的内心依然希望歧亭杏花村与杜牧有关,毕竟杜牧做过黄州刺史。这些年杏花村在全国热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歧亭在唱好杏花村的大戏中,总有一些实在的好处。某一年杏花村开园时请到了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熊先生不仅文章写的好,书法也好,在现场题了两首诗,这是难得的今人写杏花村的佳作,兹录如下:
   其一,辛卯年清明游麻城杏花村:
   我今到此又清明,寒食人家酒半醺。一勺晚唐烟雨梦,尽催花事醉游人。
   其二,麻城杏花村忆杜牧:
   四月杜鹃三月杏,一年春色两重花。歧亭谁忆黄州牧,轻掠飞红觅酒家。
   熊先生是相信杜牧到过歧亭杏花村的。在清明烟雨之时,在前路迷茫窘迫之中,让我们看到了杜刺史内心的无奈和忧伤。今天,我们读《清明》时常常想到了那个断魂的四月,孤独中还有彷徨。
   可以肯定的是杏花村在北宋时就是一个乡居绝佳之所。洛阳公子陈季常弃官服、毁车马就默默无闻地住在这里。最初的陈季常来到这光黄古道边、名不见经传的村落时,住的是环堵萧然的茅草屋,吃的是素菜粗食,往来一群素不相识的百姓中,人不知其姓,山水不知其名,因头戴高帽而称之为“方山子”,如果不是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那一次与苏东坡的千年巧遇,如果不是那巧遇之后不朽的唱和,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可能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地方叫“歧亭”,也可能知道历史上有个名士叫“陈季常”,但很可能不知道那叫季常的名士就是隐居在岐亭杏花村。这是杏花村的幸运,也是歧亭的幸运。
   苏东坡与陈季常相遇于杏花村,并且三年四至,除了留下一篇光耀千古的《方山子传》外,还留下了《歧亭五首》等众多诗文。通过阅读《歧亭五首》可以勾勒他们相见相惜的殷殷情意。我怀疑歧亭杏花村与杜牧的关系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苏东坡所作歧亭诗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了杜牧之。如果杜牧与杏花村有关联,这对于苏东坡这样的大家(他们有相似的人生际遇)是不会疏忽的。看到有人举东坡《歧亭五首之二》“严诗编杜集”句,认为那是写“杜牧”,其实“严”为严武,“杜”为“杜甫”,杜甫与严武友善,并有诗词唱和,《杜工部集》中编有严武唱和之诗。
   在陈季常隐居同一时期或稍晚,江西诗派临川四大才子之一的谢逸(1068-1113,又名谢无逸)也来到了杏花村。谢逸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是五代花间词派的传人,所著《溪堂词》“远规花间,逼近温韦”(薛砺若《宋词通论》),雅洁清丽,蕴藉隽妙,在北宋后期的词坛上自成一家。其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苕溪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
   “元估中,临川谢无逸过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诸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诸君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阙于壁:‘杏花村馆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标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
   谢无逸毕竟是才子,我每读一次他的《江城子》,对杏花村就多一些认知。据说,谢无逸《江城子》题于杏花村驿馆墙壁,后往来文人抄誊必索笔于馆卒,卒不胜其烦,以泥涂之。好好的一首词就这样被烂泥巴遮在墙壁里。
   我窃思:如果谢逸的生卒年正确的话,谢逸与东坡、与季常大约晚二十年,谢逸到歧亭杏花村时,季常已老或不在世,而彼时的杏花村已经是麻城的西驿馆,有酒旗飘扬,一定很热闹,而不是季常开始隐居时的那种清冷场景。杏花村的红火,一定与东坡的扬名有关,这就是所谓名人效应。另据载:谢无逸与黄州的潘大临交好,潘大临也是江西诗派的诗人,与苏东坡、黄庭坚、张耒交游,苏东坡在黄州时记录过他们交往的故事。然潘大临家贫,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
   湖北黄州人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句诗”的来历。发生的时间不可考,我想:很可能是在谢无逸过歧亭杏花村以后。谢无逸当日过杏花村时,也一定到黄州去拜访他。
  
   【三】像朱桃椎的张憨子
   “憨”,我特别百度了一下,一是 “痴呆”,再就是“朴实”。“张憨子”这个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因为苏东坡,而传了下来。苏东坡在东坡文集第十一卷《张先生(并叙)》中说:“先生不知其名,黄州故县人,本姓卢,为张氏所养。阳狂垢污,常独行市中,叶或不知其所止。往来者欲见之,多不能致。余试使人召之,欣然而来。既至,立而不言,与之言不应,使之坐不可,但俯仰熟视传舍堂中,久之而去。夫孰非传舍者,是中竟何有乎?然余以有思惟心追蹑其意,盖未得也。”我一边读着东坡先生的序言,一边在脑海中虚构着那憨子的模样:穿着一身破烂,活脱脱一个叫花子;喜欢独言独语,不与人交流,将自己封闭在另一个世界;不通人情世故,不知轻重高低,我行我素,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这放在今世,除了说明精神有些毛病以外,再找不出第二个理由。先生于是作诗曰:

共 24692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具有史料性的文章,作者以详实的资料,渊博的知识,将歧亭的古往今来展示在我们面前。其间,作者旁证博引,娓娓道来,将满腹的情感倾注在个小镇之上,一草一木,一字一句,一村一水,都有令人历历在目之感。这是一个用文字诠释文化,用心灵呼唤文化的写者的心声。历史遗留下来的千年文化在沉淀中优显着它的厚重与沧桑,我们走在历史的一段,思索着,触摸着,脑海里是敬仰也是向往,是回顾也是呼唤。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更应该是行动者,保护者。那一个个离我们远去的人物,笔墨纸香犹存,那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称谓,还是如此亲切,寻觅着踪迹,哪里才是你跳动的脉搏,才子佳人,演绎着多少凄凉悲戚的歌唱,又有多少感天动地的传奇,上善若水,上若至善,让我们一起在这字里行间,感悟凝重,体味深邃,呼唤蓝天,善待生命。如此用心的文章,令人叹服,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欣赏佳作,倾情推荐!——责编:哪里天涯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11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5-01-12 20:56:26
  问好流水,文章耽搁久了,望勿怪。
哪里天涯
2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5-01-12 20:57:53
  厚重的思想,详实的资料,体现着作者渊博的知识,以及内心的渴望与责任,欣赏了。
哪里天涯
回复2 楼        文友:决决流冰        2015-01-12 21:30:13
  谢谢美评!这么长一篇文章读下来,还要写评语,真是辛苦了!
3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01-13 14:00:13
  江南约稿】2015第一期同期同题征文《网》欢迎您的参与http://www.vsread.com/article-510658.html /> 首届网络原创短文学大赛征稿欢迎您的参与http://www.vsread.com/bbs/topic-56-568664.html
樱水寒
4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01-13 14:01:44
  问好作者,很不错的文章,情景交融,给人很强的画面感。感谢赐稿江南,期待您更多精彩!
樱水寒
5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01-13 14:02:01
  江南约稿】2015第一期同期同题征文《网》欢迎您的参与http://www.vsread.com/article-510658.html /> 首届网络原创短文学大赛征稿欢迎您的参与http://www.vsread.com/bbs/topic-56-568664.html
樱水寒
6 楼        文友:履泽        2015-01-13 14:42:57
  这文不错。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7 楼        文友:河南雪儿        2015-01-14 10:39:24
  欣赏,问好作者。
河南雪儿
8 楼        文友:李潇然        2015-01-14 11:07:49
  文章很厚实,也很深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9 楼        文友:李潇然        2015-01-14 11:09:01
  我看了好久,辛苦天涯编辑,写的按也好。给两位献花。
回复9 楼        文友:决决流冰        2015-01-14 16:38:31
  谢谢你了
10 楼        文友:心若闲云        2015-01-14 11:42:33
  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进一步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拜读佳作,问好作者。
回复10 楼        文友:决决流冰        2015-01-14 16:37:24
  问好!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