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金色的“洋瓷碗”(散文)

精品 【荷塘】金色的“洋瓷碗”(散文)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93发表时间:2015-01-18 16:41:31
摘要:金色,属于童年,它是美丽的、珍贵的;但它又不只属于童年,人生所有的时光都是辉煌的、绚丽的。无论是朝暾夕晖,还是艳阳高照,时光如金,金色的人生任何时候都是最壮美的。“瓷”本来并不姓“洋”,真正的洋人倒是称古老的国度为china,china是洋文,返回到汉语正好就是“瓷”。虽然搪瓷最初来源于异域,但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勤劳的民族,早已将其融化到了自己的文化之中。“碗”这个原本用于生存讨饭的工具,从“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到一个人无论到哪都是混碗饭吃,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奔小康和构建和谐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碗里不仅盛着现实的幸福与快乐,而且还装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荷塘】金色的“洋瓷碗”(散文) 前些阵子,有一首题目叫做《时间都去哪了》的歌曲很流行,也很感人。“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的枯木又开花。”人这一辈子,到了老的时候,往往又像童稚的孩子似的,表现出幼年的天真、好奇和任性来。这不,我的老母亲过了这几天就八十六了,可有一天,她走入厨房,忽然发现了灶台上放着的妻子平时盛咸菜或泡干菜用的那只“洋瓷碗”,不只是动了哪根神经,她非要端来自己用,我只好马上照办。
   这只“洋瓷碗”是金黄色的,是我儿子小时候曾经用过的。虽然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可放在灶台上,仍然熠熠生辉。远远看去,它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又像太阳下绽放的一托娇艳的葵花。“洋瓷碗”是我们这里一种习惯的叫法。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所用的工业品几乎都冠以“洋”字,什么洋油、洋火、洋布、洋碱、洋犁子、洋耙,骑个自行车也叫做“洋车子”,甚至用个寸把长的钉头,明明是我们自己国家生产的,却还要说成是“洋钉”。读书的叫“洋学生”,穿的漂亮一点,说是“洋气”。总之,凡是非本地产的、从外面来的或粘些现代气息的,都叫做“洋”。
   其实,这种“洋”是一种民族自信心不足的反映,多多少少地也带些区别和排斥的意味。在那个时候,“崇洋媚外”不但是个贬义词,而且还有极大的可能成为一种罪名。说来说去,“洋瓷碗”也就是现在的“搪瓷碗”。搪瓷是一种工艺,据说它起源于古代埃及的玻璃装饰金属,后来由欧洲的铸铁搪瓷发展成为了一种现代工艺,它是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并与金属牢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材料。我国早已掌握了这项技术,眼前的这“洋瓷碗”,很明显就是用这种材料做成的碗。
   搪瓷这种工艺,的确好处多多。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金属的表面上瓷釉涂搪。瓷釉涂搪不仅可以让金属在受热时不易表层氧化,来防止金属的生锈,从而抵抗各种液体的侵蚀,而且它本身还具有硬度高、耐高温、耐磨绝缘等优良的性能。在使用的过程中既安全无毒,又显得质地均匀、洁净光滑。我当时是顺手从灶台上拿过,在清水中冲冲洗洗,感觉到是非常的简便。当我双手交给母亲的时候,只见她手舞足蹈,高兴地好似一个孩子,那满脸皱纹,刹那间就像绽开的一大朵花。
   我国有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二字。但“吃”和“穿”相比,“吃”是天下的头等大事。从古至今,国人都是很看重“饭碗”的。因为“饭碗”是吃饭的家伙,是生存的依据。关于“碗”,记得小时候,在乡间就有很多说法。什么“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似乎在说冬至天冷,人们在这一天有“吃饺子”的习俗。什么不仅要知道自己能“吃哪碗饭”,还要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意思好像是说人应该知道自己能干啥或管干啥,自己有多大能力、能做多大的事;总之,这句话实在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绝不能自以为是、为所欲为。
   至于“一碗水要端平”,则是说盛满水的碗,只有端平了,才不会溅出水来。比喻作为一个管事人,处理事情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可事实上,双方气都胀得满满的像一碗水,是谁都很难端平的。它不仅需要“端”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必须做到心平气和、明察秋毫。记得当时用得比较多的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吃着碗里的,还瞅着锅里的。”碗里的,本来就是从锅里盛出来的,其实锅里碗里两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吃着碗里的还瞅着锅里的,明显是具有“抢占”的意味,它常常用来比喻人的贪心大,没有满足的时候。
   在那个时后,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则是“不刷碗不打碗,刷碗的才打碗”这句绕口令似的话语。虽然现在经历了人生世事,早已知道了“不刷碗的人当然不会打碗,只有刷碗的人才会打碗”是说“只有干活的人,才会出错,啥活不干或只会空说的人是不会出错的”道理。可小时候,在记忆中,我几乎是没有刷过碗的。每次吃过饭,都是饭碗一推,就跟着别的孩子跑着玩或上学去了,刷碗的事通常是奶奶一手操办。
   可那一次,我也没有刷碗,就是因为一碗热水没有端平,溅了一地不说,还险些烧着手。记得当时我正在迟疑之际,多亏了母亲那句“快扔掉!”我才把盛满茶水的那只精致的洁白的小瓷碗重重地摔到了地上。不用说,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那只洁白如玉的瓷碗烂成了粉碎。说实话,回想当时那次打碗的情景,要说起打碗的原因来,除了热水倒得太满之外,还真的有“瞅着锅里的”因素在。
   记得当时正准备过年,父亲忙着灶前烧火,母亲正忙着和面过油,让我给它端碗茶来,由于慌着玩耍,匆忙间我把茶水倒得很满,我端着时虽然已经小心翼翼,可晃晃悠悠,一听到锅里烤油的“吱啦”的声音,猛抬头往锅里瞅上一眼,心里一动,手里一软,嘴里“吱溜”一声,茶水便溅了出来。没待我反应过来,就发生了前面写到的情景。正当我等待挨批之时,母亲说:“碎碎,怎么来着?”妹妹在一旁正好听到,随口而出“岁岁平安”。奶奶接着说“平安好,平安好!”父亲看看我说:“出去玩吧,还站那干啥?”我如释重负,飞也似地跑开了。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记得家里人们经常所使用的碗主要就有两种:一种是在上山拉煤时从山窝里捎回来的,成大摞,一般为二十个一捆,当时好像叫做“一凑”。至于“凑”是哪个字,我至今还弄得不是太清楚。只知道这种碗,口大厚实,粗瓷青灰色,釉面有黑色的斑点,基本光滑,但不定哪里会有个拧巴的疤痕。有时上一次山、拉一趟煤,一辆车上就可放几“凑”,相对较便宜。
   还有一种碗,通常是在年前由游乡的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或拿破烂换的。这种碗与那种粗瓷大碗恰好相反,造型精巧,细白如玉,上面还饰以花鸟虫鱼,非常的美观。它常常在节日待客时用作装盛热菜或闲聊时用作茶碗。因此,过节期间,经常打的也就是这种碗。因为“碎碎”谐音“岁岁”,后来人们取个吉利,就叫做“岁岁平安”。说来还真有意思,人们常常把那种不吉利而又不可避免的事,变换一下说法,坏事马上就变成了好事。原来初兴灌气时,嫌“送气上门”不好听,就改作了“运气上门”。你别说,这一改还真是味道大变,令人顿觉舒服好多。
   那次打碗,令我没想到的是“因祸得福”。过年的时候,父亲竟然给我买了一只“洋瓷碗”。记得当时父亲给我买的那只洋瓷碗,广口,深蓝色的边缘,整体呈现出金黄色,光亮光亮的,可当镜子照,好似传说中的什么宝贝似的。碗底带有一个圆圆的基座,基座的一边还有一个小小的圆孔。初买回来的时候,父亲刚一拿出,妹妹就想给我争抢。母亲拉了一下妹妹,笑着说:“这种碗热了烧手,咱不要!”妹妹眨了眨眼睛,便疑惑地听从了母亲。从此,这金色的“洋瓷碗”就成了我的专用品。
   还真的正如母亲所说,这洋瓷碗,在夏天初盛上热饭时,端起来确实有些烧手。不过,它口敞得开,散热面积大,用筷子搅搅或小勺舀舀,热也散得快。只要不是盛得太满,只要不是心太急,因为有碗底基座的垫衬,再加上碗边的作用,也并无大碍。即便是热些,对于我这个急性子的人来说,这样倒还是有些好处,它每次都可以提醒我小心在意,帮助我缓和急躁不良的情绪,培养一点沉着应变的毅力。
   用的时间长了,我就发现,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要正确对待,当逆境过去,自然就会迎来顺心的时候。这洋瓷碗,在热天盛上热饭确实烧手,需要耐心和等待;可到了冷天,热碗又有了它意想不到的作用。捧起它,可以用它来暖手,那感觉真是舒服极了。记得那时,冬天的天气很冷,冷的时间也很长,加之家里穷,防寒的衣服薄,冻手是常有的事。这每日三餐手捧洋瓷碗的时候,就是非常幸福的时候。热热的饭菜,你可以一口一口地抿着吃,细嚼慢咽,想想那时,那眯缝着眼的场景,是一种怎样的舒心和得意吧!
   在我的记忆中,这金色洋瓷碗的好处还不只这些。小时候,我虽然不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但由于我与哥哥年龄相差十几岁,不但他处处让着我,更多的是爷爷奶奶娇惯我、宠着我。记得当时我养成了一种爱挑食的坏习惯,菜叶类中除了葱与韭菜之外,大多黑菜之类的,我一概不吃。奶奶在做饭的时候,常常事先给我盛出来,然后再下菜叶,为此妹妹还多次说我搞特殊。这先盛出来的面条或其他饭食,就放在那金色洋瓷碗里。
   每当我从外面回来,一进灶火,奶奶就说:“你的在这里!”说着掂起香油瓶就在那金色的洋瓷碗里一晃,油珠便滴溜溜地飘在碗里。不错,也是金色的。那香味让我捧起洋瓷碗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记得初开始妹妹还有意见,奶奶总是说:“大家的碗里都有菜,他的没有。”奶奶话中之意,好像是给我补偿一下,或在大家之间平衡一下。时间一长,这好像形成了一种惯例。即便是当面谁看见了,再也无人问及,似乎就是应该这样。现在想想,很多时候,像我当时那样不自觉的一些人,说不定都是有人在背后庇护或有人见怪不怪。
   到了后来,那金色的洋瓷碗简直就是一个聚宝盆。有时吃着吃着,我竟然会吃出一个白白嫩嫩的鸡蛋来。记得有一次,我激动得刚想说出口时,我看到奶奶不时地向我递眼色,示意我只管吃,不要声张。特别是哪天家里面改善生活,这金色的洋瓷碗里,好吃的总会格外集中。当然,要说那时候,也没有太多的花样,一般也就只是割点肉或煎个鸡蛋什么的。通过观察,我才发现,是爷爷奶奶把这些所谓好吃的东西全都挑给了我。我最初问他们,他们先是谁也不承认,还说这金色洋瓷碗能够吸引这些东西吧。直到后来抓了个现行,他们才说自己不爱吃或从前吃多了之类。古语说得好:“亲不亲,碗里看。”现在想想,一切都明白了。
   说是这样说,可早年爷爷还是不止一次地给我讲“严嵩捧着金碗饿死”的故事。在我的老家那一代,流传着明代大奸臣老严嵩三声哭败万花集的传说。万花集是距我老家不远的李方口村先前的别称。据说,想当年,万花集车水马龙,百里闻名,是京城通往江南的交通要道。老严嵩在京都被贬之后,手捧着皇帝赐予的金碗,装疯卖傻,一路乞讨,终于来到了这繁华的通衢——万花集。可他眼看着离家还有一段距离,饥饿难忍,想想昔日的风光和目前的处境,不由地失声痛哭。第一声乌云密布,第二声电闪雷鸣,第三声大雨倾盆。老严嵩心如死灰,将手里的金碗抛向天空。随着一声雷鸣,只见那碗打了个旋儿,一道金光便消失在雨幕之中。大雨停后,人们才发现老严嵩倒在泥水里,早已一命呜呼。万花集从此凋零,一天不如一天,很快地便败落了下来。
   一开始,我还不太懂爷爷讲这个故事的真正目的。后来问爷爷,爷爷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大的官,也不要作恶;金子虽然是好东西,也不能当饭吃。”我问:“那不管卖钱吗?”爷爷说:“作恶出了名,即便是金子也没有人敢要。”我眨巴眨巴眼睛,点了点头,似乎懂了。可现在想想,老严嵩在拥有真正的“饭碗”时,为什么就不知道珍惜呢?可我们今天还有一些人,捧着个金饭碗,吃着山珍海味,一放下筷子就骂娘,说什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随着时间的流失,我慢慢地长大了,到镇上上了初中,吃住在校。临走的时候,父亲就在那只金色洋瓷碗碗底基座的圆孔里,穿了根细细的铁丝,捏弯成了一个圆环,让我带上。父亲说:“好好干,有它在,不要亏了肚子!”以后在学校,无论是喝汤,还是吃菜,我都打在里面。或用手端着,或双手捧着那金色的洋瓷碗,为自己补充养分。然后再用这养分供自己汲取精神的养分,直到我读完高中,去读大学,那金色的洋瓷碗,伴我走完了金色的年华。
   参加工作后,先是一个人生活,我就又买了一只洋瓷碗。不只是我的偏爱,还是洋瓷碗黄色的居多,说来也巧,那只洋瓷碗竟然还是金色的。这个时候,我已经真正懂得了一个人该吃哪碗饭或能吃哪碗饭,慢慢地也懂得了这世上的哪碗饭其实也都不是好吃的,哪碗饭都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当然,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也清醒地意识到了,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总少不了勺子碰到碗的时候。一个人要学会与大家要相处,理解、体谅和宽容是十分必要的。
   母亲年龄大了,虽然还能照顾自己,可端起碗来,总是颤巍巍的。我知道母亲要这碗,一定不是为了图好看,也不只是怀旧,她一定是怕自己一不小心,像个孩子似的打了碗。当然,即便是打了碗,她也知道像她这把年纪,谁也不会数落她或怎么着她,可她还是坚守多年习惯了的老规矩,“成物不可毁,毁了是败家子”,“持家应该节俭,浪费就是犯罪”。我每每再收拾碗筷时,发现母亲那只金色的“洋瓷碗”,总像擦拭过,我什么都明白了。
   ......
   金色,属于童年,它是美丽的、珍贵的;但它又不只属于童年,人生所有的时光都是辉煌的、绚丽的。无论是朝暾夕晖,还是艳阳高照,时光如金,金色的人生任何时候都是最壮美的。“瓷”本来并不姓“洋”,真正的洋人倒是称古老的国度为china,china是洋文,返回到汉语正好就是“瓷”。虽然搪瓷最初来源于异域,但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勤劳的民族,早已将其融化到了自己的文化之中。“碗”这个原本用于生存讨饭的工具,从“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到一个人无论到哪都是混碗饭吃,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奔小康和构建和谐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碗里不仅盛着现实的幸福与快乐,而且还装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金色的“洋瓷碗”,我和乡亲们都这样叫了你多少年,还是名副其实的好,就让我改口叫你一声“搪瓷碗”吧!
  

共 52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品读酋黄老师的散文《那只金色的“洋瓷碗”》很感慨。文章从母亲要“洋瓷碗”入手先谈论了曾几何时落后的农业社会的中国许多百姓日常所用的工业品均被冠以“洋”字,感叹曾经的落后;又说到民以食为天关系到国家安危百姓安康的大事,转而又回忆起自己童年,通过回味与碗有关的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描写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对自己细致入微的爱,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过往的怀念和已逝老人的追忆。作者还通过对碗的论述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文章立意很好,语言简洁,层次分明,论理说事明了,是一篇难得的内涵丰厚、寓意深刻的散文,值得细细品茗!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鱼在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119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鱼在游        2015-01-18 16:43:53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有你更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8 19:09:04
  感谢荷塘,问好鱼友编辑!
2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5-01-18 16:45:10
  酋黄老师的真情文,好看!感动!立意积极,夹叙夹议。问好!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8 19:10:46
  感谢总编,身手挺快的,问好!
3 楼        文友:鱼在游        2015-01-18 16:45:52
  作者文思敏捷,知识储备量极大,文字组织能力极强,值得我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8 19:12:27
  让您辛苦了,刚写过,就发出了,不少费心吧!
4 楼        文友:鱼在游        2015-01-18 16:47:05
  希望作者在荷塘创造愉快!佳作连连!!!问好作者!!!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8 19:14:03
  一同前行,同喜同乐!祝福荷塘,欣赏月色!
5 楼        文友:红泥        2015-01-18 19:22:33
  一只碗竟牵扯出许多情愫,品读美文!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8 19:34:43
  我写的基本就是生活原貌,连缀的过程,只是穿穿针引引线而已,问好红泥编辑!
6 楼        文友:鱼在游        2015-01-19 11:34:59
  恭贺酋黄老师的文章荣获精品!向你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9 12:46:40
  问好鱼友,辛苦您了!您的评点很到位,望多多指导!问安!
7 楼        文友:红泥        2015-01-19 13:37:10
  祝贺酉黄老师美文加精!
回复7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9 13:43:22
  问好红泥编辑,同时也祝贺你的“童年”飘红,值得珍藏,值得品味!
8 楼        文友:清风简        2015-01-19 14:52:40
  平时喜欢读你的文,不过没评,学习了,
回复8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9 14:59:40
  相互学习吧,每人的文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和情感。问好朋友!
9 楼        文友:天龙        2015-01-19 16:37:23
  祝贺佳作斩获精品,荷塘有你更精彩!!
回复9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9 17:07:40
  感谢社长的关怀,问好社长,祝福荷塘更精彩!
10 楼        文友:江山文学精品审核组        2015-01-19 19:28:13
  日子,是在忙忙碌碌中平淡;生活,是在粗茶淡饭中生香;
   人生,是在坎坷挫折中历练;心情,是在百味杂陈中安暖。
   江山文学是一个着力打造精品文学的大型文学网站,坚持正文学,努力提高发文质量。
   江山文学,文,不贵多,贵精。
    “贵”在读人,读心,读情,读人生;“重”在心动,心懂,心诚,心共鸣。
    “精”在文章,或有温度,或有境界,或有思想,或有深度。
    在这里,有真情实感,有人性的探索,生命的叩问,
    您可以看到人间万象,刹那浮生,也可以感受智慧的呢喃,灵魂丰盈。
   在这里,您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美丽流连,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倾心,以文取暖。
   江山文学精品审核组,愿善待文字,不亵渎文字。
   我们知道,您的某篇文,等着我们去拜读、去喜欢。
   我们更知道,您的某篇好文章,像一杯精心炮制的花茶,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去评。
   感谢您为新版献礼而挥就的倾情之作!恭喜您,您此文被“江山文学精品审核组”评定为精品!特推荐给更多读者共赏!
   感谢您支持江山文学,江山有您更辉煌,期待您更多精彩!祝您在江山文学写文愉快!
回复10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9 20:18:51
  再次感谢江山,问好各位编辑和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愿江山更美好,愿荷塘更美好!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