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那些字词的事儿(杂文)

编辑推荐 【菊韵】那些字词的事儿(杂文)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87发表时间:2015-01-21 19:47:49

听广播,主持人将触詟赵太后的“詟zhé”,读成“lóng”,让我一愣,记忆中,在初中学过这篇课文,不读这个音啊?以为自己记错了,忙取字典查,果然,主持人读错了,自己长舒一口气,但还为主持人读错而惋惜:那可是个颇有影响力的资深主持人啊,且负责很有影响的一个节目。若以后老出差错,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读错字,作为一般人来说,是免不了的,知道的,一笑而已,不会追究。但作为主持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因为,你的受众很广,影响也很广。
   如今,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猛传播,这是好事。但不可避免的是,读错字也已成为流行之势。我们从电视广播中,经常听到错读的字。是因为主持人、播音员故意读错的吗?应该不是。我看主要是这些人自以为认识这些字,所以就那么读。自信心也是害人的。哪怕,对于心中疑惑的字,抽点时间查一查字典,不就解决了吗?
   那年去张家界,一个旅游公司为我们代买车票。经理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子,姓“覃”。我就很热情称呼她为“谭tán经理”。人家忍不住笑说“我姓qín”。立马脸上有火,讪笑着打岔。因为手头没有字典,不便查找,主要还是自己想当然认为这个字应该读tán。我的根据是,毛主席有个烈士堂妹叫作毛泽覃。一样的字,怎么不可能读tán?那时谁会想到,这个字是多音字呢?闹了笑话,长了见识。
   我有个表妹的丈夫在医院工作,是广西人。大姐因看病早就认识了,给我介绍的时候,说这是“小筐”,还以为人家的名字就叫小筐呢。后来才知道,人家姓“邝”。乍一看,以为认识,不就是读guǎng吗?谁能想到,这个姓读kuāng呀!幸而,心里存疑,没有直接叫出声来,否则,又是一个大笑话。说到这里,有一个字看着与邝差不多,这才是真正的guǎng,但遗憾的是,很多人读的时候,却读错了。这个词就是“粗犷”,电视广播主持明星,很多读成“粗kuáng”。
   还有一个字,想必大家都知道:“秘”。读mì,对吧?秘书,秘制;多音字,也读bì,是吧?秘鲁。而作为姓氏,就请谨记,应该读“bèi”。字典没有,民间如此读。本县有一村即“秘家庄”,大多姓“bèi”。以为仅本县如此读法,走二百里,也有一个村,一样读法。可见,不入字典,读音是大有区别的。比如,樵夫的樵,本地有两村名“大樵、小樵”,本地就读“jiāo”。一年,上级机关来人要去那儿,用普通话说“小乔远不远?我要找小乔看个人。”我们听了偷着笑。以为他就是曹操想江东二乔呢。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很有意思。不会读的字,不问,也不停顿,一律用“嘛”替代。让他读课文的时候,就听“嘛-嘛-嘛-”不断,凡是在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流利中“嘛”字带过,而且,不注意呢,还让他蒙过去。比如,他在读《纪念白求恩》课文时是如此读的:“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嘛’。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嘛’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嘛’,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嘛’的共产党员。”不打磕,不结巴,不读半边,引起全班哄笑。老师还说他读的很流利,对生字要加强学习云云。
   事实上,很多字词,貌似认识,其实真的会读错。听了很多“炽热”,主持人也好,歌手也好,就读“zhì热”。就这么读,就这么唱,就这么任性,还能怎地?戛纳,你说是读“jia纳”还是读“ga纳”?记得最早读“jia纳”,后来读“ga纳”。很纳闷,很纠结。戛然而止,仍会听到“ga然而止”;玷污,也能听到“zhan污”的读法;提防,有读“ti防”的:绿林,也有读“lv林”的;豢养,听到“quan养”的音;读错最多的一个字,应该是发酵,大多会读成“发xiao”;那么,埋怨呢?谁会注意读作“man怨”呢?信笺呢?还会有人读错成“信qian”吗?都是常用字词,谁会在意呢?而骰子却是用的最多的,不光读音,还有写字。都会出错。骰子,读“tou子”,还是读“shai子”?据说,都对。但字典不读“shai子”,有另外的“色子”读“shai子”音。说起这个色,本地俗话就读shai不读sè。那年,我的一个堂兄当兵,过年探家,我也探家。人家撇起普通话,比较我俩的军装说:“你的sè不如我的sè好......”听的人皆忍不住哂笑。因为,本地有一个笑话,就是说出外读书的青年,回家乡撇普通话的事儿。与父亲到地里看庄稼,问:“爹,那开白花绿叶长红梃的是什么植物呀?”父亲没好气说:“好好说话。”小伙子马上改口说:“这是嘛作物啊?”“荞麦。”说完气鼓鼓回家了。路上有人问:“呀,回来了,嘛时候回来的?”小伙子本性难改:“昨天晚上......”父亲回头扇了一耳刮子:“坐碗上,还他妈坐锅上里......”一时传为“佳话”。
   关于标识,读biaoshi与biaozhi?有一个时期,主持人都读biaozhi,但现在似乎都读“标shi”。“标识zhi”与“标志”同义,就是立标指示位置,这是百度来的。那么“标shi”是什么意思?至今还满脑子浆糊。
   小时候,看的书大多还是繁体字,不认识的字,就读半边,也能顺溜个八九不离十。水浒、三国、红楼梦都顺过去了。字典?没有啊,就靠自学,不会就蒙,不会就问,嘿,也读了不少书。当然,很多字肯定是读错了,但小说的内容能明白就是。说到这里,还有很多的生词更麻烦。对央视有名的听写大会,我很佩服那些孩子,认识那么多字,你想不到的词,也能写上来,真有人家的。得付出多少辛苦啊!至今,我还对呱呱落地,读成瓜瓜呢。不是不认识,就是顺口出来的是瓜瓜,而不是gugu。你说咋办?实在不行就凉拌呗。
   回到前边,读书读报不认识字,又嫌麻烦去查字典,怎么办?用“嘛”如何?嘛字当头,一切生字生词全不在话下,一嘛,除了遮百丑,还能遮盖百个不认识的字词。

共 24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巧合的事,才看了篇老狼嚼“让”字,这边又来一位纠正错别字的,错别字害死人,记得小时候老师说过“钱”写成“线”的,家里打电报,说寄点“钱”来,却写成了寄点“线”来,真是丈二摸不着了头脑。现在我们年纪大了,确实有不少字不认识,还死要面子不愿意下问,而是不懂装懂,闹出笑话来,自己都不知道。这看来都是自己凡事不认真的缘故,过去讲秀才认字认半边,其实多数人都是这样,想当然。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尽相同的是,好多的广告、宣传词以故意写错别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大街小巷,比比皆是,错出新意来了,你说这事叫“嘛”事了?推荐欣赏。【编辑 土著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土著人        2015-01-21 19:56:11
  土著我在北方生活很多年,不光有的字交还给了当年的小学、初中老师,还有些字连字音都嚼不准了,特别是在北方人面前,更是露馅。出门说话总有人问:大哥,你哪的人?明显地叫人听出我外地人的口音,我却浑然不知,还以为自己早已经是北方人了哩。错别字倒是应该注意,要不别念出声,要不干脆不吱声,人家自然不知道咱半斤八两。有一次报上有“累赘”二字,我给人念成了“包袱”,没成想人家认字,而且还认字不少,偏偏指出我不认字来,我慌忙与人解释:不是我不认识“累赘”二字,是考虑到你不认得,才特意读成了“包袱”。好心当成了驴肝肺,你说气人不气人。
土著不土
2 楼        文友:枯野秋然        2015-01-21 22:47:48
  问好作者 欢迎赐稿菊韵!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