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窗户内外、能否容忍、独立以及共鸣(外一篇)

精品 窗户内外、能否容忍、独立以及共鸣(外一篇) ——纯属自我阅读体验:冯兵《 2007年,我要独立,以及脱贫》印象


作者:夏冰 榜眼,2621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46发表时间:2009-05-28 19:09:35

一早就看到他在线。好长时间了。悄悄的。神秘气息蔓延。
   终于等到。九时四十分。一篇散发着新鲜味道的文字出炉了。这就是《2007年,我要独立,以及脱贫》([url]http://www.zigui.org/bbs/read.php?tid=172060&page=e&#a[/url])。 />   “如同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我立刻扑了上去,贪婪地嚼食起来。
  
   一.关于窗户、容忍以及独立
  
   “我望着屋的第三层及最后的一个层,看见我的窗令人不能容忍的开着。”
   起首第一句话,就唤起我强烈的感受。这是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1906-1989)在他的《被逐者》里的一句话。冯兵说,“这句话令我产生的联想之巨大,甚至遍及了神话与圣经……”,这句话让人所引起的联想,的确够宽够大够深。它的暗合神魂的意味非常明显。指向以及含义都是悬念。没有阅读文本的读者,无法准确把握领略其妙不可言。通过冯兵精准细微的引导,我们便得以有所了解,感觉。
   我反复盯视着这句话,去感受那种十分熟悉的“不能容忍”。一个被赶出来的人,他住在那里的时候,窗户是封闭着的,他是处于自闭状态的,而一旦他被房东赶出来,那扇窗户却被打开,这在他的惯性思维里,是“不能容忍”的。作为独立个体而一直跟世界保持着距离的标志——一扇窗户的被打开,这是一种改变。它唤起我们内心显而易见的恐慌,甚至愤怒。于是,心理流程鲜明呈现。
   习惯是种固执的东西。你习惯在生活里保持某种状态,一旦有人闯入或者破坏,心里那种别扭不适,就不请自来。我很自然就想到了我亲爱的老宅。曾经的老宅之改变,在我心里留下了深重的暗影。它不应该改变。它不可能改变。但是它改变了。无可置疑地改变了。改变得面目全非,让人手足无措。我宁愿它是原先的模样,永远。可是它竟这样惨烈地被人改变了。根本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根本不管我能否承受。但是,我只能容忍,只能承受。除此,别无他法。
   在冯兵这篇文字里,窗户是一个重要的载体。由贝克特作品中的窗户,冯兵自然联想到了自己。他说,“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在美中升华,它是我的那扇窗户以内的东西,而在窗户外,是一个破碎了的家庭,两个天才的比喻家跟时光搏斗了50多年……”。他说,“……他们,有时候,是那么的美,又是那么的令我心力憔悴。他们打开了那扇窗户,不管是令人容忍与否……”来自父母和他的矛盾,形成壁垒分明的格局。
   他的心力憔悴,我能够深深体会。
   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即写作与独立的关系。写作能否独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靠写作求生存,很遥远,很艰难,很不容易。譬如说,那扇“窗户”里面,生活着冯兵;“窗户”外面,则生活着他的父母。“窗户”里的冯兵能否独立呢?这取决于多种方面。我认为,就冯兵而言,如果他锲而不舍,他具备这个条件,即能够生存,能够独立。他的文字感觉是十分独特而到位的。他的文字里,浸润着某种真正优秀的东西。而这,应该就是其创作生命力的重要表征。我想起曾经读到过的他那些文字,那些闪烁着睿智与幽默的光点,常常令我以及另外一些朋友惊讶,赞佩。但是,尽管如此,他的父母对他写作的不支持态度,我还是能够理解。毕竟,能够真正从精神层次尊重并理解、支持子女的长辈,还不是很多。几乎就是很少。大多数人习惯于或者服从于物质的生活方式而决非精神的生活方式。因此,冯兵的父母有理由质问:写作能吃吗?能赚钱吗?
   面对这种窗户内外迥然不同的状况,我说,冯兵你必须容忍,并且,平和公正对待。惟其如此,才有望进入自己的良性轨道,才能够真正独立。
  
   二.关于共鸣
  
   冯兵的文字能够唤起人深切的共鸣。
   譬如,读到“我望着屋的第三层及最后的一个层,看见我的窗令人不能容忍的开着。”就会联想到:“我望着满大街的雪及空中飘舞着的雪,看见我的心令人不能容忍的沉重着。”
   读到“他打开了我对这个世界的遐想与认识”,马上就涌现出“你也打开了我对你这个文字世界的遐想与认识。”
   读到“在距离法国和1969年都遥遥相隔的延村2006散步,身后跟着一只狗,”就想起经常走在路上的一种情形——一经迈开双脚,脑子就不自觉地转动起来。我几乎不可意识。它径自完成自己的思维拓展。一旦被我发现,它便狡猾地躲到一旁,让我找寻无着,徒唤奈何。嘿嘿,一边阅读他的文字,一边作自己的联想,心里便舒展地微笑了。
   读到“但我真的知道它饿了,它真的需要一点食物,那一刻,在我的脑海里,一下就呈现了以一只狗觅食为题材的小说,我要将它因为饥饿而需要食物的本能与因为陌生而害怕的惶恐写出来,这并不是一只狗所独有,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个工作干活的人都有的心理渴求,我见过太多的埋怨,见过太多的工作压抑,但他们又是因为生存的本能而表现得容忍,在我的眼光里,这是一幅达利的画,扭曲的,特别是当我跟他们去ktv里唱歌的时,他们所展现的爆发力令我吃惊,撑开的嘴巴,横飞的口沫,不管旁人多难受依旧仿佛歌星一样的忘我,都让我深深的感动,……”就感觉到,这些文字直抵内心。
   我好痛。
   我渴求,我埋怨,我压抑,我容忍,我扭曲,我爆发(譬如拼命写字),我忘我(譬如灌水到夜深)……被蹂躏的感觉,你是否能够体会得到?
   七挫八折,七歪八扭,一塌糊涂。
   暗流涌动。
   顽强地涌动。
   无动于衷只是自欺欺人。
   不是一天一时的事情。
   年深月久,一以贯之。
   常常处心积虑;常常如履薄冰。
   噬咬在心。
   多想,旁若无人地在大街上歌唱,欢呼,嚎叫,大笑。
   多想,随便坐上什么车,随便到什么地方,随便几天,几夜,几月,几年。
   疯狂的压制,使我们循规蹈矩,墨守陈规。让我们内心,时常翻江倒海,难以忍受。
   读到“我并不批判,我不是一个卫道者,我也不教导,我不打算做谁的灵魂导师,我希望在那一刻,我能平静的记录下来,因为,我觉得那是美,脆弱的,无法承受的,普遍存在的,欣欣向荣的,美……”就想,的确,就是,美。我们能够深情触摸到的,美。
   读到“语言,就是我们共同的血脉。我在看灵山的时候有种仿佛见到亲人一般的饥渴,拥抱的饥渴,……”就忍不住想,我在读你的文字时候有种仿佛见到亲人一般的饥渴,拥抱的饥渴。
   读到“而我要做的,就是坐在延村的夜里,像在城市的垃圾堆里,傍晚时分,会冒出的那些蛀虫一般的拾宝者一样不停地在小说堆中,在这个时代的污秽中扒,找,抠,终于找到了那句民谣:国王所有的马,国王所有的人。”就想对冯兵说:
   相信你并不孤独。
   嗯,我也要扒,找,抠,找。尽管很多方面不能跟你相比,真的,自愧弗如。
   阅读冯兵文字,感觉到了蚕食的过程。乐趣自在其中。而阅读后的感悟,则把认识冯兵,变成一种可能。虽然仅仅是粗浅的认识。或许失之谬误,当请不怪。因为,一直,是比较远地注视着这家伙的。现在,则感觉相对要近一些。
   以上为针对冯兵纯属自我的阅读体验。很不成熟,就教于诸位。
   (2006.12.30)
  
  
   2007,安静,沉稳——冯兵,贝克特,真实,其他……
  
   1月2日晚
   内在的优良的质地。
   纯粹,精致。
   我从那里吸取。我看见他,便是距离。我习惯闭上眼睛。而那一刻,许多东西来来去去。他们轻盈,实在。分不清谁是谁。我是说我无法分清。或者鉴别。他们拥有优良质地,内在的,纯粹,精致。第一遍就已经记忆在心。
   那些恶。
   或许无所谓。毫不在意。
   他们鲜明而准确。我能够看到他们的眼睛。刁钻古怪。光怪陆离。
   这样,那样,敌对很明显,但是统一,一体,一致,和谐,不可思议。
   出于平衡。或者说均衡,也行。没有实质意义。不会产生实质意义。对自己来说,惟有如此。从这头到那头,行走是一种方式。轨道已经发生变化。严重偏离。但是,从缝隙里睁开眼睛。不曾离开。从来不曾离开。试图改变什么。也许改变了什么。其实没有改变。时光流逝,一切未曾改变。
   1月3日晨
   我想起来曾经怎样失望。安静是假象。沉稳远离。走近,又闪回。时代一去不返。我开始安静。一点点走向安静。内心拒绝。它的微波细澜,十分执着。回头望去,一片荒漠。阳光流浪。起点与终点重重叠叠。走近,又闪回。明确意象。制造意象。频繁说谎。屡次欺骗。秩序。规则。自然。本能。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界限模糊不清。像别人一样服从。规律是一切。但是自己开始陌生。习惯了不再面对镜子。粗线条。轮廓。大致影像。无法说服自己。固执成为可能。
   可以支配的不仅仅是外界。你决定你自己。迷失之后就是苍茫。冷色调占据制高点。源源不绝。隔膜一直存在。疑惧顿生。安静是假象。面具一旦戴上,摘除已不容易。隐藏是一个恶毒的词。“那层雾不会散去”。不会。
   做一个坏人是多么快乐。不按社会规则支配思想行为。完成种种破坏。完整破坏与内心支离破碎浑然一体。不能够说清楚,究竟快乐多一些,究竟忧伤多一些。天地间行走着的,已经不是那个人。不是。面目全非。
   人固有寻找恶的本能。能够寻找到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挖空心思。我们处心积虑。我们十分优秀。燃烧着的空气与我们燃烧着的思想合二为一。看起来就是那样一回事。恶十分从容自然走进生活。我没有吃惊,害怕。我向他伸出一只手。我们握手言欢。日子就在那个瞬间,欢腾跳跃,焕然一新。但是,又黑暗沉沉。
   一切,是假象。
   我施害于人。但我就是受害者。“但我不能证明。”
   就是这样。
   不明就里的人们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他们像上足了发条的钟摆,滴答滴答个不停。他们匆匆忙忙,无暇顾及。许多真相被他们忽略。他们十分小心。又十分粗心。自然。本能。他们苦闷。他们看不见自身。
   我为什么会对那些事耿耿于怀?那些事情其实十分普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极端的行为源自自我标准的失衡。心底不再存留什么——包括纯净,阳光,宽容,友爱,等等。自虐成为可能,并且习惯。或者游戏。或者空气。自娱自乐。窒息缓解。生机萌生。
   自身新生过程。从冬眠到破土。一个过程。一个烙印。
   那个胎儿滑腻腻的,很忧伤,在内心注视。我努力融进去。融是个耐人寻味的词。我开始安静。
   1月3日中午
   什么属于我?什么不属于我?答案显而易见。我走在田野里的时候,属于我的是决绝的孤立无援的高傲,以及深刻的自卑。我在田野里肆无忌惮地行走。我有路不走。我寻找一种最能切近心灵的行走方式。初春的凛冽让我颇感快意。更快意的是少年的心。它充盈,蓬勃。14岁的孩子不会矫饰。他不会。他是大地上一个真正的印记。他把自己放置在大地上。他孤独地行走,在田野里。
   明明白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对那些形式果断拒绝,全然不顾家人或者旁人诧异眼神。你知道飞翔的价值。你让自己努力飞翔起来。顺从,拘泥,你不会;你不想。从来不会;从来不想。
   当然已属于过去式时段。很幼稚的时段。可是真实。这确定无疑。那是从自然、本真而来,接近自身。你让它泛滥。你没有掩饰丝毫。面对那些形式,你对他们,坚决说,不。
   后来,便站在街巷。黑夜的静寂藏起了许多肮脏。你在街巷里彳亍。你注视内心。你把泪流往肚里。夜空深邃。你的心灵深邃。
   怪异。至今觉得怪异。可是,真实。很少有人与你结盟。很少。人影幢幢。曾相识。非不感同身受,不能理解。记得那个眼神。和善。纯净。同样真实。记得。我不会忘记。生命在,它在。
   冷风和热雨的作用就是季节不测。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太多。
   避开。适应。储存温情。就是这个过程。
   1月5日上午
   站在十字路口时,我产生了幻觉。刺骨寒风。那些来往车辆一个个面目狰狞起来。我忽然感到了恐慌。我茫然四顾。我无措的样子显然吸引了交警的注意。他盯视我有好几秒之久。我顾不上在意他的盯视。他的有欠礼貌在我看来,无足轻重。
   我是说,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迈脚。忸怩了再忸怩,我决定离开这里。最好的办法是掉转头返回。可是,又返回到哪里?
   心里的那个他悄悄对我说:走吧,走吧,你一直走吧。于是我就走。不管方向,漫无目的。这样子的走路似乎流浪。想到这个词,流浪,我的脚步停顿了一下。颇踌躇。然而,仅仅是两秒钟后,双脚又启动起来。机械一样。
   巨大的浪潮席卷而来。没来由便意识到一种暗示。嘈杂由外想内,侵略,汹涌。让他们流失。让他们走掉。让他们蒸发。或者回家。
   明明看到的。明明想到的。刻意是工具。把他们抚平。暗示是正确的。
   那个蠕动的“胎儿”。他一直在动。我能够感觉到他的滑腻,冷湿,腥甜。
  

【编者按】窗户内外,联想人的独立精神,更联想着窗户内外的令自我不能容忍而又不得不容忍的尴尬处境。冯兵的文字颇有西方现代派的风味,夏冰老师的解读也深入骨髓,探究了其人其文的精神现象与具体的现实处境的矛盾。文章后面的附录的贝克特的《被放逐者》,跟正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于照应。放逐者与被逐者相差只一个字,一个被字活画出人类处境的窘困,也演示着人类的某种根本的无奈感喟。【编辑:邬海波】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529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5-28 19:12:44
  窗户内外,联想人的独立精神,更联想着窗户内外的令自我不能容忍而又不得不容忍的尴尬处境。冯兵的文字颇有西方现代派的风味,夏冰都是的解读也深入骨髓,探究了其人其文的精神现象与具体的现实处境的矛盾。文章后面的附录的贝克特的《被放逐者》,跟正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于照应。放逐者与被逐者相差只一个字,一个被字活画出人类处境的窘困,也演示着人类的某种根本的无奈感喟。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2 楼        文友:李学民        2011-07-29 09:05:12
  夏先生读外国作品多而用心。赞。不知道为什么,我读的太少,有的就不喜欢。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粗粗看了一篇,开始还仔细,后来就敷衍了,觉得没意思。都说好,但我没觉出好来。真奇怪。倒是哈代的《苔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可能是口味的关系,抑或是道行清浅。
发表文章近百篇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