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闲聊唱卖(散文)

精品 【梧桐】闲聊唱卖(散文)


作者:青山如黛 秀才,112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1发表时间:2015-01-26 22:15:36

今天接着聊,前几文聊到了打小鼓的,各位看官就明白了打小鼓是干什么的,知道了什么是硬货和软货,也知道了打小鼓其中的猫腻以及如何玩家伙山。走街串巷打小鼓属于“货响”的范畴,敲打不同的响器售卖不同的货物,而吆喝“硬面饽饽”的声音属于“货声”,今儿个所写的就属于是第三种卖货的方式了,那就是说唱卖。
   有位先生说了,青山,这个我不但知道而且会吆喝;“香菜辣青椒哇,沟葱嫩芹菜,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青萝卜红萝卜,嫩芽的香椿,蒜儿来得好韭菜哎。”怎么样,唱得不错吧?不对,您老这口还是吆喝,不是唱卖。
   要说起来唱着卖东西时的音调,既不属于民族唱法,也不属于美声唱法,也没有花腔高音的旋律,更不是民间小调及太平歌词一类的民间说唱,和顺口溜也没有任何瓜葛,更不同于间天敲着哗哗作响的牛腿骨合辙押韵唱数来宝的,也没有作曲时G、B、C、A、F调的制约,问问您,您说它属于什么曲艺形式?恐怕您一时半会也犯蒙。这些说唱词几乎都是经过编写的,说唱起来不但合辙押韵,陈述的格外清楚极具购买诱惑力。可有一点必须告诉您,这种说唱的方式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也算是一种广告的形式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小贩唱着卖调料十三香的了,由于版本众多青山所录只是其中的一种,“小小的纸啊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南京用它包绸缎,北京用它包文章,此纸落在我的手,张张包我的十三香。夏天热,冬天凉,冬夏离不开十三香,亲朋好友来聚会,挽起袖子下厨房,煎炒烹炸味道美,鸡鸭鱼肉盆盆香,赛过王母的蟠桃宴,胜过老君仙丹香,八洞神仙来寻访,才知道用了我的十三香”。撇开唱词的具体内容,必须说小贩推销确实有术。
   作为比较,青山再来给您来上一小段,当然也是做买卖的说唱,少说也得有百八十年的历史了,究竟是卖什么的?是京城旧时每逢到了夏天之时就会有“卖香面的”。此种售卖香面的人,一般都在庙会上及集市上连说带唱的卖货物。一张木桌上摆放着几块小笸箩和几块木料,不敲锣不打鼓更不敲梆子,口若悬河般地宣传它的香面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香,而且还能医治不少病,有百利而无一害。只见他随手拿起一块木头用钢锉锉了几下后说此木是檀香木,而且是一边唱一边锉;“大檀香,真又真,树杈大来根又深,老君炉内把它焚,点着火,冒青烟,各洞神仙都来闻,神仙都有闻香意,何说你我是凡人”。
   买香面唱到此时见没人回应也没有购买的意思,他就对周围的人群高声说道“货到地头死,肉贱鼻子闻。这种香料有异常的清香,诸位可能不信,来、来、来,我撒您一鼻子。”说罢,拿起少许香面往人群中一扬一吹香气扑面而来。然后随手拿起一块说是雄黄,接着又唱道;“大檀香,送停当,用手拿起雄黄香,它能避暑又解凉,专避五毒不生疮,走过臭沟和茅房,把我的雄黄带身上,不见臭味尽闻香。”唱罢他接着说;这种香料有避五毒之功效,使人不受五毒之蛊害,且不染任何瘟疫之灾,一人买香面全家人得益。
   说了半天见大伙儿仍不买他的香面,又继续唱到“你们有眼不识珍,回手再加海南沉,南海沉香非凡品,想起当初一古人。齐国有个燕孙膑,他与庞涓是仇人,庞涓摆下五雷阵,要害孙膑命归阴,孙膑手持沉香拐,打得妖魔鬼怪不进身。”接着又说道 :“各位先生,各位太太、小姐,人无头不行,鸟无翅不飞,千人走路一人领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哪位先生起个头掏钱买一包,也照顾兄弟我买两个烧饼吃顿饭”说来也是,此刻只要有一个人掏出钱来买,其余的人也是纷纷解囊。估计那个时候还没有“托儿”这一类人。
   青山还得啰嗦几句,在自然界能成为香料的植物并不多,只有乳香、丁香、沉香、檀香等几种,藿香,名字中虽说也有香字,可它是中药材而非香料。另外还有人们对于香料的误区,认为檀香和沉香都是树木,长大后就可以伐木取香了。其实不然,在自然界真正成为木质香料的只有檀香和降香两种,沉香既不是沉香树的木质,世界上也没有沉香树这个植物种类。沉香就是由一种特殊树种生成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混合了油脂成分和木质的固态凝聚物,也需要岁月的沉积才能成为沉香。这种特殊的树木属于瑞香科沉香属,如印度沉香树、马来沉香树、莞香树等等。
   记得曾听父亲说过一件事:解放后曾出差到天津市,在街头看到有一位推着小车卖梨膏糖的老摊贩满口的天津话,他不但卖梨膏糖而且是声音洪亮地说唱着卖,歌词也是他自己编的,用时下东北话说;“您老太有才了”,且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编了一段时尚的唱词,拿现在话说也算是与时俱进吧。可见当时人们的爱国热情有多么高涨。青山给您写出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张大姐啊李小妹,贪污浪费我反对,梨膏糖啊真开胃,一毛钱唻一大块,一大块。梨膏糖啊就是好,即是糖唻也是药,治喘治咳治感冒,一块就收一大毛唻,一大毛。”老曲调新唱词,各位听着有点意思吧。
   聊完天津老汉卖梨膏糖的说唱,再回过头来说北京人的说唱。您会说;北京吆喝卖货的我信,说唱的我还没见过。青山告诉您还真有说唱的,干什么的?拉洋片的。洋片又被称为西洋景,是流行于清末民初的一种民间艺术。旧时前门南边的天桥有一位撂地卖艺以拉洋片谋生的艺人,艺名就是“大金牙”。大金牙是个矮胖子,一张方脸不知道是爱美还是为了演出时的需要,他在嘴里镶了一颗黄灿灿的大金牙,这也就成了他拉洋片的标志。而他的徒弟的艺名就是“小金牙”。老话讲,有什么师傅就有什么徒弟,他嘴里也安了一颗金牙,和师傅所安金牙的位置一样,师徒俩能说会道终日以拉洋片卖艺为生。
   如今您是很难再见到拉洋片的了,就是拉洋片那套木制家伙什也几乎是看不到了。青山给您介绍一下,一只深棕色大木箱长度近二米多,,木箱净高一米多底部有木架支撑,前部四个小孔洞镶有圆镜片,透过镜片可看见上下移动的画片,木箱前有一条长板凳,诸多看客就坐在凳子上贴着镜片观看里面的内容,耳边传来大金牙配合画面的唱词。一般都是一些旧时的故事和真事,演唱的段子有:义和团、小寡妇上坟、刘罗锅私访、张勋复辟、十大仕女图、西湖风景名胜等等。所有的节目都是自编自演,且通俗易懂韵味十足。
   拉洋片的站在木箱旁边的木凳上,木箱内有木架子铜鑔、小鼓铜、锣都固定在木架上有细绳相连接,拉洋片的只要拉动绳子就会发出锣鼓镲有节奏的声响,配合着大金牙的说唱,也算是伴奏吧。还有几根细绳控制着不同的画片使其上下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片。
   在一次庙会上我见到了久违的拉洋片的,我看着画片耳朵听着拉洋片说唱,可无论如何离我思想深处说唱洋片时的味道相差很远,也不是相差的一星半点而是差老鼻子了。看来大金牙那略带沙哑的音调怕是永远也忘不掉了,尤其是唱词尾音的甩腔格外的有韵味。
   锣鼓镲经过叮呤咣啷一番敲打后,声音响起“哎,往呐里边瞧来,往呐里边看,看完了这篇,瞧这一篇,来到了苏杭大街您细观瞧;一条大街长十里,招牌幌子挂两边,钱庄当铺两对边儿,茶楼酒馆紧相连,路南有座美人书寓,画梁雕刻好门面,楼上坐着听书的客,跑堂的过来又把茶端。有几位官人会弹唱,怀抱琵琶定准弦,开口唱了马儿调,然后改了太平年,有张生来游寺,小小的红娘把信儿传。这些个玩意儿瞧了个够,拉起了这一张,您再慢慢地观,嗳。”随后又是一阵子锣鼓镲叮哩咣啷的齐奏。
   其实师徒俩不仅能唱,说起话来插科打诨能说会道一唱一和把人逗得捧腹大笑。比如大金牙学唱著名评剧演员老白玉霜的段子还真够味。唱着,唱着他忽然不唱了,随即说道“您说我为什么停着不说了,白玉霜是我亲师姐,她的艺名是“白玉霜”(旧时一种香皂名)我是“鼎光皂”(早期的一种肥皂名)敢?是俩胰子”师徒俩风趣幽默的表演格外引人注目。
   “买的买来捎的捎,十包八包往家里捎。各位吃了杂抓去,消食化火胃口好。学生吃了杂抓后,能写会算心灵巧。姑娘吃了杂抓去,描龙画凤女红高。小伙儿吃了杂抓去,身强力壮劲头大。老太太吃了杂抓去,止喘祛痰不咳嗽。老头吃了杂抓去,扔下拐棍一溜烟。”这是一首几十年前小贩卖“杂抓”时的说唱词,那位先生说了,何谓“杂抓?”别急!请容青山给您一一道来。
   旧京时每逢到了冬天,街面上的果局子就会就会在店面前摆摊卖“杂抓”。何为杂抓?说白了就是晾干了的各种价格低廉的水果干,旧时行里称为粗杂拌,就像现在过节时商店或者各大超市卖的杂拌糖,腊八节时自选的杂粮。果子干的品种:苹果干、梨干、黑枣、杏干、海棠干、山楂干、红枣、话梅干。还有一类就是花生、铁蚕豆、糖豆、榆皮花生、大酸枣等。都放在直径近一米的浅帮大圆笸箩里,如果有顾客前来购买他会拿着事先糊好三角形纸口袋挨着个的从盛满果子干的大笸箩堆里信手而抓,不用秤约抓满了三角纸口袋为止而且是杠尖的满就图您一个高兴,您千万别忘了那可是个三角纸口袋。他是一边不停地抓,嘴里也不停地说唱着,甭买,听着就觉得有意思。
   旧时天桥有许多卖布头的摊儿,他所卖的这些布头有的确实是从大布店里收购来的零布头和残次品,也有一些布头是从打鼓小贩那里收购来的。卖货者将这些布头堆在一张木案子的大包袱皮上,随手拿起一块布头,开口将布头的名称、颜色、产地等一一吆喝出来,并且将价格一降再降,用连说带唱的方式推销这些布头。
   这些说唱在侯宝林先生说的相声“卖布头”中还原了历史中卖布头的本真。“这块德国青,它怎么这么黑,他怎么这么黑,它气死猛张飞,还不让黑李逵,赛过了唐朝的黑敬德了吧,它东山挖过炭,它西山采过煤,当上了几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去一毛,让一毛,您给一块八”。好吗,整个一个说唱艺术!
  

共 38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描写的是旧京城的叫卖说唱与玩意儿,非常生动传神,生活气息非常醇厚。我们感叹作者的记性为什么这么好,不但说唱戏文一字不错,而且香料的分类、拉洋片的家什、样式、构造以及天桥老艺人的活计等等,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介绍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从而对旧京城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就好像是一篇旧京城说唱叫卖文化的百科全书,让人赞叹不已。看得出来,作者是一位京城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他在用心来抢救旧京城文化,我们由衷地感谢作者。感谢赐稿梧桐。推荐品读。【编辑;宁夏何老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202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5-01-26 22:19:02
  玩意儿好,有嚼头,喜欢。不过,白璧微瑕,标点符号有点不到位。算是老哥的温馨提示吧。
2 楼        文友:那拉格格        2015-01-27 11:46:35
  老北京有很多特色玩意,尤其是过去。现在都没啦,大街上即使有一些叫卖声也是南腔北调。
3 楼        文友:青山如黛        2015-01-27 18:54:16
  谢谢三哥的点评,我这个人就是有些马虎,丢散落四,也是大毛病了。
4 楼        文友:青山如黛        2015-01-27 18:57:39
  谢谢格格浏览此文,您也是老北京人吧,从您的文中就可以看出。文笔细腻文思缜密令人敬佩。
5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5-02-02 18:52:04
  作者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再次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对京城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并期待社会能给予必要的重视。
6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5-02-02 18:53:00
  祝贺青山如黛老师喜摘精品。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