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重见煤油灯

精品 重见煤油灯


作者:羽扇摇风 秀才,102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76发表时间:2015-01-27 14:39:37

去年8月1日,母亲在她即将迎来91岁生日之际,因年老体衰,走完了她平凡而艰辛的一生。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我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意外地在库房的一个破竹篮里发现了我们小时候奶奶用过的一盏锡制煤油灯,将近50年了未见到它,依然保存完好。在这将近半个世纪里,我们家曾多次搬家,村居院落几番留人居住,房子也早在28年前就卖给了别人,像煤油灯之类的早已过了时的旧器物应该早就流落佚失了。如今当我意外地重见到它时,倍感亲切,因为它曾伴随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我们家最彻底的一次搬家是在1987年冬,当时父亲从外地离休回来,按规定父母被安置在原籍县城居住。村里的院落房屋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落不堪,于是决定将这百年老宅卖掉,到县城居住。从五份大的院十几间的房搬到只有50多平米的楼房,许多东西诸如坛坛罐罐、桌椅板凳之类的东西都或扔或卖或送人了,唯独这盏不起眼的煤油灯却保存了下来,可见它是母亲在搬家时特意从村里带到了县城。我想,这盏灯一定凝结着母亲对过去艰苦岁月的回忆和对先辈的怀念之情。睹物思人,让我感慨万千。
   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农村还没有电,晚上照明全靠煤油灯。记得小时候,夏天炎热,劳作了一天的母亲吃完晚饭后,为了节省煤油,就与我们兄妹几个坐在院里的葡萄架下纳凉,望着满天的繁星拉家常,或给我们讲故事、猜谜语。像“麻屋子,红帐子,中间坐着白胖子”,“一户五道门,各进各的门。谁要走错门,宁要笑煞人”之类的谜语以及天河、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的传说,都是在夏夜里由奶奶和母亲传授给我们的。到了冬天农闲时,女人们喜欢串门做针线活儿,三五个女人坐在炕上围着一盏煤油灯,或搓麻绳、纳鞋底,或纺线、做棉衣,边做针线活儿边聊天。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母亲依然独自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手摇着纺车纺线或缝衣补袜。那时我大约五六岁,还没有上学,晚上一边听大人们聊天,一边玩儿自己的。说是玩儿其实也没有什么玩具,就从母亲用来粘鞋帮的“烂铺池”(方言,即:碎布头)中捡几块颜色鲜艳的如红色、绿色的小布头,拿在煤油灯下的火苗旁照,透过有色的小布头看到煤油灯的火苗在不停地摇曳着,就像是电影幕布上闪动的光亮,于是大喜,便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妈妈,快看,演电影了!演电影了!”
   当时的煤油灯,一般是用玻璃铸的一个扁圆的葫芦,葫芦周边铸着一些文字或图案,葫芦顶端有个铜钱大小的圆口,用来灌煤油和插灯芯;灯芯是用铁皮卷成的比铅笔稍细的灯管,灯管里穿一根用棉花或纸拧成的捻子,用来汲取煤油和燃烧;灯管的上部焊有一个略比灯口大的圆铁片,用来盖住灯口和支撑灯管;葫芦下面的灯腰较细,是人们端灯的主要部位;灯腰下面是个逐渐张开的喇叭形灯裙,灯裙可以直接放在炕上或桌上照明,但因灯身较低,照射范围较小,为提高灯的照射范围,一般要在灯裙的顶部插一根一尺多高的木棍,木棍的底部嵌在一块面积较大、份量较重的方木块上,起支撑固定灯身的作用,叫灯树或灯柱。握住灯腰或灯柱,灯就可以随人移动。用灯时,用火柴点燃灯芯的捻子,就像蜡烛的火苗一样发出了光亮。而这盏锡制煤油灯则是奶奶专用的,一直陪伴她走过了93个春秋。
   1968年我上学了,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晚上要上晚自习,当时村里刚刚有了电,学校的教室里还没安装电灯,我们便用空墨水瓶,在盖子上扎一小窟窿,再插一根铁皮做的灯芯,做成煤油灯,每晚拿着墨水瓶煤油灯,在教室里做作业。有的同学用蓖麻籽穿在一根细棍上(像糖葫芦),点燃后也可以照明。到了冬天或星期日不上晚自习,我们一个巷的邻近的同学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轮流在每家的煤油灯下做作业。后来村里逐渐安装了电灯,但因经常停电,煤油灯还时常发挥着它的作用,直到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电的广泛使用,家家户户安装了电灯,从此告别了煤油灯的时代。
   我们家里还有一盏祖传的马灯,灯罩上铸着一个蝴蝶形状的图案,图案上有“美最寺”的字样,灯座上还铸着一些外文字母,当时我不知道这些图案和字是什么意思,但总觉得比较特别,与一般马灯不一样,因为一般马灯的灯罩上是光玻璃,什么图案、文字都没有,灯座上也没有什么外文字母,于是,我在1987年搬家时特意将它保存了下来。最近在网上一查,原来是德国1910年制造的名牌马灯,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小时候,晚上行走既没有路灯也没有手电,全凭马灯照明。生产队常在晚上分粮分菜,哥哥、姐姐们从队里的“食堂里”背着或抬着所分的粮食往家里运,因为我年龄最小,就提着这盏马灯给他们引路;有时分下柴火(玉米秸秆)或红薯、土豆、胡萝卜之类的东西,要到离村几里之外的地头去背,也是提着马灯黑天半夜往回抬;隆冬半夜,院里喂养的母羊要生产了,怕小羊羔冻死,我们给母亲提着这盏马灯,把母羊和羊羔从羊圈里抱回家里取暖;有一次,只有十一二岁的二哥去河滩割草,晚上9点多了还没回来,母亲十分焦急,便叫上两个姐姐提着马灯,在河滩里四处寻找,一边找一边吆喝着,突然在离村二里多的土崖下听到有人在哭泣,她们过去一看,原来正是二哥。他因为割得草太多了,扎扎实实一箩筐,抬不动了。望着漆黑的夜,四下一个人都没有,土崖周围到处是坟墓,还不时传来鸟兽们的怪叫声,他害怕极了,但又舍不得把割下的草扔下不管,于是就一个人站在河滩里哭。母亲和姐姐们见状又是心疼又是生气,在她们的帮助下二哥才回了家。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这是流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谣,也是当时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那时人们也只是嘴上说说,要想实现这个理想还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似乎是遥不可及的美丽梦想,但仅仅用了几十年,这些梦想现在早已成了现实,可见时代的发展是多么迅猛。
   告别煤油灯、马灯的时代已近半个世纪了,今天看到它们,不由得想起那个年代的一些往事,它是艰苦岁月和时代发展的见证,是先辈们辛勤劳作、顽强生存的活化石,它阅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凝聚着思亲忆旧的情结。因此,我觉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器物其实也很珍贵,甚至可以当做文物来收藏。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共 24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收拾旧物时发现了一盏煤油灯,并由此引出了关于煤油灯的话题。作者描写了小时候,处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农村还没有电,家家户户靠煤油灯照明。母亲晚上做针线活,孩子们写作业,都围坐在煤油灯周围,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忙各自的事情。煤油灯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几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须品。拜读。【编辑:紫气东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128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5-01-27 14:39:57
  小时候家里也用过煤油灯,不过都是自制的简易的煤油灯,而且也只是停电时候才点煤油灯,当时孩子们都把点煤油灯当做新鲜事来围看观赏。问好。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