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道德感化的边缘在哪里?

精品 道德感化的边缘在哪里? ——《悲惨世界》读后感


作者:秦歌 白丁,8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7发表时间:2015-01-29 09:56:46

终于把《悲惨世界》这部号称“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读完了。因为内心颇多震撼,所以想写点东西出来;又苦于结构宏大,主题深远,而无处说起。关于经典的解读实在没有多少可挖掘的东西了。
   鉴赏小说无外乎文本的语言、情节和主题三个方面。《悲惨世界》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处语言描写当是人物的心理刻画。比如冉阿让在教堂听赞美诗时的内心活动,沙威自杀前内心的纠结,以及马吕斯和珂赛特在月光下幽会时的描写。其次是情节,尽管文本涵盖了从拿破仑战争到法国共和党人起义,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前后呼应,环环紧扣,每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都会为情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伏笔的埋设看不出任何斧凿的痕迹。比如被救的哥芬先生为日后冉阿让的逃难提供了出路(像林冲救了店小二,为其后落魄被救设伏笔一样),流氓德纳第在下水道撕下马吕斯的衣服一角本来想作为讹诈的筹码,结果却成为真相重见天日的证据。如是等等巧妙设制俯拾皆是,如果你在阅读中注意力不集中把作者看似轻描淡写的东西落丢了,可能,你将错过精彩。语言和情节权且到此,我主要想谈谈这本书的主题。
   上学时,老师讲雨果通过《悲惨世界》宣扬了他的美政思想,即用道德来感化一切。
   先大家分享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角色——沙威。沙威是警务督察,他在书中的作用就是从头到尾代表政府追逋苦役犯冉阿让。一次次追捕,一次次被甩掉。便衣潜入街垒却被苦役犯冉阿让识破。冉阿让本可杀死沙威,但却放走了他。在一次次的较量中,沙威终于发现这个苦役犯并不是人们说得那么坏,当他意识到法律程序并不道德时,内心的冲突使他无所适从:放过冉阿让,他对不起上司对不起职业;逮了冉阿让,他对不起冉阿让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此时,沙威终于明白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司)最后沙威找到了一个让读者难以释怀的决定:在自己的警察手册上纪录下冉阿让的种种事迹后,放过苦役犯冉阿让,投了赛纳河以自尽。读来比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还来得感人肺腑。
   冉阿让又是何人?因为偷一块面包,被判有期五年,但他多次越狱,追加为19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后来又逃了出来,四处逃窜,但换来的是过街老鼠一般的生活。迪涅主教好心收容他过夜,让人震惊的是,第二天,冉阿让竟然顺手偷了主教的银器。出于惯性,他甚至于把魔爪伸向路边乞讨的小男孩。
   有这样一个故事,关在瓶子里的魔鬼两次发誓:谁要打开瓶塞把我放出去,我将满足他所有的愿望。迟迟不见有缘人,魔鬼怒了:谁要是打开瓶塞放我出去,我将立刻吃了他。结果有个倒霉蛋放了他出去……即使冉阿让本是一个品行不算太坏的人,其为社会所迫,加之常人的不理解,从而自我毁灭,甚至生出报复社会的邪念也是可以理解的。当一个人被“逼”到悬崖边,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原始的兽性(困兽)。
   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含冤受屈,走正常途径而不能解决,于是便把盾头转向公共空间。前段时间在网上看一段视频,一辆大巴行驶在高速路上,汽车监控显示,突然有一个乘客冲向前面,死死抱起司机踩刹车的右腿,两只胳膊像钳子一般,整车人惊锷之后才上前掰开那人。事后审问,原来,他老受邻居的欺压,而当地政府苦于邻居势大又不敢对邻居怎么样。
   回到正题上来,冉阿让本不是一个好人,但贫困把他逼成了一个坏人,烧香揣屁股,冉阿让也就习惯了当一个坏人。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作者雨果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矢志不遗地用真善美来“感化”他——当冉阿让带着银器逃跑后,被追捕他的警察发现了,这个时候主教没有站在“道德”的致高点上借机谴责冉阿让的以德报怨,反倒替苦役犯冉阿让向警察打圆场:
   哦,那些银器是我送给他的,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又把他带回到此地。你们误会了。对了,朋友,您在走之先,不妨把那对烛台拿去。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可以表达得出来。”不仅没被主教处罚,反而被送了一对银烛台。冉阿让被感化了,终于。于是从此以后,开始了他伟大的人生。
   雨果在此好像(注意,是好像)向人们传达了一种普世观念:再坏的人也可以通过道德来感化的。关键是看你是不是有耐心对别人做到了最好。千万不要过早地失望,也许你将错过一次使魔鬼变成天使的机会。竟连文本最后,马吕斯都没有报复卑鄙小人德纳第,反倒给他更多的钱让他到美洲自生自灭去了。
   在此引出这本书的又一个角色——德纳第。德纳第是雨果笔下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他是个投机商、骗子,为人阴险、残忍,没有任何原则可言,他的原则就是为了金钱的获得而不择不段。至于他的这些劣行是如何能过情节的展现出来的,在此就不作累述了。
   我所疑惑的地方是,既然道德可以感化众生,那么德纳第能不能被感化?
   这在本书中,是找不出任何线索。我们还可以试做一个假想,如果安排德纳第和迪涅主教见面,迪涅主教的道德感化论可不可以复制到德纳第身上,生出和苦役犯冉阿让同样的效果,最终良心发现,变成善人?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道德并不是万金油,道德感化论自然难以自洽。
   细究之,我们会发现冉阿让和德纳第两人有这样一些不同:冉阿让本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当初也只是偷了一块面包,偷面包的动机也仅仅为了妹妹的孩子。他是被现实一步步逼坏了的,是可以被救赎的。而德纳第阴险恶劣,与生俱来,是难以被救赎的。我们只能从因果报应的思路上来寻找安慰,去诅咒他将来一定生不如死。
   所以这本书传达的主题并不是“道德可以感化众生”这么简单,否则仁慈的主听了也会咆躁。“道德”属伦理的范畴,“感化”其实指向人性。谈到人性,便会涉及良心,自然也会涉及邪恶。所以讲“感化”要看对象。通过施肥、修剪,一棵果树可以硕果累累,但一株荆棘,你是不能指望它开花结果的。
   冉阿让可以被感化,沙威还可以被感化,但德纳第是无论如何感化不了的。良心发现,前提是你得有良心,此余之所得也。

共 23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跟随作者的叙述,再次走进名著经典,警察沙威在追捕过程中一次次屈服于内心的纠结,放走苦役犯冉阿让;而冉阿让本可杀死沙威,但却放走了他。一次次的较量,让读者感受作品中人性的善良和光芒,体会作品中道德可以拯救众生的主题。本文在结尾处这样写,道德不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可以通过道德感化,要看他的本性是否邪恶与阴险,有的是伦理范畴,是可以教化的,可以被救赎的;而像德纳第这样内心是无路如何也感化不了的。文章叙述清晰,辩证地分析了原著的观点,非常值得思考。推荐阅读。【编辑:琴声悠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204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5-02-09 13:41:21
  欣赏朋友给人以思考的优美文字,欢迎朋友继续赐稿江山【作品赏析】栏目。遥祝时时拥有愉快心情。
2 楼        文友:铁禾        2015-05-07 23:20:15
  赏析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感受和欣赏角度,于原作者,是知心,于读者,是交流。来读好文,一番回味和感思,受益而去。问好文友!
铁禾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