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走近锦州广济寺塔

精品 走近锦州广济寺塔


作者:羽翮 布衣,32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17发表时间:2015-01-30 22:01:42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去北街办事,路过锦州古塔公园,索性游览一下这千年古塔。锦州古塔在经1996年按原貌进行全面维修后,我去看过一次,这一晃有十多年没去了。走近古塔抬眼望去,大塔巍峨矗立、雄浑凝重,俯瞰锦城。记得小的时候锦州古塔乃锦城第一高的建筑物,那真是鹤立鸡群,在市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古塔。据记载那时塔的高度为57米,塔为青砖实心密檐式,塔身八面,每面雕有一佛胁侍,三个宝盖和两位飞天,大佛端坐龛中,胁待肃立龛旁;塔檐共十三层,每层各角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缀铜铃。
   那时候,我们一般都叫塔的挑梁为塔刺。实际那时塔的挑梁和铜铃都所剩无几了,大概还剩10来根挑梁吧。有的挑梁也是歪歪斜斜的,好像要掉下来似的,远看挑梁从上至下不那么整齐了;有的挑梁上的铜铃也没有了,只有少数的铜铃还在。即使铜铃很少了,但每到有风的时候,白天站在古塔底下还能听到铜铃的响声;而到了夜深人静时,住在古塔底下那一带的居民还是照样能听到铜铃的响声。每到傍晚,特别是夏季的黄昏,日落西山之时,美丽的晚霞渐渐地映红了半边天,古塔在晚霞余晖的映衬下,周围成群结对的燕儿、雀儿、乌鸦围绕着古塔上下翻飞嬉戏,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与挑梁上摇摆的铜铃声相互应和着,如一曲美妙的音乐婉转悦耳,使人赏心悦目,锦城也显得一派生机。古塔在这些生灵的陪伴下,很是壮观,成为锦州一景,故称为“古塔昏鸦”,这样的景致别有情趣。没维修前的古塔已经很破了,秃秃的塔顶上长些乱草,据说以前是有塔顶帽的,塔顶帽早在永乐年间被明军用炮打落。数千年的风吹雨打,那些塔上砖雕的梁、柱、斗拱、飞天、花饰和人物等有不少都脱落了,时不时就有砖块落下。所以锦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全部维修古塔,而经全面维修后,塔高为71.25米。是辽西最高的古代建筑,也是中国现存体积最大的塔。塔的每面人物浮雕基本是恢复原貌,好像没有了飞天,每面中间都有一座菩萨坐像,菩萨左右各有一位住持,共计二十四个浮雕人物,面容慈祥,个个栩栩如生,面向八方众生,为万民祈福。古塔经过维修后少了沧桑的面容,又焕发出了昔日的光彩和以往的雄姿。
   我围着古塔周围一边走一边看,古塔上的砖柱有的不是很直了,有些歪,再仔细看才看清,不是柱歪,而是有些塔砖脱落了,又一次从新修补上的,后修补的塔砖与原来的塔砖颜色有些不同,原来的塔砖发青色,而新修补的塔砖颜色有些发白。砖柱脱落的程度不同,上下修补的宽窄也不同,所以看上去砖柱的粗细不一样,在视觉上好像有的塔柱粗细不均,实际细看塔柱粗细是一样的。有的人物脸、脚、腿也都经过修补了,塔砖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看上去白一块、黑一块的,很不协调。有个别佛像的脚修补不怎么好看,都看不出脚的样子了。记得1996年刚维修完的古塔,梁、柱、斗拱、檐、人物、都很完美,再加上高高的塔顶,看上去古塔很是宏伟,那真是纵有高楼拔地起,云间矗立破云天。以前聚集古塔周围的鸦雀也不见了,眼前有几只鸽子围绕大塔飞来飞去。由于天气冷的原因,大塔周围的人也不是很多,但大部分人都是上年岁的人。有几个人绕着古塔走圈,有的一边绕着古塔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并且每走到古塔的一个侧面,然后面对着古塔,挺直身体,两手合一,表情凝重,闭上双目,好像在祈福什么;每到古塔的一个侧面都是这么做,古塔一共八个面,走一圈下来就要做八次同样的动作。不知道他们总共要走多少圈,要做多少次这样的动作,我想可能他们心里有数,一天要走多少圈,做多少次这样的动作。他们一定不是随便走几圈,随便做几次这样动作的,这里面一定会有些说法吧。有的人身体都不太方便了,不能独立行走了,被人用轮椅推着;还有的人即便能走,但也是歪歪斜斜的,被人搀扶着。他们也都是绕着古塔重复着上面说的那些动作。我想他们可能是为了自己的病祈福吧,好让病魔早些从他们的身上离开。还有一个比较年轻的男人,看上去不到四十岁,走起路来也是哆哩哆嗦的,搀扶他的人可能是他的父亲,比他大很多。看到他的样子感觉很是同情与惋惜,这么年轻就得了这样的病。古塔的正东面设有香案,好像是一个尼姑还在添香火。香案下有几个人跪在地上,也是双目紧闭,两手合一,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对着香案非常虔诚地连连叩头。看着这样的场景,我就在想,古塔什么时候成了祈福、求愿的圣塔了,又是谁发起的呢?也可能有些人真的得到了古塔的护佑,保了平安,去除疾病,得到了安康,就这样一传两、两传三等等......,才有今天此景吧。不管怎样的由来,都是人们对古塔的敬仰与她的神秘有关。毕竟是上千年的古塔,定有祥瑞之气、福泽之音,佛家之荫,积善可得之福吧。
   还有那些美丽动人故事的传说:“古时候,西海龙王把一条吃人的蛟龙给锁在海眼里了。在龙王要走的时候,蛟龙问:“我啥时候能出去啊?”龙王说:“等到铁树开花的时候吧!”打那以后,蛟龙天天盼哪。盼啥?铁树开花呗,他好出去呀。可他让龙王锁在挺老深的海眼里了,咋能看到铁树开花呢?!从那以后,一眨眼过去了多少年。大概又是几千年了,这个海眼慢慢变成了一口深井。井水可透亮了,一眼能望到底。井水可甜了,一窝蜜似的。不管是旱还是涝,井水老是那么多。十里八村的百姓都喝这井里的水,知道为啥吗?这水能治病!谁喝了谁就没病没灾,身强体壮,比药还灵呢。这事越传越远,后来,连百十里外的人家都来车到这拉水喝,没车的,也用肩挑。有的姑娘,为了能老喝这神水,干脆嫁到这儿来了。单说有一天,有个从外地嫁来的小媳妇到这井边挑水来了,正要弯腰打水,就觉着耳朵旁的一朵绒花要掉,她伸手把花摘了下来,搁到井沿上。蛟龙就把绒花当成铁树花了,想爬上来,百姓吓得四处逃生。这时有一个老秀才赶忙抢过来那朵绒花,朝井里喊:“铁沿不是铁树,绒花不是鲜花,你要再不回去,今天就把你杀了!”蛟龙听了这话,没嗑了。眨眼工夫,大爪子缩回去了,井水也不冒了。后来,老秀才听说大塔能镇住海眼,就联名写了个万民书,请大臣奏请皇上修个大塔,皇上准奏,真在这井上修了一个八角十三层的大塔。说也奇怪,自打修了这塔,还真没闹过事。”
   小的时候我还听母亲说:“塔底下是一个海眼,从前这里一片汪洋,后来人们发现这海水都是从这口海眼冒出来的,所以大家决定修一座大塔把海眼盖住,不让海水冒出来。大塔修完了,海眼盖住了,海水果真冒不出来了,锦州这一带就慢慢变成了良田。如果大塔倒了海水就会冒出来了,咱们锦州这地方就会被海水淹没的,我们家也就没有了,到那时我们就没住的了。”听妈妈这么说,当时真的很担心大塔倒了。那时我家离大塔不算太远,我家就在北门口附近。那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们去看大塔,每次去都感觉大塔要倒似的。当时的古塔看上去很破,有的塔砖都粉了,看着七歪八歪的塔刺总感觉要掉下来似的。看着大塔底下周围的房子,我就在想要是塔真的倒了,这些房子不都埋里了吗。当时还很庆幸自己家离大塔没那么近,大塔就是倒了也压不到。后来母亲就不让我去看大塔了,怕掉下砖把我砸了。当时站在古塔底下感觉有些阴森,再向塔上看,感觉塔面上的人物很可怕似的。实际上站在我们家大院里也能看到古塔的上半部,但离得远不如到塔前看的真切,所以总想和小伙伴们到塔底下去看。小时候主要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看大塔也是儿时的一个乐趣吧。
   现今的古塔,的确比没维修前好看多了。塔的棱角分明,塔檐层层叠叠,雕刻的人物清晰可见,还有塔顶上悦耳的铜铃声。听说每到晚上塔身在灯光映照下显得更加壮丽、更加好看,可惜我从来没有晚间看过古塔,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虽然维修后的古塔比维修前的古塔好看与高大得多,不像过去那样秃秃的塔顶,几乎没有棱角,变成了一个无棱无角的圆塔了,人物的雕像也不是清晰可见了,但那种沧桑,那种厚重,那种古韵还是犹存的;而维修后的古塔总感觉缺少的就是这些。想起古塔以前的样子,自己感觉还是很怀念,是怀念古塔过去那种古朴与沧桑,还是怀念儿时的那种淳朴的童真年代呢,真的很难让我说清。这座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的洗礼,就这样在阅尽沧桑之后,如一位千百年不老的长者,耸立在闹市中,被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包围着,仍巍然耸立,用她那温和的目光注视着芸芸众生,慰藉着这片苍生空寂的心灵,即使时光飞逝数千年,仍然会使人感动不已。一缕古韵的文脉在穿越着这座古城,那一砖一瓦、那一草一木伴随着巍巍的古塔,向这里的人们讲述着曾经辉煌的家族史。不要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多少这样的古建筑遗址,可能是数不清的。就在辽宁境内这样的古塔就有很多,如,辽阳白塔,抚顺的高尔山辽塔,铁岭的白塔,鞍山的银塔,沈阳的无垢净光舍利塔等等。整个辽宁境内有名的、形成规模的塔就有51座,差不多辽宁每座城市都有塔。而辽宁朝阳大大小小、现存的或变为遗址的塔就有75座,可见之多。
   看一看,眼前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喧嚣与繁华、欢颜与狂喜的背后,人们隐藏着忧愁与伤感在默默地、苦苦地等待着希望。人们闻着风中夹杂着香火的气息来寻觅这静谧清幽的环境,能清新润泽人们苦楚的心里。空中回荡着木鱼的敲打声,伴着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景象,站在这里,无论何人,那种浮躁与冲动,那种虚荣与奢华,那种贪婪与欲望,都会被这静谧、清新、平静所摒弃。每个人的心灵一定会被润泽得一片澄明。
   告别古塔,夹杂在人流中的我,还在想着这体量宏伟的古塔。每看一次古塔都被她的古韵风采吸引着,如融入其体内,净化其心灵。我在想:这样的古建筑不管有名还是没名的,无论现存的还是变为遗址了的,都是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一定要维护好并予以善待。不应随着时代的变迁、习俗的变更而把古人留存人间的遗爱丢失。古人在修建这些古塔时,无一不是出于对于人们的善意与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必须感恩古人的仁爱之心与美好愿望,敬仰先人的博大情怀。每个人都要把这份爱、这份情深藏于心中,同时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仰望、去感受、去传承,这样才能无愧于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才对得起我们的先人。
  
  
  
  

共 40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走近锦州广济寺塔》,即走近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对待祖国传统文化文明,是近多年来人们经常提起的沉重话题。世易时移,质文代变。如今经济社会高度物质文明、高节奏社会生活形态使人的精神面貌重大变化,思想追求、人生信仰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很自然的。当今时代,人们将目光转向过去,向传统文化回归去寻求心灵的慰藉,当是可以理解的。文章叙议结合,娓娓道来,开人眼界,启人心智,具有一定的文学审美价值。感谢赐稿,推荐赏读。【编辑:郭永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201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