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年事(散文)

精品 【流年】年事(散文)


作者:比烟花绚烂 进士,6508.4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32发表时间:2015-02-07 13:06:28

一、跑趟子
   一到腊月,我妈瞬间变身为风车车,在院子里抡过来转过去,自己忙得身不沾炕,连带着所有的大人娃娃都得忙。
   年要来了,爸爸负责往家捎东西,大包小包裹着各种吃食用物,生的熟的都滚了回来;奶奶外婆也跟着不得闲,名义上接她们过来浪,貌似坐在炕上几乎不动,其实手里活计也不断,包括拆洗棉衣,做鞋子,补袜子,缝被子,拆褥子等一系列事。
   我们呢?每天一睁眼,需要干的活成兵布阵排队等着。大到扫房,小到洗脚剪指甲,反正没一天是闲的。大家虽暗有不满,但人人都被分配了任务,相比而言,自己的还算不重,也就赶紧爬起来,风驰电掣地干,希冀很快完成。
   我们在以老妈为核心的统一领导管理下,按照性格年龄力气,干活便各有各领域,各有各所长,各有各固定范畴,交集很少,基本上互不干涉内政,所以鲜有矛盾。即使偶有不快,也只是冷着脸不说话而已,从不会像其他人家一样吵架,更别说是打架了。
   要过年了,大人们忙地脚炒菜,跑着干活;娃娃满炕爬,吵吵嚷嚷,都是大的看小的,小的看躺着的;猫吃饱了,在炕上最暖和的地方呼呼卧着,间或起来抱着爪子洗洗脸;狗在脚底绕过来过去,人越多它越挡路,被踢一脚,委屈地叫几声跑远了,不知不觉又回到脚下继续绕;母鸡永远闲不住,低头咕咕,用尖嘴在院里院外刨土,仿佛冬天土里长虫子似的;公鸡一只,羽毛油亮,高昂头颅,闲庭信步,它的任务除了看管自己的妃子们,还和黄狗打架;大猪扯了长声在圈里嚎,它只记着吃吃吃,忘记了自己才是过年的主角;小猪一着急就转圈圈,饿了叫饱了还叫,仿佛等不到来年杀它一样。
   担水烧锅砸炭煨炕这些粗活,日日继续,周而复始,均被半大娃娃们分担了;蒸馍馍炸油饼做馓子搓麻花这些细活,大孩子渐渐成为主要劳力;但有些活永远是有技术含量的,没有年龄经验做底气,不敢随便上手,因此显得更神秘兮兮。
   总之我妈如女王,气定神闲地在她的王国里指挥调度,从天明至夜晚,无论是大臣还是子民,每人手上活计不断,忙得跑趟子。
  
   二、打糨子
   我妈和来帮忙的姨妈婶子们在灶房里忙活时,打糨子的任务就属于奶奶外婆。
   糨子就是如今胶水或胶带的雏形,是用来粘东西的东西。一般用白面和水做成,也可以拿糯米熬制。好的糨子要细白匀称,不能有面疙瘩,而且稀稠正好黏度正强。这是个有窍道(窍门)的活,面多了会干硬,抹到墙上,纸土不沾;水多了太稀,也会带不住纸,所以,打糨子自然是经验十足的老人们的活。
   要糨子干啥呢?首先要糊窗子。木格的窗子,到了年关,讲究的人家必要撕下破旧脏兮兮的窗纸,洗干净窗格,换上崭新干净的;还要贴上各种窗花,表示喜庆之意。当然要贴对联贴墙围,最主要的还是做鞋呀。把十几层旧布新布粘在一起,纳成鞋底,绒面做成鞋面,才能成为鞋子。因此上,糨子作用是大大的,是辞旧迎新时必不可少的用物。
   冰天雪地,火炉总是红彤彤。奶奶挪下炕,扭着小脚开始打糨子。先在铁勺里放点白面,再倒上很多水,拿根筷子搅拌均匀,伸到火炉里。勺里热起来,很快底部涨起白泡泡,扑哧扑哧,破了瘪了下去,又有白泡大起来,她拿起筷子,开始顺着一个方向慢慢搅,后来越搅越快,一疙瘩白乎乎状的东西迅速凝成黏糊糊一大块,糨子就成了。等几分钟,冷却之后,黏到哪里,也撕扯不下来。
   当然,大户人家,这点糨子是不够的,就需要大锅里去做。那么多糨子,放在白瓷盆里,随用随取。糊墙围对联时拿排刷一蘸,上下刷匀称,贴在墙上,平平整整,牢牢实实。有时需要冻在外面,等急用时又拿起来,消消冰渣再用。
   糨子因其作用和制作方法,被人们大量引用在生活中,略带贬义。说哪个人一锅糨子,大约是说他思维不清晰,做事没条理;说人脑子里有糨子,那是骂人话,糊涂不通常理之意;还有拿糨子做谚语的,如脑门上抹糨子——糊涂到底了,米汤洗脚糨子搽脸——糊涂一生;最有趣的是猫儿吃糨子——只在嘴上挖抓,现在我还常常拿来说女儿馋猫时的样子。看来糨子的用途,实在是广呢。
   还记得听奶奶说古今(故事),过马鸿逵队伍时,家里穷得连打点糨子的白面都没有,荞面打的糨子,一点都不粘。过年只好不贴对联。现在社会好,啥都有。
   临近年关,提起糨子,自然想起她,不知在那边,她忙忙碌碌干啥呢?
  
   三、炕围子
   有了糨子,糊了窗子,接下来最要紧的活便是糊炕围子。
   西北农村,家家有土炕,那时还比较贫困,黄土泥墙上要么原模原样要么贴一层报纸,更多的家庭选择用白灰涂抹。为免去黄土白灰粘身也为了美观大方,人们会在炕的三面画上美丽的图案或糊上漂亮的花边纸,高度大约在二尺到三尺左右。一般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明丽单纯,俗艳极了,但透出对生活热烈的爱和憧憬。
   炕围其实相当于早期的壁纸、最简单的装潢吧。正房的图案一般朴素简洁明快。记得我家大上房的炕围底色为淡蓝,套着各种繁复如钞票花纹的图案,大多呈菱形,竖状排列,年年如此,有点单调,但和正屋中央挂着的中堂、四面墙上的字画自成一体,既庄重大方又不失古典雅致。
   其他房间的炕围就不一样了,图案颇多。我见过的,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山水湖泊,也有鹿鹤同春、丹凤朝阳、松鹤延年、山水花鸟以及古代名人故事连环画等,风格迥异,内容丰富,雅俗相间,美不可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炕围渐渐成为一种美与富的显示。有的人家,还要年年换花色。糊炕围是技术活,需要几个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外婆细致,带领我们干得多一些。
   房扫完了,屋里焕然一新。土炕四周墙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她吩咐要糊炕围了,大家连忙做好准备工作。
   只见外婆将新炕围纸反铺在炕桌上,我和妹妹在两边各抓一角。她提起排刷,蘸了浓稠糨子,一行行刷过去,然后轻轻揭下来,提到炕边,左右端详,捏住上方两段,让我们分别用指头摁住,跪着退后几步,满意地点点头,拿起小笤帚,一点点扫过去。先扫上方,接着竖扫再横扫,那炕围便顺顺当当,紧紧贴在墙上了,花鸟草木扭搭了几下,终于熨熨帖帖安安稳稳地归“家”了。
   一张张炕围子糊完后,屋里气氛马上不一样。老人边指挥娃娃们将羊毛毡海绵垫褥子床单一层层铺好,边给我们讲“古今”。比如“福寿康宁”“竹节”“万字”等各是啥意思;比如,女娃娃要学乖些,“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狼叼狗瞪没人管”;还挤挤眼笑着说,“等你们长大了,结婚时要贴莲花和鱼的炕围,鱼钻莲就是多养娃娃的意思”。一群女孩子羞红了脸,低头听着,每个人都深深记在了心底。
   长大后,才知道炕围缘起与一个父亲的殷殷深情有关。
   傅山,山西阳曲人,清初思想家、书画家,明亡后,与黄宗羲、顾炎武一起联络反清复明,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深博的学问赢得了人们拥戴,世称“傅青主”。后因反清复明遭到迫害,家人离散。其女逃至塞外,他辗转潜行去看望。时值冬季,塞外荒寒,人心凄惶,见面纵好,分别在即,怎样才能减轻爱女思亲思家之苦?他思来想去,提笔在女儿住所的炕边绘上家乡的山川风貌珍禽百花,以慰愁思……
   炕围,不仅是人们爱美之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吉祥长寿、忠孝节义等心愿信仰的寄托,形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如今想来,那些炕边文化,是启蒙教育的一种,也是一种朴素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吧。多少乡村小孩,通过口传亲授,从墙上看到学到,深藏于心。有些记忆甚至会影响一生。
   后来,大约是嫌年年替换麻烦,也是破除“四旧”的新举措,家家不贴炕围了,改用各种色彩的漆来涂抹,且装饰花边后,便一劳永逸。我家也是,上房漆成蓝绿色,偏房漆成土黄色和淡紫色。过年时省略了这环节,活倒是少了,但心里总觉得缺了块什么。
   再后来,进城住了楼房,炕围子离生活远不可及,再也不见。时至今日,即使有,味道也不一样了。
   我们的乡村,再也不会有当年的味道!我们永远也回不去了!
  
   四、吊顶棚
   炕面收拾干净了,屋子上方还空荡荡脏兮兮。本地四季黄风土雾不断,加之长年累月烟熏火燎,椽子檩条苇子脏乱不堪,灰尘悬成细线,长长短短,残迹斑斑,怎么办呢?
   有办法。人们先用竹竿或苇子按照屋顶大小扎个框架,和檩条相接,搁在空中,然后蒙上纸张布匹,名曰顶棚。目的还是保暖加美观,其实也是如今装修时吊顶的最初形式。
   给顶棚上糊纸张不叫糊,而叫吊,大约是因其太高,具有危险性吧,这活计则需要男人们去干。
   顶棚最开始是用报纸糊,一般请大男孩们来完成。他们往往几个人一起,说说笑笑吃饱喝足后,便开始工作。有人站在炕上,炕上又搁了木椅,大胆骑在上面,椅子颤颤巍巍,摇摇晃晃,抬头将刷好浆糊的报纸按顺序贴上去。一行贴完,要挪地方时,故意翻个跟头下来,惹得大人们呵斥小孩惊心。有人站在木梯上,昂头仰脖,贴个大概,然后跳下来,踌躇满志得意洋洋,接过大扫帚,站在地上一顿横扫,顶棚便紧紧糊在竹架上了。
   那时的报纸,报头通常红色居多,毛主席头像、各种社论均红光闪闪,糊在屋顶,煞是整齐有致,仿佛给屋里穿了新衣,既有飘逸浪漫,也有对社会风潮的追求和向往。
   吊了顶棚接着是糊墙。这活倒是好干,用一张张报纸把墙面裹了起来便是。
   夜晚,在昏黄灯光下,忙活了一天的娃娃们站在炕上,仰面上看,认认真真读头顶上那些影影绰绰的文字。好像《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居多,也知道了不少新闻(应是旧闻了)。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就连猜带蒙。父亲凡事追求完美,在炕中央还贴了从《人民画报》上剪下来的、毛主席周总理并肩微笑的彩板画,旁边有小朋友手捧洁白花束,笔直地敬礼,白衬衣一尘不染,红领巾鲜艳无比,曾激起我多少崇拜羡慕呢。
   下雨天风雪天,便爬在墙上边看边给弟弟妹妹教识字。一次,正看《毛泽东主席会见西哈努克亲王并亲切交谈》一文,妹妹问我,姐,西哈努克亲王是个谁?我便胡编,这人姓西,名字叫哈努尔。恰好隔壁回族孩子经名也叫哈努儿,是妹妹平日里的好玩伴。不知为啥两人闹了矛盾,妹妹便故意气他,我家墙上有个人和你重名,看你以后丢了咋办?你妈找不见你,一喊名字那人就到你家了。那四岁多的孩子慌慌张张跑过来,爬在墙上看了看,大哭着走了。其实,他根本不识字。我妈听说后,大笑不止,你看你编得那谎。我羞愧地直淌汗,心想以后再也不敢闹笑话了。
   最可恨的是,躺在热炕上,才发现其中有张报纸贴倒了,气得人倒过去看来看去,总有点遗憾。
   顶棚用报纸糊了几年,就开始流行糊白纸。白纸好看些,但没字,心急。后来又流行和炕围一样的花色,不光好看,也干净整洁了很多,但也没字,心急。再后来,最时尚的顶棚纸变成了金银纸条,一条条绷起来,屋里顿时金光灿灿,华贵非凡。我第一次知道“蓬荜生辉”这词含义,便是家里换了金色顶棚时的顿悟。可是缺少了文字,家似乎变了味道,还是心急。
   金钱慢慢从文字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
   过了不长时间,人人都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可我还是怀念糊着报纸的顶棚。
  
   五、挂中堂
   “中堂”一词,原指传统对称式结构房屋正中的一间,而我说的则是指挂在主房正中的字画。一般它迎门而悬,地位显赫,有时两旁配以楹联,也称作“堂幅”。
   父亲说过,走进农村任何一户人家,只要先看看挂着的中堂,就可大致了解家庭成员状况以及主人的性格爱好文化素养。
   也是。打记事起,镇上有老人家挂着的中堂好像一直是松鹤寿星图。一长白胡子、大额秃发老人,拄着拐杖,上栓葫芦,满脸慈祥,站在古松下。几个扎小辫大眼睛的胖小子,穿着花兜肚,手捧大桃,笑嘻嘻抬头看。不远处,细长腿的仙鹤凝神静听,还有只梅花鹿低头吃草,身上点点梅花非常醒目。两边对联好像谁都能背出来: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我一直以为,那老人是彭祖,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人。后来知他是个神仙,叫南极仙翁,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因主寿而为“寿星”。松树呢?《诗经·小雅·斯干》中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之句,因树龄长久,经冬不凋,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鹤是丹顶鹤,珍稀禽类,《诗经》也有云:“鹤鸣于九霄,声闻于天”,它飞得很高,其鸣高亢响亮,被人们看成神鸟,视为出世之物,也成了高洁清雅的象征。初中时学鲁迅先生《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句“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百思不得其解,上大学时查资料,才知自唐起,举子登第则可参加皇家举办的“鹿鸣宴”,鹿禄谐音,寓含后辈们科举及第之望。鹿作低伏状,伏福谐音,也寓意福禄得兼。
   原来是,人间诸好事,都要落咱家之意。

共 60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年事》这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字,散文书写了年事的繁杂与快乐。快到年关了,最古老的年事尽在读者们的眼前。在跑趟子的描写里,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描写了大人小孩们忙碌的准备过年,在母亲的领导下,一家人都在各自干着各自的活,乡村里过年是最热闹的。作者描写出来的场景很是亲切、自然的,人与动物是那么和谐的相处。在打糨子的描写里,作者详尽介绍了怎样制作糨子,很有当地特色。通过炕围子、吊顶棚、挂中堂等的描写,让读者们走进农村,感受过年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受具有农家味道的过年,是那么祥和,是那么温馨。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人们都在期盼一年更比一年好。作者的散文里透着美好的祝愿,透着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也体现了如今农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在村子里,他们的寂寞与无奈!在吊顶棚的描写里,作者怀念那时候的乡村,可是如今,金钱慢慢从文字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了。过了不长时间,人人都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让人深思。可作者还是怀念糊着报纸的顶棚。对乡村这份深深的眷恋是永远割舍不下的。作者很善于观察事物,写出来的作品是那么亲切、自然、栩栩如生。让人回味很久,语言描写精炼、朴实、生动,充满真情的文字,读来很有味道。欣赏佳作!问好作者! 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永远红梅】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208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15-02-07 13:09:07
  感谢作者赐稿流年,祝作者写出更多佳作,问好作者,祝一切安好,快乐!
永远红梅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2-08 09:20:0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3 楼        文友:三熏沱茶        2015-02-08 14:57:31
  《年事》读下来,说实话,我也跟着忙活了一大圈。虽然没在西北过过年,却不觉得自己像个客人,依然是跟着作者里里外外地跑趟子、打糨子……一天下来,最后还得替作者安慰安慰那个可爱的哈努儿。
   这样的文章百读不厌!过年了!问候作者!
4 楼        文友:慕寒        2015-02-12 09:55:34
  原来大西北的年事和东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呢,你少年所经历的一些场景我也经历过的。读着你的文让我又温习了一次过往的时光,很怀念那些不能再经历的曾经!
   春节将至,烟花的年事也忙完了吧?我在东北遥祝快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