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苍茫中的守望(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苍茫中的守望(散文)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20发表时间:2015-02-13 09:58:34

【绿野】苍茫中的守望(散文) 近处是瓦砾遍地、蒿草丛生,远处是一大片拆迁的旷地,一座显然已经被屋主放弃的小楼孤零零地独立这一片苍茫之中,两个被拆了门的窗户好像一对空洞无神的眼,不知所措地直视远方。这座融合着闽南与西洋建筑特色为一体的小楼,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后,即将成为永远的念想。当人站在废墟之上,感觉到的是历史在这刹那间的变化无端,昔日的刺桐古港已难以重觅当年雄姿了,更别说这些斑斑驳驳的古民居了!
   据说这座砖木石结构的红楼,曾经是一户千金小姐的梳妆楼,在那道摇摇欲坠的木窗后面,当年的小姐说不定就是在那眺望外面热闹喧嚣的景致,目光偶与一路过的俊逸书生不期而遇,瞬间便碰撞出令人心跳加剧的火花,而演绎出一台令今人依旧神往的美丽传奇……这一切都已经不得而知了,所有的想象都是浮云。在现实的天空下,这座梳妆楼在开阔的旷地里而显得突兀。顺着那扇窗对着的方向看去,是创造了一世辉煌的刺桐古港码头之一美山古渡。而我站立的方向曾经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石头街,一条与海上丝路起点刺桐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街,世界各地的货物从码头经这条老街区转运到各地,又是从这里将各地送来的货物转至码头装上航向世界的海船……一条小小的石头街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建开元寺东西塔时,数百上千的石工巧匠来到法石石头山上采石,他们在山下居住,石料就堆放成了3里长的石头街,因而得名。另有一种说法是,南宋时泉州守将蒲寿庚投降了元朝。为迎接元军入城,蒲寿庚命人特意修建了这条石板路,并将其命名为“石头街”,街不长,东起美山妈祖庙,西止真武庙,这条长仅1.5公里的石头街沿街附近就有9个文物古迹,真武庙、文兴宫、美山妈祖庙、两个古码头(文兴渡、美山渡)、海印寺、伊斯兰教徒墓碑遗址、古海丝遗址、明代刑部尚书的古墓。且不去管这条街的名字到底是如何而来,在我的记忆中,石头街是一条铺满石头、古色古香的悠长街道,两旁是鱼行、布行、米行这些店铺,人声喧哗,十分热闹。未曾想到,今天为了走访石头街的古民居再次寻来时,此地早已经成为瓦砾遍地的工地,不仅仅是这条古街看不到了,据说有四十六座颇有特色的古民居也已经在轰隆隆的推土机底下成为历史,这让我有些始料未及。
   望着这一遍废墟,我的心一阵阵酸痛:经济是发展了,石板路换成了水泥路,路面拓宽了,那些古老的石头也就隐藏于地下看不到了!历史的变迁使得脚下已经不见了那些古老的石头,但街道两旁依然随处可见历史留下的斑斑印迹,还是可以让人感受得到法石那份美妙的古朴风情。沿街走去,低矮的古厝一间挨着一间,虽然好像很多都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房瓴、木雕、窗台显得有些残损旧破,不过还是可以分辨出房子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时的风格,蚵壳厝在一面灰白的墙壁前,房子的材料竟是蚵壳,这种“蚵壳厝”取材于海边废弃的海蛎壳。因为质地坚固,能抗风防雨,所以在千年的变迁中才得以保存下来。蚵壳厝还是“海丝”的见证物,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也曾发现过……而如今,在一遍“拆”声中,就连这一点点仅存的遗迹也成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站在这片苍茫中,我真想问一句: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先人留下的历史遗产更加无价!如今祖宗的遗产没了,谁该为此买单?在石头街的下面,沉有一艘宋元时期的古船,街边还有一座古碑,上面记载着古桥名为洗马桥,但这些都在人为的变化中永远地消失了!
   没了遗迹的石头街,其实已经不能再称呼为石头街了,只因为习惯,所以还是暂时称呼为其为“石头街”。此时的“石头街”上,除了那座即将被拆的梳妆楼,还有一座幸存的老民居何氏老宅,这是一位归国侨领的祖厝,处在废墟之中的它显得有些落寞,屋子前面昨日熙熙攘攘的繁华,现在已无昔日的荣光,历过万千沧桑的老屋,独对此情岂能不伤感落寞!
   这是一座两进三开间的闽南皇宫起红砖古厝,虽然已经有些破旧,但从建筑造型上看,华丽古典,严肃大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厝的墀头大门门位凹入,有的两侧有小边门。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并建有厢房。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为厅堂,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护厝。规模完整的“皇宫式”大厝出后厅复有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厨房、杂间。主屋正厝两边建有护厝。正厝边门有廊道通护厝中间小厅,其余房间亦为住房。故居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其间数取奇数,原有两进五开张,但现在经过后人修葺后,主厝不再分间格,余一中堂大厅作为祭祀先人的祖厅使用。
   这座何氏古民居建筑为三开间两落的硬山式传统民居,建筑面积约有数平方米,阔12米,进深20米,建筑整体为砖石木混合结构,穿斗式架构,下落、顶落分别为进深三柱、五柱。古厝的墙壁或砌砖或砌石错落有致,主厝东西外墙横向铺砌色彩艳丽的红砖,墙面四面用红砖竖砌成方框,框内四个角凸起砖块雕上精美图案,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外墙屋檐瑞珠整齐排列,檐下的墙顶部份用泥灰堆塑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体现出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和宗教民俗文化很好地融合。主厝外墙底座长石凸出,和门前青草石台阶都雕有精致的花纹图案(因为年久月深经历各种变故,门前一些泥塑、精美艺雕已经被盗丢失)。大厝所选用的石料均来自南安石砻,即“砻石”,其色泽白皙,石质坚硬滑亮。据其现主人何建南老先生介绍,故居大厝建造时所选杉木都来自武夷山,俗称“福杉”,但新修葺时选用的是来自永春的杉木。内部厅、房、走廊的结构,布局合理,在装饰上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木雕中的廊檐、厅堂、门窗、神龛,石雕中的码面、枕石、柱础、天井、石窗以及砖雕、彩绘等装饰,及其内涵都十分丰富,文化底蕴相当丰厚。圆木廊柱配瓜楞开石雕柱础,柱上的梁架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木雕艺术世界,包括梁、枋、桁及其附属斗拱、雀替、驼峰、吊筒等无不精雕细刻,贴金摸彩。其中对称运用圆雕、透雕、平雕等综合工艺创作,构图协调,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这些建筑和构件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生活理念、礼教、传统道德观念及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体现了泉州古代建筑造型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因为后人不善保护,现今很多木、石雕饰品已经被窃去了许多,现存的都是难于搬动的大件,尽管所剩不多,却也为研究其建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何氏古民居建筑,是石头街幸存下来,也是保存较完整的、具有历史风格的民居建筑,对研究闽南传统建筑有重要的意义。面对着显然已经破旧的古居,该怎么保护呢?是重新翻建,还是修旧如旧?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天才去走访的北峰陈庆镛故居。
   陈庆镛名列《清史稿》列传,是清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他的故居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塔后社区,是他中进士上京之后营建的,俗称“黄门”,大厝座北朝南,两进三开间格局,砖木石结构,形制呈闽南典型的“皇宫起”式红砖古厝,工艺精湛的砖雕门楼,飞檐翘角的屋脊远望去,仿佛是一幅历尽沧桑的艺术画。 一踏进此地,感觉一下子回到了清朝年间,古老而宁静。陈庆镛故居的外墙裙用乱石砌成,半壁上砌红砖,除大门画有门神外,室内没有精致的雕梁画栋,木雕、石雕都很简朴。室内泥灰土壁,门前掘有一口古井,旁边有个占地约一亩的水池,里人称“五井潭”,潭水清澈见底,池畔栽花插柳,芳香怡人,现该池已被填。屋后龙眼树绿荫成林,飞檐走脊的陈庆镛故居掩映在绿树繁花之间,环境幽雅,清静。整座建筑造型庄严大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故居主厝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其间数取奇数,故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闽南建筑特色。但因为年久失修,仅存三堵土墙和依稀可见的地面石构件,成残垣断壁。单就建筑本身而言,可以说是一道很美的风景,光滑的条石,层层叠叠的浮雕,栩栩如生的图案,苍劲的雕文刻字,无不透着一种庄严和高贵,在乡野民间,这样的建筑如鹤立鸡群,高大、雄浑、古朴、典雅、清丽、脱俗。但是那清冷的色调,又显示出了一种孤寂郁悒的韵味。冬日的光影打在这座斑驳的老厝瓦上,让人从中读出了一种肃穆.....陈庆镛,字乾翔,号颂南,泉州市西门外塔后村人,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月。自少胸怀大志,及长精研经术,长期经世致用。道光十二年(1832年)登进士第,初选庶吉士,入翰林,散馆授户部主事,选员外郎。咸丰八年(1858年)陈庆镛以道员候补在泉州团练公所去世,卒年六十四,墓葬于泉州西门外塔后村,赠光禄寺卿,赐祭葬,进祀乡贤祠。
   陈庆镛的事迹与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名人紧密联系,龚自珍在道光十九年与时任户部主事的陈庆镛相识后,写了《别陈颂南户部庆镛》一诗赞道:“本朝闽学自有派,文字酉覃多古情。新识晋江陈户部,谈经颇似李文贞。”意指陈庆镛文章风格醇厚多如古人情味的流派,而陈庆镛的理学观颇像李文贞(“文贞”是清初官至大学士的安溪李光地的谥号)。不过,后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陈庆镛的直言敢谏精神。针对清朝军政严重腐败的现实,身为御史的他上了《认真训练水师策》等,但未被采纳。此后,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中的投降派贵族予以封赏。当朝中大臣噤若寒蝉时,陈庆镛毅然上《申明刑赏疏》,批评皇帝纵容投降卖国派。陈庆镛抗直敢言的这一举动震动中外,影响深远。现代泉州地方文史名家傅金星先生1994年出版的《泉贤著作述评》评价道:“这篇《疏》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进步士大夫和人民群众的呼声,向统治者敲起警钟,向帝国主义显示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气概。”于清光绪年间考取御史第一的莆田江春霖,在清源山碧霄岩下崖刻“抗直敢言”四字。
   为了不让名人故居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文化史册上一个孤零零的象征符号。在泉州文物管理部门以及海内外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陈庆镛后裔及故居所在的塔后乡里群众,纷纷出钱出力,依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葺,历经一年重新落成。修葺后新落成的陈庆镛故居建筑格局依旧延续以前的两进三开间,新修葺的主厝长22米,宽11.42米;西护厝长22.3米,宽7.5米,合计建筑面积为418.49平方米;主厝门前石埕由5块组成,每块由16块长方条石横向铺砌而成,其宽18.42米,深5.1米,计有面积93.942平方米。
   另有后落一进,与主厝中间隔着一片石埕,石埕由三小块组成,每块石板由12块长条石横向铺砌而成,每块间于条石竖向铺砌分隔,面积计61.097平方米;后落大厝一进,现已基本破落,仅存间格框架,后落大厝长15.95米,宽11.42米,建筑面积为182.149平方米。陈庆镛在后落西侧另辟一处做为书房,至今依然保护完好,其建筑长13.6米,宽5.6米,面积计76.16平方米;陈庆镛故居的总面积计有831.838平方米。新修葺的主厝不再分间格,由10根圆形石柱按以前间格对称排列,天井四根方形石柱。大厝所选用的石料也是来自南安石砻,据陈庆镛五世孙陈英义老先生介绍,陈庆镛旧大厝建造时所选杉木都来自武夷山,但重新修葺时选用的是来自永春的杉木。
   进入主厝石埕,见大门上一块书有“黄门”字样的门匾,落款为“道光年间立,辛卯荔月重脩”,大门石框刻有一幅联:“六经宗孔郑,百行学程朱”,横批是“颂南风韵”,在大门的背后挂有一块木质匾:“工部给事中”,主厝大堂各类匾不少,像“文魁”匾、光绪年间立于清源山碧霄岩,为福建知府莆田江春霖所书的“抗直敢言”匾,和挂于厅堂上的“进士翰林”匾等。
   不少穿越时光隧道的东西,令人片刻间悠然心醉,走在这些古建筑之间就时常有这种错觉,在走过许许多多风格各异的古建筑之后,我多么希望也能留住石头街的那些古居!但是,愿望终究还是渐行渐远了,云彩飘过,日影再现,终难掩饰我眼神里的那一丝无奈。但我还是庆幸,庆幸曾与历史有过亲密接触,庆幸走过之并寻来些灵性的文字。那让我做个守望者吧,守望心中那个的梦想,梦想着海滩在沉寂中守望跃出深海的旭日,梦想着季风中守望弥漫于长影里的思念,梦想着在苍茫中守望古港远航归来的帆影……守望着那些浮华、肤浅、哀怨,也许会因着睿智的觉醒而归于恬静。斟满一杯孤寂,对着薄日浅笑轻吟,谁把它的落寞抒写成诗,在似水流年的轨迹里斑驳涌动,草长莺飞又怎堪如此荒凉。
   一座摇摇欲坠的残楼,时光将岁月雕刻成殇,伫立在苍茫中守望,流光容易将文化淘成碎片,石头街就这样湮没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久而久之很多人就会忘了甚至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的一切。对着不远处海景国际花园的美丽景致,相比脚下的满目苍夷,止不住的悲怆。很多东西往往消失了才觉珍贵,没有了才想重建。但是,历史不是想修就能修,想建就能建的,错落的时光唤不醒昔时,终究欠历史一笔大债,希望会更改了浮躁,在我的虔诚里镶嵌着沧海桑田绵延的千年,守在不老不朽的时空里看花开花落几番晴!
  

共 53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通过对即将被拆毁的石头街及其上的绣楼、何氏老宅的深情眷恋和心酸无奈,呈现给读者的是历史的沧海桑田和变化无常。只是,有些变化的人为性破坏性还堂而皇之被冠之以“发展”,让我们这些平头百姓真是摸不着头脑,说不清是“大是”还是“大非”。作为热爱历史的过客,感受着“古遗”渐行渐远,想抓住些什么又无能为力,这种惆怅这种郁闷这种心痛,让读者感同身受。文中列举北峰陈庆镛故居,在陈氏后代和一帮热爱文化古迹的人士帮助下进行修缮成功,意即希望石头街、绣楼和何氏老宅得到同样的眷顾,显示出读者大人文情怀。通篇感情饱满真挚,感染力强,语言优美铿锵,发人深省。推荐热读!【涵心正心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涵心正心儿        2015-02-13 10:10:08
  问好烟波放钓,感同身受了你的作品,真可谓苍茫中的守候。那空洞的门窗大眼睛似乎洞察了我的心扉。曾几何时,我读过多少文人骚客对绣楼的描写和赞美,感叹和扼腕,如果知道了绣楼将要遭受的命运,会做何感想呢?呜呼,悲哉!
2 楼        文友:垂柳亚子        2015-03-14 17:54:42
  文字遒劲秀美,博大的人文思想融汇其中,自然,不留人工雕琢的印痕,上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