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化泰山随想

精品 文化泰山随想


作者:秦齐 白丁,3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28发表时间:2015-02-24 22:16:14

前段时间,我在泰安小居,江苏南京、淮安的几个亲朋到泰安找我。因为要有三两天的停留,我推荐他们登泰山游玩一下。他们说:“北方的山,看一座就够了。北方的山一座座都像馒头似的,矮矬而光秃,所有的山都是一个模样。不似南方的山那样挺拔俊秀,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特点。再说了,爬山太累。如果坐索道直达山顶,乐趣又全落在索道上了。不看泰山,也就后悔这一个行程,看过泰山,可能后悔一辈子。”最后,毕竟只在岱庙、天外村、红门、市政广场、天平湖简单浏览了一下,其余的时间就是购物,完成了他们的泰山之旅。
   其实,登泰山,乐趣在一个“登”字。泰山是一座文化名山,登泰山的意义,全在登爬过程中品味泰山文化。中国这么多名山,没有任何一座山敢跟泰山比文化。从古至今,共有十二位帝王登临过泰山,名人雅士的足迹、泰山碑刻,更是遍布红门到泰山极顶的每一个角落,这又岂是其它山可以比拟的?
   早在帝舜时期,就有“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记载(《尚书·舜典》)。舜帝曾在泰山举行了“柴”祭,并按等级依次祭祀了其他山川,接受了东方诸侯国的朝拜,确定了一年四季的天数,对韵律、度量衡进行了规范。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于公元前219年对泰山进行封禅。《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巡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颂功德。治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成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极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汉武帝刘彻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第一次登上泰山,令人立石于泰山之巅。此后东巡,不久重返泰山,对泰山进行封禅。从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84年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汉武帝共十次登临泰山,六次封禅,期间共植汉柏一千余株。现今,泰山上还留有五棵汉柏,为泰山一景。泰山极顶有汉武帝无字碑一方,因其“无字”而成为千古之谜。人们猜测,大约是汉武帝自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已经无法用文字可以表述其功劳的意思吧。唐高宗李治的封禅队伍最为庞大,随行人员不仅有文武大臣,还有日本、印度、波斯等九个国家的使节,并且带上了皇后武则天,是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允许皇后参与封禅活动的皇帝。另外,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先后封禅泰山。清乾隆帝更是十一次朝奉泰山,六次登上岱顶。在历代帝王眼中,泰山已经不是一座简单的山,而是“天”“神”的象征,是帝王们与天地对话的地方。在泰山行“封”礼,就意味着自己是“君权神授”,既然君主的地位是上天赐予的,那么对臣民进行统治,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当然,并不是所有帝王都有登临泰山封禅的资格,一般会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开国皇帝或者是盛世帝王。其二,帝王自认为政绩卓著,功可盖天。其三,东方有祥瑞出现。
   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曾多次登临泰山学习礼仪,考察民情。在岱顶南侧的瞻鲁台,有孔子登泰山眺望鲁国的遗迹,并有“孔子小天下”刻石。《孟子·尽心上》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南麓王母池东侧的虎山,也有孔子登临的遗迹。《礼记·檀弓》篇记载“孔子过泰山东,有妇人哭于墓者”而感慨“苛政猛于虎”,此处现存有“孔子登临处”牌坊。一代诗仙李白,登泰山后留有《登泰山诗六首》,其“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诗圣杜甫,虽然一生并没有登上泰山,只是在泰山脚下“望”了一下,仍写下《望岳》一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歌颂泰山的千古绝唱,表达了诗人登泰山的强烈欲望。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兄弟,用“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来表达一生未能登上泰山的遗憾。被尊为金元时期“文坛盟主”“北方文雄”“一代词宗”的元好问,与泰山更有解不开的情节。蒙古灭金之后,元好问流落到山东,为山东冠县县令赵天赐所接纳。此时,他结识了东平路总管严实,并在严实府中见到了老友杜仁杰、徐世隆等人,这对他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三月,元好问第一次登上泰山,作《游泰山》杂言诗一首,内有“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古今一俯仰,感极令人哀。”之句,充分表现了元好问在赞叹泰山壮美景色的同时,又不得不为故国沦亡而感慨的悲苦心情,这种矛盾的双重心理还体现在另一首《清平乐·泰山上作》中,“江山残照,落落舒清朓。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元好问游历泰山的时期,正是中原地区社会动荡之时,府学、庙学残破,文化遭到浩劫。元好问等在东平行台严实庇佑下,与王若虚、刘郁、康晔、杨贞、宋子贞、阎复、徐琰、李谦、孟祺等在泰安东平开办府学,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使东平府学成为金元之际著名的“儒府”。这段时间,元好问无疑是东平府学的领军人物。杜仁杰中年以后便“岁以结夏泰山为例”,晚年更是隐居于泰山。“金色界中无量在,可能此地了残年”成为他终老泰山的真实写照。王若虚后来在泰山“坐化”,其遗址“蜕仙岩”现为泰山一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百年后也葬于泰山,现今泰山天外村广场东有冯玉祥及其姨太太墓。此外,泰山与文化名人之间的渊源,不枚胜举。
   作为一座文化名山,泰山更像一部书。登泰山的意义,也绝不仅仅限于“看景”,而在于“读”,在于“品”,在于“悟”。中国的名山秀川太多了,泰山既不挺拔,也不俊秀,却被冠以“五岳独尊”的称号,又有这么多帝王将相前来拜祭,又有这么多文人雅士不惜为他挥毫泼墨,从这层意思上说,泰山留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思考。泰山展现给我们的,也绝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表象,应当有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宽泛的文化外延。这也许就是泰山能够独领风骚,而他山不可企及的原因吧。

共 25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泰山不只是自然之山,确确实实是中国的文化之山。文章讲述了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历史典故,突出了古代帝王在泰山留下的文化遗迹,突出了泰山凝聚中的中国的帝王文化;然后,文章引述古代历代文人们留诗泰山的情况,进一步从“平民”的角度突出了泰山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主题明确,写作角度与众不同。【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225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02-24 22:39:45
  这篇文章写泰山,独从文化的角度写,这个选点非常漂亮。因为自然的泰山,写的文章很多了,而专门从文化的角度写泰山却不多见,写出了新颖性。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秦齐        2015-02-25 09:39:32
  我就是山东泰安人,是一位化学老师。各位老师们有机会来泰山游玩,我请各位吃泰安的名吃“两蛋一腥”(松花蛋,咸鸭蛋,赵氏糟鱼)。还请各位老师们游梁山水泊,逛水浒影视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