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民间先生(散文)

精品 【流年】民间先生(散文)


作者:三叠弓 秀才,114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06发表时间:2015-03-02 08:08:17

【流年】民间先生(散文) 一、医生孙先生
   父亲对孙先生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敬而远之。父亲平常有个头痛发热,伤风咳嗽什么的,他从来不找孙先生。实在厉害了,最多蜷在床上躺几天,挨一阵子。几天过去,他又歪歪倒倒下地干活。不过如果我们生病,他就很紧张,不得不大汗小水把我们往孙先生医疗室背。
   到了孙先生的医疗室,父亲把我们放在一张条凳上,挺起腰胯倚住我们虚弱的身子,就忙把手往怀里探。他的背上很明显地冒着腾腾蒸汽,脸上的汗珠不住地滴到我们头皮上,热热的痒痒的,搞得我们很难受。终于,父亲掏出来一个油纸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盒皱巴巴的香烟。他摸出一根,双手拈了递过去。一边很小心地唤一句:“孙先生……”那么轻,就像怕把孙先生惊动了似的。
   那时孙先生正坐在一张太师椅上,慢条斯理裹一支烟。他把一片烟叶团在嘴边哈哈气,展直,掐成几段,挑中间最好的一段做烟皮,其余的撕去烟骨,填进烟皮压紧,接着两只手六个指头像蚂蚁搬千脚虫那样把烟叶搓成一根大烟炮,最后,还在牙上刮了一些什么东西涂在烟皮上封了口。在我看来,孙先生裹烟的这套动作和我父亲实在没什么两样,不知道父亲何以要对他毕恭毕敬。
   不过孙先生显然并没有把父亲的恭敬放在眼里,他粗鲁地夺过父亲手中的香烟,看也没看,随随便便扔到桌上,又接着裹他的烟。他裹好烟,点燃,深深吸一口,徐徐吐出。一支烟燃尽了,他才开始工作。这时候,整个医疗室已经像仙境一样有些飘渺了。
   可是父亲等不得,他很焦心。孙先生一点上烟,他就忙不迭向孙先生介绍我的病情。但是孙先生耷着眼皮,摆摆手,不让他说下去。一袋烟完,孙先生掐灭烟屁股,把烟斗在鞋帮上磕了磕,又用劲吹,直到完全吹掉烟斗里的焦油,在袖上擦净,别进帽檐了,才伸出两根手指轻轻地搭在我的腕上。顿时,一股冰凉的感觉针刺一样透进来,我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那是两根怎样的手指呀,焦黄,弯曲,骨瘦如柴,简直就是两截小冰柯!孙先生微眯着眼,烟雾不慌不忙地在他的头上绕来绕去,久久不散。孙先生的表情显得莫测高深。
   孙先生号过脉,并不说什么,就在一张纸上画一些符号。我说那是“符号”,因为那时候我实在不知道他写些什么。事实上不只是那时候,现在我都教书了,也还看不明白。记得小时候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他。我是一个好学生,明白不懂就问的道理。但他什么也不说,只给了一个白眼。父亲告诉我,孙先生已经很给我留面子了,要是遇上别人,不受一顿抢白才怪!父亲还说,所有医生都是这样写的呢……
   孙先生的药很贵,不过还都有些效果。如果孙先生开的药越吃病越重,那么他就会告诉你,他不能治,该转到黄土埂去了。“黄土埂”是一所不太远的军区大医院,寻常生病,村人是不去那里的,但是到了非去那里不可的时候,这病也就几乎没什么治的必要了。所以村人们最怕孙先生让去黄土埂。在他们听来,“去黄土埂”简直就是某种象征。当然,孙先生让“去黄土埂”,并不表明他的医术很差,孙先生说,他能治病,却不能治命啊!既然是命,他又不是神仙,能有什么办法呢……
  
   二、知客吴先生
   披一件油腻腻的翻毛狗皮大衣,捧一口黑漆漆的搪瓷茶水盅,知客吴先生迈着方步踱到堂屋门口,转过身来,立定,揭开盖子,吹吹浮沫,很响地吸一口,吐掉茶梗,很黏地咳一声。这时候,满屋子突然像停电的机器,转着转着撒了气,没滋没味就停下来了。
   “各位高人贵客叔爷老辈亲戚朋友邻里乡亲……”
   这是村子里最常见的一个场面。大凡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知客吴先生是少不得的。少了知客吴先生,就像酒宴缺了“香碗”这道头面菜一样,是出不得席口的。吴先生虽然很重要,在一般情况下,他的作用却常常体现不出来。管壶的管壶,管厨的管厨,各按本分。乡里乡亲的,谁帮忙不是尽心尽力,用得着提醒?吴先生披狗皮大衣,捧搪瓷茶水盅,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偶尔咳一声,并不说话。
   不过主家如果平时做事绝,薄情寡恩,为恶乡里,那么大家做起事情来就会有些不同。吃照吃,吃了喝了却操手抱手,大眼瞪小眼。甚至还要装些怪,出点难题。这种时候,知客吴先生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场面很乱,嫁妆从屋里搬出来,横七竖八摆在地坝里。道士李先生早已宣布过时辰到了,吹吹匠把《出阁曲》诵了一遍又一遍,可大伙儿还都聚在一边,装说装笑。主家把红包一个一个往嫁妆里塞,欲以此打动人心。两楞小伙走过去,拉起一张立柜,眼看到肩了,却又松了手,柜脚在青石地面摔出痛苦的尖叫。“哎呀,太重了,抬不动抬不动……”一屋子人哄堂大笑。突然人们又蜂群一样往一边涌去。光棍二娃倒在屋檐口下,大呼小叫,口吐白沫,全身抽搐。中邪了!快叫李先生!快叫李先生!李先生不在。有人从厨房拿出两明晃晃的菜刀,往上喷了鸡血,四处乱砍。一时鸡飞狗跳,血沫飞溅。整个屋子扯起一场夸大其辞的惊风。
   主家夹在风潮里,像一只没头的苍蝇。好不容易在一个角落里找到吴先生。那时吴先生正把狗皮大衣裹了身子,吹浮沫,呷茶,吐茶梗,却并不咳嗽。主家躬着腰,又递烟,又添茶,说了一箩篼好话。吴先生眯着眼睛,把一盅茶喝得尽了,才站起来,捧了茶盅,撒开大衣,一阵风来到屋檐口。
   那时二娃还四肢乱蹬人事不醒。吴先生揭起盖子在盅沿轻轻一敲,很响地嘬一口,很黏地咳一声。吴先生弄出的这一片声响就像一剂灵丹妙药,但见二娃松了身体,睁开眼,慢慢爬起来了……
   这是我小时候看到的一个场面。这些年,吴先生老了,经常咳嗽。咳得多了,大伙儿对他的咳声便不再敏感。吴先生很想培养一个接班人。村里的小伙子,吴先生试了几个,都不顶用。吴先生常常为此事烦恼。
  
   三、春官蒲先生
   蒲先生原本不是我们村的人,有一年说春到我们村来,被我们村里一位漂亮姑娘展开青春的须蔓给缠住,就没走成。这自然是一个美丽的版本。还有一种说法是那年月到处闹粮食荒,我们村子地处僻壤,村人政治觉悟不高,资本主义尾巴没割干净,还有得吃的,因而许多讨饭的人来到我们村就赖着不走了。蒲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蒲先生来我们村时带来了几块刻有字的石板,他把这些石板用墨汁在火草纸上印出来,装订成册,这就是“皇历”。立春前后,他背一大捆这样的“皇历”就走乡串户说春去。回来的时候,他往往大包小包塞满了东西。粮草钱物,糖果糕点,粮票布票,应有尽有。他一家老小可以用上半年。
   村人平时遇上他都称他“先生”,我们也这样叫。村小学堂的孔先生告诉我们,“春官”在民间是一种“五谷神”的形象,很受人尊敬的。对孔先生的这种说法,我将信将疑。因为村人在背着蒲先生或者和他有矛盾的时候就常常直呼他“春官”,语气颇为轻贱。由此看来,“春官”一词是含贬义的。我曾就此事问过父亲,父亲说:“那是大种叫花子!”“什么是大种叫花子?”父亲没作解释,却额外叮嘱了我一句:“你长大了可别学啊!”
   其实我们小孩是挺喜欢蒲先生的。蒲先生和蔼,有趣。我们大叫一声“蒲先生”,向他扑去。蒲先生笑吟吟地把我们搂在怀里,抚着我们的光脑袋,一边摸出糖果糕点直往我们手里塞。要是有空,他还乐意坐下来,给我们讲故事。
   晚饭后。火塘里盘着一块桤木疙蔸。母亲在灶上细细地清理着碗筷,父亲一口一口吸烟,烟丝烧得滋滋响。我们围在火塘边,百无聊赖,便拿火夹往疙蔸上凿。一排红火齿掉下去,一条明净温和的火舌就递了出来,人脸在火光里一闪一闪的,有些朦胧。这样的时刻,我们就很想念蒲先生。
   蒲先生如果在场,气氛肯定不同,我们便不至于老拿火夹凿桤木疙蔸;我们如果凿,桤木疙蔸也必定不只温和地吐火,而会人来疯那样乱叫乱笑,搞得火星四溅。蒲先生讲故事的时候有个习惯,喜欢摸胡子。他下巴上只有几根翘翘的黄焦胡子,但他却摸得很夸张,很韵味,很有气派。另外,他还常说一句口头禅“说不知”。意思是表转折的。因为有许多“说不知”,就使得他的故事显得扑朔迷离,妙趣横生。
   蒲先生讲的大都是一些花妖狐怪的传说。这些东西一般很耐想象,很刺激。讲到精彩处,蒲先生停住,抽烟。塘里的火突然暗下去,人影却猛地长起来,高过屋顶,沉沉地压下。满屋虫声。我们嗖嗖直往蒲先生怀里钻。
   在我大一些的时候,听蒲先生的故事就少了。不知道是不是我长大了,对那些故事不再有兴趣。但我还听到另一种说法,因为蒲先生宣传封建迷信,受了几次狠狠的批斗。不管这说法是否可靠,总之有一点可以肯定,后来,蒲先生再没有出去说过春了。
  
   四、道士李先生
   李先生是村里的半个“神仙”。他善能请神,驱鬼,看风水,做道场。据我的考据,这几样工作应该是分归释、道、阴阳各家的,不过大约因为村里人才少,李先生勉为其难,就一肩挑了。
   平日里,李先生也和其他村人没什么两样,也锄地,挑粪,驱牛犁田,一身汗一身水;也吃饭穿衣,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总之,村人做什么,李先生就做什么。不过村里一遇上有人伤亡老死,垮山洪涝诸般不祥之事的时候,李先生的能耐就显露出来了。他念经,他画符——说起来这也不算高明,那时在课堂上,当我们长声幺幺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孔先生就说,你们在“念经”呀?而当我们歪歪扭扭写字的时候,他又说,你们在“画符”呀?瞧瞧,我们孩子都能做的,还有什么了不起?
   嘿,你可不要这样说。你能念经,你能把神仙请来写字吗?你能画符,你能以符咒镇鬼吗?筷子自各儿在沙上走字,符上无缘无故渗出血迹,你能吗?还有,你敢喝滚烫的油吗?你敢光脚板伸进烧得通红的犁铧里走路吗?
   后来政府到村里来集中搞过几次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后,大家就才知道李先生那些都是骗人的把戏了。不过就算是骗人的吧,却还是有人请他。特别在治病上,许多人宁愿相信李先生而不信孙先生。一者孙先生的药很贵,一般人吃不起。而李先生却从不讨价还价,你愿给多少就给多少,不给就算做善事了。再者,孙先生的药也并不是每副都有效,何况孙先生还说过,他能治病,却不能治命。既然如此,不如直接去找能治命的李先生好了。而且李先生确实也治好过许多病,这样的例子在村里不是没有。比如那次王家二媳妇又哭又闹发了疯,找过许多医生都拿她没办法,而经李先生请来神仙一吓,鬼魂离了体,她就好了。还比如雷老三是“黄土埂”下过死亡判决书的,可李先生只是给他喝了一道灵水,他居然就奇迹般挺过来了,直到现在还好好地站着走路呢……
   再拿“风水”来说,你觉得“风水”没道理,那么多关于“风水”的故事都是编造的,好,你不要忙于下结论,先听听李先生怎么讲。这一块山头,坐北朝南,有王者气象;山前两道溪流蜿蜒交汇,正是二龙护珠;山上林木葱茏,实为千军万马驻扎守护;山后地势雄浑,绵延不断,预示着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样的地方修坟造墓,你说,在不在理?不在理。那么环境优不优美呢?优美。这不结了,个人的角度不同嘛,让你老爹死后住在这样一块地方,他满不满意呀?再说了,大家都选好地方修墓造山郭,你不造,多没面子!
   在我看来,李先生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他对村人的心理真是了解得很透彻,所以他比蒲先生幸运,不管遇上什么样的时代他都能挺拔不倒。不过在李先生那里,他可没时间给自己定位。这些年来,他总是很忙。他把一只大红公鸡灌醉了放到棺材上,手执法器,绕棺材又敲又跳,口中念念有词。孝子们跟在后面,一步一跪,两步一揖,一夜不停。天亮后,李先生简单吃过早饭,取了醉公鸡,得了钱,等不得亡灵上山,他就匆匆回去了。半坡胡幺家起屋上梁的事还等着他去下罗盘呢……
  
   五、老师孔先生
   孔先生是村里土生土长的人。他原本是个农民,但是村上那所学校太偏僻,条件太简陋,正式老师派不来,他就让村长从烂泥田拉出来,放下裤管,穿一双布鞋到课堂上去了。
   孔先生来学校的时候,从家里寻来一块破铧铁,挂在校门口。“当当当……”我们像蜂子朝王,嗡咚嗡咚涌进教室。人口手山石土田日月水火……孔先生教我们读。七星瓢虫专爱吃蚜虫赤眼蜂能消灭螟虫七星瓢虫和赤眼蜂是庄稼的好朋友……孔先生教我们读。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孔先生教我们读。“当当当……”我们又堰水一般冲出教室,哗啦哗啦淌进田野。
   孔先生做了老师,村里人就叫他“孔先生”了。孔先生很不好意思,搔搔头皮,憨憨地笑,不敢应。“孔先生,这一根马鞭你拿去,我那孩子不听话,你就给我打!”孔先生把马鞭拿进教室,敲得讲桌啪啪响,我们还是不安静。孔先生举起马鞭,在空中画了个不很连贯的圈,却并不打,又轻轻放在了讲桌上。
   孔先生做了老师后,就开始想一些事情。他觉得既然是老师,就应该和别的村人不一样。是呀,干鞋干袜的,干半天活路耍半天,按月拿工资,不做都有吃,当然不一样罗。不是的不是的……孔先生解释不清,就闭了口,闷头做。他找了一根长竹竿插在教室后山那块高石包上。他让我们面对竹竿站一排,举起手。他把一块红绸布系上绳子往竹竿顶上慢慢拉。过往村人看见了,告村长。村长问:“孔先生,你在干吗?”“升旗呀。”“升旗干吗?”孔先生说不清。“说不清你还教孩子们做,贻误子弟呀!”孔先生手停在半空中,目瞪口呆。
   下课了,孔先生来到操场上,展开双臂,和我们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老鹰狡猾,动作敏捷。孔先生上年纪了,很笨,不一会儿就让老鹰把小鸡捉去了一大半。孔先生气喘吁吁撤下阵来,半躺在地上,把一截草茎放在嘴里,一边嚼一边看我们做。草茎先是甜的,后来就有了苦味。孔先生不嚼了,就开始发愁,前天二娃不来上学了,昨天三丫又走了,这孩子越来越少,可怎么教呀!孔先生来回搓着双手,愁眉不展。他感到自己真是一只没用的老母鸡,连一块小小的院坝也守不住……
   放学一回到家,孔先生就脱掉鞋袜挽起裤腿下田薅秧。村人们看见了,就说:“孔先生,你也要参加劳动呀?”孔先生想,什么话?我怎么不参加劳动?教书不是劳动吗?但他不说,他知道说不清。但是村人们并不饶了他,村人们喜欢和他斗嘴,以展示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你是不是能把秧苗和稗子分得清楚哦?”孔先生就有些忿忿。孔先生发现村人们从来不敢打趣孙先生和李先生。孔先生常常想,要是人们对老师的尊敬超过医生和道士,那这个社会就会很是文明开化了。不过这话他就是想想而已,他不敢说出来。

共 569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很有趣、意味深长的一篇文字,引入感极强。散文通过村里几个先生的点点滴滴,把农村的一幅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作者讲述了医生孙先生、知客吴先生、春官蒲先生、道士李先生、老师孔先生等五位先生的作用,通过对比,生动地刻画了几位先生在村民心里的地位以及敬仰程度。医生孙先生让人敬佩,甚至畏惧,他是医生,祖传秘方很神奇,也很贵。他医不好的病,村民就很恐惧;知客吴先生就如村里的万事通,大屋小事,需要他出场招呼;春官蒲先生很逗孩子们喜欢,特别是他的故事讲得好;道士李先生是村里的半个“神仙”,能请神,驱鬼,看风水,做道场。农村少不了这样的人物,他还能治病,比如“又哭又闹发了疯的一个年轻媳妇,找过许多医生都拿她没办法,而经李先生请来神仙一吓,鬼魂离了体,她就好了。”相比之下,传播文化知识的老师孔先生反倒不受人们尊敬了,村民经常开他的玩笑,这让人很困惑,连孔先生也想不通,“要是人们对老师的尊敬超过医生和道士,那这个社会就会很是文明开化了。”乡村习俗揭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佳作,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303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5-03-02 08:11:58
  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字,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栩栩如生!
   谢谢作者赐稿流年,祝写作快乐!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3-03 07:06:0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